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会跳舞的小熊》课件

发布时间:2022-01-18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和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2.乐意参加制作和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电筒每人一只。

2.白纸每人一张,四肢伸开的小熊图案,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回忆观看皮影戏的过程,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1.我们上次看了皮影戏,你觉得有趣吗?哪里有趣?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老师今天又带来了一只会跳舞的小熊,你们看看它是怎样跳舞的?

教师向幼儿展示“会跳舞的小熊”。将小熊图案粘贴在一张白纸上,把四肢向上折起。用手电筒从白纸的另一面照过去,可以看到小熊四肢的影子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摇摆,好象跳舞一样。

(二)引导幼儿讨论“会跳舞的小熊”是怎样制作的。

1.怎样才能让你的小熊跳起舞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2.幼儿进行操作。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你是怎样制作的?你是怎样让小熊跳起舞的?

2.教师注意观察,引导有困难的幼儿向同伴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向全体幼儿展示,并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幼儿是如何让小熊跳起舞的。

3.活动小结。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里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其画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然后剪下来。关键是要让幼儿认识到,动物需要活动的身体部分不能粘贴在纸上。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跳舞的小熊》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和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2.乐意参加制作和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电筒每人一只。

2.白纸每人一张,四肢伸开的小熊图案,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回忆观看皮影戏的过程,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1.我们上次看了皮影戏,你觉得有趣吗?哪里有趣?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老师今天又带来了一只会跳舞的小熊,你们看看它是怎样跳舞的?

教师向幼儿展示“会跳舞的小熊”。将小熊图案粘贴在一张白纸上,把四肢向上折起。用手电筒从白纸的另一面照过去,可以看到小熊四肢的影子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摇摆,好象跳舞一样。

(二)引导幼儿讨论“会跳舞的小熊”是怎样制作的。

1.怎样才能让你的小熊跳起舞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2.幼儿进行操作。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你是怎样制作的?你是怎样让小熊跳起舞的?

2.教师注意观察,引导有困难的幼儿向同伴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向全体幼儿展示,并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幼儿是如何让小熊跳起舞的。

3.活动小结。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里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其画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然后剪下来。关键是要让幼儿认识到,动物需要活动的身体部分不能粘贴在纸上。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会跳舞的小章鱼》课件


设计意图: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加上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作、实验等操作能力,这些经验、能力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动画游戏形式的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章鱼”,让幼儿通过亲历—感悟—实践来发现、获得一些有关影子的感性经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小章鱼会跳舞的原因。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感受让小章鱼跳起舞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手电筒、彩色的小章鱼、《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小章鱼;乌龟、海马等图片若干;胶、小框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小章鱼会跳舞的原因。

难点: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都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吗?为什么会有影子?

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线,被物体挡住的地方没有了光线的照射,就呈黑色状,也就是影子。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和影子有关的游戏,你们会不会使用手电筒,使用手电筒需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操作。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让小章鱼跳起舞来。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章鱼、胶、手电筒和一张白纸,请你动动小脑筋让小章鱼跳起舞来吧!

幼儿尝试操作。

2、帮助幼儿发现小章鱼“跳舞”的秘密。

师:你是怎么让它跳舞的?——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成果。

讨论:“小章鱼为什么会‘跳舞’呢?”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有光,当光照在小章鱼上就出现了小章鱼的影子,手电筒动了,小章鱼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像小章鱼在‘跳舞’了一样。”

3、引导幼儿再次讨论:“为什么都用手电筒照了,有的小章鱼会跳舞,有的却不会呢?”。

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小章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当小章鱼与纸有一定距离时,也就是说,当小章鱼的头、触角都没有粘胶,并且都向上翘时……小章鱼就会‘跳舞’了。”

(二)第二次操作。

1、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探索改变光线的方向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且尝试模仿小章鱼跳舞的动作。“出处”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请进行调整,调整过的小朋友可以动动脑筋,看看你的小章鱼还会不会做其他的动作。

师:你的小章鱼都做了什么动作?你是怎么做的?

幼儿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光线的方向改变了,小章鱼跳出来的舞也是不一样的。当手电筒向上时,小章鱼的影子就向下;当手电筒向下时,小章鱼的影子就向上;当手电筒向左时,小章鱼的影子就向右……

(三)第三次操作。

探索不同的材料跳出不同的舞。

师:看到小章鱼跳舞跳的这么高兴,还有其他的小动物也想动起来呢!请小朋友用刚才我们发现的秘密也让他们也跳起舞来吧。

师:你们成功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三、结束部分

师:原来,海洋动物也可以跳舞,如果跳舞效果不明显该怎么办呀?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回去继续去探索。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乌龟”跳舞》课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如图)。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附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如图七)。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如图八)?(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如图二~图六),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出处.(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熊》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2.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3.愿意参加探索游戏,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难点: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活动准备

小熊布偶、一只手电筒、桌子围花边做成简易的舞台,晴朗的天气。

教学方法

1.猜谜法:猜谜法能让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

2.演示法:演示能让幼儿直观的看到小熊的具体形象

3.观察法:通过观察可以给幼儿较多的思考空间。

4.提问法:开放式提问能帮助幼儿拓展思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想象。

5.游戏法:也是整个活动贯穿全局的方法,有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除此之外,我还用到了其他教学方法,谈话法,实践法,归纳法,比较法,讨论法,这些方法能帮助我很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幼儿也能更好的接受。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那就让我们也一起来猜猜这个谜语吧:有个好朋友,浑身黑黝黝,跟在我身边,从来不开口,我停它也停,我走它也走。(对了,答案就是影子)谜语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小熊跳舞,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物体和光的关系(重点)首先,教师请小熊来到“舞台”上,告诉幼儿:这只小熊跳舞可不太一样,请小朋友好好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跳舞的。(这样的语言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认真观察小熊跳舞。)接着教师在小熊后面不断变化电筒光照的方向,请幼儿观察小熊影子位置的变化。并且在这里学用方位词:前、后、旁边。教师在幼儿观察后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为什么小熊会跳舞?小熊跳舞时,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熊的影子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又在旁边呢?然后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思考,并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教师整理幼儿的话后小结:因为电筒光照在小熊的身上,小熊挡住了光,于是投下了影子。当老师移动电筒的方位时,小熊的影子就随着灯光的移动而发生位置改变,看起来就像小熊在跳舞。

二、藏影子

接着,老师与幼儿一起玩游戏:藏影子,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教师请幼儿想办法将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要被老师和同伴发现。这个时候有的幼儿会选择藏在窗帘后面,或者教室的角落处。老师在幼儿藏好后去找幼儿的影子,当发现有幼儿没有将自己的影子藏好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你的影子没藏好?”有的幼儿影子藏好了,教师也问:“你是怎么让自己的影子消失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幼儿主动观察,还能让幼儿在思考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影子消失?集中幼儿互相讨论。老师整理幼儿的讨论:关窗帘、关灯、躲在门后面,并以现场能做到的一一来进行实践,当教师关掉窗帘关掉灯时,这个时候再请幼儿找找地面上还有没有影子,幼儿就会发现,当教室里灯全部关掉并关上窗帘后,教室里一个影子都找不到了。(其实不是没有影子了,而是光线较暗影子较淡不容易发现,但这个不作为本次活动的知识点。)然后教师与幼儿再一次进行总结:原来,要有光才会有影子。没有光就没有影子了。

再接着,老师请幼儿和小熊一起跳舞,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难点)请其中两名幼儿一边一个拉着小熊,教师在幼儿后面移动电筒的灯光。请幼儿观察地面上自己影子的变化,小熊影子的变化,再次发现灯光的移动与影子方位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请幼儿与小熊跳舞后,师幼共同整理小结:

光照到物体,物体就有影子。灯光方位变化,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影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灯光的变化紧紧相连的。知道影子和光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带领幼儿到户外玩踩影子的游戏,再次体验、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完成情况:我结合幼儿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遵循《指南》 的目标,引导幼儿循序渐进,逐步探索和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了影子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并且移动物体或光线的位置影子也会发生位置变化。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关于影子的产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亮点:整个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全局,以幼儿为主体动静交替。幼儿不仅从游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究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影子的秘密。教师在活动中给了幼儿较大的思考空间和观察时间,极大的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游戏愿望。

不足之处:活动中,教师选用的电筒光线较窄,不能全部照到幼儿的身上导致幼儿的影子不是很清晰,小熊的数量也比较少,让想来和小熊跳舞的幼儿等待时间较长。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将不断专研,实实在在的为幼儿考虑他们的需求,真正的做到“让孩子们将游戏进行到底”。

最后,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说课,大家辛苦了!也请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跳舞的小熊》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和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2.乐意参加制作和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电筒每人一只。 2.白纸每人一张,四肢伸开的小熊图案,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2021-09-18 阅读全文
  •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会跳舞的小章鱼》课件 设计意图: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
    2022-02-08 阅读全文
  •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乌龟”跳舞》课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
    2022-02-04 阅读全文
  • 中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熊》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2.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3.愿意参加探索游戏,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难点: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活动准备 ...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小熊请客》课件 设计思路 对应,指两种事物在性质、作用、位置、数量等方面的相应关系。对应是幼儿数学活动中重要的认知形式。对应关系的建立,可为幼儿建立数概念、学习计数以及建立空间概念等做好准备。小班幼儿对应的发展目标是...
    2022-02-23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和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2.乐意参加制作和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电筒每人一只。 2.白纸每人一张,四肢伸开的小熊图案,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2021-09-18 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

2022-02-08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

2022-02-04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2.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3.愿意参加探索游戏,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难点: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活动准备 ...

2019-12-12 阅读全文

设计思路 对应,指两种事物在性质、作用、位置、数量等方面的相应关系。对应是幼儿数学活动中重要的认知形式。对应关系的建立,可为幼儿建立数概念、学习计数以及建立空间概念等做好准备。小班幼儿对应的发展目标是...

2022-0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