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困难93.1%由心理因素引起
发布时间:2021-12-17 幼儿学习故事 教育法学习笔记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心病”需要综合治疗多动症发生率约13%
在少儿心理诊室,经常有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佳,心急如焚地前来咨询,尤其是在刚开学与临近学期结束时。经过与孩子的交谈、进行学业相关心理技能测试后,我们发现在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存在神经发育性障碍,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即儿童多动症。目前约有13%左右小学生存在这类问题。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特定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特定的脑区活动下降、发育不成熟和体积萎缩。大脑的额叶区通过神经纤维和尾状核相连,而尾状核又和大脑深层的边缘系统相连,这些大脑区域可以帮助人们抑制行为、保持注意,控制感情和动机,其中的神经递质出现失调,就会导致注意力缺陷、表现出多动与冲动。
多动症的典型表现为:虽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可一上学后,老师常常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很差,写作业马马虎虎;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上课时随便说话,我行我素,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还有的孩子虽默默无闻,从不影响别人,却常常走神,人来上课,耳朵却留在了家里,作业要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完成。
患有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的孩子,学习上持久性差,尤其遇到有难度的任务时容易退缩,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的“特殊困难”,而不是孩子懒散、不听话,应避免轻易指责。合适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改善,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少干扰和违规行为。
学习困难原因多样
门诊中发现,除了多动症,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还有很多:
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先天或后天的大脑发育问题,使得儿童在听、讲、思考时能力不足,最常见的是阅读、书写和数学计算方面的明显落后。
2、情绪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尽全力仍难以达到目标,甚而有的家长讽刺挖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学习太苦,没有意思,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3、家庭环境不良。有的家庭整日在嘈杂的麻将声中,有的家庭整日大声争吵,使孩子无法安心学习。还有些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学生攀比,长此以往,孩子不但没有激发起上进心,而且连自尊心也丧失了,导致学习困难。家长的表率对儿童的影响也较大,若父母有“读书无用论”等观点,也易影响孩子学习。
4、遭遇创伤性事件。意外事件的发生无法避免,正确处理非常重要,否则孩子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
5、身体疾患。有的孩子体弱多病,经常缺课,跟不上紧张的学习。有的孩子身患不易发现的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对他们给予健康儿童一样的要求,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
树立自信最重要
有学者通过数千例儿童学习困难的情况分析,发现心理因素引起占93.1%,而智力及特殊性发育障碍造成仅占6.9%。因此,家长如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不要一味责骂,而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体建议如下:
1、及时到专科医院请专业人士进行全面评估,确诊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团体治疗等。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孩子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训练。
3、加强学校与家长互动。
4、家长的成长也很重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开展了多种家长教室,提供养育指导,让家长学会情绪控制和行为管理,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总之,关注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能仅看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努力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培养积极应对压力与困难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常挨打会引起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来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就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了。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一、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专家指出,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听得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
专家称,孩子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表扬,家长、幼儿园老师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扬依赖症”,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和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
三、家长的怕输心理和处处都要孩子争“第一”
专家表示,家长常常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孩子不如别人或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着急,抱怨的话、情绪化的行为就会出现。经常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与能力。
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让孩子时时、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争“唯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源、就是优势。同样是“棒”,但 “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标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应该了解分析孩子的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切实的目标,让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发展。
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孩子畏惧困难
专家表示,家庭温柔的陷阱,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应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办代替。如:让孩子适时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等等,尝试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让孩子多次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才能应对失败的考验。
五、孩子的心理营养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晴雨表”来转,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严令禁止。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又嫌弃孩子话多,不愿理睬。长此以往,就损伤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对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过度干涉和妨碍孩子的自主尝试。跟着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来”,就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孩子没主动要助,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只要没有危险家长就不参与。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也要马上回应,当孩子觉得不需要的时候再停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让孩子与家长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
六、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灾难?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灾难?希望孩子们永远都能拥有开心的笑容
昨天晚上,我安顿好女儿,让她自己睡觉,就去卫生间给她洗衣服。
正在洗,就听见女儿在房间里喊妈妈。我赶紧出去看,发现丫头正把头埋在枕头里,轻声地抽泣。我一惊,忙问:“乖宝贝儿,怎么啦?”
“妈妈,我害怕。”
“怕什么?最近不都是你自己睡觉的吗?而且爸爸、妈妈就在外面,有什么好怕的?”我安慰女儿。
“妈妈,我害怕,我长大了还会这么可爱吗?”
我忽然感到可笑,难道是怕将来不可爱了,我不喜欢她了吗?真是的,操心的事儿还挺多,这一天到晚得都在想什么呀。我搂着闺女告诉她:“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你永远是妈妈的可爱小胖鸡(最近闺女非要让我叫她小胖鸡,叫乐乐或者叫其他的都不行),好不好?”
女儿撇着小嘴点了点头。
“妈妈,我还是害怕。”过了一会儿,女儿又委屈地对我说。
“妈妈搂着你好不好?宝贝儿,你究竟为什么害怕呀?”
“我害怕做噩梦。”
“没事儿,做噩梦也没事儿,做了噩梦,你一睁眼,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而且妈妈就在你身边,你害怕可以叫妈妈呀。”我安慰她。
“妈妈,我害怕夜里地震。”
“地震?”我有点儿困惑,丫头怎么会想起这个问题,难道是因为玉树的地震吗?
“我害怕北京地震。”
“谁说北京要地震了?”
“你不是说要地震吗?”
嗨,原来是丫头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和家里人说,我们周五要组织一次安全演习,主要是应对地震和火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办公环境人员密度比较大,所以单位组织我们进行一次安全演习。丫头就认为北京也要地震。主要是这几天我们经常会关心一下玉树的救灾情况,可能对闺女的心理产生的了一定的影响。
我紧紧地搂着闺女,告诉她:“首先,北京不会地震。即使真的有情况,我们也不要害怕,一定要用自己所具备的逃生自救知识来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关键时刻一定要镇静,不能慌乱。在家有父母,在幼儿园有老师,你不是一个人,知道吗?”女儿紧紧地抱着我的胳膊,仿佛一松手我就会跑了一样。
“妈妈,我想让爸爸、妈妈永远都陪着我!”望着一直无法止住眼泪的泪水,我忽然很心痛,我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告诉她:“妈妈答应你,永远陪着你!”女儿害怕的时候有妈妈温暖的怀抱,可是地震中的孤儿呢,他们又要到哪里去寻找温暖呢?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能够在祖国人民的关心下健康地成长!
女儿在我的安抚下终于睡着了,可是我却感到很困惑,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了解世事无常,灾难来临的时候谁都无法逃避,我们能选择的只能坚强地面对吗?可是我真的不忍心看闺女那担惊受怕的小脸。或者等她大一点儿再告诉她这些?我真的不知道。
我只是希望我们人类都能够意识到我们已经犯下的错误,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而不是再肆意的砍伐、破坏、大兴土木,那样,我们所要面临的灾难可能就会少些。再一次为灾区人民祈福!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的会粘着家长,让许多家长感到烦、感到累。等到孩子长大了之后,家长又会发现孩子已经疏远了他们,又让他们感到困惑。这个时候,家长又会回过头去,怀念曾经被粘的日子,但是很遗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这个抱怨的根源,在于家长无法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么,作为家长,在我们抱怨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在何方?
第一、孩子的自我保护,为的是免受父母的伤害
听到这句话,我相信不少的家长都会说:我最爱我的孩子了,我爱他们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害我的孩子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啊。这话没有错,而且是绝对的正确,但是,家长们这么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一位高中生说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事情,他们一概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还是念书,其他的事情他们都不考虑。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每每抱有不尊重、不理解,这无疑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的渴望成熟的心灵。
第二、孩子的世界是家长触及不到的
一些父母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自己不善于学习,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来了解新的事物,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得到孩子的尊重。在当今的时代里,现实的压力让父母深深的感到学历和文凭的重要,因为,从这个角度出来,他们只重视了学历和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的对情感、生活与快乐的需求。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弥补,很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不可调和的代沟。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孩子在兴致勃勃的谈论时事,谈论动画片,谈论世界杯,谈论网络交友,家长则是一脸的茫然。试问,这样又如何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第三、网络的世界是家长读不懂的
目前流行着许多的网络语言,诸如“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通用语言了。对于这些词汇,家长的反映大多是不屑一顾,孩子们则会觉得家长们不懂得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就会造成交流和沟通的困难,孩子们宁愿沉迷与网络世界中,也不愿意坐下来和家长聊聊天。
那么,明白了这三个基本原因之后,作为家长,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要主动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要尽量打造全家人一起聊天的氛围,努力的让孩子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