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发展的条件
发布时间:2021-12-24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小孩子听的故事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也是人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思维的一种工具,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掌握并运用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语言的发育不仅需要一个相当复杂及漫长的过程,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语言的发音首先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这包括喉、声带、咽、舌、唇、齿、腭等结构。要求这些结构完整,具有正常的功能,否则会出现口吃、口齿不清等语言障碍。例如,唇腭裂的儿童就会无法正常发音。其次要有正常的听觉的保证。言语的发育依赖于听力,如果听力出现障碍,就会失去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就无从学习说话,也就成了聋哑人。听力在言语活动中还起着监督的作用,它能协调舌和咽腔活动的相互联系,从而保障说话的流畅性和发音的准确性。如果听觉减弱的话,就不能够听清正确的发音,也就不能区分错误的发音,会出现言语的不清晰,因此,儿童要学会准确发音,一定要有良好的听力。此外,还要有一个健全的大脑。大脑是语言活动的中枢所在,人的语言经过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感知后输入中枢,经中枢分析处理后,再经神经传出支配外周发音器官进行言语的口头表达。如果大脑受到损伤,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尤其是大脑左半球的损伤,在成人就会出现失语症。发音器官、听觉、大脑这三个环节是保证语言发育的先决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语言或言语的障碍。Yjs21.Com
除了以上谈及的三个环节外,是否有丰富的语言环境也会左右语言的发育。在具备应有的先决条件外,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和孩子说话,多和外界接触就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意义和语言发展的条件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意义和语言发展的条件
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意义
(一)学前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经具备,三四岁时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以后再发别的音,就容易有口音。一个人在婴幼儿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困难多了。婴幼儿在掌握词汇方面,由3岁的800—1000左右个词,发展到6岁的3000—4000左右个词。在掌握语法方面,由掌握简单陈述句的语法形式,发展到掌握多种句式并列句及主从复合句等)的语法形式。在正确教育下,幼儿入学前就能自如地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愿望、情感等。如果婴幼儿在发展语言的关键期,没有条件学习口语,以后就不能真正学会说话。众所周知,7岁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开始学习说话,经几年的训练,只记住四五个单词。这个实例说明,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如错过了时机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学前期的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应该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成果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
语言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对该物体的各部分和各个特征逐一进行详细的感知,他们用手摸,抓起来玩弄着看,放进嘴里咬,甚至把东西拆了……,而当他们掌握了语言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成人在带领婴幼儿观察周围世界、传授知识技能、解释行为规则时,都将伴随语言。语言的参与,将使婴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语言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起作用:
用词命名:即把所认识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用词叫出来。如带幼儿认识公鸡时,不仅能叫出公鸡(名称),而且还能说出公鸡头上有红色鸡冠,嘴是尖尖的,身上有漂亮的羽毛,尾巴是向上翘并向下弯的,有两条长长的腿(外部特征)。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有了词的标志和解释,其对事物及属性的感知,才成为能被理解的知识,并且得到巩固。
借助于词,区别类似的对象:婴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知觉的精确性差,在认识相似的事物时,常常发生混淆。如幼儿大都分不清楚狼和狗的外形特征。这时,成人就可借助于词,让幼儿对二者进行比较,可边观察边指出它们的不同:“狼的嘴较大,腿较细,尾巴长,是向下拖着的;狗的嘴比较小,腿较粗,尾巴短,是向上卷起来的。”当然,也可让幼儿在观察时,自己找出它们的不同,观察不到之处;成人再给予启发,以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
借助于词,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要求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在成人帮助下,逐渐学会概括。如区别对鸡和鸭的不同点之后,可启发幼儿找出鸡和鸭的相同点:都有羽毛、翅膀、两条腿和脚,肉可以吃,母鸡、母鸭都会生蛋等。
借助于词,分出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点:幼儿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分不清主次。如颜色属事物的次要特征,而幼儿却常常把它作为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常常会说出“黑色的小白兔”或“灰色的小白兔”之类的话。对这种情况就需借助于词给予解释,让幼儿知道,兔子有好多种颜色,有白的、黑的、灰的、棕的,……,但不管哪种颜色,兔子都是长耳朵,短尾巴,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的,让幼儿知道这些才是兔子的主要特征。
语言在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除以上作用外,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使孩子直接地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如孩子已知山楂是酸的,下次再认识柠檬时,只要告诉他们:“柠檬很酸。”可以不尝味道就能体味了;不仅可以把感性知识用词记载下来,储存在脑中,构成知识,而且还是思维过程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抽象的思维,在由直接地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由于幼儿认识范围的扩大,认识内容的加深,也就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语言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认识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这就说明语言与认识的密切联系与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语言,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为学习书面语打好基础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证明,学生写作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独白能力低,不怎么会说话,写起文章自然杂乱无章。而独白能力强,比较会说的学生,说起话来有条有理,生动自然,写出文章一般都不错,这是因为书面语是以口语为基础。在孩子入学以前,如果能学会普通话的准确语音,掌握大量的词汇,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入学后学习认字、读书和作文时,主要是把看到的字形和相应的语音联系起来,理解文字内容和用文字表达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学前阶段成人如能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口头组词、组句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现想现说,有条有理地说,就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以上这些因素,均可为孩子入学后学习书面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北京市东华门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入学后作文水平普遍较好。在北京景山学校3年级一次作文比赛中,一等奖3人,均为该园毕业生,下面摘其一篇:
暑假的一日
暑假里,我跟爸爸到青岛去度假,每天下午,我都跟爸爸和五姑父去海水浴场游泳。我爱大海,爱它那庄严的蓝色,爱它那巨大的波涛。天气晴朗的时候,海上的天空总是碧蓝如洗,偶尔飘过几片淡淡的白云。骄阳照在海上、沙滩上,把金黄色的细沙晒得滚烫。海水也是碧蓝碧蓝的,暖洋洋的,下了海,你会觉得有一只温暖的手在托着你。但是,天阴的时候,大海却是苍暗的、无情的。它掀起层层大浪,使胆小的人们不敢接近它,但勇敢的人,仍然在与狂风搏斗。
有一天是阴天,还下着蒙蒙细雨,但五姑父还要去游泳,我也跟去了,同去的还有米晶哥哥和一个名叫张晔的少女。
我一进浴场,便吓了一跳,海浪像要吃人似地向岸边扑来,只有几个人在海里游泳。我套起救生圈,下海了,大浪凶猛地向我扑来,我害怕极了,紧紧扒着张晔的手。张晔把我带到深的地方,她一面挣扎,一面尽力呼救:“米晶!快来!”可是米晶哥哥却听不见。张晔只好说:“我到那边去叫他,你等着。”说完,她游走了。我害怕这巨浪滔天的景象,便闭上了眼睛。突然,一个巨浪扑在我身上,海水一下子淹没了我,浪过去后,我猛地站起来。啊!真险。这时米晶哥哥终于过来保护我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在风浪中锻炼多有趣呀!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条件
在家庭或幼儿园各年龄班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的言语水平是有明显差别的。有的5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连贯地、生动地讲故事,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有的孩子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但有的孩子则不行,常常是问一句,说一句,甚至有时问了也不说,即使说了话,也是不完整、不连贯,表达水平很低。这种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孩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有人在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参观时,问一群幼儿:“小朋友,你们几岁了?”没人答话,只有个别胆大的幼儿在偷笑或嘟嘟囔囔。指着一个幼儿问时,只是摇摇头。但在城市较好的幼儿园中,则是另外一种情景:如有人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X X,小名叫X X。”然后其他幼儿也争先恐后地告诉客人自己的名字,有的还主动告诉客人:“我叫X X,我今天是值日生。”还介绍别人叫什么。幼儿的言语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差距呢?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婴幼儿说话完整、流畅,能清楚地叙述自己的见闻,能富有表情地、绘声绘色地转述童话或故事?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幼儿说话结结巴巴,不能完整、连贯地叙述清楚一件事情?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幼儿成了聋哑人,终生处在“寂静”的情境中?这些问题是所有家长都十分关心的。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婴幼儿的言语能否获得良好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健全的大脑和言语器官
人之所以能说话,是因为有能说话的物质基础——言语的发音器官。这个器官包括肺、支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人说话就是靠这几部分的协调活动来完成的。人说话是靠大脑的言语运动分析器来指挥的。说话时口腔共鸣器和咽喉共鸣器的活动是由听觉来监督的。人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的健康和完善,是人的言语活动的先决条件,其中任何部位发育不完善或受到损伤,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言语能力。如声带受到损伤,人的外部言语就无从表现。当听觉减弱或完全丧失时,人的言语就不会清晰或完全失去言语能力,即俗话所说:“逢聋必哑。”由此可知,大脑和言语器官发育是否完善和保持健康,是孩子能否说好话的关键。
怎样才能使孩子的大脑和言语器官发育完善和保持健康呢?我们认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要优生。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不少孩子是带着病来到人世间的。如痴呆、先天性聋哑、兔唇、腭裂等,它们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言语发展。这些由遗传带来的疾病,有的是因父母患有遗传病传给孩子的;有的是因父母为近亲结合所致;有的则是母亲怀孕期间用药不慎,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能损伤第八对脑神经,导致耳聋。年青的父母为使自己孕育的下一代是发育健全的,就要按优生的原则养育子女。
2.要保护好婴幼儿大脑及言语器官。
婴幼儿的大脑及言语器官尚未发育完善,都很娇嫩,易受损害,保护好这些器官的健康和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护婴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及言语器官,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应该有合理的生活制度。每天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不使他们的脑力活动负担过重;要注意不要让婴幼儿的头部受伤。
为了保护婴幼儿的听觉和发音器官,要尽量让他们少感冒,预防患传染病。婴幼儿万一患了病毒性传染病,要小心护理,不使他们并发脑炎和中耳炎。对婴幼儿用药亦要十分小心,用药不慎,或对某些药物过敏,也可以使听力减弱或丧失听力,尤其是在注射链霉素或卡那霉素后,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听力反应,如发现听觉出现迟钝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对听觉的破坏。另外,大人对婴幼儿讲话时声音不要过大,也要教育婴幼儿不要大声喊叫;不要带孩子到噪音很大的地方去玩,因为孩子经常受噪音的刺激,听力会有所减弱。
总之,健康完善的生理条件是婴幼儿言语获得发展的决定因素,父母和教师要让婴幼儿言语发展得好,就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训练好这些言语器官。
(二)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出生后,虽然都具有能说话的物质条件,但是如果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人类的语言,没有模仿的对象,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是永远不会说话的。因此,成人的言语范例,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是幼儿掌握语言的关键。
1.成人的言语范例。
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从发音、用词到掌握语法规则无不如此。因此,成人的言语质量,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言语的发展水平。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言语就是幼儿直接学习的榜样。
成人的言语范例应表现在:发音正确,坚持讲普通话;词汇丰富,用词确切;口语清楚明确,文理通顺,有文学修养,富于表现力;在表达方法上要适于幼儿的接受水平;讲话的语调要使幼儿感到亲切;讲话的速度和声音大小,以幼儿能听清为准。总之,从内容到形式,成人的言语都应是幼儿的榜样。
成人的言语要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应以幼儿能理解,或经解释能够理解为原则。但不能错误地认为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就去讲“小儿语”。有的小班幼儿管汽车叫“笛笛”,管糖叫“甜甜”,成人也随着叫就不合适了。成人的责任应是不断地扩充幼儿的新词,告诉他们事物的正确名称,逐步培养他们能听懂成人的言语。
为了以正确的言语影响幼儿,成人对自己的言语应十分注意,应多看些文学作品,多听广播中的朗诵、讲述。更重要的是自己多练,特别是方音较重或有语病的成人更是如此,以不断提高个人的言语修养。
2.丰富的生活内容。
丰富的生活内容有利于幼儿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总反映一定的思想或生活内容,只有具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时,才有表达的要求。而思想和情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才能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幼儿也不例外。幼儿的生活范围狭窄,知识经验贫乏,这是幼儿言语发展的不利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创造条件,使他们多接触社会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有了被反映的内容,幼儿自然也就有了反映的要求。如果幼儿有一个丰富多彩、轻松愉快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环境,必然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愿意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谈论他们的感受和见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常会产生交际需要与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便成为他们学习语言的动力。当幼儿需要有更多的词去命名事物和现象,需要有更强的表达能力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但又说不好时,他们就会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模仿别人的语言,这样就能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因此,成人应非常重视幼儿生活内容的安排,使他们的生活内容尽量丰富多彩一些,生活内容的丰富并不单纯指新内容的增加,也包括变换方式去复习、巩固旧的内容,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言语表达才能有基础,言语质量的提高才有了前提。丰富幼儿生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每天的日常生活内容应有所变化外,还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组织好节日活动,听“小喇叭”广播,看图书等。总之要尽可能增加幼儿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机会。
3.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把“不许说话”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如睡觉、吃东西时等。其它时间,不应过多地限制幼儿自由交谈,应创设条件启发他们自发的交际愿望,使其多听、多说、多实践,以丰富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交际经验。
(三)成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1.成人要随时随地指导幼儿的言语。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与幼儿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环境,幼儿不仅可以从成人和同伴那里学习用词、造句和表达的技能,而且在自己表达有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在幼儿园的环境中,自由交谈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集体活动中沉默寡言的幼儿,更要帮助他们。另外,幼儿言语中的消极面,最易在日常生活中暴露出来,如骂人或讲粗鲁的话,乱用词,语法错误和语病等,需要及时指出与纠正,若放任自流,就会使错误的东西巩固下来而难以改正。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各种活动,商量怎么玩,定什么规则等,都要通过他们相互交谈来解决。有时幼儿还把语言教育活动中学过的内容,在游戏时间内表演、复述、朗诵。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幼儿从多方面提高语言技能,而且还便于教师在提高言语质量方面,做具体细致的指导。
2.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幼儿语言的教育形式。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形式的教育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是从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角度考虑教育目的和方法,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教育活动。
为了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学之前,应把一学期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一个总的安排。它们包括:确定一学期的语言教育目标,并把它具体化;根据教育目标确定具体内容,如认识哪些事物,语言训练重点是什么,丰富哪些词汇,谈话、讲述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教哪些故事、诗歌,要求幼儿复述与背诵哪些作品……。然后把教育内容再合理地分配在各周。不同形式和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应穿插进行。如发音练习、谈话、各种形式的讲述、朗诵诗歌、讲故事、复述故事或几种内容综合在一起的活动等,最好间隔进行。
语言以外领域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语言,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都应对幼儿的言语质量有明确要求,发现言语上的缺点要及时指正。
用“对话”促进孩子语言发展
导读:“多对孩子说话,不停地说”,一些育儿专家如此建议新妈妈。这一建议确有科学依据:此前研究发现,多对婴幼儿说话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发展。
“多对孩子说话,不停地说”,一些育儿专家如此建议新妈妈。这一建议确有科学依据:此前研究发现,多对婴幼儿说话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发展。
不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与孩子多“对话”比多“说话”更加有效。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出版的美国《儿科学杂志》上。
对话更有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弗雷德里克·齐默尔曼和同事进行了一项名为“成人独角戏”的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275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年龄在2个月至48个月之间。父母随机选择一天,录下孩子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前听到和所说的话。每个家庭在6个月内提供5天录音,其中71个家庭参与研究时间延长至2年,提供20天录音。
统计显示,孩子平均一天听到成人说1.3万个单词左右,与成人一起对话约400个单词。研究人员另外分别测试了两种情况,让孩子一天多参与100个单词的对话,或者一天多听成人说1000个单词。
结果发现,与孩子多对话对他们语言能力发展最有效,孩子与成人交流越多,成人越清楚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多说
齐默尔曼说:“儿科学家和其他人鼓励父母通过阅读、讲故事或用简单语言描述日常生活等方式(向孩子)多‘输入’语言,尽管这是一项合理建议,但并未重视让孩子多说。”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7月1日援引他的话说:“成人对孩子说话确实有助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但更有效的方式是相互交流。让孩子说是促使语言能力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说得越多,他们的能力加强越多。”因为在对话过程中,“家长自然而然地回应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调整自己对孩子说的话”,这更有助于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此外,齐默尔曼的研究还发现,只要不影响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观看电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
同行的认同
齐默尔曼的研究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同。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儿童医院语言病理学家玛克辛·奥林格说:“这项研究成果与我们给出的建议相同。”
她说:“通过对话,你才能练习交流。孩子会犯错,这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感觉,纠正他们的错误。”
她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譬如“我正在给你穿上睡衣”,但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如果父母创造一些对话时间,可能在就寝前或者吃饭时,那会非常好”。
奥林格提醒说,成人应该记住,“有时候,仅仅告诉孩子做什么更快更容易,要慢下来反而难,但那正是对语言能力发展而言重要的一点”。
三种原因阻碍孩子语言发展
导读:儿童智力正常但语言发育迟缓或说话不清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听力问题;2.构音器官异常;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可表现为单独或多种言语和语言能力异常,包括听力、讲话能力、理解语言能力、表达语言能力和语言程序处理能力。
6岁的凡凡看上去活泼可爱,聪明灵巧,但令她妈妈十分烦恼的是他口齿不清楚,说什么话大家都听不明白,经过多家医院检查也没有明确诊断和治疗。在得知凡凡的情况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听力筛查康复中心伸出了援助之手,经过一系列测试和检查分析后,医务人员认为凡凡存在发育性言语发育迟缓问题。
专家说,口齿不清是在儿童言语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发育迟缓,经过及时纠正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不及时消除问题,有部分儿童会慢慢形成不良发音习惯,吐字不清,形成较严重的语言障碍,产生阅读困难,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
儿童智力正常但语言发育迟缓或说话不清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听力问题;2.构音器官异常;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可表现为单独或多种言语和语言能力异常,包括听力、讲话能力、理解语言能力、表达语言能力和语言程序处理能力。
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进行听力检查,排除听力障碍。现在的听力筛查技术可以在婴幼儿生后3天进行听力检测,在其3个月内明确其听力状况,并能在咿呀学语前(1岁内)进行听力康复,强化语言训练。而不至于到孩子2~3岁甚至更晚时,由于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清,才发现听力不好,这时孩子的舌肌已较僵硬,大脑语言发育的高峰期已过,让孩子从感知声音、感知语言、理解并会正常说话,道路会漫长而艰辛。
其次是因家庭语言环境差造成的孩子开口困难(功能异常),常见情况是父母昼夜忙于工作,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看护,不常交流,家庭缺乏充分的情感、母爱等感官刺激或过分溺爱和约束等,同时家庭中南方话和北方话并存,都会导致孩子理解困难,表达困难,影响语言发育,一般经个体化语训和家庭指导后就发音清晰了。
再者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例如儿童孤独症、口吃、选择性缄默症等,则需要到专业医院诊治。
专家也提醒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交流,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问题时,要引起足够重视,早期鉴别,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爱护下孩子健康成长。
男孩女孩 语言发展有何不同
生活中出现像家兴这种情况的小男孩并不少见,尽管以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女孩在语言学习上比男孩更有优势,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生理学上的证据。
男孩&女孩的语言发展特点
·男孩——语言加工更为具体感性。
男孩在接受视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视觉中枢变得活跃,接受听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听觉中枢变得活跃,这与女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种大脑语言加工的性别差异在进入成年后就消失了。
·女孩——语言加工更为抽象理性。
研究发现,无论呈现的是视觉语言任务还是听觉语言任务,女孩的大脑语言中枢都比男孩的大脑语言中枢更活跃,信息被准确传导到女孩的语言中枢,即靠近大脑抽象思维中枢的部位。
科学家的2种推测:
1。对上述现象的发生,科学家们的推测是,男孩的感觉加工过程存在着瓶颈,使得视觉和听觉信息受到阻塞,无法顺利传导到大脑语言中枢。
2。另一种推测是男孩只需要通过看到和听到r词语,就能够在大脑中创造出其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并把其含意传递到大脑。这是远古人类适应自然环境,通过影像和声音迅速判断周围是否存在危险信息而进化。
父母们要注意孩子情感语言的发展
导读:情感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往往通过脸部表情反映出来,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哭、不相信或怀疑、不同意等等。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说话、体态、脸部表情等方式,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年轻的父母常常很关注婴幼儿开口说话和学习书面语言,但是对儿童的体态和情感语言却不太重视。有的父母把面部表情“含而不露”视为深沉或含蓄。实际上,情感语言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借助这一种语言与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所以,父母要在教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促进其情感语言的发展。因为情感语言对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情感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往往通过脸部表情反映出来,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哭、不相信或怀疑、不同意等等。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笑的孩子招人爱。”不同的表情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一种表情,也可能有多种含义。例如哭,心理学家们分析不同性质的哭声代表婴儿不同的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腹痛、要人抱等等。因此,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的交流时,父母先要懂得孩子的情感语言,这样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满足和安全感。
在孩子还没有说第一个字之前,往往是用体态语言或情感语言表示自己的要求。有一些开口说话比较迟而又智力正常的孩子,他们的情感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这可能是一种“补偿”的缘故吧。因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特别是当别人理解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表达。
即使已经开口说话,甚至已经说得头头是道了,仍需要用情感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环境对他的理解。在孩子使用这种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如果也学会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他们才会善解人意,懂得他人情感表达的意义或含义。这种相互的学习有助于儿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
教孩子理解情感语言可以采取家长与孩子面对面游戏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图画或卡片中脸部的表情反映出来。先让孩子看,然后让孩子模仿,再让孩子自己扮演。通过这一顺序的训练,使孩子懂得表达,善于表达,并且学会适当的表达。
男孩&女孩,语言发展有一定差异
男孩和女孩大脑从事语言加工的部位也不同。男孩的语言加工更多发生在大脑的听觉和视觉中枢,而女孩的语言加工更多发生在大脑的语言中枢。
专家说:男孩&女孩的语言发展有一定差异
尽管以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女孩在语言学习上比男孩更有优势,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生理学上的证据。
男孩&女孩的语言发展特点
•男孩——语言加工更为具体感性。
男孩在接受视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视觉中枢变得活跃,接受听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听觉中枢变得活跃,这与女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种大脑语言加工的性别差异在进入成年后就消失了。
•女孩——语言加工更为抽象理性。
研究发现,无论呈现的是视觉语言任务还是听觉语言任务,女孩的大脑语言中枢都比男孩的大脑语言中枢更活跃,信息被准确传导到女孩的语言中枢,即靠近大脑抽象思维中枢的部位。
科学家的2种推测:
1.对上述现象的发生,科学家们的推测是,男孩的感觉加工过程存在着瓶颈,使得视觉和听觉信息受到阻塞,无法顺利传导到大脑语言中枢。
2.另一种推测是男孩只需要通过看到和听到的词语,就能够在大脑中创造出其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并把其含意传递到大脑。这是远古人类适应自然环境,通过影像和声音迅速判断周围是否存在危险信息而进化出来的。
促进男孩&女孩语言发展的不同建议
•对于男孩——
根据这样的实验结果,教育学家们建议在口语测试中,如果用听觉形式给男孩呈现内容,那么男孩的表现会更好。在书面测试中,如果用视觉形式给男孩呈现内容,那么男孩的表现也会更好。
•对于女孩——
由于其语言加工过程更为抽象理性,就没有必要在测试中采用不同的视觉或听觉呈现方式。
给父母的启示:
应用在宝贝的语言发展当中,爸爸妈妈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对于小男孩,爸爸妈妈除了从听觉上培养小宝贝的耳朵,用丰富的语调去吸引宝贝的关注,激活宝贝的听觉中枢,同时还可以呈现一些视觉图像,让小宝贝不仅听到爸爸妈妈说的话音,同时看到说的内容。通过多感官的激发,活跃宝贝的语言中枢,促进宝贝语言的发展。
这样的方法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女孩,因为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大量视觉和听觉感性经验的积累,也同样是女孩们所需要的。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不妨和小宝贝一起做些听觉和视觉语言游戏。
★5个听觉语言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