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泛灵心理”是自然现象
发布时间:2022-02-12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导读: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泛灵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孩子们所表现的“泛灵心理”行为,是不能用简单的“模仿”与“想像”解释的。
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和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让孩子把外
物同化到自己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在做游戏时,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弄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可以对孩子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
会很疼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也可以说:“墙壁可爱卫生了,如果你把它弄脏了,它就不跟你们交朋友了。”孩子
听了以后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幼儿对于会活动的东西,更容易引起“泛灵心理”反应。利用“灵化”了的外物对
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灵化”了的外物主要是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等。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起向孩子讲yjs21.COm
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有的家长如果将这些寓言、童话故事编成小话剧、小舞蹈等节目和孩子一起表演,让孩子接受直接的心理体验,效果会更好。
当然,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我们在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指导孩子学会人物识辨、物物识辨,促进孩子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使孩子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解析幼儿五种特殊心理现象
人们对于幼儿期出现的心理现象应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正确的判断,若出现与幼儿心理发展指标不符的特殊现象,应判别这种特殊现象是否正常,以及确定若不正常应怎样正确处理。幼儿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状况还会影响今后的心理发展。下面就幼儿期出现的几种特殊心理现象作一下分析。
一、“想象与现实混淆”现象
“想象与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临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有些幼儿身上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成人应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幼儿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引起恐惧、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龄较小且又胆小的幼儿,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说的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而应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分清想象与事实。
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假想的游戏伙伴”,这是幼儿正常的感情表达形式。幼儿把想象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的,他们对它说话,和它一起玩,在谈话中提到它。据调查约有15~30%的儿童在3到10岁内有假想的伙伴。这些无形的朋友一般在儿童两岁半到六岁左右来到幼儿的生活中,一般在幼儿学龄时消失。
在幼儿期,幼儿和某个不存在的人一起游戏,这不是什么病态,但大部分家长感到无法忍受幼儿的这种“神经兮兮”。家长应明确认识到,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儿玩得很好。他们在和其他幼儿游戏时,就不再带上他们的假想伙伴。独生子女和第一个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这些幼儿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与智力方面缺乏创见的幼儿相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二、“情感”共鸣现象
幼儿期的儿童常表现出“情感共鸣”现象,即看到别的儿童哭,他也随着哭,看到别的儿童笑,他也跟着笑。
“情感共鸣”现象在幼儿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常现象。这种现象与以后儿童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不仅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体验他人的情感,从而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移情。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幼儿比较敏感,能通过与人交往,立即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反应并有所体验,有的幼儿则比较迟钝。有些幼儿随年龄增大,“情感共鸣”逐渐减弱,对他人的情感反应也就相应迟钝了,而另一类幼儿则始终保持了“情感共鸣”的敏感性,也就使他能迅速地感受并体验与他人相同的情感。情感的敏感性可导致幼儿心理向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使幼儿能产生较强的移情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导致幼儿过度敏感、细心,易于情绪化;情感的反应迟钝则可能造成幼儿性格上的缺陷:软弱,没有主见,易随波逐流。因此,对于幼儿的“情感共鸣”现象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
幼儿期,‘重听”现象,“记忆恢复”现象,“想象与现实混淆”现象,“情感共鸣”现象等都是特殊现象。这些现象之中既有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有心理上的缺陷。当发现这些特殊现象时应正确加以辨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心理发展的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培养;不利于心理发展的,要及时纠正并想方设法消除。只要成年人能正确对待这些现象,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顺利地渡过美好的幼儿时期,活泼、可爱、健康地成长。
三、“重听”现象
“重听”现象是幼儿期儿童听力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整,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个别幼儿身上。当幼儿出现这种现象时,说明他们的听力已经有了缺陷,应该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重听”现象对幼儿的言语听觉、言语及智力的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重听”现象会对幼儿的言语听觉产生消极的影响。幼儿的言语听觉有赖于听觉的好坏,“重听”现象使幼儿无法听清楚别人的讲话,或听得不完整,致使言语听觉无法得到训练,久而久之,言语听觉能力就会越来越差,“重听”现象也会愈来愈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重听”现象会对幼儿言语产生消极的影响。良好的听觉是训练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一个人若没有听觉,根本就不能进行言语表达,也无法与人交流,推而言之,差的听觉也会阻碍幼儿言语正常、迅速地发展。
第三,“重听”现象对幼儿智力的消极影响。智力是对外界刺激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听觉,幼儿可以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然后再通过大脑加工分析,从而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使幼儿的智力在此过程得以提高。幼儿的“重听”现象使幼儿无法通过听觉获得准确、完整、清晰的材料,致使幼儿无法进行科学的加工,智力的发展相应地就会受到阻碍。
由于“重听”现象对幼儿诸多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成人应及时发现其产生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幼儿期就彻底根除,以免后患。
造成幼儿出现“重听”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的听觉器官(主要是耳)出现问题,导致幼儿听力上的缺陷;二是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作为成年人,对这两种情况应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一是经常对幼儿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幼儿的听力缺陷,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幼儿身体疲倦,可能是情绪不稳定,还有可能是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等等。排除了这些干扰,有了良好的注意作基础,对幼儿的听力进行认真训练,如采取老师讲,幼儿复述故事等方法,就可逐步恢复幼儿的听力,“重听”现象也就可以纠正了。
四、“记忆恢复”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的另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可知:人们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幼儿身上却出现与此相反的现象,即量的增加。也就是识记的内容在后来回忆时比即时回忆要多。比如:让儿童识记儿歌、故事,许多幼儿过了一两天后记忆儿歌、故事的内容要比当时记的效果要好。这就是记忆的恢复与增长。
“记忆恢复”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由于在识记时有积累的抑制,影响识记的记忆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效果又提高了;另一方面,是由于识记材料的前部和后部的作用所引起的消极影响,过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也就恢复了。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较成人普遍,是因为幼儿的皮层细胞比成人更易产生疲劳所致。
独生子女缠人的心理现象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4.学业任务的增多,使孩子用眼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延长,要注意保护好孩子视力。
怎么判断幼儿是否有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儿童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
1.胆怯怕羞
儿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内心深处隐藏强烈的自卑情结。
2.独来独往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对交结朋友兴趣索然,往往喜欢独来独往。
3.猜疑心重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4.有自虐倾向
占相当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5.缺乏自信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们大都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
6.表述困难
据统计,8成以上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7.承受能力差
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应。
巧用“泛灵论”,和2岁过招
巧用“泛灵论”,和2岁过招2周岁后,我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我的生活,我要自己做主。吃穿、玩乐,不管在哪一方面,我都会有自己执意要坚持的时候。不管是否可行、是对是错。
有时候,真的让爸爸妈很头疼——
崩溃事件:穿衣,可以翻遍整个衣柜
已持续一段时间,生活中只要出现我需要更换衣服的时候,家人的神经就会高度紧绷。又不知道到底是哪件,才能让我称心如意了——他们的畏惧。
我总是非常的挑剔,这件不穿,那件不要;一下子要穿有熊熊的,一下子又要穿有狗狗的。曾经为了找一件衣服,我可以翻遍整个衣柜(妈妈下班回来,看到房间满地狼藉的衣服,妈妈都快崩溃了)。且偶尔翻遍后,如果我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衣服时,我还会大发脾气。
让妈妈最为纠结的不配合穿衣服时间就是每次洗完澡后。夏天的时候赖着不穿没大碍,可是现在的天气……用妈妈的话说,她真的要抓狂了——
“xx,你想穿这件,还是要这一件?”穿之前,妈妈本想锁定选择的目标,让我在两者之间做选择,可我偏不。
“xx,我们先穿好衣服吧。要不就会受凉感冒,还会打针……”面对我的迟迟不肯穿衣,妈妈是晓之以理。可我不听。
…………
可是,这种状态却在某一天出现转机,我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哇,这件衣服你好久没穿了。兔兔说,她特想念你,今天晚上她想和我们一起出去玩,可以吗?”妈妈拿起一件有兔兔图案的衣服问我。
“好。妈妈,那让兔兔跟我们去新华都买东西吧?”事先已经和妈妈说好我们晚上要去新华都的,带兔兔去,我很乐意。
——“咦,你看这只熊熊羞红了脸。她希望可以紧紧地抱住你,可以吗?”妈妈拿的那件T恤,上面有一只背过脸的熊熊。
“妈妈,熊熊为什么羞红了脸呀?她是看到了好多陌生人吗?”在配合妈妈穿衣服的时候,我满是疑惑。
“嗯,和xx一样,因为见到了太多的陌生人,她一下子适应不来,就急着转身,要抱抱了。”我曾有这样的经历,所以马上就联想到自己了。
妈妈偷着乐,她已经知道了我的心事。我很少去妈妈上班的公司露脸。所以前些天我去了一趟,妈妈的同事对我可热情了。可是陌生的面孔太多了,当时的我,可是羞红了脸。
——“xxxx,你看这件上衣已经有只蝴蝶了,我们也穿上这件有蝴蝶的裤子好吗?这样他们就可以结伴出去玩了,一点都不孤单?”穿好上衣,妈妈拿配套的裤子。
“嗯。妈妈,他们要飞到哪里玩呀?”同意了妈妈的说法,但我还有问题。
PS:从此以后,给女儿在换不同衣服的时候,总爱发问,“妈妈,那这件是什么呀?我为什么要穿这件呀”真是太搞笑了,看来女儿喜欢上这种童话般的感觉了。
抓狂事件:吃饭时,仍要玩
用妈妈的话说,我现在吃饭是越来越调皮了。难得有一顿饭,我能自己吃完;哪怕是家人喂的时候,我不是边吃边玩,就是跑来跑去。
可是转变却是因为最近爸爸给我买的那只声控的皮皮熊——她可以说很多话,会做游戏,还会背诗、唱歌,非常的有趣。
我经常是玩得爱不释手。那天晚上,妈妈让我吃饭时,刚开始我是一口回绝的。继续折腾我的那只皮皮熊。
“哎哦,我的肚肚好饿呀。xx姐姐你喂喂我,好吗?”突然妈妈以皮皮熊的口吻对着我说话。“你看皮皮熊,都陪你玩很久了,耗了很多体力。她已经饿得不行了,你先让她吃饭,好吗?”妈妈又在征求我的意见。
“嗯,好!妈妈喂我,也喂皮皮熊。让她和我一起吃,好吗?”持续一段时间了,晚饭我都是指定要让妈妈喂。
“没问题,妈妈两个一起喂。你要给皮皮熊做个榜样哦……”我的表现可棒了,15分钟左右,我就把晚餐搞定了。
xx妈心语:“可怕的两岁”,总是有很多让人抓狂的问题。挑战的,不仅是我们的耐性,更多时候,挑战的是我们的智慧。
平日里,妈妈群里也会经常聊起这个话题。某天,群里有一个妈妈建议:对2~7岁的孩子,妈妈可以多用“泛灵论”。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种问题,虽然有时也会失效。
生活的实践告诉我,这招在很多时候确实管用。虽然它也会失灵,比如皮皮熊的新鲜期一过,xx就不乐意这样配合了,又得想新招了。
但不否认“泛灵论”给孩子的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什么都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很多时候可以让孩子保持一颗非常愉悦的心情。
亲爱的妈妈们,不知道你们的看法如何?期待更多的意见分享!
附:泛灵论(animism),亦称物活论、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灵性的一种学说。龄较小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的思维经常是泛灵论的,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
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当然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
怎样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以前在家我们不觉得他有什么问题,但是进了幼儿园后和别的孩子一比,才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不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他是否有心理问题?怎样帮助他?
3至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要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坐得住,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经常有小动作、不听话等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表现为多动、东张西望,不能记住老师说的话,经常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运动能力上,有的人会表现出爱摔跟头、不会走平衡木、爱转圈,从来不感到晕,管不住自己等等。这样的孩子孩子要通过训练前庭平衡能力来提高注意力,而不是惩罚他们。
其次是观察孩子是否动作笨拙、磨蹭、自理能力差,一些孩子小时候没有经过足够的爬行训练,因而造成本体感差,身体协调性差,这些孩子需要训练他们的运动协调性来提高动作速度和反应灵敏性。
第三是观察孩子是否有情绪问题,一些孩子适应能力差、爱哭,不愿上幼儿园,不合群,胆小敏感,退缩,不敢向老师提要求,有的孩子爱打人、咬人、惹人,尤其是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对这样的孩子要进行触觉训练,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垫上运动,亲子皮肤按摩训练等。
第四是观察孩子的适应和交往能力,有没有内向、孤僻、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问题,要及早发现是否有自闭症的问题,及早治疗。
第五要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口吃、发音不清、话多、爱重复、表达不清、自言自语等问题。
孩子的这些问题父母和老师都要重视对他们的训练,训练中要多加鼓励和表扬,不要讽刺打击,甚至放弃对他们的训练,必要时要找心理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