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貌课件
发布时间:2024-08-23 有礼貌课件有礼貌课件收藏。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有礼貌课件收藏”,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礼貌课件 篇1
活动准备:
布偶娃娃三个;积木搭成的一个幼儿园,一个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宝宝们,今天我们小小班来了三位客人,让我们一起跟他们问声好。
教师出示三个布偶娃娃
幼:布偶娃娃你们好!幼儿齐说
同时老师带着布偶娃娃们向小朋友们问好
评析: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教师是一个观察者,课程应该建立在对幼儿兴趣的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用布偶娃娃导入活动,有效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自然地进入了本节活动的主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布偶娃娃早上进入幼儿园以后他们是怎么做的?下午回家又是怎么做的?
教师创设娃娃早晨入园、离园时问好和道别的情境
提问:小朋友们,娃娃是怎样向老师和同伴问好的啊?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幼1:娃娃说,老师早!再见!
幼2:娃娃鞠躬说老师早!老师再见!
师:恩,布偶娃娃们都很有礼貌,见到老师或同伴会鞠躬问早、问好,下午回家会向老师、同伴说再见,他们是有礼貌的好宝宝。
评析:教师表演布偶娃娃问好,引发幼儿模仿。老师根据教材和教学目的的安排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幼儿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用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儿歌《好宝宝,有礼貌》
师:今天老师和宝宝们一起学习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好宝宝,有礼貌》
老师一边演示教具,一边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好宝宝,有礼貌, 好宝宝,有礼貌,
看见老师问声早, 看见同伴问声好,
回家会把手儿招, 回家会把手儿招,
“老师,老师再见了。” “XX,XX再见了。”
师:老师读一句,宝宝们跟着老师读一句。
幼儿跟着老师朗读儿歌两遍
师:刚才我们看到布偶娃娃是怎么像老师和同伴问好的啊?现在请宝宝们一边跟老师读儿歌,一边做动作。
幼儿在朗读的同时做握手、鞠躬、再见等动作
评析:由于小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还不够完善,所以老师的领读十分重要。同时,老师结合先前的情境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儿歌意思的理解。但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老师应该对幼儿的字词发音方面多加关注,因为该首儿歌中涉及翘舌音方面的很多,幼儿在这个方面很容易读错,教师应及时的进行纠正、指导。
三、改编儿歌
师:现在呢,老师想让宝宝们把儿歌里面的一些东西改掉。例如,我们下午回家时看见了乐乐乐乐为小小班的一名小朋友,我们应该说“乐乐、乐乐再见了!”
老师请小朋友们上台尝试改编儿歌,并引导幼儿付诸身体动作向同伴问好。这时气氛顿时热闹了起来,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
评析:这个改编虽然很简单,但对于小小班幼儿来说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也有助于幼儿对儿歌的进一步把握,培养其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小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跟宝宝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儿歌《好宝宝,有礼貌》,我们宝宝们以后看见老师和同伴都要有礼貌的问好,回到家时还要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问好,这样我们的宝宝才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总评:
该活动通过一首儿歌来帮助幼儿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教师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根据儿歌的基本内容,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始终把教学的落脚点立足在培养幼儿有礼貌方面,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我认为对于小小班的幼儿来讲,一节语言活动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发音,纠正其发音中出现的错误,并能够对一些发音不准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着重对待那些平时比较沉默、不愿说话的幼儿,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
有礼貌课件 篇2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有礼貌的人》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有礼貌的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意识,鼓励幼儿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纸、笔每人一份。
2、日常生活中进行常规培养。
活动过程:
一、教师问:“小朋友们好。”幼儿回答:“老师好。”教师高兴地说:“你们真有礼貌。现在我向小朋友提个问题,你们平时是如何讲礼貌的?”(幼儿发言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内容画出简示图。
幼儿说:“每天早晨第一次见到老师要鞠躬问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朋友来园问好的简示图。
幼儿说:“小朋友应友好地在一起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朋友手拉手的简示图。
二、当幼儿对规则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归纳总结。幼儿说:“小朋友摔倒,我把他扶起来。”教师画出这个情节的简示图,然后归纳为: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主动帮助。幼儿说:“不能爬栏杆。”教师归纳为:应主动纠正别人的错误行为。
三、有些规则幼儿说不出来,教师可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讨论,最后确定规则。
教师说:“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打断人家的谈话,但如果我们有急事非说不可,怎么办?”讨论后让幼儿知道要先说:“对不起,打扰您一下。”教师再把此情景的简示图画出来。
教师问:“小朋友和别人游戏发生矛盾时,如果你认为你有理,怎么办?”请幼儿讨论,最后确定规则:如果游戏时两人发生矛盾,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四、请幼儿给整幅图取个名字。
教师定为:有礼貌的小人儿是我。幼儿取的名字只要不离开“讲礼貌”的主题即可。
五、结束时,教师说:“请小朋友把这6条规则看图说一遍,然后画下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你在幼儿园是怎么做有礼貌的好孩子的。”(幼儿画图时,不要求和教师画得一样,只要能说明规则即可)
活动提示:
1、本次活动30分钟。
2、本次活动应让幼儿充分发言,在大家发言后再画出规则图示。
3、讨论后的规则,可制成“图表”挂在室内明显处,作为“幼儿园小朋友守则”。
自评: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不仅为其入小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打好基础。“规则”对幼儿来讲并不陌生,因为他们一来到幼儿园就遇到各种规则,如按时吃饭、午睡、游戏。但是幼儿年龄小,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还很差,他们的语言行动易受当时情绪和情景的影响,因此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特别是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就更为重要,这也是设计本次活动的主旨。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选用“图示”的手段,把幼儿应掌握的规则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画出情景的简示图,用来说明规则的具体内容,这样幼儿一看就明白,也容易记住。我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和幼儿进行交流、沟通后确定规则,这样易被幼儿接受,幼儿记忆也较深刻。孩子们都是愿意进步、渴望被人夸奖的,我启发幼儿把图示中那个有礼貌的小人儿当成是自己,幼儿画的时候也画成自己,这是一种激励方法,让幼儿自觉有意识地像画中的小人儿那样做,这样比教师简单地说教效果好得多。
有礼貌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乐意做有礼貌的好宝宝。
2.通过故事、图片等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礼貌用语。
3.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的交往习惯。
重点:愿意倾听故事
难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愿意倾听故事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指偶、故事《小猪妈妈的夹心面包》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Www.yjS21.CoM
师出示指偶小猪: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是谁,我们来和小猪问好。
二、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
1、欣赏故事表演,感受小猪宝宝的礼貌用语。
1.引导幼儿参与表演故事,和教师一起说说礼貌用语。
2.师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情景,幼儿根据情况说礼貌用语。
三、用提问的方式巩固礼貌用语。
师说出情景,幼儿说出礼貌用语。
二、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
1、师用指偶讲述故事《小猪妈妈的夹心面包》。
2、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说“请”、“谢谢”、“对不起”。
3、师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情景,幼儿根据情况说礼貌用语。
(1)有的时候我们会点点头说:请问......
(2)接受礼物时我们笑眯眯的说:谢谢!
(3)碰到别人说:对不起。
活动延伸:
在语言角投放故事书《有礼貌貌的猪宝宝》,幼儿学习看书。
有礼貌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乐意做有礼貌的好宝宝。
2、初步能发清:zao、shi、sheng、shuo等音。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桌面小娃娃三个,积木若干,搭成一个幼儿园,一个家。
活动过程:
1、介绍木偶娃娃,引发幼儿模仿学习的兴趣。
出示木偶娃娃,引导幼儿和木偶娃娃相互问好。
表演木偶娃娃入园时问好的情境。
提问:木偶娃娃是怎样问好的?它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小结:木偶娃娃是个有礼貌的小朋友,见到老师或同伴会鞠躬问早、问好,下午回家会向老师、同伴说再见。是个有礼貌的好宝宝。
2、学习儿歌。
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
幼儿学习儿歌:练习zao(早)、shi(师)、sheng(声)、shuo(说)的正确发音。
3、尝试表演儿歌。
能根据儿歌内容大胆地想像动作表演。
活动建议:
1、应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平舌音和翘舌音。
2、教师要特别关注个别幼儿的发音。
活动评价:
1、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
2、在日常生活中能发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附)儿歌:好宝宝有礼貌
好宝宝,有礼貌,好宝宝,有礼貌,
看见老师问声早,看见同伴问声好,
回家会把手儿招,回家会把手儿招,
“老师,老师再见了。”“XX,XX再见了。”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的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活动,有个别的幼儿表现得很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幼儿的说话语句较连贯,也会用很多的礼貌性语句。由于我是一名老教师,各方面的经验都较充足,也能很好的了解到处在小班阶段的幼儿的性格特征以及能力所需,因此能够把握到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的发展。
有礼貌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2、使幼儿知道一些礼貌用语及其用语场合。
3、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幼儿懂礼貌的好习惯,初步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
难点:让幼儿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要求幼儿们表演时要有表情。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礼貌用语的图片。
2、室内活动,让两个幼儿扮演助教角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请两个幼儿上台进行情景表演,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踩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脚,他立刻说:“对不起”,另一个小朋友回答:“没关系”。
三、师提问:“小朋友们,我们平时在那些地方会用礼貌用语?”(让幼儿自由发言)
1、让幼儿打开课文,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出图中的小朋友说了那些礼貌用语?你会用这些礼貌用语吗?
2、教师教课文中的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
“不客气!”、“老奶奶,您请坐!”、“再见!”、“再见!”)
四、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1、当警察叔叔把你送过马路时,你会怎么做?面对别人的好意帮助时,你应该怎么做?
2、你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一位老奶奶上车了没有座位坐,你应该怎么做?
3、当你在街上遇见了过去的邻居阿姨,你应该怎样说?当遇到熟人时你该怎么做(让幼儿自己说,教师鼓励、启发)
五、让幼儿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要求幼儿表演时有表情。
六、教师总结:礼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体现,任何方面都应注意礼貌。如:家里来了客人要请坐,端茶。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做错事要说:“对不起!。”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提问、对话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幼儿在活动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并知道用语场合。教育活动时,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内容简单,能学易懂的自由学习空间。在教师与幼儿互动时,我尽量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幼儿、评价幼儿,用热情的态度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人人主动参与礼貌用语的情境表演。这样大大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幼儿懂礼貌的好习惯。但是,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良现象,希望专家们多多指导。
有礼貌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唱歌。
2,培养幼儿游戏规则。
3,通过做游戏,知道睡午觉要安静。不能发出响声。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游戏时被老师拍头的“小花猫”在交换位置时不能发出一点声音。
2,要根据唱歌的节奏来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小花猫头饰若干小椅子
活动过程
1,先教小朋友学习《懂礼貌》这首歌。
2,小朋友围坐成一个圆圈双手合掌作睡觉状。老师唱歌。歌词如下:小朋友睡午觉,幼儿园里静悄悄。小花猫懂礼貌,不吵不叫也不闹。抬起脚爪来走路,进屋谁也不知道。
3,老师边唱边轻轻拍两个小朋友的头。被拍到的小朋友悄悄站起来互相交换位置。走路时要悄悄的,不发出一点响声。
4,游戏继续。
教学反思
1,活动中有的小朋友不能做到“睡觉状”,总是扭过去扭过来的,作为老师觉得很影响游戏效果。有时有点急,就要批评孩子。其实这是不应该的。要耐心引导孩子。
2,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被老师拍到头时,不能够及时反应。需要老师不断提醒。
3,孩子们在开始进行游戏时还没有养成游戏规则。有的小朋友大声说话,小花猫在交换位置的时候走路也发出响声。但是进行一段时间后,我故意把歌唱得很轻,再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慢慢的小朋友都进入了情境。开始安安静静睡觉,轻轻地走路。
4,孩子们在进行游戏过后的当天中午,我发现中途上厕所的小朋友走路都有了一个相同的姿势:两只手学小猫,走路一踮一踮的。再也没有原来那种咚咚的声音了。
有礼貌课件 篇7
一、说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从一入园开始就跨入了一个陌生的集体,认识许多成人和同伴,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往活动增加,一些从未碰到过矛盾和困难由此产生,所以会有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许多人都感;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见幼儿的品德教育是多么重要。针对这一点我选择和设计了这节活动《有礼貌的宝宝》。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此活动的目标是;
1、初步养成礼貌习惯,会说“您好、谢谢、再见”。
2、愿意做个讲礼貌的好孩子。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初步养成礼貌习惯,会说“您好、谢谢、再见”。活动难点是培养幼儿愿意做个讲礼貌的好孩子。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游戏体验,使活动得到深化。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目标,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幼儿来园或离园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2、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内容是设计的短小情结)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活动教师除了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了此活动的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采用直观法:以多媒体课件直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使教学得到生动活泼。
2采用了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
3、采用了交流讨论法: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他的活泼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通过直观法这时让幼儿交流讨论是个很好的时机。
4、采用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最一个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故事中有礼貌的宝宝,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由于我在幼儿旁边利用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理解的进行引导或表演好的进行表扬。
五、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化情感,本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直观法:让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2、讨论谈话法: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也让幼儿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
3、游戏体验法:心理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采用游戏体验法,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六、说活动过程
根据我班幼儿年龄特点,知识掌握程度为由,我从—谈话导入—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讨论—游戏体验。
谈话导入
一开始我就与幼儿谈话:谁来幼儿园最有礼貌?谁想做有礼貌的宝宝?引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观看课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宝宝在干什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自由探索讨论
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特点,让幼儿观看课件后,在这环节中,我作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让幼儿动脑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自然而然的让他们学说“您好、谢谢、再见”。
游戏体验法:
通过学会说“您好、谢谢、再见”之后,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进行对话游戏,这时老师给有礼貌的宝宝及时表扬,能让每个幼儿都在游戏中找到快乐,这样不仅能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也能让幼儿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宝宝。
家园同步
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说一些礼貌用语。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有机化学课件收藏三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有机化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有机化学课件(篇1)
有机化学课件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它以清晰的图像和详细的说明展示了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反应原理,为学生理解有机化学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帮助。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机化学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有机化学课件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领域也开始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工具。有机化学课件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一员,不断发展壮大,以应对更高效、更便捷、更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含碳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有机化学课件的出现和应用,为有机化学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方法。与传统的讲解方式相比,有机化学课件引入了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例如图片、动画、声音等,在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交互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果。
二、有机化学课件的特点和优势
有机化学课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其中最显著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有机化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不仅能够展示经典有机化学概念、结构、反应,还可以涵盖最新发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同时,课件的展示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既有概念图、结构式,也有反应原理图、实验步骤演示等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生动的动画和图像
有机化学课件中常用的动画和图像,能够生动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动画和图像,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各种反应机理和化学结构,提高了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
3. 互动性和自主学习
有机化学课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实时互动,更能够提供许多原有的实验和例题,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注意力集中。通过互动问题的提交与讨论、自主学习功能的设置,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提高。
三、有机化学课件的应用和实践
有机化学课件的应用和实践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和大学的课堂教学,也能进行远程、网络和在线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有机化学课件的一些常见应用场景:
1. 课堂教学辅助
有机化学课件在课堂上被广泛采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听课学习,也能够让老师更轻松地展示教学设计。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使用有机化学课件,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2. 远程教育
随着大学分布广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多地教学和远程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网络技术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机化学课件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中,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 常规学习
有机化学课件不仅在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中应用广泛,也可以被学生用于日常的自学中。通过使用课件辅助工具,学生能够有效地分析和理解有机化学原理和结构,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有机化学课件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有机化学课件的未来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是有机化学课件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1. 数据共享和交互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资源共享和数据交互将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的有机化学课件将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互性,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2. 移动互联网应用
当前,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机化学教育方面,移动设备的应用也将有更多的可能。因此,未来的有机化学课件应该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以适应更多的学生需要。
3. 多媒体元素的丰富和优化
在未来,有机化学课件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元素的丰富和优化。这些元素包括声音、视频、动画等,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和更加准确的知识理解。
综上所述,有机化学课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它通过清晰的图像和详细的说明,演示和探索了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在今后的教育中,有机化学课件将成为更加重要的教学工具,在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织之间,不断探索和创新。
有机化学课件(篇2)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 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 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特性
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
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
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 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初步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
1. 复习“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2. 对于单官能团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碳胳分类、官能团分类法。
4. 列举常见有机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第六节 酸碱电子理论
1.简单回顾中学所学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2.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列举若干有机、无机酸碱例子说明之。
第二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UV、IR、HNMR、Ms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法。能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
UV、IR、HNMR、M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UV: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2.IR:原理及应用
3.HNMR: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裂分
4.Ms:基本原理、分子结构与碎片离子的形成关系
课堂组织
一. 首先介绍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讲解:波谱类型、波长范围及相应的能级跃迁方式。
强调: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各种分子的结构互不相同,所以每种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
提示:质谱是分子及其碎片的质量谱。在本质上不属于波谱范畴。但在质谱仪原理中有所谓“离子光谱学”的现象和概念,所以把质谱也当作一种波谱方法。
二. 分别讲解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紫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及其表示法,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②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判断分子中是否有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确定未知物的基本骨架,确定某些官能团的位置;判定一些化合物的异构体、构型、构象;可用来判定互变异构的存在。)以上都举例说明。
2. 红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
②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③IR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确定官能团,利用标准谱图鉴定有机化合物)。
3. 核磁共振谱(1HNMR)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
②化学位移
③自旋偶合和裂分
④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法
⑤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图谱举例)。
4. 质谱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
②质谱图的表示法
③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利用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第三章 开链烃(第一讲)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异构概念,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烯烃的结构式或名称。
2. 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 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教学重点
1. 烷烃、的IUPAC命名规则、环己烷优势构象。
2.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Z/E命名法。
教学难点
1. 烷烃的构象(透视式与纽曼式)、环己烷优势构象。
2. 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历程。
3.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烯烃的Z/E命名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烷烃
1.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2.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书写。
第二节 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
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构象”概念,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3.详细讲述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及其画法。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1.简介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2.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3.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4.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5.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6.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第六节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5.小结: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
第三章 开链烃(第二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2.使学生掌握炔烃加成反应(水合成酮、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端基炔的成盐反应。
3.使学生理解离域键与共轭效应,掌握丁二烯型化合物 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性质。
4.使学生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 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2. 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3.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反应。
教学难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
2.丁二烯型化合物的共轭效应与双烯合成反应产物结构式书写。
课堂组织
第九节 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1.分析烯烃与炔烃结构共同点……不饱和。从而导出性质共同点……加成与氧化。
2.简介烯烃、炔烃加氢(炔烃分两步:Pd/C顺式加;Na/NH3反式加。)
3.讲述烯烃与卤素加成,亲电加成概念,亲电加成机理(溴水为例)。
4.重点讲述马氏加成规则。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亲电试剂;水、卤化氢、浓硫酸、次卤酸。
4.引入诱导效应解释,或碳正离子稳定性解释马氏规则。
5.简介反马规则及其实例。
6.讲述炔烃的特性:水合反应,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应用。
7.简介烯烃和炔烃的聚合反应(二聚反应,多聚反应)。端基炔烃的成盐反应。
8.重点介绍烯烃的几种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在酸、碱性条件下氧化,臭氧氧化,银催化氧化等)。炔烃氧化只生成酸。
9.简介烯烃α—卤代反应(高温或NBS卤代)。
小结: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1.介绍三种类型的二烯烃。
2.详细讲述“共轭”概念,离域大π键概念,丁二烯的离域效应。
3.分析丁二烯与溴的加成,扩展1,2—加成与1,4—加成反应内容。
4.以丁二烯与乙烯为例讲述双烯合成,扩展为丁二烯型的双烯合成。
小结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与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 萜 类
1.简介什么是异戊二烯链节。
2.介绍“萜”的概念(单萜、倍半萜、二萜……)。
3.简介单环萜与双环萜和常见萜类化合物。
第四章 环烃
教学目的
了解环烷烃及苯的构性相关分析。掌握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熟悉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和取代苯的定位基规则。
教学重点
1.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2.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教学难点
1.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2.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 脂环烃
第一节 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一、单环烃;
二、桥环烃;
三、螺环烃
1)单环烃的命名
1.多取代基中,较小取代基系数低;
2.环为母体,取代基系数低;
3.有顺反异构时,标出顺反异构
举例加以说明:
2单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 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一 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环己烷的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是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船式构象与椅式构象相比,其能量高29.7KJ/mol,在椅式构象中,几乎不存在环张力。
二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由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
第二部分 芳香烃:
第四节 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标明取代基位置:
2. 结构复杂衍生物或支链上有官能团时,环上支链作为母体,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3. 苯环上有多官能团取代时,应用IUPAC的官能团优先规则:
4. 多环芳烃的命名
第五节 芳香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一)、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义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介绍SE2取代反应机理:芳烃正离子历程
(1). 卤化、磺化和硝化
(2)付-克烃基化反应
(3). 付-克酰基化反应
(二)、苯环上的加成;
还原氢化
自由基加成
(三)、氧化反应;
有α-H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类衍生物
没有α-H时,不发生氧化反应。
(四)、卤代反应。
α-H卤代反应
第六节 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Orientation);
由苯、取代苯的硝化速度或产率来对比,引出定位的概念。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依据;
对比讲述、解释两类定位基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七节 稠环芳烃
注意命名。
性质同苯对比来讲。
第八节 非苯系芳烃
一、芳香性的一般特征:
Hǜckel规则(4n+2规律):单环多烯π电子数等于4n+2时,构成π电子的封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芳香性。
芳香性判断原则
1.环状体系;
2.π电子数(4n+2规则);
3.分子共平面。
二、常见芳香性体系
第五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的
了解手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掌握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熟悉分子绝对 构型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手性的概念,FISHER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R、S构型的表示方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
一、 偏振光与旋光性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性
旋光度的大小是由旋光仪测定的。比旋光度是表示化合物旋光性的物理常数: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如果分子中含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分子与其镜像可以完全重合,这种分子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
分子中不含对称面也不含对称中心时,分子与镜像不能重合,为手性分子(chiral)。
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
凡是有手性的分子都有旋光性。分子具有手性是引起分子旋光性的根本原因。
手性碳原子:
三、 Fischer投影式
投影式书写规则
第二节 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
主要讲相对构型表示法(D, L表示法)Relative configuration
绝对构型表示法(R, S表示法)Absolute configuration
一、 相对构型表示法
旋光方向与相对构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旋光方向是由旋光仪测定的。
二、 绝对构型表示法
R, S构型的确定
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Fischer式可直接判断R, S构型
第三节 其他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二、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三、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相互关系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1. 丙二烯型分子
2. 联苯衍生物
结论:
分子有无手性,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而要从分子整体来考虑,看分子手否具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中,可以有对称轴存在
第四节 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五节 第五节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对比讲述:顺-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反-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第六章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以及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按与卤素相连碳原子不同:
按烃基种类不同:
按卤原子数目不同: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 C – X 键易断裂,性质活泼
1.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卤代烷的水解(hydrolysis):
威廉姆逊反应:合成混和醚
被氨基取代的反应;
2.消去反应(elimination reaction);
⑴ 脱HX的能力:
⑵ 札依采夫规律:
在反应中,主要产物为双键上烷基取代基较多的烯烃;能形成共轭体系的产物为主要产物,尤其与苯环共轭时
3.与金属反应。
重点介绍有机镁化合物称为Grignard试剂(G-试剂)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一 双分子亲核取代(SN2)
亲核试剂(OH )从离去基团(Cl)的背面进攻,在离去基完全脱离之前,亲核试剂即与碳原子部分成键
二 单分子亲核取代(SN1)
两种机理的比较:
1.中间状态:SN2-过渡态,构型翻转;SN1-碳正离子,外消旋化。
2.卤代烃的反应活性顺序:
离去基碱性越强,越难离去: -OH, -OR, -NH2一般不直接离去,而以共轭酸的形式离去(H2O, ROH, NH3)。
第四节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乙烯型卤代烃
隔离型卤代烃
烯丙型卤代烃
举例讲述各种类型的卤代烯烃与AgNO3反应,鉴定不同类型卤代烃
第七章 醇、酚、醚 (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
弄清醇、酚、醚结构上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醇的分类、命名、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几种常见醇的基本特性及用途。
教学重点:
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醇与氢卤酸作用时发生分子重排
课堂组织:
概述醇、酚、醚分子结构上的异同,引出官能团异构现象。
§7-1 醇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根据醇分子中烃基不同,烃基中碳氢比不同,分子中羟基所连碳原子不同及醇分子中羟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并分别举例说明。
2、命名:
命名可用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举例说明。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首先给出一组分子量相近的不同类化合物的沸点
CH3CH2CH2CH3 CH3CH2CH2OH CH3-O-CH2CH3 CH3CH2Cl
分子量(M) 58 60 60 64
bp -0.5℃ 97.2℃ 10.8℃ 12℃
问题:为什么醇的沸点较其它分子量相近的物质的沸点高?
简单回顾氢键形成条件,并以氢键解释此现象,说明醇的沸点随分子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水溶性:
醇分子中有亲水基和疏水基,说明醇在水中溶解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常见的亲水基:-OH -NH2 -COOH -SO3H >C=0
常见的疏水基:-R -Ar
三、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然后一一讲解
(一)官能团的反应
1、与活泼金属反应,(O-H键)
2、酯化反应(O-H键)
3、与氢卤酸反应(C-O键断裂)、(重点讲解)
引入lucas试剂(浓HCl/无水ZnCl2),利用lucas试剂鉴别6C以下的伯、仲、叔醇
HX反应活性:HI>HBr>HCl
ROH反应活性:烯丙醇,苄醇
但有时会发生重排,使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4、与PX3和SOCl2等卤化剂反应(C-O键断裂)
特点:不发生重排,反应速度快,产率高,产物易分离。
(二)烃基的反应—氧化(或脱氢)反应(C-H键断裂)
1、加氧
常用的氧化剂: K2Cr2O7/H2SO4、KMnO4/H2SO4、CrO3-吡啶
可用于伯、仲、叔醇的鉴定及结构推断。
2、脱氢
(三)官能团和烃基共同参与的反应—脱水反应(浓H2SO4催化)
1、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脱水时遵从札依采夫规则
2、分子间脱水――制备对称醚。
四、醇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回顾本次课要点,预习酚、醚。
第七章 醇、酚、醚 (第二次课)
目的要求
:掌握酚、醚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理化性质,了解常见酚、醚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工农业、医药等,特别是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重点:
酚、醚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酚的结构特点:(P-π共轭效应,使苯环活化,且C-O键加强难断,而O-H键极性增强,易断。)
课堂组织
§7-2 酚
一、物理性质
1、沸点
请学生解释苯酚沸点比苯高的原因
2、水溶性:
例1:比较 和沸点高低与水溶性大小?
解释
由于邻硝基苯酚形成分子内氢键,不再发生分子间缔合,故其沸点较低,同理其与H2O分子形成氢键能力减弱,故其水溶性较低,利用此特点可用水蒸汽 蒸馏方法分离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
二、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再逐一讲解
(一)官能团反应(O-H键断裂)
1、酸性 pKa=9.95
1)酸性比较:羧酸>H2CO3>酚>H2O>醇
利用苯酚酸性可分离提纯酚类物质
2)影响苯酚酸性的因素:
芳环上连推电子基,则苯酚酸性减弱,若连强拉电子基如-NO2则苯酚酸性增强,如 pka=0.25
2、与FeCl3显色结构的物质,加FeCl3可显色,此法可用于酚及具有烯醇式结构化合物的鉴别。
3、成醚(略讲)
4、酯化(略讲)
(二)芳香烃基上的取代反应(C-H键断裂)
由于P-π共轭效应,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加,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1、卤代
此反应定量进行,可鉴别苯酚,亦可用于除去
2、硝化
3、磺化
(三)官能团和芳香烃共同参与的反应――氧化反应、(O-H与C-H同时断裂)
§ 7-3 醚
一、分类和命名
举例说明
二、化学性质
醚键极性弱,对氧化剂、还原剂、碱稳定,对酸较稳定,与浓酸可形成锌盐。
1、生成洋盐
利用这一性质可分离鉴别醚与卤代烃或烷烃。
2、醚键断裂
3、生成过氧化物
三、醚的代表化合物
1、除草醚:
2、环氧乙烷:
活泼易开环,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3、冠醚(一般了解)
总结本章重点、难点,预习第八章(醛、酮、醌)。
第八章 醛、酮、醌(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
能正确命名醛、酮、醌,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了解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8-1 醛酮
一、概述
醛酮通式 CnH2nO
简述醛酮分类及命名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醛、酮一般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其沸点低于分子量相近的醇。
2、水溶性:
由于 C=0为强极性键,能与水形成氢键,低级醛、酮与水混溶。
三、化学性质
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
比较(1)、(2)稳定性,说明 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一)羰基的亲核加成(重点)
1、与HCN加成以丙酮与HCN加成为例,说明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与饱和NaHSO3加成——醛、脂肪甲基酮,环酮。
作用:
1) 鉴别醛、酮
2) 分离纯化
3、与H2O加成
4、与醇的加成
缩醛(酮)特点:
1)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与醚相似)
2)遇酸水解生成原来的醛(酮)和醇。
作用:有机合成中保护 。
5.与格式试剂加成
作用:制备醇。
归纳本次课要点,预习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
第八章 醛、酮、醌(第二次课)
教学目的:
掌握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醌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醛酮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醛酮理化性质的应用
课堂组织:
三、化学性质
简单回顾上次课内容,即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一)羰基亲核加成反应(上次课内容)
(二)加成消除反应——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
1、与NH2OH加成——肟
环己酮肟
注意Z、E构型
2、与肼、苯肼作用——腙、苯腙
3、与氨基脲作用——缩氨脲
上述氨及其衍生物都是含氮的亲核试剂,与特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到很好的结晶,且有一定的熔点,易于提纯,在酸性条件下又分解为原来的醛、酮,因此,利用上述反应可以分离和提纯醛、酮,同时也可以用来鉴别醛、酮,故将它们称为羰基试剂。
(三)α-H的反应
1、羟醛缩含(稀碱催化)
含α-H的醛在OH-作用下,可发生自身加成作用,生成β-羟基醛
不含α-H的醛无此反应,但无α-H的醛可与有α-H的醛作用,称为交叉缩合
2、α-H的卤代(碘仿反应)
试 剂: I2/NaoH
作用对象:
现象:CHI3(黄色)↓
应用:用于鉴别合成
(四)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
利用弱氧化剂来区别醛、酮
1)斐林试剂(I):CuSO4 溶液
斐林试剂(Ⅱ):酒石酸钾钠和NaOH的混合溶液
使用时等量混合。
作用对象:脂肪醛
现 象:Cu2O↓(砖红色)
2)吐伦试剂:AgNO3的氨溶液
作用对象:所有醛
现 象:银镜
应 用:用于醛、酮的鉴别。
2、还原:
1、催化氢化
2)硼氢化钠(NaBH4)
特点:还原五)歧化反应(康尼查罗反应)
对象:无α-H的醛
条件:浓NaOH催化
§8-2 醌(略讲)
概述醌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化学性质
小结本章重点、难点,预习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第九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一、羧酸
教学目的:
1、熟悉羧酸的命名和分类
2、掌握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脱羧反应
羧酸的酸性
课堂组织:
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P228
二、物理性质:
1、氢键:与沸点的关系
2、m.p
3、溶解性
三、化学性质
结论:-COOH键长平均化
反应特点:
①离解,酸性;
②-OH被取代;
③C=O被还原;
④断裂而脱羧;
⑤α-H取代;
⑥β-H氧化。
1、酸性
①中和反应
②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
2、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①被-Cl取代生成酰氯
②被-OR取代生成酯
③被RCOO-取代生成酸酐
④被-NH2取代生成酰胺
3、脱羧反应
4、α-H取代
5、还原反应
四、个别化合物
二、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教学目的:
掌握衍生物的性质及互变构现象,掌握取代酸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羧酸衍生物的性质酯缩合反应
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
课堂组织:
羧酸衍生物
一、分类命名:
①酰卤;
②酸酐;
③酯;
④酰胺
二、化学性质:
1、水解成酸
2、醇解成酯
3、氨解成酰胺
4、霍夫曼降解
5、克莱森酯缩合
三、互变异构现象:
1、互变异构的普遍性
2、烯醇式稳定的条件
3、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
四、个别化合物
① 丙二酸二乙酯
② 尿素
取代酸
一、分类命名:
①羟基酸
②羰基酸
③卤代酸
④氨基酸
二、羟基酸的性质
三、羰基酸的性质
1、脱羧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第十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的:
1、掌握胺的分类和命名
2、掌握胺的性质
3、熟悉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4、学会含氮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胺的化学性,重氮化反应及其应用
胺的酰基化反应及兴斯堡反应的应用
重氮化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课堂组织: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物理性质:
①b.p.
②溶解性
三、胺的化学性质
1、碱性和成盐反应
①碱性的影响因素
②成盐反应及应用
2、烷基化反应
3、酰化反应:
①伯胺
②仲胺
③叔胺
④兴斯堡反应及应用
4、与HNO2反应
①伯胺反应放N2
②仲胺生成黄色的物质
③叔胺
5、季铵碱的Hofan消除反应
①无β-H
②有一种无β-H
③含多种β-H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一、重氮盐的生成反应
二、重氮盐的应用
1、取代反应
2、还原反应
三、偶氮化合物的生成
四、偶联反应
五、含氮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含硫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农药)
2.熟悉硫醇、硫酚、硫醚,膦酸和膦酸酯类,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命名规则
3.掌握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硫醇、硫酚、硫醚,膦酸和膦酸酯类,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命名规则
教学重点:
第一节 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硫醇、硫酚、硫醚命名
R-SH硫醇 R-S-R硫醚
C6H5-SH硫酚
二、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性质:
1、沸点低于相应的含氧化合物,因其极性:S
2、水溶性较小
3、有毒
4、奇臭无比,应用:煤所罐中加入2ppt,漏气与否即可知道,三、化学性质
1、酸性强于相应的醇、酚
RSH+NaOH→RSNa+H2O
而ROH+NaOH→不反应
2、氧化反应
与醇不同,硫醇的氧化发生在S原子上,而醇则发生在α-H上。
1)弱氧化:2RSH→R-S-S-R
2)强氧化:RSH RSO3H
1、 硫醇可与重金属离子(Pb2+、Pd2+、Cu2+)形成不溶性盐。
所以它是重金属盐的特效解毒剂。
四、硫醚
CH3SCH3 甲硫醚
特点:
1)比醚的亲核性更大
CH3SCH3+CH3I→(CH)3S+I- 碘化三甲锍
2)易被氧化
第二节 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农药)
一、膦酸和膦酸酯类农药
1、乙烯利
结构:ClCH2CH2—PO3H2
名称2-氯乙基膦酸
是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产生乙烯,对瓜果有催熟作用。
2、敌百虫
(CH3O)2POCH(OH)CCl3
二、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农药
1、D、D、V
(CH3O)2POOCH=CCl2
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
(CH3O)2POOCH=CCl2+H2O 2CH3OH+CHCl2CHO+Na3PO4
由此可见,这类农药,易发生水解而失效。在使用时,应注意天气,雨天会使其杀虫效果降到最低,存放时也应注意防潮。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重要杂环化合物如糠醛,叶绿素,血红素,β-吲哚乙酸、嘧啶和嘌呤衍生物,花青素,烟碱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熟悉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3.掌握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2.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杂环化合物是成环原子中,除了碳原子以外,还含有氧、硫、氮等原子。
这些化合物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具有芳香性。
而内酯、内酰胺,内酸酐和环醚等不属于杂环化合物之列,这些化合物不具备芳香性。
1、 分类及命名:命名主要采用音译法
1)、单杂原子单环 吡咯 呋喃 噻吩 吡啶
2)、单杂原子稠环 吲哚 喹啉
3)、多杂原子单环: 嘧啶 嘧唑 噻唑
4)、多杂原子稠环 嘌 呤 鸟嘌呤 腺嘌呤
2、芳香杂环化合物结构
1,3-戊二烯分子中,含有4个兀电子,且C5是以SP3杂化,因此,成环的五个碳原子中有一个不共平面,所以无芳香性。
1) 呋喃
成环原子均以SP2杂化,且共平面,由于O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与兀电子形成P-兀共轭体系(五原子六个兀电子)符合休克尔规则,具有芳香性,P-兀共轭的'结果,使C=C上的电子密度增加,这种芳杂环又称作富电子芳杂环。
2)吡啶
成环原子均以SP2杂化,形成闭合的兀-兀共轭体系(C原子和N原子各以一个电子侧面交盖,形成三个兀键),又由于N原子的电负性大于C原子,即N原子的-I效应,所以C=C上的电子密度降低,这种芳杂环又称作缺电子芳杂环。
由电子密度的分布可知:
1)尽管芳杂环也是一个闭合的共轭体系,由于杂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其电子云分布并不均匀。
2)这种电子分布不均匀的结果,使得缺电子芳杂环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β-位,而富电子芳杂环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α-位。
二、杂环的性质
1、酸碱性:
吡咯:
1)对石蕊显中性。因为N上未共用电子对参与了共轭体系,从而N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接受质子(H+)的能力降低,PKb=13.6。
2)N原子上所连的H原子显弱酸。
体现在:吡咯+KOH吡咯钾+H2O
3)检测吡咯的方法
吡咯+松木片/HCl→松木片显红色
吡啶:
1) 弱碱性:其碱性与苯胺差不多。
2)N原子上的取代反应
2、 亲电取代反应:
富电子芳杂环比苯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α-位;
缺电子芳杂环比苯更难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β-位。
3、催化加氢反应
吡咯+H2 四氢吡咯
注意:1)加成产物失去芳香性
2)含氮芳杂环加氢后属于环状仲胺。
4、氧化反应
富电子芳杂环容易氧化破环
第二节 重要杂环化合物介绍
一、 糠醛α-呋喃甲醛。
农副产品戊糖糠醛
性质:1、具有芳香醛的性质
1)不被斐林试剂所氧化
2)能发生康尼查罗反应
3)检验方法
a、检验呋喃的方法:呋喃使松木片/HCl显绿色。
b、检验糠醛的方法
糠醛+苯胺/乙酸→显红色
二、叶绿素、血红素,结构特点,均以卟吩环为母体,中心络合一个金属离子。
1、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中心是Mg2+离子,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合成糖类化合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而贮藏。
2、血红素:中心是Fe2+离子
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红血球中,它与蛋白质结合成血红蛋白质。其主要作用,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载氧气的作用。
三、β-吲哚乙酸
β-吲哚乙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使植物插条生根。
四、嘧啶和嘌呤衍生物
核酸中的五种含氮碱基
五、花青素
由于花青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结构发生变化,而显出不同的颜色。
第三节 生物碱
一、概述
1、定义:有生理作用的含氮碱性化合物
2、提取方法:
将植物捣碎生物碱盐酸盐→除去残渣生物碱(游离)萃取→蒸馏→纯品
3、生物碱试剂
凡能与生物碱作用生成沉淀,或产生颜色的试剂,统称为生物碱试剂,例如:饱和苦味酸,碘化汞钾,鞣酸等等。
二、生物碱举例
1、 烟碱(Nicotine)
烟碱具有旋光性,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与水共热到100℃左右能产生一定的蒸气压,所以常常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
2、秋水仙碱
它是一个环庚三烯酮的衍生物,分子中两个稠合的七碳环,并与苯环再稠合而成,由于N原子在侧链上呈酰胺结构,所以,秋水仙碱呈中性,它具有抗癌作用。
3、麻黄碱
它是芳香族醇胺类化合物,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压,扩张气管等作用。
许多毒品均属于生物碱类的物质,我们有义务将拒绝毒品作为自觉行为。
第十三章 碳水化合物
教学目的:
1.了解糖的来源和糖的分类:
2.熟悉糖的变旋现象
3.掌握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糖的变旋现象和命名规则
教学重点:
1.糖的变旋现象和命名规则
2.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化合物,它是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或者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成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含有C、H、O三种元素,由于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分子中的H和O的比例恰好为2:1,与H2O分子相同,所以其通式可以写成Cx(H2O)y,碳水化合物也因此而得名。
例:葡萄糖C6(H2O)6,蔗糖C12(H2O)11
但有些物质也符合上述通式,却不属于糖类化合物。
例如:乳酸CH3CH(OH)COOH→C3(H2O)3
所以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并不确切。
糖的来源:
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如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葡萄糖,就是植物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在叶绿素的催化下,利用CO2和H2O合成的。
糖的分类:
1)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
2)低聚糖(也称作寡糖):经水解后可生成2、3、4个单糖分子。根据水解成单糖的数目,可分为双糖和三糖等,如:麦芽糖,蔗糖等。
3)多糖:经水解可生成许多单糖的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它既具有单能团的性质,又有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表现,且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使之具有旋光性和旋光异构体。因此,研究糖的特性,是培养我们运用官能团反应及立体化学概念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合点。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的构型
从丙醛糖和丁酮糖开始,糖分子就含有手性C原子,就具有旋光异构现象。以葡萄糖为例,它是含五羟基的已醛含有4个手性C,因此,旋光异构体数目N=24=16,其中D-型8种,L-型8种,D-葡萄糖是其中的一种。
糖分子中含有多个手性C原子,其中,离C=0最远的C原子为决定构型的C原子。
所以:左H,上醛酮,D-型; 右H,上醛酮,L-型
在含多个手性C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中,其中仅仅有一个手性C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完全相同的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与D-甘露糖互为C2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与D-半乳糖互为C4差向异构体
二、单糖的环状结构
1、变旋现象:
在研究D-葡萄糖的旋光现象时发现D-葡萄糖具有两个比旋光度
[α] =+113°和[α]=+19°,将二者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旋光度均转化到+52.5°时,维持不变。
这种旋光度发生改变的现象,叫作变旋现象。
用链式结构代表D-葡萄糖是不足以表达它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关系的。
2、单糖的环状半缩醛结构(Fischer式)
实验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多数已醛糖是以六员环半缩醛形式存在,而
由上述式子我们知道:羟基碳由SP2杂化转化成了SP3杂化,并与决定构型的C上的-OH构成氧桥,这时,羰基碳原子转化成了手性碳原子,其中羰基氧原子变成了-OH,这个羟基称作半缩醛羟基(-OH半)
当半缩醛-OH-5与决定构型-OH处于同侧时,称为α-型,半缩醛当-OH半与决定构型的-OH处于异侧时,称为β-构型。
对于D-葡萄糖而言,实际上就存在着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两种形式,它们的差异仅仅是C1的构型不同,所以它们是C1差向异构体,早期称之为Anomer。
由于半缩醛形式并不稳定,在水溶液中,互为C1差向异构体的α-构型和β-构型可以通过开链式互相转化,直至达到动态平衡,从而造成了变旋现象。
3、Haworth式(透视式)
Fischer式的半缩醛结构中,从环的稳定性看,那种过长的氧桥是不合理的,为了更接近真实,更形象地表达糖的环氧结构,Mr.Haworth首先提出将直立的结构式改写成平面环状结构式来表示,这对于观察糖的基团之间的立体化学关系更为方便,a)Haworth式的画法:
画出成环氧原子处于右后方的六员环,并将环顺时针编号。Fischer开链式中,链右边的基因处于环下方,而左边基团处于环上方。成环时,为使-OH(决)与C=0更接近,根据单键旋转不影响物质的构型的原理,将C4-C5键旋转109°28′(平面旋转120°),因此,D-型糖未端-CH2OH必然处于环上方。
b)含末端-CH2OH Haworth式D/L和α/β构型判断
判断的前提:环是顺时针编号
①当末端-CH2OH处于环上方时,为D-型
当末端-CH2OH处于环下方时,为L-型
②当-OH(半)与末端-CH2OH同侧时,为β-型
当-OH(半)与末端-CH2OH异侧时,为α-型
以D-果糖为例
c)不含末端-CH2OH糖的结构判断
这时,应寻找-OH(决)
当-OH(决)处于环下方时,为D型,当-OH(决)处于环上方为L-型
当-OH(半)与-OH(决)同侧时,为α-型,当-OH(半)与-OH(决)异侧,为β-型
d)-OH(半)的识别
什么是半缩醛-OH?与成环氧原子直接相连的碳上的羟基,称作-OH(半),注意-OH(半)与其它醇-OH的区别。
例:请画出α-D-半乳糖的Haworth式
e)怎样识别不正规的Haworth式
①确认半缩醛-OH
②将环正确编号(醛糖-OH半)处于C1上,酮糖OH处于C2上。
③若环是顺时针编号,则旋转归位,基团位置无变化;若环是逆时针编号,则翻转归位基团位置发生变化,总之,要归其位而视之。
6)Haworth式的对映体
三、单糖的性质
1、差向异构化
单糖分子中,由于α-H原子受到C=0和-OH的双重影响变得十分活泼,在 碱性条件下,单糖可转化成烯二醇式结构并达到平衡:
由于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在C3、C4、C5上的构型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烯二醇结构。因此,在碱性溶液中,实际存在着三种糖的平衡。
2、氧化反应
1)碱性条件氧化
在碱性条件下,所有的单糖均可以被Feiling和Tollens试剂等弱氧化剂所氧化
凡是能被斐林试剂氧化的糖统称为还原糖,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
2)酸性条件氧化
A、弱氧化剂氧化: Br2/H2O,对象:醛糖
醛糖+Br2/H2O→醛糖酸
酮糖+Br2/H2O→难以反应
B、强氧化剂氧化,HNO3对象:醛糖
醛糖+HNO3→糖二酸
3)酶催化氧化氧化末端-CH2OH
3、还原反应
4、成脎反应
试剂:苯肼
对象:所有的还原糖,部位:C1、C2,现象、黄色结晶
因为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的C3、C4和C5上的构型相同,所以它们的脎相同。
作用:①鉴别还原糖的存在
②从糖脎的熔点和晶形可鉴别某些糖。
5、脱水反应和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
糖类化合物+α-萘酚/乙醇 观察界面出现的紫色环
作用:鉴别所有的糖类化合物
2)间苯二酚/浓HCl反应
酮糖+间苯二酚/浓HCl → 红色
醛糖+间苯二酚/浓HCl → 较难反应
作用:鉴别酮糖的存在
3)Tollen反应
戊糖+均苯三酚/浓HCl → 红色
其它糖+均苯三分配/浓HCl → 黄色
四、单糖的重要衍生物
1、糖苷
糖苷是糖分子中的-OH半与另一分子羟基化合物(如ROH、 OH等)失水生成的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糖苷分子中糖的部分叫糖基;非糖部分叫配基,连接糖基和配基的键叫做苷键。
α-型-OH半所形成的糖苷称作α-糖苷,其苷键称作α-苷键
β-型-OH半所形成的糖苷称作β-糖苷,其苷键称作β-苷键,自然界中以β-糖苷为主,存在于植物的根、茎、花叶和种子中。
糖苷的性质:
(1)糖苷分子中不存在半缩醛结构,所以没有变旋现象;
(2)糖苷不能被斐林试剂所氧化,为非还原糖,并且不能成脎;
(3)糖苷仍有旋光作用;
(4)糖苷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但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2、糖酯
糖分子中所有的羟基都能与有机酸或无机酸作用生成酯,称作糖酯。
糖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第二节 二糖
教学目的:
1.了解纤维二糖、乳糖、海藻糖、壳聚糖、甲壳素、果胶质来源,结构和性质
2.熟悉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
3.掌握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重点:
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二糖是由相同或不同的两分子单糖通过苷链连接而成的糖苷。根据它们是否能被斐林试剂所氧化,可以分成还原性二糖和非还原性二糖。
一、还原性二糖
1、结构特点
还原性二糖是由一分子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的醇羟基缩合而成。
例如麦芽糖、乳糖等都是还原性二糖
2、性质
(1)还原性二糖分子中存在着一个半缩醛-OH,因此,还原性二糖仍具有变旋现象。
(2)氧化反应
还原性二糖+斐林试剂Cu2O↓(砖红色)
作用:可用于鉴别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3)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其苷键断裂,生成两分子单糖。
3、举例
(1)麦芽糖,由一分子α-D葡萄糖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D葡萄糖C4上的醇-OH脱水后,通过α-1,4-苷键结合而成
(2)纤维二糖:由一分子β-D-葡萄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D-葡萄糖C4上的醇-OH的脱水生成,通过β-1,4苷键连接而成。
(3)乳糖:由一分子β-D- 半乳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葡萄糖C4上的醇-OH脱水后,通过β-1,4-苷键结合而成。
二、非还原性二糖
1、结构特点
非还原性二糖是由二分子糖的半缩醛-OH 脱水而成的,最常见的是蔗糖的海藻糖。
(1)蔗糖:由一分子α-D-葡萄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β-D-果糖C2上的半缩醛-OH脱水,通过α,β-1,2-苷键连接而成。
(2)海藻糖(酵母糖)
由两分子α-D-葡萄糖的半缩醛-OH脱水,通过α-1,1-苷键连接而成。
2、性质
(1)非还原二糖分子中,不存在半缩醛结构,所以无变旋现象。
(2)不被斐林试剂氧化,不能成脎;
(3)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分子单糖;
(4)具有旋光性
这种水解反应前后旋光性由右旋变为左旋的过程,称为转化过程,转化后生成的等量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
第三节 多糖
多糖是由单糖通过苷键连接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动、植物贮藏养分的糖元、淀粉等,组成植物骨架的纤维素都是多糖。
多糖的特点:无甜味,极少还原性,不溶于水,只有平均分子量。
仅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作均多糖;由几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作杂多糖。
1、淀粉
淀粉是植物的重要贮藏物质之一,常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块茎及根中。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1)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是由α-D-葡萄糖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 为32000~165000。
由于各个分子中只保留一个半缩醛-OH,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甚小,一般认为直链淀粉无还原性。
根据X-衍射的研究证明:直链淀粉的稳定构象是绕成螺旋状的管道构
性质:
(1)无还原性
(2)不溶于水,因为许多-OH处于螺旋体内侧,但加热时螺旋体散开,可均匀分布在水中。
(3)无粘性
(4)遇I2显深兰色
直链淀粉+ I2—→深蓝色蓝色裉去 重现蓝色
(5)水解
在酸性条件或酶催化下,直链淀粉可发生水解。
淀粉→兰糊精→红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D-葡萄糖
淀粉酶催化 麦芽糖酶催化
遇I2所显颜色
深兰色 兰色 红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人的胃液中存在着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所以人类主要以淀粉为食物。
2、支链淀粉
以α-1,4-苷键和α-1,6-苷键将α-D-葡糖连接成高分子化合物。
性质:
(1)遇I2显紫红色;
(2)无还原性;
(3)水溶性:不溶于水,但吸水膨胀;
(4)有很强的粘性(因为支链彼此纠缠所至)
糯米中支链淀粉含量很高,糯米的“糯性”由此而来
(5)水解反应:不易彻底水解,一般水解到1,6-苷键的分支处,水解受阻,有些胃功能较差的人吃糯食难以消化,就是这个原因。
3、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的支撑物质,细胞壁的主要成份。
组成: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苷键连接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无支链,是纤维二糖的高聚物,M≈2.2×105~1.8×106
纤维素性质稳定,有良好的机械程度和化学稳定性;
性质:
(1)不溶于水,但吸水膨胀;
(2)溶于Cu(OH)2/NH3、ZnCl2/HCl.NaOH和CS2中,形成粘稠的溶胶,利用这些性质可制造各种人造棉和人选丝。
(3)能发生水解反应
a)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一系列纤维素糊精,最终生成纤维二糖和D-葡萄糖。
b)某些细菌含有分解β-苷键的纤维素酶,使纤维素水解。牛、羊等动物之所以能以草作为饲料,就是因为它们的胃里含有这类细菌(存在着纤维素酶)。另外,植物的枯枝败叶能分解成腐植质,提高土壤肥力,也是因为土壤中存在这类微生物的缘故。
4、果胶质
果胶质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它填充在植物细胞壁之间,使细胞粘合在一起。
果胶质可分为原果胶,可溶性果胶和果胶酸。
(1)原果胶:主要存在于未成熟的水果和植物的茎、叶中,未成熟水果很坚硬与原果胶的存在有关,原果胶不溶于水。
(2)可溶性果胶:主要由α-D-半乳醛糖酸甲酯以α-1,4-苷键连接而成,可溶性果胶可溶于水,水果成熟以后,由硬变软,就是由于果胶质的成分由原果股转化成了可溶性果胶。
可溶性果胶 果胶酸+甲醇(其中酯键被水解)
(3)果胶酸
由α-D-半乳醛糖酸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植物的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均与果胶质的变化有关。
5、壳聚糖、甲壳素
1)2-氨基-β-D-葡萄糖
2)N-乙酰基-2-氨基-β-D-葡萄糖
壳聚糖:1975年首次被日本工业引进作为天然污泥脱水剂,用于生活废水的净化处理。
应用情况: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已被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
(1)生物医学材料:隐形镜片,人造血管等;
(2)制药(具有抗凝血作用),化妆品;
(3)纺织品、吸附及分离剂;
(4)食品、饲料添加剂(降低血液中胆固醇)
(5)农业材料
有机化学课件(篇3)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大背景下,基于化学科目“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今天我就以本人课堂教学中所经历的一些切身、具体的上课实例谈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得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浅谈如下3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上的重难点知识训练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4组交流、研讨、实验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还原性、漂白性和氧化性四大性质,根据具体的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如果此时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分析思考讨论,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不加以思考讨论实验,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崭新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到利用乙烯、苯乙烯等单体使用加聚反应制备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塑料时,可以给学生补充:虽然这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同时也要知道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很容易造成“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危害等。由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加聚、缩聚等聚合反应的规律,而且也很好得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努力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精神。
例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知识案例,立足课本结合学生自身水平设计一些具体的探究思路,然后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到有有机合成路线的选择和设计时,我让同学们分3组分别结合已有的有机合成原料进行正推法、逆推法、中间向两头推法设计了3种不同的有机合成路线。然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最终根据原子经济、绿色化学思想确定了一种最佳有机合成路线。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合成有机物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且在学生具体交流研讨、合作实践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创新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今天,基于化学学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相信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相信在经过各位同仁的交指导以后,我会更加高效得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创造性思维,解决生活、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
有礼貌的小人儿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意识,鼓励幼儿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纸、笔每人一份。 2.日常生活中进行常规培养。 活动过程:
一、教师问:“小朋友们好。” 幼儿回答:“老师好。” 教师高兴地说:“你们真有礼貌。现在我向小朋友提个问题,你们平时是如何讲礼貌的?”(幼儿发言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内容画出简示图。 幼儿说:“每天早晨第一次见到老师要鞠躬问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朋友来园问好的简示图。 幼儿说:“小朋友应友好地在一起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朋友手拉手的简示图。
二、当幼儿对规则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归纳总结。幼儿说:“小朋友摔倒,我把他扶起来。”教师画出这个情节的简示图,然后归纳为: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主动帮助。 幼儿说:“不能爬栏杆。”教师归纳为:应主动纠正别人的错误行为。
三、有些规则幼儿说不出来,教师可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讨论,最后确定规则。 教师说:“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打断人家的谈话,但如果我们有急事非说不可,怎么办?”讨论后让幼儿知道要先说:“对不起,打扰您一下。”教师再把此情景的简示图画出来。 教师问:“小朋友和别人游戏发生矛盾时,如果你认为你有理,怎么办?”请幼儿讨论,最后确定规则:如果游戏时两人发生矛盾,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四、请幼儿给整幅图取个名字。 教师定为:有礼貌的小人儿是我。幼儿取的名字只要不离开“讲礼貌”的主题即可。
五、结束时,教师说:“请小朋友把这6条规则看图说一遍,然后画下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你在幼儿园是怎么做有礼貌的好孩子的。”(幼儿画图时,不要求和教师画得一样,只要能说明规则即可) 活动
1.本次活动30分钟。
2.本次活动应让幼儿充分发言,在大家发言后再画出规则图示。
3.讨论后的规则,可制成“图表”挂在室内明显处,作为“幼儿园小朋友守则”。 自评: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不仅为其入小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打好基础。“ 规则”对幼儿来讲并不陌生,因为他们一来到幼儿园就遇到各种规则,如按时吃饭、午睡、游戏。但是幼儿年龄小,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还很差,他们的语言行动易受当时情绪和情景的影响,因此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特别是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就更为重要,这也是设计本次活动的主旨。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选用“图示”的手段,把幼儿应掌握的规则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画出情景的简示图,用来说明规则的具体内容,这样幼儿一看就明白,也容易记住。我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和幼儿进行交流、沟通后确定规则,这样易被幼儿接受,幼儿记忆也较深刻。孩子们都是愿意进步、渴望被人夸奖的,我启发幼儿把图示中那个有礼貌的小人儿当成是自己,幼儿画的时候也画成自己,这是一种激励方法,让幼儿自觉有意识地像画中的小人儿那样做,这样比教师简单地说教效果好得多。
地图课件收藏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地图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地图课件【篇1】
一、描绘家乡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了解别人家乡的地形,找到了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了解家乡的地形特点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出示中国地形图)这是我国的'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谁能借助图例,仔细读读这张地图,并说说你看懂了些什么。
(接下来学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每个人对家乡都有自己的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家乡的模样,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吧。
师:大家都画得很认真,个别同学画的还不够熟练,不是很像。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了。而且,把家乡的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二、了解老家
师:了解了家乡,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老家。提起老家,我们一家人都感到非常亲切。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了解到老家的?谁来为我们介绍介绍你的老家?
生:介绍自己的老家在哪儿、在地图上找一找,介绍资料。
师:春节快到了,如果你要跟着父母回老家过年,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呢?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讨论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情况。
师:关于家乡、老家,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老家在东北的小朋友是怎样介绍他的老家的,一起去体会体会不同地方的人相同的浓浓家乡情。
生:自由读教材最后两页相关内容及自己收集的材料。
师:是啊,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谁不怀念自己的老家呢?无论我们离开它多久,心中总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无论什么时候,关于家乡、老家,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
地图课件【篇2】
⑴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⑵“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⑶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⑸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是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⑹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⑺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⑻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⑼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⑽“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⑾“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⑿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20.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⑶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2分)
20.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评分标准:写出“遥远而艰辛的谋生之路”、“绵长的牵挂”相近的意思,各得1分,共2分。
21.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先将三舅比作指挥自己的士兵南北征战“将军”,形象地写出三舅时刻关心关注着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子女的足迹,但作者又说他更像“衰老的蜘蛛”,更有一种独守空巢的凄楚和悲凉。由“将军”到“衰老的蜘蛛”,前后对比反差,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深思。
评分标准:点出“比喻”并分析(重点写出对“老蜘蛛”喻体的分析),2分;点出“对比”并分析1分。)
22.(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从表达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评分标准:3分,从内容角度,写出“普遍性”“深化主旨”各1分,再从结构角度、语言表达角度写到其中1个角度即可得满分。
地图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地图,并能从中国地图上指认出江西省的位置。
2、知道江西4-5个主要的市区名称及位置。
3、感受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及其各地市地图轮廓像什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和放大的江西省地图,幼儿用书,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进入课程主题。
1、我们这里大部分都是江西的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江西哪个地方的人吗?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经验进行回答。
二、认识江西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1、出示中国地图: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它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像什么?(不强调固定答案。)
2、有谁知道咱们江西省在什么地方?请上来指一指。请几位幼儿依次上来指认江西省所在的位置,最后老师用手指描画出江西省的轮廓。
3、江西的地图轮廓像什么呢?(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幼儿在说像什么的时候,还要请幼儿说清“从什么方位看,头在哪里,身体、尾巴等在哪里?”)
三、认识江西各地市的地图。
1、出示江西省放大的地图:刚才我们知道了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是“鸡妈妈身体上的一个部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放大的江西省地图请你们看一看。
2、江西省其实还可以划分为许多市县,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叫什么?你能在地图上指出它在什么位置吗?
3、幼儿尝试在地图上找出自己所在地的位置,并集体验证。
4、引导幼儿知道江西省其他主要的城市:你们还知道江西有哪些城市?你去过那里吗?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5、幼儿讲出自己知道的城市,并试着在地图上指一指。在幼儿指认后,老师告诉幼儿正确答案,带领幼儿念一念地名,如新余、景德镇、南昌、吉安、赣州等。
6、请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地区,然后说说它的轮廓像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回答。
7、小结:刚才小朋友把各个地区的轮廓想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动物或植物,都很像,我相信,你们还会想象出更多的东西。
四、带领幼儿玩“快速找地名”的游戏。
1、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老师在大图上指出某一个地区,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上找到相应的地点,并回答出它叫什么地名。
五、结束活动。
1、今天我们知道了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知道了江西省有许多市县,如新余、景德镇、南昌、吉安、赣州等。那么你还能记住更多的市县和它们的位置吗?
地图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地图 、图片、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诗歌情感浓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山河的壮丽,感情的升华。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鼓励阅读,及时组织练笔。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上一单元,我们泛舟漓江,领略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采,攀登了藏龙山,感受了五彩池的神奇。把祖国的这些壮丽山河浓缩到一张纸上,就是祖国地图了,看,祖国多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呀!出示课件,站在祖国地图前,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2、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这首诗每小节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师板书
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描绘蓝图
二、 品读诗歌,感悟语言,升华情感
1、 读第一小节
(1) 诗歌是怎样写出祖国地域辽阔的呢?请同学们读第一小节,边读边画出第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3)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4) 拓展想象,看祖国地形图,结合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读出自己的感受
(5) 第一小节里,你还从哪里读出了祖国土地辽阔?感悟省略号的含义以及“九百六十万,巨大摇篮”的含义。
(6) 指导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
2、 读第二小节
(1) 小作者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祖国哪些壮丽山河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心情和感受如何?然后和同学交流,最后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随机指导,朗读感悟
感悟“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摩天”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课件:(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南沙群岛,有( )的三峡,还有( )的泰山以及( )。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3) 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对读,齐读
(4) 模仿第二小节写诗。
你还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风景?
你能模仿书上的句式也来赞叹祖国壮丽山河吗?练习写诗,指名说
3、 读第三小节(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4、 师读第四节,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相依偎在妈妈身边……,小作者对祖国那样深深眷恋,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5、 情感升华总结,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祖国妈妈,我爱您!”板书
三、 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感
1、 配乐朗诵诗歌 祖 国 颂
在黄河壶口的惊涛里
我听到一种经久不息的激情
在珠穆朗玛峰的雪海中
我凝视一种千年未变的真纯
在东方明珠的塔顶上
我感受一种傲视一切的目光
哦,祖国,您是什么
你是昂首挺立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
2、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课堂教学
四、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和图片,在班里办一个“祖国知多少”比赛活动。
3、读一读其他有关描写祖国读诗歌。
地图课件【篇5】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祖国的辽阔与美丽。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
找出描写祖国秀美山川的语句,把你的体会写在有关的语句旁,边读边勾画,要有的放矢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自主学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小黑板 :
我们的祖国有(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南沙群岛,有( )的三峡,还有( )的泰山以及( )。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3、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4、指导背诵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
(2)、总结背诵的方法,想象画面背诵。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骄傲、自豪 自主读书,边读边画 高不可攀 有感情地朗读
美、迷人、多
结合实际谈一谈
随着老师的图片学生背诵。
学会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练习写生字两遍。
4、 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沙漠( )的高山( )的湖泊
( )的平原( )的沼泽( )的海湾
5、连线
珠穆朗玛峰 望日出
五岳 撒开珍珠串
南沙诸海岛 竞雄奇
登泰山 举手能摩天
板书设计: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九百六十万 山河壮丽 祖国象妈妈
平方千米 蓝图宏伟
教学反思:教学时,让学生画出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自己品读,体会它们的美.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地图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3、理解词语。
4、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5.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4、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5.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6.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地图课件【篇7】
但那时,
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
激起了我了解祖国的热情,
我常趴在墙上,
如饥似渴地寻找着……
找到了!找到了!
我在雄鸡的头部,
找到了富饶的东北。
那里有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夏秋冬,
都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找到了!找到了!
我在雄鸡的背部,
找到了辽阔的华北。
第一颗“东方红1号卫星,
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找到了!找到了!
我在雄鸡的腹部,
找到了富裕的东南。
回归祖国的怀抱,
向世界证明,
中国的国力在日益增强。
找到了!找到了!
我在雄鸡的足上,
找到了两颗璀璨的明珠——
海南岛和台湾岛。
这里农作物四季可种植,
树木四季常绿,
也是一座巨大的万宝库。
找到了!找到了!
我在雄鸡的心脏,
找到了祖国的首都——
北京。
那里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有历史悠久的故宫,
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
我找呀找,
越找越兴奋,
越找我对祖国的爱越深。
科技发达、国富民强,
将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冰心笑课件收藏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教师评价个人学识水平的重要工具,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您会发现这份“冰心笑课件”非常实用,热烈欢迎您来对本文参考阅读!
冰心笑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 《纸船》,朗读全诗,注意节奏。
2、分析、讲解全诗的内容。
3、体会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作者简介,导入新课:(3分钟)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三、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四、分析、解读全诗。(目标2)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明确:"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目标3)
明确: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五、背诵比赛。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这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题。(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 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以此加强朗读指导。
八、教学后记。
冰心笑课件 篇2
为了给同学们传授知识,我一个人离乡背井、孤苦伶仃、告别双亲父老、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来到了棉湖中学。棉湖清澈的天空洗涤了我旅途的艰辛,温柔的和风拂去了我身心的疲惫,强烈的阳光融化了我思虑的悲伤,同学们更是以满腔的热情化解了我内心的孤独。尽管如此,但每当夜深人静时,处身于无边的沉寂之中,我会拿出镜子,凝视着镜子里憔悴的容颜,凌乱的头发,暗淡无神的眼睛,我会思考,是谁使我变得如此狼狈,是谁使我在深夜里辗转不寐,是“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乡何处”的思乡之愁,是“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的念家之忧。家,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思;游子的心思,凝聚成了多少辛酸的血泪;辛酸的血泪,衍化为多少美丽哀伤的篇章。那么,对于这些表现思家念乡的篇章,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
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人对家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崔颢在找家;李白在思家;贺知章回到了家,却物是人非;马致远更是无家可归。同学们,那么冰心的家又在哪里呢?她找到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晚年力作《我的家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追寻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师:对,不过,从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在许多地方住过,如北京的前圆恩寺、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美国的安娜辟迦楼,日本东京的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这些都曾经是她的“家”,但只有中剪子巷才是作者惦念的家,作者用了什么词来表明只有中剪子巷才是她惦念的家呢?
生: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表明只有中剪子巷才是她惦念的家。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家”之前加上“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呢?﹙提示:从文章本身的文字来看,文章是没有给出原因的,但请同学们思考,跟父母和弟弟们住在一起时是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童年。这说明作者最惦念童年时的家,非常地怀念童年﹚。
师:那么,作者又为什么会怀念童年呢?我给大家一点提示,童年具有什么特征?
生:单纯、天真,是人生最纯真、最美好的阶段,人的心灵得以依靠。而且童年是树立理想的阶段,蕴含着少年时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师:所以中剪子巷是作者十多岁到二十多岁度过的地方,她的理想、抱负正是在那里树立的。在那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她的童年充满着真、善、美,她对童年的眷恋,表明对人生真、善、美的眷恋。
师:请同学们看课后练习二,“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几个字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上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真善美的眷恋。这些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于是,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师:到此,我们明白冰心老人的家在哪里了。那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家在哪里”,可作者开篇却从“梦”写起,为什么不直接写“家”?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冰心的家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灵魂深处的东西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梦。因为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思考,作者先从梦写起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来看看。我提示一下,文章前写梦中,后面呢,则是写的什么?
师:那么,梦中的家也即作者眷恋、向往的家是怎样的?
生:充满亲情与温馨,清淡,素雅,平和,不受外界干扰。
师:对,梦中的家其实是一个儿时的世界,心中的世界,潜意识中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无争斗的世界。那么,现实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师:因此,作者前写梦中的世界,后写现实的世界,这样,两个世界就构成了什么?
师:对,作者把两个世界两相对照,十分鲜明。梦中的家在“中剪子巷”,后来的“家”都没有那样的温馨,其实不是家不温馨,而是世界太喧闹。对于梦中的“家”,作者是用儿时清纯的眼光去看的,对于现实的世界,作者是用饱经风霜的阅历去审视的。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思考,作者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为什么这么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生:因为冰心没有权、没有官、没有级、没有钱、没有旧,所以她说自己一无所有。其实她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她这样说只是表明她对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非常的厌恶。这里表明她对自己走过的人生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无怨无悔,说明了她一生的清白与正直。她不是一无所有,在她灵魂深处还有一个温馨、清淡、素雅、平和的“家”,而这家正是她一生之所以能保持清白与正直的泉源所在。
师:同学们灵魂深处的家在哪里呢?(省略)我说说我灵魂深处的家。我灵魂深处的家在重庆,在父母那里。在离家的日子里,我常常在几乎窒息的想念和颤抖的呼唤里感受那根游离在我生命中的丝线。那根丝线,是爸妈植入我的心脏,并且那根丝线持握在爸妈的手里,只要他们轻轻的一颤动手指,就足以让我跌荡得死去。可是,为了生存,我却在心海的这一岸,而无法拥抱他们伸出的双臂。所以,在这异地他乡,同学们就要好好对我,不要让我生气,不要让我在孤独之余还要为你们操劳很多。
冰心笑课件 篇3
当这本带着薄荷绿,清新蓝,充满着夏日风情的书映入我的眼帘时,它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忆棠的夏天》是谢倩霓写的一本成长小说,写了一个女孩在短短一个夏天中收获的爱,感激与幸福。
俗话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在这本书中,女主角忆棠在一次事情中偶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疼爱自己的父母的亲生女儿。而是他们领养来的,甚至认为自己只是父母之前逝去的亲生女儿的替代品。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要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却不知在此时,养育她十四年的养父母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早已亲如骨肉了,过去已经不重要,过好现在才是重要的。她离家出走后寄宿在一个奶奶家里,两个月内经历了许多的事情,最终她找出真相,但在此时,真相,过去早已是过往云烟。她终于明白了养父母给予她无私的爱,她与养父母之间早已骨肉相连,成为至亲。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难忘的,不一样的,她成长了的夏天,有酸,有甜,有青春的泪与笑,有挫折的苦与辣。拥有现在美好的一切,她足够幸福。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难忘的一段是:“在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生命的孩子,而是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子女不管做什么,父母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子女难过时,父母会陪伴在他们身边,安慰着他们;子女遇到的困难时,父母会想办法一起解决。父母是我们的指明灯,父母是我们心中一束永不熄灭的光,带着父母给我们的力量,勇敢往前走!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他能感化人心,温暖人心。在成长的道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会面临许多挫折,心中带着温暖和力量,一步步成长起来。
正是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知足,懂得了回报,懂得了感恩。
冰心笑课件 篇4
今天下午,跟岗学习期间上两节实验课的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13个年头呆在高三毕业班,都快成高三专业户了。10多年后回头再来上高一的课,感觉已经相当陌生,自己好像又当了一回新教师。
按照邹老师的安排,我们有三位老师同上《散文两篇》这一课,邹老师的设想是要做一个“同课异构”的实验,这是一个高明的设想。当时听后自己颇为兴奋,这样的课上来,肯定会在比较中让人有更多的获益。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晚年的两篇随感式短文。之前别说没教过,连看都没看过。在学校也没时间做准备,直到到了华附后才开始琢磨如何处理教材。两篇短文前者仅406字,后者也仅708字,自己粗读后,感觉两文虽哲理深刻、情思深婉,但文字浅易,学生尤其是华附的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
于是上网查阅同行对教材的处理,想学习借鉴一下,结果发现所有的课例无一例外都是每篇短文上一节课,这样处理当然也顺理成章,学生可能也好学好记。但细观所有课例,《霞》几乎都是抓住几个关键句作深入的哲理解读,《我的家在哪里?》则差不多都抓住教材后面两个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情思感悟,这样处理当然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散文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要求十七八岁的学生去感悟一个耄耋老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吗?十几岁的学生有可能完全感悟到冰心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吗?
于是翻看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发现编者有明确的表述: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网上所有课例几乎都忽略了对“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落实。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写法指导落实到课堂上,初步考虑把两篇短文二合一来上,并开始着手准备,但好几天一直未能把教学思路梳理清楚。在反复分析教材对照目标后,终于有了基本思路:两节课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一节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赏析散文——使学生知读法,一节侧重指导学生感悟散文写作的方法要领——使学生懂写法。把自己的想法跟邹老师简单说了一下,邹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试,同课异构嘛。”这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思路清晰后,便开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思考。根据华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两节课准备这样安排:
第一节课拟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程序:整体把握→局部探究。设想首先让学生朗读两篇课文,然后直接由学生自己谈谈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自己估计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应该没多大障碍,《我的家在哪里?》可能稍为难把握一点,但自己有信心能点拨到位。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或最引发共鸣的或感到困惑的语段,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希望通过此环节达到引导学生领略散文的魅力,感悟文章的哲理情思的目的。
第二节课则设置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从创作手法、选材剪裁、构思立意、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的、语言特色及中心表达等方面,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写好作文上受到的启发或思考,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自己从旁点拨引导。
自己深得,这一教学设计兼顾了美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两个学习目标,思路清晰,确定后自我感觉良好,内心甚至还有点得意。但没想到在上课前的说课环节上受到了其他几位老师包括华附工作室老师的怀疑,除黄新建老师外,所有上过这篇课文的老师都担心面对刚刚从初三过度上高中的高一学生,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其顾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其深刻哲理与内蕴的情思解剖不到位,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恐怕不能完成;三是两篇文章在散文写法上似乎没多少可教给学生的东西。为此,大家围绕教材各抒己见,有了一阵较为激烈的辩论,总之大家觉得还是把教学重点难点落在感悟情思上为好。但最后终于还是各有各理,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虽然也许自己在说课时没有说详细,老师们没能完全明白我的设计,但众口一词,说得自己也有点心虚了。
说课结束后,还是黄老师一句半开玩笑话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借班给我上课的盖英俊老师最后也表示我可以放心“上自己的课”,几位学员也回过头来鼓励自己,反正要有“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反正是实验课,再说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想改也有点来不及了,于是决定坚持原设计上课。
冰心笑课件 篇5
冰心笑(Bing Xin Xiao)是一部广受欢迎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现冰心教授在教室里的生活故事。这个节目通过情景剧、访谈和对话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教室里的有趣瞬间和冰心教授的智慧幽默。
冰心教授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资深教育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深受学生和观众们的喜爱。她总是能够运用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幽默的智慧,给予学生们或鼓励、或劝告,或调侃。冰心教授以她独特而温暖的微笑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因此这个节目也以“冰心笑”为名。
在冰心笑的每一期节目中,观众们都能够欣赏到冰心教授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互动的场景。她总是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在某一期节目中,冰心教授讲解了一道数学题。当她将问题抛给学生们时,会引来一片疯狂且无理的答案。面对学生们的搞笑回答,她总是能够耐心地解释并笑容满面地回应。观众们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冰心笑所包含的智慧。
除了展示教学场景外,冰心笑还呈现了冰心教授的日常生活和与同事们的互动。在一期节目中,冰心教授与一位年轻教师进行了一场搞笑的辩论,辩论的话题是“快乐校园”。她提出了让学生们快乐学习的建议,同时也谈到了自己作为长者的观点。她笑着说:“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孩子们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成长,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校园!”观众们在这场辩论中感受到了冰心教授幽默智慧的同时,也被她的观点所感动。
冰心笑不仅展现了冰心教授的智慧幽默,还通过大量的真实故事展示了她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理念。她常常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交流,聆听他们的困难和烦恼,并尽力给予帮助和建议。在节目中,她与一位自闭症学生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课堂互动。通过轻松的游戏和亲切的指导,她帮助这位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观众们在看到这一幕时感动不已,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爱的温暖。
冰心笑不仅仅是一档有趣的电视节目,更是一个温馨的课堂,一扇了解冰心教授智慧和幽默的窗口。通过这个节目,观众们能够深入体验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了解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而冰心教授的微笑更是这个节目的象征,她的微笑代表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通过冰心笑这个节目,观众们不仅仅能够开怀大笑,还能够深思。冰心教授以她独特的智慧和温暖给予了观众们的思考和启发。冰心笑成为了观众们娱乐和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冰心教授用笑声和爱心传递教育智慧的方式。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能够从冰心笑中找到快乐与温情,并受到教育的熏陶和启示。
冰心笑课件 篇6
繁星冰心教案是一套为儿童设计的综合教育方案,旨在通过活动和游戏方式培养儿童的品德素养、智力发展和创造力。本文将详细介绍繁星冰心教案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第一部分:课程内容
1. 品德与价值观培养:
-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 通过故事讲解和讨论,引导儿童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发:
- 通过艺术和手工制作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开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体验课程,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
3. 语言和认知能力培养:
- 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加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 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活动实施方法
1. 教师角色:
-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 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儿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小组合作:
- 设置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 每个小组设立一个领导者,培养儿童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3. 游戏方式:
- 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增加儿童的参与度和兴趣。
- 创造有趣的游戏环境,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实践与体验:
- 安排儿童参观实地,如美术馆、博物馆等,提供真实的体验。
- 创设情境,让儿童亲身体验所学内容,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部分:实施效果
1. 全面发展:
- 繁星冰心教案注重培养综合素养,使儿童在品德、智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 通过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能力。
2. 激发兴趣:
- 通过游戏和活动方式,繁星冰心教案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
3. 培养自信:
- 繁星冰心教案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能力。
- 通过小组和个人表演活动,儿童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增强自信和自尊心。
:
繁星冰心教案是一套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育方案,能够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其品德、智力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方式,儿童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逐步培养出自信、合作、创造等素养。繁星冰心教案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冰心笑课件 篇7
冰心诗四首教案
教材简析
这四首诗,体现了冰心早期小诗的一些艺术特色。她仿用印度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想和回忆。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或托物寄情,或借物言理。《母亲》借助自然的联想和巧妙的类比,表现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纸船》卒章显志,虚实结合,借助纸船和梦境来展现诗人离开祖国后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成功的花》借助花的“明艳”来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用“泪泉”与“血雨”告诉人们成功的来之不易。《嫩绿的芽儿》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应该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清丽,淡远,自然,深沉。象格言,似警语,富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趣;格调自然柔和,如心中絮语,象穿涧山泉,令读者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读出诗味,并做到熟练背诵;能说出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或哲理;能说出这四首诗在主题和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读出诗味,并做到熟练背诵;
②能说出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或哲理;
③能说出冰心诗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课文,理解感情和哲理,品味冰心诗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父爱凝如山,母爱深如水”,我们每天都处在父亲母亲的无私关怀之中,却常常奢侈地浪费和忽略着这人世间最美的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诗四首,在前两首诗中,我们将感受到大作家的爱母恋母之情,在后两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大作家的美好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
过程:1、同学学习小组先对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整合
2、学习小组选择出相对重要的信息
3、请一个小组代表进行介绍
4、其他组择优记录,并补充该组所没有的.重要信息
5、老师点评,并补充介绍
(同学介绍时能否突出重点;信息是否全面,如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艺术成就等;介绍时是否自信、声音响亮等)
明确: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朗读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预习,大家对四首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自由高声朗读诗歌。要求:1、读的通顺正确;
2、读出停顿,体会语调;
3、注意重读,把握语气;
(老师巡视,并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难。)
诵读交流:女生读第一首,男生读第二首,教师引导互评正音,然后男女生互换读,在再次互评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第三、四首,老师点评。也可采用个读、小组读等各种方式,务必反复读,在读中让学生有所领悟。
(点评时注意结合上面提出的朗读要求)
理解感知:1、自己再次默读四首诗,尝试理解各首诗的思想感情或生活哲理。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谈一谈:你喜欢的理由?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生活哲理?
(①学生可能从诗歌的风格、写作手法、或给他的启发教育等角度来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②教师注意引导各首诗都要谈到,可用这样的问题,如:“还有这一首,哪位慧眼识珠的同学来谈一谈呢?”③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内涵见上教材简析。)
精读品析
教师指导语:我们理解了诗歌表达的哲理或感情,再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如何表达这些感情、表现这些哲理的?
二首诗,思考:两首诗都是写的母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怎样的区别?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注意:齐读前就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引导思考:你能从第一首诗中的“躲”字看出什么呢?从第二首诗的“从不肯妄弃”、“含着泪”“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等处你又能看出什么?)
讨论明确:前者主要是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后者主要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与回报,恰好表现了不同年龄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
2、女生读第三首诗,思考:成功的花的特点是什么?成功的花是怎么得来的?“花”“芽”这两个意象分别指代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引导思考时注意要逐问提出,不可一锅端。)
讨论明确:成功的花的特点是“明艳”。成功的花是经过奋斗得来的。“花”指成功的人,“芽”指还未成功的人,“芽”只有经过奋斗和牺牲才能成为“花”。)
花、果什么内在特征?三个小节能否互换,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能否互换?
讨论明确: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表面的华丽;果儿的深红象征着成熟、丰硕和甜蜜。不能互换,三节在内容上是递进关系,它们的顺序暗指果树的成长,象征青年的成长。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也不能互换,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它们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成长;“花儿”开放,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成为“果儿”,又如青年需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讨论探究
教师指导语:朗读理解了这四首诗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的特点。
讨论讨论: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思考:该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可能会有困难,老师可视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提示,比如给出比较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
讨论明确:①主题不同:前两首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是勉励青年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贡献。②侧重点不同:前两首是抒情为主,以情感人,偏重感情,风格温婉;后两首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③表现手法相同:四首诗都出现了“物”,“鸟儿”“纸船”“花”“芽儿、花儿、果儿”,或托物抒情,或借物言理。④语言风格相同:均凝练、清丽,一、三、四语句短小隽永,第二首诗诗行略长,节奏较缓。
课后学习
1、背诵并默写冰心诗四首。
兰、竹、菊等),来表达一种情感或哲理。注意采用诗歌的格式。
板书设计
冰心诗三首
成功的花 明艳 奋斗牺牲
嫩绿的芽 芽儿的成长 青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