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哭闹的宝宝之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04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哄宝宝睡觉的温馨故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乖巧,也就是具备听话、自主、服从性高、做事专心等特质;可是不少孩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很任性、爱发脾气、懒散、爱哭闹、胆小等。有的年轻妈妈反映,她家的小宝宝特别爱哭闹、爱发脾气,大人如果不按他的意思办,他就使出自己的法宝“哭”,让父母十分为难。
我们知道,引起幼儿情绪反映的原因有很多,1岁前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睡足、尿布干净、身体舒适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2岁后的幼儿除满足生理需要外,还需满足社会性的需要。此外,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属压抑性,天生爱哭闹。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孩子哭闹的心理原因。
宝宝感受到压力会哭闹
现代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也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乐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会有一些问题发生,如受到批评,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等,这些都是使孩子产生压力感的原因。当宝宝感到有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的及时帮助。而且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太差,因而不能自己解除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会产生诸如抑郁症、厌食症、睡眠障碍等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家长,如果你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就能觉察孩子是否面临压力以及压力的程度如何。
一般而言,当宝宝面临压力时:
行为方面常表现为爱说假话、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
情绪上常表现为爱哭闹、不讲理,常常感到害怕而纠缠着大人,睡眠不稳,夜惊(从睡梦中突然惊醒甚至坐起),梦魇以至梦游等;
身体反应是经常持续(用力)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动等
精神反应则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爱忘事,爱胡思乱想,说话含糊不着边际等等。
发现宝宝出现某些上述反应时,父母应多与孩子接触和交流,帮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压力。当然,你也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压。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的11种哭闹全面解析
导读:宝之所以啼哭是有原因的,也许他饿了、不舒服或者心里烦。父母们或许已经尝试了可以想到的所有方法希望宝宝平静下来,但都没有成功。听着宝宝不停地哭而无计可施是多么的痛苦,可是,你理解宝宝的哭声吗?
在你的妻子没有怀孕之前,当别人提到婴儿时,或许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小孩的哭声。无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饭店或者商场里,还是在大家都很盼望的家庭聚会上,你大概都听到过令人心疼的或者是头疼的宝宝的啼哭声。现在,你的宝宝也开始了自己的啼哭,是不是令你很苦恼?那么,宝宝为什么哭呢?饿了?困了?还是他在向你传达什么讯息呢?
正确理解宝宝的哭声
宝宝之所以啼哭是有原因的,也许他饿了、不舒服或者心里烦。父母们或许已经尝试了可以想到的所有方法希望宝宝平静下来,但都没有成功。听着宝宝不停地哭而无计可施是多么的痛苦,可是,你理解宝宝的哭声吗?
1.啼哭是婴儿主要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也不是唯一的交流方法,因为宝宝已经可以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巧妙地传达感觉和需求。
2.婴儿的啼哭是一种本能,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得到自己生存的需要。宝宝哭意味着他正在要求什么,有可能是需要吃喝、需要减轻痛苦或者希望有人陪他一起玩。可以确定的是宝宝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使你苦恼,他仅仅是在将身体所告诉他的机体必需表达出来。有人不认为婴儿的啼哭是为了“寻求关注”,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其他方式来表达需求,甚至厌倦或者寂寞吗?当成年人感到厌倦或者孤独时,都会做一些事情来宣泄——更何况是你的宝宝呢!
3.大多数宝宝平均每昼夜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总共啼哭约1个小时。通常而言,宝宝的啼哭具有周期性,而且周期会发生变化。因此,或许有时你会觉得宝宝比以前哭得更多了,但是,这只是宝宝的一个新的哭泣周期。
判断宝宝的11种哭声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啼哭,对于宝宝的啼哭,家长们不必太过忧虑,因为小宝宝哭多笑少是自然规律,但是对于宝宝哭声所表达的意思,年轻的爸妈们确实应该了解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抚宝宝,使宝宝健康成长。对于宝宝的啼哭,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如新生儿哭声图等,下面介绍一些宝宝啼哭的原因。
1.饥饿
宝宝常在喂奶后2~3小时啼哭,哭声较短,声音不高不低,长短均匀,平坦而富有节律。与此同时可见宝宝转动头部并张开嘴巴左右觅食。吸入奶头后,宝宝立即停止啼哭,吃饱后便可安然入睡。
2.尿布浸湿
常在吃完奶或睡醒后,宝宝的哭声长短不一,高低不均,没有规律,常常边哭便活动小屁股。待父母为其换上干净的尿布后,便停止哭闹,或玩耍或入睡。
3.烦躁不安或孤独
这种哭泣常在宝宝吃饱入睡前或玩耍前,哭声长短不一,无节奏感,常哭哭停停,断断续续,并且时不时会睁大眼睛左顾右盼。大人抱起安抚后即停止哭泣,放下后又开始哭。
4.环境太吵
如果宝宝的哭声里带着烦躁不安的情绪,你应该检查一下周围环境是不是过于喧闹,比如强烈的灯光、嘈杂的声音、搬动物体等,甚至只是你摇晃宝宝的幅度太大了。如果是这样,先尽可能地让周围的环境平静下来,把灯光调暗,让屋子里的声音降低,减小手臂的摆动幅度等,可以先把让宝宝躺在床上任其发泄一会儿,然后看看能否安抚好宝宝。
那些比较敏感的宝宝会倾向于有规律的生活,家长应尝试建立一个作息时间表,努力使每天的喂奶、洗澡、散步、睡觉的时间固定下来,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安心。
5.温度太高或太低
宝宝常在室温高或衣服被子太厚时啼哭,哭声较高,并且四肢乱蹬乱神,伴有面部及全身出汗,自己蹬开被子后,哭闹即停止。爸爸可用手去摸摸宝宝的额头、脖子和耳朵等暴露在外面的部位,如果宝宝脖子和耳朵后面有汗,那表示太热了,如果这些地方很凉,则温度太低,需要给宝宝添加衣被。
6.太疲惫,需要睡觉
累了就睡是婴儿大多数时间的本能反应,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安抚,他们很快就能睡着。疲惫的宝宝会打哈欠、揉眼睛等,如果你没有发现他的这些暗示,还是一相情愿地哄他、逗他、抱他,那可就不妙了,抗议的哭声也就越强烈。宝宝会发脾气也是难免的,他没有力气抵抗,当然要用哭声来表示了。
此时宝宝的哭声一般很强烈,而且还略有颤抖和跳跃,这时爸爸最明智的做法是赶紧让周围安静下来,把他放到他熟悉的小床上去,拍拍他,让他尽快入睡。
7.身体不舒适
宝宝卧位不舒服、衣服过紧、蚊虫叮咬等,此时宝宝的哭声烦躁,皱眉,四肢扭动。处理舒适后即可停止啼哭。如果你听到宝宝突然尖声哭闹,就要马上检查是什么让他不舒服或受伤了。看看是否床栏卡住了他的腿或脚,或者有灰尘迷住了眼睛等等。在确认没有问题后,适当地安慰安慰宝宝,等他情绪稳定了再离开。
8.受到惊吓
宝宝受到惊吓或打击时,哭声高而尖,回声长而短,要迅速找到原因加以处理。
9.感到疼痛
此时宝宝的哭声无规律性,声音较高且长而有力,多为阵发性,忽缓忽急,不觅食,身体活动没有特异性。这时喂奶不会让宝宝安静,宝宝会吐出奶头继续哭闹。有可能是肠绞痛、胀气、外耳道疖、皮肤感染等,应及时请医生诊断。
10.病情严重
此时宝宝的哭声没有规律,声音低沉,短而无力甚至呈呻吟状,同时全身反应淡漠,不吃奶,发热或体温不升高,发现这种情形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11.生理性啼哭
宝宝出生后真正成了一家人的宝贝,许多人围在宝宝身边,怕热着、怕冻着、怕撑着,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只要一哭,马上就把孩子抱起来哄着。时间一长,孩子根本就不能在床上躺,甚至睡觉也要抱着,使大人和孩子都休息不好,其实,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是不利的。
虽然宝宝需要多关心和照顾,但不是说不让孩子哭,因为适当的哭闹可以锻炼孩子的心肺功能,促进胸廓、心、肺的发育,还能促进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发育,这种哭属于宝宝的生理性啼哭,声音抑扬顿挫,很响亮,宝宝的进食、睡眠及玩耍都很好,每次哭的时间很短。此时妈妈只要轻轻触摸他、对他笑,或把他的两只小手放在腹部轻轻摇晃两下,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宝宝的心理之路
导读: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善于了解宝宝内心的渴望,懂得用巧妙的方法逐步带着他走进这个世界,一味的宠爱,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恐吓都不是好办法。
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宽恕别人的过失,这会为你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心态与正面的情绪,也同样会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阿尼强帕心灵治疗师
小宝宝从一出生,就开始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怕他饿了,怕他冷了,怕他害怕黑暗,怕他孤单。然而,大家都对小宝宝的身体过于紧张,却常常在忙乱中,忽略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就是好奇心,而婴儿时期的宝宝正处于最好奇的阶段,他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那么,什么时候的宝宝能够关注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什么时候的宝宝,开始喜欢出门玩。他什么时候开始反抗父母?什么时候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好奇心?这些心理发展,都将伴随着的宝宝的身体发育,逐渐出现。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善于了解宝宝内心的渴望,懂得用巧妙的方法逐步带着他走进这个世界,一味的宠爱,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恐吓都不是好办法。
0岁到6个月
这时的宝宝都是躺在摇篮、床和妈妈的怀抱里。所以,他观察到的东西多是挂在空中的挂件,往往又拉又扯,手脚并用地想把变成小玩具。所以,父母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
提示:挂件距离宝宝的眼睛距离以20—30厘米为宜,定期摆放一些有趣、色彩鲜艳的挂件,几天换一次地方,免得宝宝变成“斗鸡眼”。
6个月~8个月
宝宝开始会坐了,这时他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更容易看到自己手的动作。他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手的动作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宝宝在不停地“啃”东西,“啃”手。没关系,这是他正在学习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提示:注意卫生,玩具要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
8个月~1岁
现在,宝宝能爬了,他开始从自己床奔向家里的各个角落,他最喜欢小空间,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这时,他开始不啃了,更多开始运用“敲和蹬”的方式。父母这时候可以让他们自在的探索,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提示:保持角落的干净,不要有玻璃等危险品;保证所有的插座上有盖子。
1岁~1岁半
1岁之后的宝宝更调皮了。因为现在他可以走了,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他们开始想出门玩,而且迫切的需要出去玩。往往大的、会移动的物体(比如汽车、玩具车、气球等)会吸引他们。这时,我们会发现,宝宝很喜欢扔东西,把家里扔的乱七八糟。“扔”并不是因为他调皮,而是用扔这个方式来探索世界。他很喜欢看物体在“飞行”,用不同的力气、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东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飞行轨迹”。
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小宝宝第一个反抗期。他们开始从观察世界、观察事物转向对人的关心,表现为对父母生气表情的研究。他们发现,自己故意反抗,父母会出现表情转变,生气或者是大声斥骂,通过这些观察,宝宝开始学习对他人表情的判断,同时他还利用这个方式在调整自己的行为极限。
同时,此时的宝宝非常容易受到恐惧情绪的影响,有时突如其来的雷声、恐吓会影响他们。
提示:这时,父母要了解宝宝的需求,宽容对待。一方面当他们害怕的时候要及时安慰;另一方面不要过分溺爱或过分责骂,不要让宝宝“百无禁忌”,也不要让宝宝更加恐惧。
如何安抚哭闹宝宝?
导读:在环境的干扰因素上,也应加以控制。环境中的吵杂,尤其是长时间的噪音也易使宝宝的情绪陷入不安,长期下来,对宝宝情绪的调适能力会有负面的影响。
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究竟我们应采取哪些步骤来安抚宝宝的情绪呢?以下是几个建议:
1.了解婴幼儿的情绪发展
婴幼儿的情绪与成人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情绪,我们不能以我们现有的经验与感受来加以推测。在婴儿出生时,他所具有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发的微笑(非社会性的,没有原因的微笑)、惊吓、苦恼(对痛或不适的感觉)、以及嫌恶。到了三到六周,他开始具有社会性微笑、生气、惊讶以及悲痛的情绪。到了五至六个月,他开始觉得害怕,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之间,宝宝则会开始具备同理心,也会开始觉得羞怯、屈辱、骄傲,以及内疚,同时也会开始忌妒,并具备自我意识,开始区辨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不同,他们会出现越来越复杂的情绪反应。
另外,对婴儿情绪发展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妈妈们检视自己宝宝的情绪状况,因着年龄的不同,找出宝宝情绪欠佳的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情绪安抚方式。
2.提供宝宝正面的情绪刺激
婴幼儿情绪发展是一个累进的过程,越具备愉快经验的孩子,越能处理不悦的情绪。也就是说,宝宝越是生活在愉快的情绪经验中,他越具有抵抗负面情绪的能力,而当情绪出现不安时,也就容易被母亲所安抚。所以婴儿一来到人世间时,我们就应该多给予他愉快的情境,避免负面的刺激,例如应该多维持他生理上的舒适,让他吃饱睡好,衣着温暖舒适,并给予充份的活动空间,以及身体上的接触拥抱。而在心理上,则是给他充份的安全感,也要与他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不妨多和他说说话,轻声的耳语交谈、微笑语温柔的响应,并且尽量与他互动,这些都是为宝宝情绪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好方法。还记得状况一中的甲宝宝吗?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至于传统方式中,要将宝宝绑住以免惊吓,或是将众多的衣物裹住宝宝,以免着凉,或是满月以前的婴儿不可以多抱的养育方法,建议您就让他成为「传说」,别在您的家中出现!
3.安排平和的环境
情绪的平和,有助于宝宝的情绪调适,过多且过于复杂的刺激,会使得宝宝不安。虽然在婴幼儿的教养上有句经典名言是「提供孩子丰富的刺激」,但是这是指环境中有益的物理刺激,并非只有情绪上的刺激。对宝宝有益的是平和的情绪刺激与有规律的节奏。所以在宝宝所处的环境中,不论人、事、物,都是以温和为佳。当然也应提供给孩子大笑的机会,但是过长时间的刺激会带给孩子后遗症,如状况一中甲宝宝的情形即为如此。建议您给予孩子合宜的情绪刺激。
此外,在环境的干扰因素上,也应加以控制。环境中的吵杂,尤其是长时间的噪音也易使宝宝的情绪陷入不安,长期下来,对宝宝情绪的调适能力会有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