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别扣孩子多动症帽子
发布时间:2022-02-21 幼儿故事6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 幼儿故事5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我国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万至1979万,其中约65%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这孩子怎么一刻也停不下来,是不是多动症啊?”生活中有这样顾虑的家长并不少。
过去不了解多动症,所以不少孩子被耽误了诊治。现在关于多动症的宣传多了起来,又让很多的家长“草木皆兵”,既盼着孩子活泼一点,孩子活泼了,却又担心是多动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韩颖博士指出,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多动症的突出症状是两种以上场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只在家里活泼好动,在其他场合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就不用担心孩子患有多动症,这样的孩子只是天性活泼,是“好动”而不是“多动”。
但是如果孩子在两种以上场合都不能安静下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则需带孩子到医院门诊检查,由医生根据心理测试、量表测试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6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医生很少做出“多动症”的诊断。除非少数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多动症表现,医生才有可能给孩子开药治疗。这是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并没有学习任务,而多动症的治疗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他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不管是天性活泼还是有多动症,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训练都是有益的。具体的做法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利用兴趣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比如用鲜艳多彩的画册吸引孩子阅读,让他能够保持五六分钟的注意力,下一次再保持1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慢慢地,教会孩子控制自己。yJs21.cOM
韩颖还表示,6岁后如果医生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应该接受药物治疗,在药物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病情稳定好转后,可逐渐脱离药物。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多动症” 孩子难成人
“多动症”本是专指儿童患有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症”,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活动超常,坐立不安等,这样生理疾病只在少数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却染上了另一种心理疾病——父母“多动症”。
动脑多。教育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职,想方设法教育好孩子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家长不顾及儿童身心特点和自身素质,不考虑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及孩子的兴趣,闭门造车为孩子设计“蓝图”。盘算着怎样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个“措施”,强制孩子按制定的“行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据成人意愿,给孩子确定某一方向,有的强迫孩子发展一种兴趣而舍去其他方面的兴趣,其结果“宏伟目标”多数落空。一个人在儿童期如不在言语、知识、习惯、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将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难的。由于受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限制,这种脑子动得越多,越事与愿违,不仅阻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知识面变窄,更会加重儿童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失去自信心,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动手多。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以多为孩子服务而自慰,以多发扬“奉献精神”而心甘。于是乎,上班没有下班忙,舍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衣、食、住、行实行“全包”。上学送,放学接,游玩陪,穿衣、洗脸、叠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帮着做作业,帮着到学校打扫卫生,一帮到底。这样全方位地动手,一是认为孩子小,舍不得让他们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响学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父母过分地多动手得到的只是儿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独立性萎缩。如此下去,儿童的劳动观念,艰苦朴素作风是很难形成的。
动口多。言教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语言纯洁,不要丢三落四;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讲究科学性。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行为训练,整天唠唠叨叨。抱着对孩子不信任态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终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上是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出门前是一套“几不准,几盘算”。在学习上是左检查,右指导,孩子问与思被家长的“灌”取而代之,孩子偶有过失更是无休止地训斥。他们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规蹈矩。其实未必,心理学科研究认为,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递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另外,多次重复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权威性,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走势,对你的要求不以为然,形成“婆婆嘴碎,媳妇耳滑”的局面,同时过分地、不适当的语言刺激会使孩子感到对他们不信任,从而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这样既破坏了儿童成长中的安谧、和谐气氛,又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害于身心健康。
不要给孩子扣上“胆小鬼”的帽子
一岁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见人就笑,很讨人喜爱。满以为他会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没想到到了两岁,丁丁却越来越沉静,总是喜欢躲在爸妈和爷爷奶奶身边,不愿参加同龄小朋友的游戏,对人家给他的新鲜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他就是胆子太小!”丁丁爸妈言语中常常透着无奈,但心理专家表示,孩子胆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导不善造成的,应该自我反思和纠正。
“家长总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就会使孩子从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从而更加依赖父母。”广州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一两岁是孩子学习和模拟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多鼓励他们去尝试,而不是禁止、阻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就会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老令孩子睡觉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黄家良说,要锻炼孩子的胆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对灶台上的火感兴趣,建议家长拿着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让他感觉一下高温再收回来,随后问问孩子痛不痛,告诉他离火更近手会更痛,所以不要随便玩火,等长大了再学用火,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过于害怕,又能让他们了解火的危险性。
其次,要注意亲身示范。没跳过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紧张,即使看人家跳得高兴,自己也不敢尝试。若是家长先跳给孩子看,再把孩子带上一起跳,在这个过程中教导他、帮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并喜欢上这样的游戏。
专家提醒,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强,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
多动症孩子怎样心理辅导
说到多动症,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它只是儿童的高发病,多动症是现在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很多家长对孩子患上多动症疾病未能及时发现,殊不知这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了,及时治疗是关键,请看下面详细介绍。
1、不要打骂孩子
很多家长在面对多动症孩子的调皮,都会暴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粗骂,打骂,这让多动症孩子感到父母嫌弃自己,自己也得不到父母、同学、老师的爱,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暴自弃,让孩子的症状更加严重。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多动症孩子有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2、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动症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且周围如果出现什么动静都会让他们受到影响,或者会放下手中正在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进行引导和必要的限制,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完这件事情,再去做其他事情,妈妈会很开心,而且会陪你一起去玩,你不觉得这样更好吗?同时在生活中,可以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是超市买东西,可以让孩子数一下多个动物回来告诉你,叫孩子买多少个水果等,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3、与孩子一起学习
与孩子一起学习对于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治疗是有帮助的,而且家长应该做好榜样从中让孩子学习,如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家长可以拿出书本或者是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也拿出作业,大家一起坐到书桌上进行学习,家长让孩子不要出声,自己同时也不要作声,在进行之前告诉孩子,如果你作业先做完了,妈妈可以煮你喜欢吃的宵夜。
上文是对“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患者的治疗有帮助,儿童多动症有很多表现,比如: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等,但是,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如果孩子比较多动,建议先去专家门诊进行咨询,并不是爱动的孩子就是多动症。
孤独症患儿多在3岁前发病
导读:从孩子小时就多陪伴孩子,陪他们玩,多逗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并观察孩子的反应。
“宝宝,让妈妈抱抱”,孩子却对妈妈这样亲切的召唤置之不理;别人家的孩子喜欢推着小汽车跑来跑去,可自己家的孩子就喜欢拿着小汽车转车轮;别人家的孩子喜欢扎堆,自己的孩子却喜欢独自玩耍;孩子3岁了,可还不会说话,最多偶尔蹦出一两个单音节词……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是孤独症患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闭。从去年起,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以促使全世界与孤独症相关的组织、患儿及其家庭一起抗击这一可怕的疾病。
多在3岁前发病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汪毅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孤独症患儿往往在3岁前就发病了,有的发病时还不到1岁。但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加上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不够,家长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等到发现不对带孩子就医时,孤独症已经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了不良影响。如3/4的孤独症患儿会出现中重度的智力低下问题。
不过,有些孤独症患儿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如约10%的孤独症患儿智力超常,有的患儿在机械记忆方面优势明显。
多陪孩子驱逐孤独
美国的研究揭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比较高,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家庭,对孩子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更高,该病的男女比例大约是4:1到3:1。不过,女性孤独症患儿的症状相比起来更重些。
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只能是训练为主,但早发现和早治疗已经被证实治疗效果更好。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相关问题要及时就诊。
专家提醒,从孩子小时就多陪伴孩子,陪他们玩,多逗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并观察孩子的反应。此外,女性在怀孕期间要尽量避免被感染以及外伤,要保持心态平和,远离放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