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绝招让孩子胆子大起来
发布时间:2021-12-28 让孩子学会乘坐电梯教学设计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短篇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2、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3、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4、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5.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6.多鼓励宝宝与他人进行交往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引导他尽量习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可以经常带他去串门,或者去公园,但家长要充满爱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励宝宝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当宝宝一天天长大,要去面对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宝宝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让宝宝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气来面对。当宝宝面对生人时,当宝宝主动结识小朋友时,要表扬他、夸奖他,让他感到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胆怯的宝宝一般都不愿意与别人主动交往,下面这两个技巧可以提供帮助:
从小范围活动开始
邀请一、两个孩子到家里来玩,在自己家里宝宝会感到安全。可以玩有组织的游戏,每个孩子都要轮到。家长要在旁边,不要走远,如果宝宝想靠在家长身上,就让他靠。家长要安排,但不要给他压力。
家长也可以利用宝宝的特殊兴趣来鼓励他参与活动,这样可以消除宝宝的紧张不安。如果宝宝对画画有特殊的兴趣,那么家长就可以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在家里或小区的草地上画画,宝宝在这样的小团体里,就能有兴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现自己。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愿望逐渐加强起来。
与小一些的宝宝玩耍
多和比自己孩子年龄小的宝宝一起玩,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方。这样可以给宝宝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和取得成功的机会,年龄小的孩子也有了“学习的榜样“。家长在此时应多给宝宝创造有利条件,表扬宝宝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时间长了,宝宝就会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碍,日渐大胆甚至可能从容不迫地待人处事了。
7.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宝宝的表现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可以用游戏的口吻鼓励宝宝在家里进行各种表演。
首先让宝宝表演给父母看,这样他不会感到羞怯。宝宝表演的节目可以是他喜欢和熟悉的任何题材,如一段儿歌、一首唐诗、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扬、鼓励,增加宝宝的自信心。
进一步就可以布置“场景“,让宝宝对“观众“进行表演。这些“观众“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来代替,让宝宝假想它们是真正的观众,自己正在舞台上单独表演。当然这些观众里面也包括父母。父母尽量要求宝宝认真地表演,以获得“观众“的掌声。每当宝宝表演完毕,父母就代表所有的“观众“给宝宝鼓掌。宝宝可以与这些观众握握手,然后谢礼,闭幕,就象在真正的舞台上一样。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要像真的观众一样。
最后,逐渐扩大观众的阵容,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轮流表演,时间长了,就会锻炼出宝宝的表现力。表现力强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8.正确对待宝宝的退缩行为
当发现宝宝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宝宝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我这孩子就是胆小“,要积极强化宝宝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宝宝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但也不能溺爱,以免宝宝从心理上更加依赖父母,而是要以亲切的态度,诱导并鼓励宝宝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去与周围环境及人接触。拓展宝宝表现力的方法很多,但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吓着宝宝,使他又重新缩回到“壳“里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八大秘诀让宝宝胆子大起来
1、提前预防
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提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4、尝试投宝宝所好
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
5、找机会发挥宝宝强势
平时多观察宝宝,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宝宝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宝宝自信心。宝宝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6、培养宝宝安全感
父母对宝宝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照料宝宝、与宝宝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宝宝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宝宝。
7、切忌溺爱宝宝
被溺爱的宝宝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宝宝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宝宝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宝宝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宝宝自己拿等等。多数宝宝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宝宝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宝宝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
8、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等到宝宝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宝宝甚至抱抱宝宝,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强化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让宝宝胆子变大的妙招
让宝宝胆子变大的妙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妈妈抱怨自己家的宝宝胆子太小,腼腆,不爱说话。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也比较孤僻,不大合群,在幼儿园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参加活动稍微不顺利就哭哭啼啼。要想让这些孩子变得胆大起来,看看以下几个妙招:
一、父母要做好表率
可以想象,一个家庭里面父母本身就是比较怯弱的人,他们的小孩比较大胆的可能性就很小。很多妈妈们看到蛇、老鼠等动物是反应强烈,小孩看在眼里也会觉得动物很可怕,不敢轻易接触。父亲如果在日常交际中也畏首畏尾,比较怯弱的话,对孩子只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马上就能仿效爸爸的做法,在与人交往中比较被动。所以,要想孩子摆脱怯弱,父母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好表率。
二、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与其让他犯错误还不如自己代劳。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不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孩子永远迈不出这一步。当孩子不得不自己面对的时候,发觉自己完全没有相应的能力,从而造成沮丧和怯弱的心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的机会,抗挫折能力提高之后,孩子对自身能力的恐惧感就会减少。
三、正确对待他恐惧的东西
我们借各种机会表示出喜欢。比如,我们抱他怕的洋娃娃,让洋娃娃做各种动作,但适可而止。不是马上就让孩子离洋娃娃很近,而是逐渐地使他认识到洋娃娃对他是无侵犯的,甚至是友好的。虽然后来孩子还是不怎么喜欢洋娃娃,但几个月后,他那种恐惧的眼神已没有了。
四、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
游戏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小伙伴,习惯与人的互动行为,这样能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孩子的怯弱心理。父母应该明白,一个孩子不敢与人交往,很大程度上不是不愿意交往,只是因为不熟悉。通过游戏让幼儿慢慢熟悉这种交往形式之后,幼儿就能慢慢放开,接纳更多的伙伴,全身心投入游戏当中。体育活动是一种开阔的运动,不仅让幼儿拥有更多的活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身体和心理更大力量的冲击,对幼儿的性格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让孩子大胆面对陌生群体
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有不少父母会有这样的疑惑:平时在家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何一遇到陌生人就不愿说话,有时还躲躲闪闪。
在此,育儿专家分析其中原因,并为你支招。
常受到指责与呵斥
分析:这类孩子通常有过说错话或做错事而受到指责与呵斥的经历,他在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之后,会不知所措,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聪明,与其说错,还不如沉默。
支招:父母对孩子应多加鼓励,即使他做错事或说错话时,也应委婉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同时,可以先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玩,让孩子树立足够的信心进入社交圈。
过多得到妈妈保护
分析:如果孩子在妈妈面前活蹦乱跳,而与外人沉默寡言,那么多半妈妈是他生活中的代言人。妈妈的行为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的孤僻性格,挫败了他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
支招:妈妈首先要调整与孩子的关系。不仅语言上要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而且听了大人们说了什么,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譬如他想吃巧克力,妈妈可以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如果他不想去,就吃不到。直到他愿意去做,并且从中发现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对陌生群体表现胆怯
分析:面对热闹的环境和陌生的群体,他们多半表现得胆怯、羞涩和小心翼翼,他不知道怎样融合到集体之中,但是如果有热烈的邀请,他就会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起来。
支招:妈妈应该找机会让孩子表现其擅长的东西,譬如让他率领小朋友做他已驾轻就熟的游戏,帮他获得权威感;或者孩子画画很好,就为他在家组织一个展览,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画画。很快,其他小朋友就会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他也会因此而获得自信。
十大绝招使孩子主动积极
1、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有经验的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专家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专家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有经验的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从小就让孩子“动起来”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的孩子见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并模仿起来: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块面团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边玩肥皂……
孩子这种积极模仿、动脑动手的做法,不少家长不大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认为孩子小,用不着他干这些活;或者嫌他笨手笨脚,添乱,不愿让孩子插手。有时,孩子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地学着干,结果甚至受到父母的训斥。父母的这种做法,大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热爱劳动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大脑的支配,而人又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相应的脑细胞得到锻炼,促使人的聪明才智的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生两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互相促进的。人的思维逻辑越好,双手就更灵巧。
很多父母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有些事情不明白,记不住,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慢慢就弄清楚了,牢牢记住了。幼儿更是这样,因为他们的感知、记忆、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的特征,他们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直接动手操作,知识和经验不段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手脑并用的训练,是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劳动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都在智力上表现得更加聪慧。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智慧在他们手指上。”
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幼儿在1岁多时,要训练他拿匙吃饭;2岁左右要逐步训练脱简单的衣服及鞋袜;4岁左右要学会穿衣服及鞋袜等自我服务,以及洗碗、拖地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在这过程中要及时表扬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是要给予引导帮助,告诉他解决困难的技巧,培养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己的事情再困难也要自己干。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他。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碰到什么问题,要教孩子学会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其中也包括自制玩具,有些父母无限制地给孩子购买玩具,使孩子觉得一切东西都来的太容易,养成对玩具不珍惜、任意毁坏的坏习惯。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玩具,这不仅是为了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更重要的使他学会动脑的设计,学会动手制做,开发他们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