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科学有关读后感(实用14篇)
发布时间:2025-06-03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书籍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1
河边,一棵丝茅草轻轻摇曳,舞动风姿,鲁班告诉我,那是锯子;
空中,一行大雁慢慢飞过,雁鸣声声,莱特兄弟告诉我,那是飞机;
水里,一群鱼儿悄悄游过,气泡翻滚,布什内尔告诉我,那是潜水艇;
适宜的灯光下,细细品味,《生活与科学》告诉我,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人类认识世界,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地月系到太阳系,从太阳系到河外星系,从静态的宇宙到膨胀的宇宙,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爆炸”的宇宙演化论;人类认识自己,从“鬼畜妖仙”到“人猿之说”,从“唯我独尊”到“人地和谐论”,从简单的细胞到复杂的个体,从狭小的生活圈到广袤的生物圈……科学,让人们认清了自己和生活的世界,并逐渐发展,慢慢改变。
蒸汽机的改良,电灯的创造,电脑的发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过去到现在,理论到实际,懵懂到成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网络时代,一串串熟悉的名词,一个个令人兴奋的日子,那是我们从未停滞的脚步,是我们对幸福生活永远的追求。
科学,渗透进了生活,弥补了曾经生活的种种不足,增添了生活的种种乐趣,让平凡的人类成为万物的主宰,让“爆炸”后的星球依旧生机勃勃,绽放光芒!
《辞海》上说:“生活,是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人们在生活中繁衍生息,生活又在不经意间注入科学。伽利略由石头落地的快慢,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牛顿看见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孙儒泳从活蹦乱跳的老鼠和自由游动的鱼儿身上总结出了“动物生态学原理”。生活,使人们存在的世界变得系统化、理论化;繁杂琐碎的生活不再只是油盐酱醋,也有了理论发掘的成功与欢乐。
生活渗透进了科学,让枯燥乏味的理论也能活灵活现,寂静无聊的数字符号也能生动活泼!
科学就像灵魂,生活就像肉体,科学与生活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当科学融入生活,当生活填满科学,安静的钢铁也能组合起来飞入太空,登上月球;毫米宽的绳子也能吊起千吨位的货物;绿色的植物也能在黑夜里发出荧光……生活中有科学,科学里有生活,二者相辅相成。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不在接触科学。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未来世界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学会生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信我们不是只能“析万物之理”,还能“判天地之美”。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科学是美丽的,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探寻生活与科学的魅力吧!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2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一本好书,好多人都爱看,我从上个月就一直想买,但妈妈都没有买,直到大前天,终于买了,谁都爱听有趣的故事。
这本书讲了100多位科学家的100多个小故事。在每一个故事前面,还附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科学家的简介。
这本故事告诉我,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多么勇敢,知难而进,多么谦逊,永不满足,多么好学,孜孜不倦,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被这些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教育。
从第一位华人宇航员中我知道了中国第一个升入太空的是王赣骏,是1985年4月29日。
王赣骏说的.一句话,使干干万万的炎黄子孙为之振奋:“我以我国血统为荣。我想。我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3
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书可以让人修心养性,在遇到事情会冷静,也让我们知道人生的道理,让我们学会做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阳光下,许多叔叔阿姨都来学校举办“阅读陶冶情操,读书成就人生”的活动,赠一些好书给我们看,她们都非常支持同学们看书,希望我们从书中学到东西,而我就读了《凭什么相信科学》,看这个题目就已经吸引了我,凭什么相信科学这个问题,我想应该里面有答案了吧!
《会游泳的牙签》只要用洗发水抹在一根牙签的尾上,然后将牙签轻轻地放在水面上,它它就会朝头部前进。
《汽水火山爆发》准备一瓶瓶装汽水,将瓶盖打开,然后往瓶中倒入一勺苏打粉,瓶中一开始只会冒出一点点气泡,随后,就会出现“火山爆发”的奇观。因为小苏打中含有大量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溶于水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汽水等碳酸饮料中,本来就含有二氧化碳。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钠溶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一起冒出,就出现了类似火山爆发的景象。
现在我知道凭什么相信科学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丰富多彩了,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科学是这么伟大的,这本书里面让你所不知道的,都会让你知道,你不明白的都会在这本书里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这本书真是奇妙啊!
在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科学的伟大,而我现在也知道凭什么相信科学了。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4
科技正在飞速地发展中,我们人类地科技也今非昔比了,但还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我从《宇宙未解之谜》上了解了许多知识,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加莫夫和弗里德曼说:大约在两百亿年前,构成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天体的物质都集中在一起,密度极高,温度高达100多亿度,被称为原始火球,这个时期地天空中,没有恒星和星系,只有充满的辐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原始火球发生了大爆炸,组成或球的物质飞散到四面八方。高温的物质冷却下来,密度也开始降低,在爆炸两秒钟之后,在100亿度高温子下,产生了质子和中子,在随后的自由中子衰变的一分钟之内,形成了重元素的原子核。大约又过了10000年,产生了氢氦两种原子,在这10000年的时间里,散落在空间的物质开始了局部的聚合,星云、星系的恒星,其中一部分物质因受到星体引力的作用,变成了星际介质。
1929年哈勃对24个星系进行了全面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他发现这些星系的谱线都存在明显的红移。根据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说明这些星系在朝远离我们的方向奔去,即所谓退行。而且,哈勃发现这些星系退行的速度和它们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其退行速度越大,这和观测事实表明宇宙在膨胀着。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所在的宇宙一直膨胀着,那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科学表明宇宙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见的暗物质,如褐矮星、死去的恒星、不发光的气云以及宇宙早期生成的小黑洞等。进来有些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可能有静止质量,由于宇宙见中微子数量很大,只要中微子具有区区的30~50电子伏的质量,就将使宇宙物质大于临界密度,那时引力将足够强,将使宇宙的膨胀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停下来,并转为收缩,收缩过程会逐渐加速,直到恢复到无限密集的状态。然后有可能发生大爆炸,宇宙再一次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中来回震荡。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空竟多次出现不明飞行物,这个物体我们都称它UFO。在二战时期,UFO多次出现在德国和盟军交战的上空,它可以躲避雷达的探测,飞行速度很快。盟军害怕是德军的秘密武器,所以就建立了专门的情报小组,可还是无功而返,最后盟军胜利,希特勒乘船逃到南极地壳深处,在他的秘密基地里研究飞碟,想东山再起。德军战败时,留下了大量资料,上面记载了飞碟的制作和图案。所以盟军就建立了南极探测小队去探测希特勒是否在南极地壳深处,可他们来到南极后所有的机器全部失灵,所以是否是外星人制作的还是一个谜。
自古以来,千古悬案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我们破解,但许多奇怪的事物和神秘的现象,又接二连三地向我们发出了新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看了科学读本《马小跳爱科学》,这本书是著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佳作,也是一套专门为我们小学生编写的趣味科普读物。能让我们在书中去发现大千世界的自然奇观,去探索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去思考神秘的生命现象,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小窍门。这套书一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内容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我非常喜欢。
书中的主人公马小跳是个爱钻研,好奇心强,刨根问底,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强烈求知欲的孩子,同时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人为什么不长尾巴”、“鱼头为什么不长鳞”、“电话怎样传递声音” 、“吃水果不能代替吃蔬菜”,“正月十六的月亮分外明”……其中有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题目是《吃得太快容易胖》,那是为什么呢?原来人的大脑中里面,有控制食量的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有了这些调控信号,我们的'大脑才知道到底吃饱了没有,吃东西的速度比饱食信号传递的快,明明所摄取的食物已经足够了,可是大脑却还没接到饱食信号,所以在“不知饱”的情况下,会不知不觉地继续吃喝,甚至最后过度摄食,长年累月如此过度吃东西,身体当然会肥胖起来。所以,“细嚼慢咽”可不是没有道理的。哈哈,原来吃一顿普通的饭也需要这么多的科学理论啊!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啊!真是太有趣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颇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勇于探索和思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介,就能很好地揭秘科学的真理!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我认识了昆虫迷法布尔、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顿、轮船之父富尔敦、发明大王爱迪生、盲字的发明者布莱叶……,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盲字的发明者布莱叶。
布莱叶是位盲人,深知盲人的痛苦,为了让更多的盲人能够读书学习,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创造了盲字,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看得起盲人的发明创造,所以他一直默默无闻,盲字也不被认可,直到1852年,他的盲人女学生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一首钢琴曲,当大家问这位姑娘为什么会取得卓越的成绩时,姑娘只说了一句:“我的'成绩,不是属于我的,而是属于我的老师布莱叶。”大家这时才认识了布莱叶,报纸上也刊登了这条消息,当姑娘拿着报纸,激动地跑到布莱叶家时,他已经是气奄息息了,过了几天,年仅43岁的他就离开了人世。
布莱叶在苦闷、孤独、艰难中度过了他的一生,但是他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抛弃,坚持创造发明,他这种锲而不舍地精神值得我学习。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7
《科学的旅程》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领我在科学的世界里畅游。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科学的旅程是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在古代,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充满了神秘色彩。然而,一些勇敢的思想家开始尝试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世界,他们的努力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不断揭示自然的奥秘。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有的为了追求真理,不惜放弃舒适的生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为了捍卫日心说,与教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达尔文为了提出进化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环球考察。他们的勇气和执着令人钦佩,他们的贡献也将永载史册。
科学的旅程也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发现不断涌现。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现代生物学,科学的领域在不断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科学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8
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杨红缨阿姨吧?我看过她写的很多很多校园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疯丫头杜真子、同桌冤家、女生日记……我可喜欢她写的书了!一本本生动活泼的小说,真是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最近,我被她写的马小跳爱科学这本有趣的科普书籍深深地迷住了。杨红樱阿姨真是太厉害了,她让我和马小跳一起遨游了奇妙的世界,走进了神奇的科学王国,并且深深地爱上了科学探索!
马小跳爱科学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描述妙趣横生。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出了知识性的下文,让人读来饶有趣味、欲罢不能,我总是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为此,没少挨妈妈的批,妈妈担心我的眼睛呗!
我记得跟谢老师说,我想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时,老师还有点不太同意呢,因为她认为,杨红樱写的多是小说,她怎么会写科普类书籍呢?就算写,也极有可能是编的。但是,我只用书中的一个小例子,就说服了我们的谢老师: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从小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我的奶奶家在农村,我经常在奶奶家旁边的大水库的堤岸上玩耍。堤坝远看很壮观,而且,大堤都是上窄下宽的,这是为什么呢?以前我只有疑问,却没有答案,也没人可以准确地告诉我。但是,你知道吗?我居然在马小跳爱科学这本书里,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来堤坝造成这样的主要目的是做好“三防”:一防水压:堤坝下宽能承受较大的水压,确保堤坝的安全;二防渗漏:堤坝下部受水的压强越大,水越容易渗进堤坝。把下部修宽些,就可以延长堤坝内水的渗透路径,增大渗透阻力,从而提高堤坝的防渗透性能。三防滑动:堤坝内水的压力总能将大堤向外水平推动和将大坝推向下游的运动趋势,堤坝基底需要有与之抗衡的静摩擦力,才能保持堤坝的平衡。将堤坝下部加宽既可增大迎水面上对坝体竖直向下的压力,也可以增强坝体于基底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达到防止堤坝滑动的目的`。
看了这本书,我茅塞顿开,从小的疑问终于解开了。我把这个事例讲给老师听,老师也赞许地点点头。她让我深入地阅读这本书,不仅要写好读后感,更要从中学到对自己终身有益的科学探索精神。
现在,我已经不止一次阅读过这本书了。它让我去发现大千世界的自然奇观,去探索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去思考神秘的生命现象,去学习独立生活的小窍门……书,真使我大开眼界,原来世界是那么奇妙!
伙伴们,让我们多看看科普读物,多问问为什么,在知识的殿堂里,在科普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9
阅读沈国威的《科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科学概念初入东亚的动荡时代。
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在当时所引发的`思想激荡和文化碰撞。作者对于“science”一词在日语、汉语等不同语言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对科学概念的跨文化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的论述,也让我对科学的本质与价值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10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马小跳爱科学》。这本书主要是写马小跳和他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有关于学习的,也有关于生活的,有的甚至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熊猫的粪便为什么是绿色的?人为什么要打嗝?等等。但是就是这些小事,往往也蕴含了有趣的'科学道理。
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小窍门,并且将这些运用到了学习生活当中,帮助同学,帮助家人,同学们都很佩服我,妈妈也夸我是个“小小科学迷”。
有一次,妈妈将饭煮糊了,我就用从这本书里学到的知识,让妈妈在饭里插上葱管,不一会儿,糊味就消失了,乐得妈妈一下子就抱住我亲了一口,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人家毕竟也是小小男子汉了呀!
其实,科学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枯燥,只要认真动脑筋,找到科学的窍门,我们就会从科学中体会到乐趣。如果有一天,我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地去探究,那么长大以后,也许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甚至会改变世界,征服宇宙。
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没有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式,将科学进行到底,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其乐无穷。
科学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它就像是搭在我们和未知世界中间的一座彩虹桥。因此我们要像马小跳一样,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有问题就提出,因为爱生活而爱科学,又因为爱科学而更加热爱生活吧!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11
还记得这是我8岁时看的一本书。今天,我又翻开了这本书,看着那美妙的文字……
书中的大意是:一个打猎的老爷爷,在森林中走着。突然,他发现了一只野猪向一个毛茸茸的小狐狸扑去。老爷爷一枪把野猪打死了。老爷爷把小狐狸抱在怀里。一天晚上,风很大,把油灯吹灭了。小狐狸为了感谢老爷爷,变成了一只火狐狸,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方便。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感激是如此重要。在生活当中,如果其他人对你提供帮助时,要懂得感激,哪怕是一句“谢谢”。可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感激呢?例如,一位同学没带橡皮,另一个同学借给他。可是那位同学却因自已是中队长而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啊!如果生活中没有感激,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冷漠无情。
我打算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多感激他人。施以一份爱心,必将得到别人对你的感激。假设没有感激,整天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希望大家都要改正这个不良习惯,让这个世界更加有亲情!
今天,仍然看着这本书。我在将来的那一天,可能是一位志愿者,可能是一位开出租车的司机,可能是……但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激的心,一直到老,到老……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12
看完了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所写的《科学的旅程》,有个不大不小的郁闷,厚厚的一本书,居然没有提到一个中国科学家,一个也没有,是不是一种偏见?一本无关于政治的科普书籍,没有必要故意贬低中国吧?
中国固然有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并没有推动思想前进,没有影响人对心外世界的看法,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学。真正的科学,应当能改进世人理解世界的知识、角度、方法等。支撑现代生活的科学理论,没有一样由中国人发现的。难怪,有人说过大意如此的话——中国没有给世界贡献过思想。
阅读《科学的旅程》发现,科学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一个过程。譬如开始的科学认识以为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按上帝的模样直接创造的。后来的日心说和进化论就打碎了人类的自恋,地球仅是苍茫宇宙里的尘埃,人类不过是其悠长历史里的偶然出现的高级生命。对世界认识越深刻,人类对自身认识越谦卑。但是,因为技术的急速进步,又使得人类有时候昏了头,自觉可以控制物质世界。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真正的科学?学识实在有限,不过根据本人的一知半解,古时中国人比较鄙视科学活动。因为研究科学需要近乎于体力劳动的实验,古时的知识分子不屑于做这些“劳力者”的事情。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心灵修养,《大学》就说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还说君子不器。我认为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工具,专业技术,此话潜意识里摆明看不起技术。
更主要,在中国没有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何谓科学思想,本质上是批判思想,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得到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科学具有这种不断自我纠错的特征,使得科学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科学的批判思想还表现为:依靠事实验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所以,一个好的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它正确还是错误。
但中国古代哲学家说话都非常玄,我们无法去证伪。譬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证明这句话的对错?这话说得很玄乎也很奇妙,就是你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也都“正确”。但是科学理论并不,譬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有高中物理知识的人的理解应该相同的,也可以通过实验兼逻辑推理证明其正确!
自始而终,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产生科学思想、逻辑推理,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上都是近代自西方引入的。难免联想到一个大家热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仔细想想,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思想,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都在压制批判思想,中国容易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吗?
当今,用科学认识客观世界,以民主管理人类社会。可科学和民主,在中国一直缺乏的,不仅现在缺乏,而且以前就稀缺的很。难怪有人尖刻地说:中国没有给人类贡献过思想。很奇怪的中国,很独特的中国。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13
《科学的旅程》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踏上了一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旅程,领略了科学发展的波澜壮阔。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技的科学发展历程。它不仅介绍了众多伟大科学家的贡献,还深入探讨了科学方法的演变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阅读,我了解到科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和探索,在不断的质疑与修正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科学家。他们不畏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哥白尼,他在当时宗教势力强大的环境下,勇敢地提出了日心说,挑战了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真理的地心说。他的勇气和坚持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就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而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也会反过来影响科学的发展方向。
读完《科学的旅程》,我深感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它让我明白,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培养科学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为推动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跟科学有关读后感 篇14
沈国威先生的《科学》在微观考证与宏观洞察上做到极致。微观处,细致还原科学著作翻译现场,译者面临的'文化隔阂、专业困境,字斟句酌背后是对知识敬畏;宏观上,勾勒出科学在中国从涓涓细流到汇聚成潮的大势。
它展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变革唇齿相依,近代工业起步催生对数理化需求,教育革新为科学扎根培育土壤。通读全书,我对中国近代科学成长全貌了然于心,更明晰当下科研成就来之不易,激励我投身知识海洋,延续先辈探索未竟之路的遗志。YJS21.COM
-
更多精彩跟科学有关读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跟科学有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