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23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授课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与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2、出示课题:小练习(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午餐费:?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 )张( )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一、教学内容:P74

二、教学目标:

1、探索连加的方法,并正确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2、发展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P74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你能从表格中获取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列出算式,引导估算。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4、独立练习(完成“试一试”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125+483+20736+257+175

全班齐练,二人板演,发现问题即时解决。

(四)全课

(五)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连加(二)

一、教学内容: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

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习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习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习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习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习,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习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练习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及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2、每个学生两个剪贴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张华从家向学校走去,每分60米,3分走多少米?

学生列式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多媒体演示三种运动方向,学生依次答问。

说明:面对面的走就是相向而行,或者称相对而行;背对背的走就是背向;一起向同一个方向走就是同向。(屏幕显示"相向""背向""同向")

(2)通过电脑演示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出发的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或不同时

运动结果:相遇、相距或相遇后相距

(3)揭示课题:两个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其中也包括相遇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2、学习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

(2)学生填表,全班检查。

(3)全班讨论: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1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130米是怎样来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2分两人所走路的和260米呢?390米呢?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求出260米和390米,还知道了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

3、教学例5。

(1)出示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如下图)。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这道应用题讲了两个物体的运动,当两个物体运动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答例5。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65×4+70×4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4)分析解题思路。

①通过线段图来分析"解法一"的解题思路。

提问:65×4表示什么?70×4呢?把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又是什么?

谁能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②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解法二"的解题思路。

提问:65+70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讲想法,教师以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然后提出:4个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

(5)检验作答。

(6)比较两种解法。

(7)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相遇问题)在解答这种应用题时,首先,我们耍弄清两个物体运动的哪些问题(方向、地点、时间、结果),再灵活运用我们刚才学的这两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①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到"迎澳门回?quot;展览馆去参观,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在展览馆相遇,他们两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用第二种解法只列式,不计算。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综合练习。(抢答)

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求两人每小时行的路程和?

②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___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8+52)×3

③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走来,甲每分走45米,乙每分走54米,经6分后两人相遇,?

(45+54)×6

④只列式不计算。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思考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行50米,乙每分行40米,行了5分两地相距多少米?

下面哪个答案正确?

1、50+40×5 2、(50+40)×5 3、无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 、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 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 学生理解题意。

(3) 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 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 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 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 学生试做。

(5) 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 学生看书、质疑。

(7) 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要求:

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

1、 把表格填完整。

2、 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3、 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

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

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新授:

(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

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

②走的方向怎样?

③最后它们怎样了?

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

方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

(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

⑶出学习目标:

① 理解相遇 、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

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

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

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⑵审题:

①师问:张华和李诚出发的.时间怎样?走的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了?

②指名回答。

③师问:问题是求什么?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张华和李诚的什么?

④指名回答。

⑤板: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⑶教学第一种解法。

①多媒体演示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②学生根据演示列式计算,

板:603+703

=180+210

=390(米)

③学生讲解题思路。

④板: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

(4)教学第二种解法。

① 师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试着列出式子。

② 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③ 四人小组讨论解题思路。

④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板: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

⑤ 齐读。

(5)对比,小结。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这两种方法的思路相同吗?结果相同吗?

(五)学习例5。

(1)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58例5。

提纲:①课本用了几种解题方法?

②每一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什么?

(2)指名回答提纲。

(3)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二种解法的关系式:速度和时间=路程,并齐读一次。

(4)质疑。

四、巩固练习:

1、 课本P59做一做1。

2、 课本P59做一做2。

3、 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多媒体出示)

①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钟走45米,乙每分钟走54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45+54)4

②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两站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485+525

③ 王师傅和李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两人一共加工4小时正好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25+20)4

4、只列式不计算。(多媒体出示)

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45千米, 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② 李明和小冬同时从某地出发,背向而行,李明每分走55米,小冬每分走60米,经过4分,两人相距多少米?(多媒体演示背向而行)

五、小测:

⑴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总路程。

法一:①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列式:

②526表示:

③ 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法二:④两人的速度和,列式:

⑤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⑵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两辆摩托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3千米,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

A(42+53)2、5 B(53-42)2、5 C 42+532、5

② 客车和卡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卡车每小时比客车少行5千米,3、5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

A (45+5)3、5 B (45-5+45)3、5C (45+5+45)3、5

⑶列式解答:

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地同时相向挖一条水渠,甲组每小时挖42米,乙组每小时挖38米,经过3小时正好挖完。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

多练题: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 甲每小时行14千米,经过4小时与乙相遇。相遇后再经过2小时,甲、乙两人相隔多少千米?

六、小比赛

⑴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甲列车每小时行50公里,乙列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相遇。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多少公里?( )

A 50+404 B (50+40)4 C 504+404 D 40+504

⑵客轮和货轮同时从两个港口对开,16小时相遇。客轮每小时行28千米,货轮每小时行24千米。两个港口相距多少千米? ( )

A (28+24)16B 2416+28C 2816+24 D 2824+2816

⑶小刚家在学校南面,志华家在学校北面。小刚每分走65米,走到学校用8分;志华每分走64米,走到学校用7分。求小刚家到志华家有多远? ( )

A 658+647B 657+648 C (65+64)(8+7) D (65+64)7+65

⑷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6公里,3小时后两人还相距7、5公里,求两地间相距多少公里? ()

A (16+5)3+7、5 B (16+5)3-7、5

C 163+53+7、5 D (16+5+7、5)3

⑸甲乙两人各从所在村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走11公里,乙每小时走10公里,相遇时甲走4小时,乙比甲少用1小时,两个村间有多少公里? ( )

A 114+101 B 114+10(4-1) C 114+10(4+1)

D(10+11)4-10 E (10+11)3+11

七、总结。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应用题有几种解法?

八、作业:P61 1、2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下列方程

(0、9+x)×3=3、6

0、32×5+5x=4、6

2、出示准备题

(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

(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

(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

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

二、学习例6:

1、审题:

(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

(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

2、解答后反馈:

(1)你是如何解答的?

(58+x)×1、5=168

(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58×1、5+1、5x=168

1、5x=168-87

(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

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

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

(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

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

(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

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

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

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发展。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准确找出解决问题时第一步的相关数学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欣赏学校学生们做课间操的相片。

教师: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在做操中也蕴藏着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课间操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增加了亲切感。】

二、探究学习。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明确问题之后想一想,求3个方阵的人数,要先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寻找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自己上讲台板书:

学生1:10×8=80(人)学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只是书写格式不一样。

【评析:考虑到学生间有差异,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

(3)教师: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4)分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组1:10×3×8小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汇报、比较中发现,还可以先算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算8行的总人数;或者先算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算10列的总人数。

【评析: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样化。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摆一摆、画一画,在互帮互助的

愉快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题方法。】

2、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

异:第一步计算的意义不同。

同:1、都是用连乘计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评析:通过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同时,发现两步连乘应用题的特征。】

3、小结:

我们通过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策略,掌握了解决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方法。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一些策略解决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策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快快乐乐练一练。

1、算一算,一个语文本有多少个格子?

(1)教师出示一个语文本:这种作业本用过吗?有没有算过它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呢?

(2)教师出示作业纸:

问题:一个作业本一共有多少个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计算:

(3)分小组合作,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每个小组一个语文作业本,一张作业纸)

(4)分小组汇报。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信息的收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教科书P104第4题:游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学会了收集解决问题必要的信息,接着,看看谁独立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学生独立练习教科书P104第4题。

请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方法。

【评析:通过独立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发现和使用隐藏信息的重要性。】

3、比比谁的眼睛亮。

(1)教师出示题目:商店一天卖出56套风光明信片,每套12张,售价14元,一周共卖多少钱?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别隐藏信息、多余信息和有用信息,进一步体会认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用一句话说说今天的心情。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 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 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

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 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供:“冰雪天地”图:成人票:24元 儿童票:半价

1、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门票的信息?

2、如何购门票,这样合理吗?

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1、需要花多少钱?

2、策略讨论,分析原因。

三、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概念,变式提升

1、如果有老师和同学去游玩,需要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五、练习延伸,体验成功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这是第八册数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中的第5题~9题的教学内容。四则计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有的学生甚至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因此我不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而把它作为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ÓÂÓÚ¿Ë·þÀ§ÄÑ£¬ÇÚÓÚÎÞ˽·îÏס±ÊÇÿһ¸öÓÅÐã½ÌʦµÄ²»Ð¸×·Ç󣬱¾×Å¡°ÈÃÿ¸öѧÉú¶¼½ø²½£¬ÈÃÿλ¼Ò³¤¶¼ÂúÒ⣬ÈÃÉç»á¸÷½ç¶¼ÈϿɡ±¡¢¡°Ã»ÓвîÉú£¬Ö»ÓвîÒ족µÄÔ­Ôò£¬´Óºó½øÉú×¥Æð£¬¿ÎÄÚ̽¾¿ºÍ¿ÎÍ⸨µ¼Ïà½áºÏ£¬ÈÃѧÉú¿Ë·þ×Ô±°µÄÐÄÀí£¬Ê÷Á¢ÆðѧϰµÄÓÂÆøºÍÐÅÐÄ¡£ÔÚѧÉúÖÐÐγɡ°¸Ï¡¢°ï¡¢³¬¡±µÄŨºñ·ÕΧ£¬Ê¹Ã¿¸öѧÉúѧÓÐËù³¤£¬Ñ§ÓÐËùÓã¬È«ÃæµÄÌá¸ß½ÌѧÖÊÁ¿.Õë¶Ô±¾´ÎÆÚÖп¼ÊÔ¼°ÎÒ°àµÄʵ¼ÊÇé¿ö£¬Öƶ¨³öÁËÁù(¶þ)°àµÄÅàÓŲ¹²î¼Æ»®¡£

¡¡¡¡ÎÒ°àµÄÏÖ×´ÊÇ£¬²îÉú¶à£¬¾ÍÕâ´ÎÆÚÖп¼ÊÔ£¬30·ÖÒÔϵľÍÓÐ5¸ö£¬ÕâЩѧÉú¼òÖ±¾ÍÎÞ·¨Õý³£µÄ¸úÉÏѧϰ½ø¶È£¬ÓÅÉúÓнü20¸ö£¬È«Ð£µÄ×î¸ß·ÖºÍ×îµÍ·Ö¶¼ÔÚÎÒÃǰàÉÏ£¬Á½¼¶·Ö»¯ÌرðÑÏÖØ¡£°àÉϵÄѧÀ§ÉúÖ÷ÒªÓÐ:¸Ê»ªÖ¾¡¢ÕÅÁÖ¾ý¡¢ºÎ³¬¡¢³ÂÁú¡¢³Â¾²âù¡¢µËº½µÈ;ÓŵÈÉúÓÐ:³Â×ӽܡ¢ÅíÁõ¼Ñ¡¢Îâε¡¢ÁÖâù¡¢ÁÖöΡ¢ÌÀö©µÈ¡£±¾´Î¿¼ÊÔÖоÍÌåÏÖ³ö°àÉϵÄѧÉú×÷Òµ²»ÈÏÕæ£¬²»×Ðϸ¶ÁÌ⣬ÆÚÖп¼ÊԵIJÙ×÷ÌâÎÒÃÇÆ½Ê±Á·Ï°¹ý£¬Ò²ÒªÇó¹ýѧÉú²»Òª°Ñ°ëÔ²»­³ÉÕûÔ²ÁË£¬½á¹û×÷ÒµÖÐÓÐ17¸öѧÉú°ÑÌâÒªÇóµÄ°ëÔ²»­³ÉÕûÔ²£¬µ±È»ºóÃæ¼ÆËãµÄÖܳ¤ºÍÃæ»ý¾Íͬʱ´íÎó¡£

¡¡¡¡±¾´ÎÆÚÖп¼ÊÔ×îºóµÄÓ¦ÓÃÌâÓÐÈýµÀÊÇÎÒÃÇ¿¼ÊÔ¹ýµÄÔ­Ì⣬һ×Ö²»±ä£¬µ«ÈÔÈ»ÓÐÏ൱´ó²¿·ÖѧÉú»¹ÊÇ×ö²»Æð£¬µÃ·ÖÂʽö57.8£¥.ѧÉúµÄ֪ʶ²»ÄÜÇ¨ÒÆ£¬Ã»ÓлýÀÛ֪ʶµÄϰ¹ß£¬ºóÆÚ½ÌѧÖиù¾ÝÎÒ°àµÄʵ¼ÊÇé¿ö£¬Äâ²ÉÈ¡ÏÂÁдëÊ©£º

¡¡¡¡1¡¢¿ÎÌÃÉÏʵÐзֲã½Ìѧ£¬ÀûÓÿÎÌÃʱ¼ä¸¨µ¼¡£

¡¡¡¡ÔÚ¿ÎÌÃÉ϶àÌáÎÊËûÃÇ£¬¶ÔÓŵÈÉú£¬¶àÌáÎÊһЩÓÐÕë¶ÔÐÔ¡¢Æô·¢ÐÔµÄÎÊÌ⣻¶Ôºó½øÉú¶àÌáÎÊһЩ»ù´¡ÖªÊ¶£¬´ÙʹËûÃDz»¶Ï½ø²½¡£µ±ºó½øÉú×÷Òµ³öÏֽ϶à´íÎóʱ£¬½ÌʦҪµ±ÃæÅú¸Ä£¬Ö¸³ö´íÎó£¬ÄÍÐÄÖ¸µ¼¡£µ±ÉÙÊýºó½øÉúÒò»ù´¡²î¶øÄÑÒÔ¸ú°àÌý¿Îʱ£¬ÎÒÃÇÓ¦²Éȡϵͳ¸¨µ¼µÄ·½·¨£¬ÒÔдø¾É£¬ÒԾɴÙУ¬°ïÖúºó½øÉúÃÖ²¹ÖªÊ¶ÉϵÄȱÏÝ£¬·¢Õ¹ËûÃǵÄÖÇÁ¦£¬ÔöÇ¿ËûÃÇѧºÃÊýѧµÄÐÅÐÄ¡£ÁíÍ⣬ÔÚ¿ÎÌÃÉ϶Ժó½øÉú¶àÌáÎÊ£¬·¢ÏÖËûÃǵÄÓŵãºÍ³É¼¨¾Í¼°Ê±±íÑÒÔ´ËÀ´Ìá¸ßËûÃǵÄѧϰ³É¼¨¡£ÌرðÊÇÔÚ¿ÎÌÃÁ·Ï°»·½Ú£¬±ØÐëÕÆÎÕµÄ`֪ʶҪÇóÈ«°àͬѧ¶¼Íê³É£¬ÓÐÄѶȵÄÌâÐÍÓÅÉúÁ·Ï°£¬Í¬Ê±²îÉú¾ÍÁ·Ï°Ò»Ð©ÄѶȽϵ͵ÄÌâÐÍ£¬Ê¹¿ÎÌÃÉϵÄÿ¸öѧÉú¶¼ÓÐÐËȤ×ö£¬ÈÃËûÃǸÐÊÜѧϰµÄ¿ìÀÖ£¬ÊÕ»ñµÄϲÔá£

¡¡¡¡2¡¢¿ÎÓàʱ¼ä¸ö±ð¸¨µ¼

¡¡¡¡ÔÚÏÞ¶¨µÄ¿ÎÌýÌѧʱ¼äÄÚ£¬ÊǺÜÄÑÂú×ãºÍÊÊÓ¦²»Í¬Ñ§ÉúµÄÐèÒªµÄ¡£Òò´Ë£¬×éÖ¯¿ÎÍ⸨µ¼£¬×÷Ϊ¿ÎÌýÌѧµÄ²¹³äÊǺÜÓбØÒªµÄ¡£¶ÔÓÚÓŵÈÉú£¬ÎÒ´òËãÈÃËûÃÇÿÖÜÁ·Ï°Ò»Ì×ÄѶȽϴóµÄÊÔÌ⣬ÿÌìÒ»µÀ˼¿¼Ì⣬ÌâÐÍ¿ÉÒÔÓÉÀÏʦÕÒÒ²¿ÉÒÔÓÉѧÉúÍÆ¼ö£¬×¨ÃŰ²ÅÅÒ»¸öѧÉú¸ºÔ𣬴ﵽÓÅÉú¶¼ÀÖÒâ³öÌ⣬¿ìÀÖ×öÌ⣬×ÊÔ´¹²Ïí¡£¶ÔÓÚºó½øÉú£¬²ÉÈ¡ÓÅÉú¶Ô²îÉúµÄÒ»°ïÒ»¼Æ»®£¬Ã¿¸öÓÅÉú¸ºÔðÒ»Ãû²îÉú£¬°üÀ¨¶Ô²îÉúµÄ¸¨µ¼£¬¼ì²é²îÉúµÄ×÷ÒµÍê³ÉÇé¿ö£¬¼à¶½²îÉúÓÐÎÞѧϰ͵ÀÁµÄϰ¹ß£¬¼à¶½²îÉúÓÐÎÞ³­Ð´×÷ÒµµÄ²»Á¼ÐÐΪµÈ£¬Ö»ÓÐʹËûÃǵÄ֪ʶÀ©´óµ½¸ü´óµÄÁìÓò£¬¼¼ÄÜ¡¢¼¼ÇÉ´ïµ½¸ü¸ßµÄˮƽ£¬ËûÃǵÄѧϰ²ÅÓо¢Í·£¬ËûÃDzÅÔ¸Òâѧϰ£¬ÈȰ®Ñ§Ï°¡£Í¬Ê±£¬ÔÚÿÖܵÄÐÇÆÚ¶þ¡¢ËÄ·Åѧºó¶Ôºó½øÉú½øÐи¨µ¼£¬¶ÔËùѧµÄ»ù´¡ÖªÊ¶½øÐй®¹Ì£¬¶ÔÕÆÎÕÌØ±ð²îµÄѧÉú£¬½øÐиö±ð¸¨µ¼¡£Æ½Ê±£¬ÔÚºó½øÉúÖ®¼äÈÃËûÃÇ¿ªÕ¹Ò»Ð©±ÈÈü£¬±ÈÈ磺¿´Ë­½ø²½¿ì¡¢¿´Ë­×÷ÒµµÃÂú·Ö¶à¡¢¿´Ë­³É¼¨ºÃµÈ¡£

¡¡¡¡3¡¢¼Ò³¤ºÍÀÏʦÏàÅäºÏ

¡¡¡¡ÎÒ´òËã²¼ÖÃÊʵ±¡¢ÊÊÁ¿µÄѧϰÄÚÈÝ£¬Èüҳ¤ÔÚ¼ÒÀï¶Ôºó½øÉú½øÐÐЭÖú¸¨µ¼£¬ÀÏʦ¶¨ÆÚÁ˽âÓŵÈÉúºÍºó½øÉú¼ÒÀï½øÐÐÇé¿ö£¬ÃþÇåËûÃÇÔÚ¼ÒµÄѧϰÇé¿öºÍ×÷ÒµÇé¿ö¡£¶¨ÆÚÈÃÓŵÈÉú½éÉÜËûÃǵÄѧϰ¾­Ñ飬Èúó½øÉú×ܽá×Ô¼ºµÄ½ø²½¡£

¡¡¡¡µ±È»£¬Ö»ÒªÎÒÃÇÈÏÕæÂäʵ£¬ÎÒÏàÐŰàÉϵĺó½øÉúѧϰ³É¼¨»áÓнϴóµÄÌá¸ß¡£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5 5 0

- 380

1 7 0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

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 )九二十七五( )四十五

四( )三十六( )九六十三八九(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8= 28÷4=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例2。

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行气球,每行9个)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9=27或9×3=27。

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27个气球,那么你能看图列出2个除法算式吗?

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7÷3=9或27÷9=3

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

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四、巩固练习

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看谁先采到蘑菇,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直接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提升

1.( 2 )×9=( 18 )(答案不唯一)

2.( 27 )÷( 3 )=9(答案不唯一)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8、9题。

板书设计: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3×9=27

27÷3=9 27÷9=3想: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不足之处:这节课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

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 小学语文教案应用题及答案 ■

学习内容:

“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相关推荐

  • 小学语文应用文教案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本文将提供小学语文应用文教案的参考,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设计提供启发与指导。
    2025-08-27 阅读全文
  • 小学生谜语大全及答案 新年马上就要到了,每到这个时候,各个地方都会准备很多节目,其中一项就是猜谜语,因此不知道各位小朋友有没有准备好,知道有哪些谜语和答案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小学生谜语大全及答案等内容,以供参考!
    2023-01-03 阅读全文
  •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编应用题》 设计意图: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
    2021-12-08 阅读全文
  • 小班语言教案《问答儿歌》及教学反思 小班语言教案《问答儿歌》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并初步尝试创编儿歌,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喜欢参与问答游戏,对活动感...
    2020-09-24 阅读全文
  • 小学教资英语教案答案(二篇) 作为一名专注于教育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案,可以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针对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学教资英语教案参考 篇1**一、语言技能目标...
    2025-07-25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本文将提供小学语文应用文教案的参考,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设计提供启发与指导。

2025-08-27 阅读全文

新年马上就要到了,每到这个时候,各个地方都会准备很多节目,其中一项就是猜谜语,因此不知道各位小朋友有没有准备好,知道有哪些谜语和答案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小学生谜语大全及答案等内容,以供参考!

2023-01-03 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

2021-12-08 阅读全文

小班语言教案《问答儿歌》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并初步尝试创编儿歌,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喜欢参与问答游戏,对活动感...

2020-09-24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专注于教育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案,可以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针对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学教资英语教案参考 篇1**一、语言技能目标...

2025-07-25 阅读全文

Copyright©2001-2025 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6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