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3岁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

发布时间:2022-02-07 幼儿故事2岁 幼儿故事3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

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4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2~3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他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例如,他会根据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岁,他能“习惯于许多生活规则、集体规则,并且能说出简单的道理。例如,进睡眠室说话就会吵别的小朋友睡觉。”

2~3岁的孩子有独立的要求,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要求很强烈。到了4岁,已完全能独立地穿、脱衣服,叠小被子,还可以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他不但这样做,而且以“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为骄傲。(OK语录网 968ok.com)

2~3岁的孩子乐于助人、喜欢劳动。妈妈刚扫地,他就去拿簸箕;爷爷拿起报纸,他会送来眼镜……到了4岁,他能有意识地帮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会帮助他擦眼泪;妈妈摆餐桌时他懂得帮助摆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帮助人是好事。

2~3岁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跟随成人到过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到了4岁,他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

3岁小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3岁儿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种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1、2岁小儿都害怕很大的声音,3岁儿则害怕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如动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孩子已开阔了眼界,看得多、听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这一切。比如说,1岁的孩子看见狗也不会害怕。这是由于情感尚未发达,同时尚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之故。但到了2、3岁时,看见狗咬人,人们都怕狗,逐渐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动物,于是就开始怕狗了。等到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欢狗,狗就不咬人以后,就又不怕狗了。

3岁儿童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强了些,那种攻击型的态度少了起来了。3岁儿的喜悦已不是一般物质性的,会因为使爸爸妈妈高兴而高兴了。因此,又把3岁这一年龄叫做捧人的年龄。做什么事只要妈妈高兴,就会神气十足,兴致勃勃地去干。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话了。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老师,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使得孩子不得不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开始。在家里,这些孩子谁都会让着,无论玩具还是其它的物品都是自己独占。可是到了幼儿园中,情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幼儿这一关键期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问题,这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二、情绪作用大

小孩子总是爱哭爱笑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球境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里若一个小朋友哭了,老师还没有哄好,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这些哭泣都是无缘由的。面对这种情况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对症下药,给小朋友们一些新奇的玩具引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

三、爱模仿

幼儿期的孩子很爱模仿。他们在游戏中对于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词语都会感觉很新鲜,很吸引孩子的兴趣想要模仿,就会重复模仿老师的言行,当另一个小朋友看到这个小朋友在说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带动着纷纷跟着模仿。处在3-4岁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他们还不懂判断,只是在看见有兴趣的就会模仿,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已,不要让自已的不良习惯传给那些天真的孩子们。

3-4岁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


3~4岁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

例如,他们会对飘走的云彩招手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就是幼儿心理最突出的特点。到了4岁,幼儿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爸爸给我买了把冲锋枪。”他们之间可谈的话题越来越多。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

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一块积木宝宝掉到地毯的大海里,马上会有一辆纸盒急救车开去救援。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

3~4岁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起初,孩子由于男女间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随后幼儿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在幼儿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幼儿往往以同性家长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女孩子们模仿母亲玩当妈妈的游戏,尽量地学着母亲的温柔、能力和女性的性别行为;男孩子们则模仿父亲的男子汉态度和行为,希望自己像父亲那样严厉、果断。

这个时期孩子在伙伴中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父母及其他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知识、想象力和各种社会能力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这种在伙伴帮助下的自主活动能使幼儿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是孩子们结识伙伴的好场所。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台湾学者陈政见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②生理组织结构相似;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④人格结构发展相似;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长变化。他们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在青春期,特殊儿童的身体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性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例如,盲童、聋童、天才儿童等的思维发展首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同样起重要作用。首先,遗传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给特殊儿童带来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终身都会带有这种病症所特有的某些特征。其次,环境和教育提供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因孩子有残疾而低估了其发展潜力,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超常儿童的遗传素质非常优异,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提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也不会成为现实。

(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

环境和教育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特殊儿童的需要有物质方面的,如食物、水、衣服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如学会某种技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将来找到一份工作等。特殊儿童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特殊儿童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矛盾的双方,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特殊儿童的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上产生的。例如,智障儿童的心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较正常儿童相对落后,即使社会环境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很难转化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反之,某种心理水平的形成,也有赖于是否有相应的需要。如果多动症儿童不想学习,那么他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从实际出发,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在表现以下3方面:

(1)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

大部分特殊儿童都有生理和心理的缺陷,这些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适应,其心理发展会产生较多的问题,易引发第二性缺陷——心理障碍。例如,盲童的视觉器官有缺陷,他们不得不利用听觉、触觉等来感知外界事物。由于失去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聋童由于听觉器官有缺陷,对其语言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又会妨碍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肢体残疾儿童在动作技能的发展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时生活难以自理。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比普通儿童晚,起点低,速度慢,所能达到的水平一般也有限。

(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都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个体间差异既包括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例如,超常儿童与智障儿童分别代表了智力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类儿童,这两类儿童之间有极大差异。又如,盲童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童及其他儿童。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因造成其心理发展异常的原因不同,每个儿童的个体特征也不同。正是由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

个体内差异通常是指个体内部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特殊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差异特别大。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能力又特别差。又如,有些聋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手眼协调能力却非常好。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其个体特点进行。

(3)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

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较多困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特别辅导。例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对超常儿童可能过于容易,而对于智障儿童则可能太难。对大多数聋童和盲童而言,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其学习和生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往往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虑特殊的方式方法。

3.特殊儿童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

儿童身心的发展有自身固有的规律,如身体成熟的发展、运动一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都有各自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无论他们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就是一般发展,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但多数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言语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的差异。虽然有些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显而易见或无法改变,但其生长发育过程(如发展

顺序、发展阶段等)和普通儿童并无不同,并且有着相同的心理、要求及愿望,存在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潜能,只是发展速度慢一些,遭遇的困难多一些。他们某些方面的特殊发展依赖于相应的教育和训练,否则其特殊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对普通儿童所进行的某些发展教育,对特殊儿童同样适用,如感官动作的能力、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语言沟通的能力、认知的技能等,但是需要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发挥其潜能。因此,特殊儿童的发展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发展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所有的发展都无法实现;同时,特殊儿童又需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特殊发展训练。

四岁宝宝的心理行为特点


三到六岁的宝宝行为逐渐显示出宝宝的情绪和思维,下面着重来看一下四岁宝宝的心理行为特点。

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情绪

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解读2-3岁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了,你不觉轻松了半截,长叹一声:“小鱼儿终于走出恶人谷了!”

2岁,情感开始丰富

当你正为工作的事情苦闷的时候,一脸失落地躺在沙发上,这个小不点或许已经悄悄地爬上沙发,冲你一笑呢!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惊讶,这个曾经事事都让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经累了,给你安慰?

解读:因为他们正学着去爱。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着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他能读出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妈妈累了;看动画片时,看到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会为孙悟空感到难过而落泪,这时,他不但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已经能够体验到别人的难过。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能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爱”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欢说不

“不”已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一个两岁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这个!”他们怎么就不乖了呢?

解读:两年的成长,已经让这个小家伙变得更有能力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爸爸妈妈抱着他们到某个地方去,同时他们开始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时,他们成为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小大人”。当他们发现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妈妈有妈妈的想法,而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焦虑,因此,他们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确定自我的感受,说“不”是最常见的表现,通过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比如,当妈妈提出我们出去吃饭吧,他很可能说:“不!”然后你告诉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妈妈出去吃。”他很可能说:“不!”然后却紧紧地跟在你们后面。

给父母的建议:切不可乱了方寸

在这个时候,千万要坚持住,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大吼大叫。打骂是没有用的,平静地接受这场风暴,对待他们不要强制,不要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通过书籍或者其他途径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充足的了解,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精神支撑。你保持积极的态度,你积极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建议爸爸妈妈们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摆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饭碗;或者,夏天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洗洗小手绢,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解读2岁幼儿智力和行为特点


导读: 宝宝从2岁向3岁迈进,这个阶段最重大的进步,就表现在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上。2岁的宝宝有了“自我意识”,并且会展现很多令父母惊奇的才能哦。 语言发展新阶段

2岁宝宝语言发展再上新台阶,词汇量又一次爆炸式增长,宝宝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更强了,有能力与父母进行交互式对话了。

与此同时,宝宝对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使用新词和妈妈对话。父母的赞赏,可极大激发宝宝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

当宝宝说出一个新词时,父母表现出惊讶的神情,并适当赞许,这对宝宝潜能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个月龄的宝宝,说话的语序已经很少出错了,还会使用不少名词以外的词汇,如不能、受伤、知道、认识、喜欢、生气、高兴等。宝宝能说出不少完整的语句了,如“我喜欢爸爸”“小猫咪受伤了”“妈妈生气了”等。

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2岁的宝宝独立性不断增强,开始有了自律能力,并特别在意自己的感受。宝宝开始尝试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感受父母对他的情感。但由于宝宝的认知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当妈妈为了避免危险而制止宝宝做某件事时,宝宝感受到的可能是妈妈“不爱他了”。宝宝看到的是妈妈外在的表现,感受到的是妈妈“不友好的态度”。所以,当妈妈要严肃而坚决地制止宝宝做某件事时,首先要告知宝宝“妈妈是爱你的”,这样就会让宝宝的情感发展保持在良性轨道上。

喜欢帮爸爸妈妈做事

现在不能只是爸爸妈妈帮宝宝做事了,父母要教会宝宝帮爸爸妈妈做事,教会宝宝自己做自己的事,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宝宝动手做事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热爱劳动的品质。让宝宝参与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家务事,也是开发宝宝潜能的方法之一。

手眼协调能力

宝宝手眼配合越来越好了,会很耐心地把带小眼儿的珠子一个一个穿成串珠。只要是宝宝想做的事情,几乎都要尝试着去做,尽管有时显得还比较笨拙,但宝宝不会气馁,坚持把事情做完宝宝开始凭借自己的想法,画一些有意义的图画,如月亮、太阳、苹果、香蕉;宝宝还会化解尴尬,宝宝画的香蕉黑乎乎的,妈妈问香蕉长得这样啊?宝宝则诙谐地告诉妈妈,他画的是烂香蕉。

锻炼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宝宝从2岁向3岁迈进,这个阶段最重大的进步,就表现在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上。把宝宝玩具放到高一点的地方,当宝宝想要高处的玩具时,妈妈不要马上就把玩具拿下来给宝宝,而是用启发的口气问宝宝,能自己拿下来吗?不要等宝宝回答,你紧接着说,我相信宝宝一定能想办法拿到它。这时,宝宝可能就会把小凳子搬过来,站在凳子上,通过让自己“长高”而拿到玩具。如果宝宝这么做了,父母一定要表扬宝宝,让宝宝尝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产生自豪感。这样愉快的经历,会激发宝宝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无暇顾及“小事”了

告别婴儿期,刚刚进入幼儿期的宝宝,尽管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还能找到婴儿期的影子,宝宝还会不时地喜欢在妈妈怀里撒娇,用小手摸一摸妈妈的乳头,回味一下吃妈妈乳头的感觉。2岁的宝宝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了,宝宝有更多的事要做,有更多的愿望要实现,有更多的事情让他感到新奇,有更多让他感兴趣的事情,有了更强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强烈的自我意识

2岁的宝宝有了“自我意识”,最明显的特征是“那是我的”,想从宝宝手里拿到属于他的东西,可要费一番周折。

如果不想把他手中的东西给你,不再是把小手高高举起或藏到身后,而是义正词严地阻止你要他的东西。果果“手松”,无论多好吃的食物,多喜欢的玩具,只要有人要,无论是大人宝宝,他都会慷慨地递过去。这是为什么?难道果果没有“自我意识”?一个小妹妹要果果的气球,果果玩性正浓,哪里会舍得给妹妹,可妹妹哭着喊着要,果果默默地递给了妹妹。当果果把头转过来的时候,我看到果果眼里充满了泪水,果果不到3岁,正是“护东西”的年龄,他把自己心爱的东西给出去,是仁义使然。

需要讲明事情原委

宝宝会展示很多令父母惊奇的能力,好像什么都懂。有时宝宝也会“混”起来——违拗了他的想法,不答应他的要求等等。教养良好的宝宝,只要妈妈和他讲明事情的原委,他就会像个可爱的小天使,很快乐地接受妈妈的安排。

调皮的宝宝

宝宝动作之快,简直出乎妈妈意料。放在茶几上的杯子,还没等妈妈拿起来,站在妈妈身边的宝宝,会蹿到妈妈前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撩到地上,看着摔在地上的玻璃碴,稍微一愣,很快就玩自己的去了,全然没有了以往的害怕。

听懂“不”的含义

2岁以前的宝宝,妈妈越不让他动的东西,他越要动,那是不理解妈妈的话,是由于妈妈的提醒,宝宝才走到东西跟前。

2岁以后的宝宝,可就不这样了,开始领会妈妈的话,知道“不”的含义了。如果宝宝没有听从妈妈的话,这可不是没有听懂,而是就想这么做,以显示他的能力。即使不爱活动的宝宝,到了这个月龄,也不会老老实实呆着不动。

极强的模仿力

这时的宝宝,有极强的模仿力,也有极强的模仿欲望,妈妈要干什么,他就要干什么。2岁前的模仿大多是后滞的,或许几个小时后,或许几天后才开始模仿妈妈的动作。现在不是这样了,马上就要行动。如果妈妈拿着墩布拖地,宝宝马上就要抢过来干,成了“小捣乱鬼”。可也有的宝宝喜欢自己玩自己的。宝宝的模仿力不但很强了,还可以模仿一些比较复杂的动作,如用锤子钉钉子,有时会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不但像爸爸一样用锤子钉钉子,还可能用锤子钉其他宝宝认为应该钉的东西。

合作精神

宝宝开始喜欢和小朋友玩耍,但还缺乏合作精神,还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快乐。这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认为宝宝不合群。父母没有必要煞费苦心教育宝宝,如何与小朋友分享游戏;没有必要劝导宝宝慷慨解囊,把他喜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小朋友。这会让宝宝有“劣势”的感觉,对哭着喊着要东西的小朋友也没有补益,倒是怂恿了那位小朋友抢占别人的东西。如果宝宝从小朋友手里抢东西,没有必要用语言教育宝宝,宝宝还不理解妈妈的语言,妈妈只需说不可以拿小朋友的东西,然后把东西还给小朋友就可以了。有时,如果妈妈硬逼着宝宝把东西还给小朋友,常令妈妈懊恼和沮丧,因为宝宝就是不听从妈妈的话,甚至会因为妈妈的强迫而号啕大哭。宝宝就是这样任性,不能就此认为宝宝的品德有问题。

相关推荐

  • 3岁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3岁孩子的主动幻觉生活会帮助他探索并理解关爱和对独立的渴望、抗议以及恐惧等许多复杂的情感。他不仅赋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经常也给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会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与真实之间自...
    2022-02-07 阅读全文
  • 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不但能记住那些具...
    2022-03-25 阅读全文
  •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
    2021-05-26 阅读全文
  • 幼儿3-6岁的心理发育状况 导读:幼儿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于成人,幼儿的世界是物活论的世界。对外界的理解取决于主体的情绪状态。幼儿的行为及心理活动,明显表现出一时性、动摇性及缺乏持续性。 知觉:幼儿期对形与色的知觉有所分化。对...
    2021-10-06 阅读全文
  • 3-4岁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 3~4岁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
    2021-12-17 阅读全文

3岁孩子的主动幻觉生活会帮助他探索并理解关爱和对独立的渴望、抗议以及恐惧等许多复杂的情感。他不仅赋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经常也给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会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与真实之间自...

2022-02-07 阅读全文

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不但能记住那些具...

2022-03-25 阅读全文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

2021-05-26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于成人,幼儿的世界是物活论的世界。对外界的理解取决于主体的情绪状态。幼儿的行为及心理活动,明显表现出一时性、动摇性及缺乏持续性。 知觉:幼儿期对形与色的知觉有所分化。对...

2021-10-06 阅读全文

3~4岁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

2021-12-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