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幼儿的涂鸦行为
发布时间:2022-01-04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涂鸦墙的活动方案2-3岁的幼儿开始涂鸦,爱拿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比如铅笔、蜡笔、粉笔、钢笔,甚至树枝、木根等在他们认为能画的材料:如纸、书、墙、地板上又涂又画,当看到自己涂画出斑斑点点、条条块块时,就会非常高兴和满足。可这些小班的幼儿往往会出现拿着笔不知如何画的情景,如何引导幼儿画画,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让幼儿自由发挥,大胆作画
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我们不要求他画出来什么,只要他拿起作画工具在纸上涂鸦就可以了,让孩子根据自已的感受,自由发挥,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用多种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对于3岁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只用油画棒作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棉签画、吹画、水彩画等;也可在一张作品中,用多种作画形式;此外,还可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因为这种方式让幼儿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为幼儿所喜爱。此外,幼儿还可以在捏泥、折纸、粘贴等活动中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
幼儿在主动参与游戏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
3岁的孩子基本处于涂鸦期的表现期,对枯燥、单一的临摹不感兴趣,根据年龄特点,我们在游戏中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形式:
通过游戏、激发兴趣例如,我们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投放了画线条的游戏内容。先带幼儿去观察饲养角,看看里面的小动物,观察一下笼子的样子,在区域游戏时,教师为孩子准备了印有大灰狼的白纸,生动地说:“动物园里的大灰狼要是走出来,会吃掉小动物的,咱们把它关到笼子里去好吗?”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把大灰狼关在了里面。不但达到了游戏目的,又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让生活成为绘画的源泉我们可根据本地的环境、季节变化,来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如春天,带幼儿到郊外游玩,引导孩子们有目的的观察,回到教室,让幼儿把看到的、听到的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画的内容是孩子的亲身经历,孩子是绘画的主人,体会到其中的愉悦,兴趣也随之增加。
欣赏名画、感受美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绘画,感受经典,可让幼儿欣赏一些名画。如在美术角放上希乐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如命题画“美丽的向日葵”,我们搜集名家的画、优秀的儿童画、教师创作的各种花卉,提前几天张贴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
在绘画过程中,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在绘画游戏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点滴的进步和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无以下笔时,要引导其大胆作画,积极参与,进而想象、创造。
我们要有耐心,责任心,不厌其烦的给予指导;要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幼儿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所以在绘画过程中,边画边说的现象较多,我们不能全盘制止。
要为幼儿创设展示作品的条件,这是对孩子作品的肯定。同时对作品的评价要选择适当时机,抓住教育的发展点进行整体评价时,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画面是否丰满等方面入手,找出每张作品中的优点加以肯定。
愿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溶于绘画之中,让绘画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正确引导幼儿阅读的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能使幼儿顺利阅读,并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家长能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幼儿良好阅读行为进行强化,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家长应教孩子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
2.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让孩子亲自感受图书是由一页一页组成的,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看下去才能知道故事内容。
3.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指导孩子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下列几个活动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
活动1:我喜欢的书
目的:了解书的封面、封底,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为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打好基础。
活动2:谁的姿势最正确
目的:让幼儿模仿正确的看书姿势。
活动3:我会看图书
目的:引导幼儿逐页逐页仔细看,鼓励幼儿既看整体,又会观察细节。会学习分析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良好阅读行为及提高幼儿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
活动4:我会讲述图书
目的: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复述或创编看过的图书,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家长、教师和社会共同肩负着引导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积极的奖励和后续指导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1、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适当地安慰孩子。
2.对症下药
在了解事实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成人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4.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可取
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对因报复或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要进行认真的教育,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
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还是看孩子告状的动机。小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发扬自己的长处,不应以幼儿经常来告状就对他(她)爱理不理,抱有“消极”态度。相反,教师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及时地进行引导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锻炼能力
正确引导处于志向期的孩子
一岁零八个月至两岁的孩子被称为“志向期”孩子。
他们在这时显示出很出色的思考力,其特征是:能够脱离双亲,并且表现出独立、自发的举动来。如果好好培养的话,孩子的独立性会得到顺利发展。尽管这一阶段的孩子还远未成熟,有的还裹着尿布,然而,这个离开学步器、走向宽阔游戏场所的时期,正是孩子从婴儿迈向幼儿的转折期,因此在其旺盛的成长中混杂着两个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思考力在迅速地发展,但是情绪和语言却大大地滞后着。
这一时期我们对孩子要做的事情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可以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
这时的孩子,无论是思考,还是奔跑、吃饭,都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其速度。比如跑步的速度虽然已经相当快了,但转弯还转不好、也不能像短跑选手冲刺时那样倾斜着身体、突然停止奔跑时还站不稳等等。因此,这一时期的关键是不要让孩子产生挫折感。
孩子虽然在头脑中形成了某种想法,但在现实世界中往往行不通,于是孩子就会非常泄气。当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度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以否定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他会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劣等的,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自我意识中。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十分慎重,不能随便对孩子发火。
这个时期还应该注意的是,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倾听孩子说话,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努力从孩子的言行中了解他的需求。
有益于这一阶段孩子玩耍的玩具,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绒布玩具这种手感舒适、搂抱时令孩子感到喜欢的绒布玩具,能让孩子在关了电灯后或妈妈一时离开后感到心情安定。
(2)引发想像力的玩具布娃娃、小房子、积木、沙子、简单的木偶人等。
(3)模仿成人世界的玩具过家家玩具、汽车以及城镇、农村、农场等场所的成套微型玩具。
(4)运动玩具三轮车、秋千、滑梯、小型蹦蹦床、皮球等。
(5)有助于增长智力的玩具
可按大小顺序堆积的东西、“时间冲击”、拼画玩具、可以分解的卡车玩具,还有放大镜或磁铁等。
带孩子到附近公园的沙坑旁,给他放大镜或磁铁,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