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2-01-25 大班身体的秘密说课稿 大班身体的秘密教学设计 幼儿园身体的秘密说课稿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智能的开发非常有益。然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其中无法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做了超“规范”的行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等,一旦被孩子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就会增加。

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现在拥有秘密行为的人,并不限于年轻人。在当前竞争环境里,人们接触到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有些外表看来颇有成就、权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外人不知晓的秘密。笔者就知道一位房地产业名人,他闲暇时最喜爱的活动,是收集儿童音乐唱片。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这一嗜好,与能干的企业家形象相差甚远。在惊讶的同时,也嘲笑他的“儿童”行为。其实,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秘密行为很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压力后,为了缓解紧张、达到平静而采取的注意迁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为可以寻求稳定心理,这可以看作每个人都有的防卫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宝物被夺走,当然会对抢宝物的人憎恨,以达到心理平衡。

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的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稳定。家长要用较适当的方法表达对孩子错误的纠正,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反感时,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当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这对孩子的稳定心理是无益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不要随意揭穿宝宝的“隐私”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宝贝的小秘密。

别拿孩子的先天缺陷当笑料

玲玲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只是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玲玲的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玲玲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三岁的时候,玲玲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拒绝大人的拥抱、抚摸。

分析:胎记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缺陷,对于成人来说,长相漂亮的孩子身上有个心形的胎记无伤大雅,向熟人展示一下只是个供人娱乐的笑料。但是,臀部是人体的隐私部位,对于女孩来说更是如此。当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就会对这一特征产生反感。家长在孩子有清晰的个体意识之后,仍不避讳孩子的身体缺陷,就会使孩子产生委屈和自卑情绪,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对策:家长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愿不愿意经常向他人“展览”自己的臀部?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没有差别。对于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征以及后天的疤痕等,家长都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当作谈资或笑料。

别私闯孩子的“小天地”

萌萌有一个大大的玩具柜。从4岁开始,萌萌就不让家人碰这个柜子了,她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这是她的“家”,别人进去就是“私闯民宅”。奶奶担心孙女在里面放不安全的物品,便常趁萌萌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柜子看看,其实里面就是普通的玩具娃娃、积木之类。萌萌的家人搞不懂为什么萌萌要对这个玩具柜保护得如此隐蔽。

解析:其实,这个柜子对于萌萌来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柜。正如萌萌所说,这是她的“家”。“家”的概念对于孩子而言和成人理解的“家”并无两样,都是不可侵犯的私人场所。那些玩具娃娃,也许就是孩子的“家人”;那些旧积木,也许就是孩子的“家具”。试想,谁愿意让自己的家人频频被打扰?谁愿意让家里的家具经常被别人扔掉?

对策:既然让孩子拥有了这样一个玩具柜,就应该给孩子留一个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大人尽量不去干涉孩子在里面放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有必要了解孩子“小空间”的情况,则应当提前向孩子说明,以“客人”的身份“参观”,以建议者的身份指导孩子对空间的使用,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别用过去的错误惩罚孩子

小东喜欢画画,最早的作品是从两岁起在家中墙上创作的“壁画”——原本洁白的墙壁被他用蜡笔东一笔西一笔地涂抹成了“大花脸”。不过,小东上幼儿园以后,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纸上画画,不再在墙上乱涂了。然而,家里来客人时,爸爸总会指着墙壁上的污渍当着小东的面对客人说:“看看,这都是让这个淘气包弄脏的,这墙原来装修得多好呀!”每次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敏感的小东却羞红了脸。久而久之,小东对画画失去兴趣了,在幼儿园课上画画总是草草了事,回家后更是不动画笔。

解析:孩子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犯过的错误,对于孩子而言,这也是他们的隐私。无疑,家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已经足够了。家长不应再三揭露孩子的“罪行”,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误解,扼杀孩子的正当兴趣。

对策:如果觉得被孩子涂花了的墙太难看,就重新把墙粉刷一下吧。更好的做法是:在墙上挂满孩子的画,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进步,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毕竟,满是涂鸦的墙壁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别不在乎孩子的信任

幼儿园放学后,森森偷偷地告诉前来接他的妈妈:“我今天对甜甜说‘我喜欢你’,甜甜亲了我一下!”看着哑然失笑的妈妈,森森又连忙补充,“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哦,你可千万别告诉爸爸!”妈妈当时满口答应,不过,晚上还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了爸爸。爸爸又把这个“笑话”通过QQ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同事。渐渐地,认识森森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喜欢开玩笑的叔叔见了森森就捏着他的脸逗他:“甜甜是怎么亲你的呀?”森森很不高兴,发誓:“再也不跟妈妈说幼儿园里的事了!”妈妈很纳闷:这孩子的“气性”怎么这么大啊?

分析:孩子把自己的小秘密毫无保留地告诉爸爸妈妈,这说明孩子把父母当成最亲密的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轻视自己的隐私权。森森的父母没拿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当回事儿,换来的是失去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孩子不再对家长说“悄悄话”,家长就不能准确掌握孩子的思想发展情况,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祸根就是这样埋下的。

对策:当孩子对你充满信任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忍不住”而轻易打破这种威信。夫妻之间可以私下里共同商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绝不能与其他人“分享”被孩子珍视的小秘密,如果孩子说“这个秘密只能告诉妈妈”,那么爸爸即使知道了,也要装作一无所知。如果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隐私,则要马上向孩子道歉,确保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这十句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讲


家长们在孩子的身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不要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下是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10句话,父母们要注意了!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种家长往往得过且过,患得患失。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里,这种心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或许这是家长们最长说的一句话了,而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

3.“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抽时间和孩子相处是教育最大的前提。

4.“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或者宠物,为了好玩,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玩笑,在这些无聊的玩笑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5.“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考砸了惩罚,考好了奖励,破坏了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也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6.“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对立,更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缺乏协商能力,甚至还会滋生暴力倾向。

7.“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会让孩子觉得委屈。此类方法前两次用或许会让孩子感到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逆反,索性将错就错。

8.“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孩子是自己养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愿望强加于孩子,任由情绪随意发泄,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会让孩子心生怨意,久而久之形成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或滋生叛逆。

9.“你怎么这么笨?”

反复的言词否定,无异于毁灭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自我否定并且在面对同一件事时越来越恐惧。

10.“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另当别论,如果仅仅是个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但结果更遭,因为他发现跟谁都很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地焦虑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郁情绪。

爸妈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


孩子从一生下来,首先接触的人便是爸爸妈妈,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都直接受爸妈的影响,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作为父母,除了重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外,还有一项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甚至比智商教育更为重要的,就是“情商教育”。

1、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妈不会骗他,爸妈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2、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3、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4、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孩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5、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孩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6、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我会让孩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孩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孩子闲不下来原因大揭秘


孩子们有时喜欢动,有时喜欢静,这本无可厚非;只是那些好动、根本停不下来的孩子,简直让粑粑麻麻们操碎了心。

其实,想要孩子能够稍微静一点,爸妈得先知道孩子停不下来的原因。

孩子好动·四大原因

1、好奇心太重孩子们虽然年幼,但对很多东西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他们走到哪里都要探究一番,提问一番,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

家长应该耐心的给孩子讲解他们所提问的问题,只有大人认真对待,孩子们好动的心才会稍有改变。

2、指挥失调如果孩子们的大脑指挥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整合在一起了,他们的行为就不会受大脑的控制。

他们乱扔玩具、欺负人、哭闹,但可能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意识到其中的正确与错误。

这种失调行为,有些孩子稍微大了些就会变好;或者粑粑麻麻可以带孩子到专业的感觉统合教育机构,给孩子做个测试,让专业的老师帮助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

3、捣乱不要小瞧孩子的记忆能力,一般爸妈做了让孩子们不开心的事情,他们都会记在心上。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无理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如摔东西、不理爸妈、大声哭泣、到处乱跑......

其实爸妈应该尊重孩子,一旦孩子受到尊重了,他们自然就不会耍脾气,也会安静下来的。

4、多动症有些孩子好动,可能是患了多动症。多动症的孩子会到处乱跑,坐立不安,而且别人根本无法管教。他们做事情无始无终,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孩子好动·解决方法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一起玩、聆听孩子的想法......

1、和孩子一起玩为孩子买一些他喜爱的玩具,一起玩玩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他最喜爱的玩具,尝试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安静下来。

2、给孩子讲故事歌唱、聆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找一些适合孩子、最好孩子也感兴趣的歌曲教给他;或是讲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都能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在这些活动中安静下来。

3、和孩子多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可能是粑粑麻麻都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件事情。其实,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停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可能更能引导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4、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好动的程度超乎寻常,怀疑是多动症,可去医院检查,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揭示儿童安慰物的“秘密”


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

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

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

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的安慰物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对需要安慰物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感觉新环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儿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我们的儿童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还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

相关推荐

  •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你有过跟宝宝说反话的经历吗?宝宝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专家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跟小宝宝说反话,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非用否定的...
    2021-09-29 阅读全文
  • 不要随意揭穿宝宝的“隐私”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宝贝的小秘...
    2021-04-09 阅读全文
  • 这十句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讲 家长们在孩子的身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不要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下是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10句话,父母们要注意了!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
    2021-03-03 阅读全文
  • 老师就要善于揭开万千谜语 自从涧涧妈妈去外地和爸爸工作以来,涧涧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隔辈亲的教育方式,导致涧涧在家称“老大”,无所不惧。 这种霸道在幼儿园也是愈演愈烈。 表现为:不尊重老师,不与同伴友好相处,处处自以为是,事事...
    2020-11-10 阅读全文
  • 爸妈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 孩子从一生下来,首先接触的人便是爸爸妈妈,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都直接受爸妈的影响,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作为父母,除了重视孩子在学...
    2020-12-26 阅读全文

你有过跟宝宝说反话的经历吗?宝宝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专家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跟小宝宝说反话,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非用否定的...

2021-09-29 阅读全文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宝贝的小秘...

2021-04-09 阅读全文

家长们在孩子的身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不要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下是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10句话,父母们要注意了!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

2021-03-03 阅读全文

自从涧涧妈妈去外地和爸爸工作以来,涧涧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隔辈亲的教育方式,导致涧涧在家称“老大”,无所不惧。 这种霸道在幼儿园也是愈演愈烈。 表现为:不尊重老师,不与同伴友好相处,处处自以为是,事事...

2020-11-10 阅读全文

孩子从一生下来,首先接触的人便是爸爸妈妈,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都直接受爸妈的影响,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作为父母,除了重视孩子在学...

2020-12-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