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对孩子的心灵关爱
发布时间:2022-01-01 对有好奇心的孩子如何培养 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 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伤心是种说不出的痛。我忙于自己的事业,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却不能戒除孩子的网瘾。”这是一位医生在网上的留言。从一些统计资料看,患网瘾青少年的父母多为医生、教师、法官、公司经理等高级知识分子,这个现实让人意外,也让人深思。
过去,我们总是谴责黑网吧和游戏开发商,但是作为受害者的父母,是否也应该反思:终日奔忙的人们是否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关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如过于敏感、抑郁、孤僻、自我评价降低等,这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孩子心理成长、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孩子们在成长阶段有很多烦恼,需要家长倾听与疏导。可眼下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面前,身为业务骨干、单位中坚的家长们往往顾不上这点了,他们习惯于把孩子交给老人,交给全托幼儿园,交给寄宿学校。一位华人幼教专家曾说,目前国际上只有中国大陆的幼儿园开设全托班,事实上从儿童心理发育角度讲,小学低年级以下儿童是不宜寄宿、全托的,那样会加重他们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分离焦虑情绪。父母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忽视,是造成问题少年的重要原因。
据报道,一位留学人员的子女抱怨说,中国父母就知道管孩子两件事:多吃饭和拿好分数。话虽过激,但道出一个普遍现象。看看周围,想想自己,多吃饭、拿高分,哪个家长不关心?而对做事先做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关注却远远不够。许多孩子如今吃得越来越精致,穿得越来越讲究,但情商发育滞后,人格发育不良,缺乏自制力、责任心、独立精神与生活目标。
“不是不想,而是不会。”一位家长的无奈反映了家教方法的贫乏。扪心自问,作为知识分子,有几人在迎接新生命来临前,阅读过幼儿心理学书籍;有几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真学习过教育学知识?“无证上岗”的父母不懂孩子心理、不知教育方式,由此造成的隔膜,使我们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茫然无策,无法胜任“引路人”的职责。(ZUoWen101.CoM 高分作文网)
台湾一位法律专家指出,我们今天在孩子身上忽视的时间,明天将在孩子出问题时数倍偿还。不知这记警钟能否触动行色匆匆的父母。生命是条单行线,在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作为关键的引路人,家长不能失职。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记得永远忽视别人的不足
孩子,记得永远忽视别人的不足
学校数学比赛,小雨自认为比较简单,结果成绩出来,小雨眼里的学霸成绩出乎意料,所以私下里与同学一起在议论分数的问题。
但是,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失常的分数却是不好的。
孩子,请记得永远忽视别人的不足而记得别人的好。
人的进步来源于两方面,一方是本书上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别人那儿的借鉴。
你关注了别人的什么,意味着你是不是可以从别人那儿借鉴什么。你关注了别人的不足,除了当成教训以外,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教训的事只能保证自己少走弯路,而不能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如同惩罚一样,只知道不能这样去做,而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而关注别人的优点则相当于指引一种前进的方向,就是可以向这种优点学习,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别人的缺点是堵截式的,它防止人后退;而别人的优点是引导式的,它激励人向前进。
即使是别人出现了不足,最多也仅以此自勉,而在众人中讨论其实是不妥当的,一方面会加重别人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会有人群中引起负面反应,更重要的一面是容易让别人认为你的讨论属于骄傲自大。即便是你无心,但是别人却听者有意。
要记住,当别人出现不足时。
在众人间谈论,你的为人处事只能得三十分。
在众人谈论间强制自己不说,你的为人处事能得六十分。
在众人谈论间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说,你的为人处事能得八十分。
在众人谈论间你不仅不说别人的失误,而且还能举出别人的许多优点,你的为人处事才是满分。
因为,要努力忽略别人的不足,不足断已后路;但是一定要记得别人的优点,优点促进借鉴。
每个人,都会有自身不足之时。容得了别人,才容得了自己。
孩子,你只需记得别人的好就行!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提问
【导读】孩子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问题,却包含很多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是孩子积极思维的体现,是他们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家长可不能应付了之,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一门学问。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身边的花花草草,到遥远的太阳和月亮,都会激发他们的疑问和想象。
孩子的问题经常被家长忽视
两个做客的小朋友抢着看一个节目,而小主人却想看另外的节目,抢不过来就去找爸爸:“他们两个不让我看电视。”爸爸说:“他们是两个,少数要服从多数。”孩子委屈地问:“为什么?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爸爸忙工作,不再理会孩子。
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妈妈,那辆摩托车是锅做的吗?它和锅一样冒烟呢。”她又捧着一捧草问爸爸:“爸爸,什么是草?”父亲说:“草,就是草嘛。”
默默有问不完的问题:“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它怎么不长成花的颜色?”他会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会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父母一开始还会耐心回答,后来就让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着一本书跑到爸爸身边问:“爸爸,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问你妈去。”……过了一会,昊昊又拿着书跑过来问:“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爸爸:“一边去,没看我在忙吗?”
孩子的问题中蕴含着智慧和探索
孩子们看似司空见惯或者毫无意义的问题,却容不得家长小看。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甚至切中人类发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即是智慧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老子也认为,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是复归于婴孩。也有人认为孩子的问题甚至比那些哲学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两个做客的小朋友与小主人抢看节目,孩子反问爸爸:“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再如,捧着一捧草的彤彤问:“爸爸,什么是草?”孩子的这些发问是否更具哲学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数家长的认识还要深刻呢?可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这些智慧需要我们家长向孩子们不断地学习,甚至不断地反问我们自己。
孩子的问题显现着积极的思维
孩子有问题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思维在积极地运转,他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的发现,以及他是怎样用他的思维加工他的发现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她就问:“摩托车是不是锅做的?”在她的经验中锅会冒烟,看到摩托车冒烟,她就将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
摩托车是锅做的吗?从孩子的问题里可以发现她敏锐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孩子的问题说明了他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生活中的发现建立起联系。杜威说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而这个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重组吗?同时,通过孩子的问题,家长还可以发现,孩子的思维水平正处在复合思维的阶段。他通过联想将各个具体成分和复合物连接起来的特征扩散了,形成了直观到具体的形象或者物品连接的复合体,它们所连接的联系的广泛多样是惊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孩子的问题特别多,同时又充满了发散性、创造性。
孩子的问题显示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
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种力量,他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试图控制他周围的环境,他以无穷尽的问题,向未知领域做出不断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这样一种向未知领域的努力,转换到现实生活中即孩子可以从身边的花花草草、猫狗虫鱼开始,一直问到遥远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问题,正是他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这些都表明他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而孩子们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也正是人类能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蕴藏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所以家长不能小瞧了孩子的问题。家长需要,孩子们也需要家长耐心地、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正视孩子的提问
理解了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满意的回答对于孩子成长的长远影响,就需要我们家长谨慎地、正确地面对“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制止,都会影响孩子,甚至导致其智慧停滞不前。而当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对他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时,不仅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对外界探索的兴趣,继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给予孩子积极回应
对于能直接回应孩子的问题,如“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家长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狸喜欢吃鸡,跟在鸡后面是为了捉住它”。有些问题则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进一步观察,全面了解,如“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狐狸走路的姿势等,让孩子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长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话,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没有问题了。
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
孩子提问的水平与其自身经验,认识的广度、深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呈正相关。家长要利用日常生活资源,让孩子发现问题。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提供反问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着一捧草问爸爸什么是草,家长可以回答:“我觉得绿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觉得呢?”这样使孩子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上,还可以引发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和认识。甚至可以结合孩子思维发展的水平,有意创设适合其思维水平的环境,给予其机会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引导,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如默默问:“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这说明默默将生活中某些经验迁移到太阳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车是锅做的吗”问题一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经验的重组。这时家长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或者反问:“你为什么担心太阳会掉下来?”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经验上,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据孩子最初的经验,提供合适的帮助与支持。
孩子的问题是不可小觑的,家长不但不能忽视孩子提出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在回答问题上下功夫。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这几天我在看一本书《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孩子那孤独无助的心灵,我眼睛湿了。想着现实生活中,我们父母有时会打着爱与付出的口号,每天忙里忙外总抽不出空陪孩子,总带着情绪在孩子面前发泄。反省一下此时的我们是否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记住:"仇恨蚕食心灵",一旦我们的心被仇恨所纠缠,我们便无法快乐,生活在仇恨当中,便是生活在不幸当中,这种不幸还会传导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安.
一次周末,约闺蜜xx到咖啡厅闲聊.好久不见了,发现xx整个人显得特别憔悴.刚坐下来,xx就不断的诉苦.说她儿子胆子特别小,xx的儿子二周岁了,每天晚上睡觉都要xx陪睡,白天带他外出从来不肯跟别的孩子玩在一块.整天缠着妈妈.而且特别爱哭.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哭.不知什么原因,整得xx忙里忙外的还要忙孩子精神都要奔溃了.
自己是过来人,知道要照顾一个孩子是挺不容易了.我让xx要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多带孩子到外面与其它孩子玩.xx说:唉!我最近老跟他爸吵架,哪有心情带孩子出去玩啊.有时看他烦人自己心情原本就不好,好几次都被我打了,可是每次打完看到孩子那可怜样我又心疼.
我说: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更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另外父母老是吵架孩子也会感到没有恐惧没有安全感.xx说:唉!别说了,都是我婆婆引起的,我月子的时候她从来不到医院照顾我,我要生孩子之前把她从老家接到厦门为的就是让她能照顾我的月子,我老公要上班没空,我父母身体不好.可是婆婆迷信说医院这地方身体好的人不能去,去了就会传染上疾病.不来就不来吧,等我出了医院回到家,每次孩子洗澡,婆婆都要求我自己给孩子洗,洗完澡还要我洗衣服.婆婆说她以前生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的人没那么珍贵,也要让我从走她以前的路.
说实在的,孩子是家庭矛盾的最大受害者,尽管孩子已经两周岁了,但是他还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流,晚上还要妈妈搂着睡着,这些情况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安全感所致.境由心生,大人的心里充满怨气和怒气.这些会不经意地写在脸上.孩子长期对着妈妈一脸的怨气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当他亲眼目睹爸爸打妈妈的情景他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紧张焦虑恐惧和担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他怎么能获得起码的安全感呢?
我想,我们爱孩子首先要给孩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孩子在乎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这里写的不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更是一个走出阴影、开始明白爱与被爱的男孩,一个逐渐懂事、开始积极生活的男孩。这是一次躲避孤独的逃跑,更是一次寻找爱的回归。
幼升小 莫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希望幼儿园提前教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的家长最多,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学生最应该受到关注和训练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心理素质。
幼升小,家长要在意孩子的“心理过渡”
可带到小学环境里感知与幼儿园的不同
很多四五岁孩子的爸爸妈妈都爱向幼儿园园长和老师要求提早给孩子上一些识字、拼音、数学课,表现得异常焦虑。
然而,筑心园幸福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总经理李俊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从教育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来说,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学习属于义务教育,一年级的教师培训、教案设计才开始出现识字、拼音、数字计算等能力,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教什么,怎么教,都有科学的一套方法。
“幼儿园的孩子不是不能教知识,但问题在于,幼儿园的老师未受过系统性的学科教育培训,如果和将来一年级教的不一致,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困惑。”不少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表示,其实在三年级之前,学校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多关注,小学低龄阶段,更应该让孩子尽快进入小学生的状态,做好心理和情绪上的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从幼儿园环境过渡到小学环境。
李俊认为,家长在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孩子做的心理预备,主要是认识到新环境可能带来的具体的不同。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提前到将来的小学访问,让孩子感知到幼儿园是松散的、玩乐的轻松环境,而小学有着严格的时间安排、课程安排,不能随意走动。此外,小学课堂里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给予个人单独的关注,许多需求要靠自己争取;而且,上课不留神,老师是不会重讲知识点的。
这些能力都是孩子要面对的挑战,实际上都是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可以提前接受相关培训,打通大脑的“通路”。当这些能力成为习惯时,适应小学生活便不会太难。
心理素质培养有哪些?
A自理能力
李俊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被几个大人包围,许多行为表现其实是因为从小缺乏自理的能力。
“有家长反映,孩子不自信,见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李俊解析说,人类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对周围环境做出改变来实现的,这也包括照顾自己、帮家里完成家务以及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些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事,对于年幼的孩子却更重要,他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对自己的能力逐渐产生认识,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不仅仅是被人照顾,也可以去照顾别人。
孩子到了小学后,老师不会每次提醒他喝水、去洗手间,家长不可能每天提醒他带好相关物品。这就需要孩子学会习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李俊认为,家长在家往往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这会让孩子不在意父母的劝告。“如果通过相关课程上实践、故事、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发感受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去做,家长再及时配合,给孩子机会去实践和犯错,过渡的效果会非常好。”
B时间管理
小学生活从一年级起就很密集,除了一天的课,还有不少兴趣活动,回到家要完成作业,要吃饭、洗澡,还要安排孩子自己放松玩乐的时间。因此,从下午放学后四五点到晚上九十点睡觉之间,要完成的事情非常多。孩子能否自觉自动地安排好?这取决于孩子是否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
李俊表示,以筑心园的课程为例,通过“时间馅饼”等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切身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以及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其他事情上用的时间过多,就会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会鼓励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有效率地先完成必要任务,剩下的时间就能自由安排。”
同时,也建议家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教孩子学会安排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的时间表。通过这样的循环训练,进入小学后自然能进入状态。
C专注力训练
经常有小学一年级家长向老师反馈,说孩子学习不专注,一件事做一会儿又去做别的,总不在状态;或者上课不专心,导致知识点没听到,作业没记全,家长还要帮忙补……
“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李俊指出,一个习惯的养成,基本需要4周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专注有两种,一种是持续性的专注——做一件简单的事,持续专注地做完;另一种是交替式专注——能从专注于一件事马上切换到专注做下一件事,不要求每一件事都做很长时间。两种都是专注力的表现。
在筑心园,孩子可以通过听觉、视觉以及社交时的专注力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和社交能力。比如两人聊天,训练孩子专心致志地听,并及时给反馈,而不是埋头玩自己的。同时,训练孩子放下手里的事做另一件事时,不再想着之前的事,“这样能帮助孩子在该上课时,心马上回到课堂,而不是还在想着课间休息时的游戏。”
D情绪感知
除了上述行为上的能力准备,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受情绪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负面情绪,在学校里非常令人担心。
李俊认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情绪训练,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尤其是愤怒和悲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在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时,不要求很快切换到欢喜,但可以试着让自己停一停、想一想,再采取行动。这样可以缓解许多激烈的行为。”
比如和同学发生争吵,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能够知道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感知一下对方的情绪,当感受很强烈的时候,能停一停再行动,已经很了不起。在学校与人相处,在家与父母交流,就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