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笑中培养健康宝宝
发布时间:2022-01-03 健康教案在幼儿园 幼儿故事微笑 微笑幼儿故事美国心理学家日前提供了三组数据——
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
与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面对这么具体的数字,你有何感想?
你和孩子的心灵“有空”吗
用一个典型的场景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大多数家长都是低着头,匆匆走在那条熟悉得闭着眼都能“摸”回去的路上,边走边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时,西边的天空可能正有一幅难得一见的落日图景,或者路边正飘来一段非常玄妙的音乐,但它们不幸全然被你一大堆“事情”填满的内心挤走了: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吗?有没有受到老师表扬?回去要跟他爸商量给孩子报个班了……
你追问着一大堆事情,甚至只是忧心忡忡的表情,就马上会让孩子本来应该打开的心灵空间马上紧缩了,笑容还会有吗?
让孩子从心里面笑出来吧!快乐本来就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绪。就身体发育而言,它能使人各方面机能达到最佳状况;就心理发展而言,它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学习而言,在放松的心境下才能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运转状态,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笑面孩子”心灵扩充法
1. 填充“野性”
孩子有无限的热情和活力,但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电视,甚至人人都在做的呆板的体育活动,它就会不知不觉地缩掉了。发挥他们无限的带着童真的想象力,比如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野性”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是很好的“扩胸运动”哦!
2. 抛掉“完美”包袱
我们总是想让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但你需要随时观察他的承受能力和情绪变化。如果对孩子的厚望已经成了“包袱”了还要再往上压,后果可想而知。
3. 创造“助人”机会
别把这个当成孩子的负担哦!如果能让他帮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帮忙照看比自己年龄小的小朋友,或者把自己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他会觉得自己心有余力,并把这种感觉扩展到其他事情上,能以更轻松的心态做任何事。
4. 借助艺术
音乐、舞蹈、文学等等,会在人的心中占据一个柔韧的空间,它像一个弹簧,在你被具体的事情挤占得疲惫不堪时,自动地帮你弹掉一部分。有艺术基础的孩子,想象和情感空间都会极大地丰富。
5.“偷懒”VS“充电”
如果你让孩子感觉一直有一双眼睛在跟着自己,监督他是不是在“干正事”,是不是很可怕呢?孩子不一定在你希望他做什么的时候他就做什么,这时就应该给他一点灵活的空间了,有时你认为的“偷懒”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充电”呢!只有这样,孩子做事才会有效率,他才能保持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笑是宝宝健康聪明
最近,由北京奥组委发起,面向全球征集儿童笑脸照片的活动在各大报章杂志宣传得轰轰烈烈。一个有关笑脸的活动,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科和儿童教育专家鲍秀兰老师,也许她的答案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知名育儿专家鲍秀兰老师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40余年,擅长新生宝宝行为、发育评估和0~3岁宝宝的早期教育。对于宝宝的笑,鲍老师说:“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比较强,这样会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情绪好,生长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体格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仅是开启宝宝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极佳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
笑是宝宝成长的表现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到3个月左右时宝宝就会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被称为“无人自笑”。
笑是宝宝智慧的曙光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宝宝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不但在宝宝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宝宝大脑发育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是促使其早笑、多笑,及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
笑是宝宝健康的保障
由衷的笑有益身心,能刺激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预防感冒至癌症等许多病症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高抗病激素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宝宝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专家们说,快乐的宝宝都有同样的特点,比如:开朗乐观,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
笑是宝宝最好的运动
生命离不开运动,宝宝的发育同样如此。可宝宝不同于成人,甚至也不同于年长儿,他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何运动呢?不妨促使其发笑。
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踏步的良好锻炼方法。人在笑时面部表情肌运动,胸肌、腹肌参与共振,可对多种器官起到锻炼与按摩作用,故多笑的孩子体格较为强健。以心脏为例,笑能使动脉血管壁的平滑肌放松,血管口径增大,心脏便可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对于肺脏,笑能使胸廓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扩展,肺活量增加,换气率上升。测试表明,当孩子大笑时,其呼吸换气值可达到静止状态的3~4倍。对于肝脏,笑是最好的消毒剂,笑能促使肝和胆道蠕动,增进胆汁分泌,有助于肝功发育。对于胃肠,腹肌运动促使胃肠运动,可帮助消化,同时排出消化道中的气体,有利于大便畅通,防止便秘。总之,笑不仅是开启儿童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锻炼儿童身体的良好方式,值得向家长推荐。
TIPS逗笑也要讲科学
逗宝宝笑的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其早笑、多笑,这样的婴儿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逗宝宝发笑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宝宝发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宝宝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培养幽默的宝宝
导读:幽默是一种不错的品质,是快乐的源泉。培养幽默开朗的宝宝,是很多家长的愿望。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她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你也应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妙招培养合群宝宝
导读: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培养孩子合群性格?你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2.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
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培养孩子合群性格?你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
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2.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3.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4.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5.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
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6.有意识地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缎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应酬的主角是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7.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8.对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将特意为其安排交往的环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9.采用行为疗法矫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转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
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10.克服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在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上,父母要努力克服这样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一是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其实,交际作为一种能力,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实践。
二是认为能说会道不算本事。与心灵手巧一样,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有人对21世纪的人才定了这样几个标准:①能言善辩;②通文墨;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④会“小兴”,即能即兴抒发感情。这四个标准中竟有首尾两个标准涉及到说,可见说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是认为交际要影响孩子的学习。失度的、与不良者交往确实会影响学习,但适度的、与志同道合者、与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际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