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与促进
发布时间:2021-12-04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幼儿园语言能力训练教学设计导读:一般认为,从婴儿5-6个月开始呀呀发音到3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接受能力,语言发展的速度很快。这个时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语言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标志。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时早掌握语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如果在孩子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就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幼儿的语言学习和言语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都要经过几个基本相同而又界限分明的阶段。如果顺应这种规律,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条件,进行适当教育,可促进孩子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加快发展速度。如果放任自流,那就不能期望孩子的言语能力回顺利成熟和发展,甚至会出现语言障碍和言语能力的低常状态。
小孩掌握语言与认识周围事物是结合在一起的,语言代表着一定的事物。离开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语言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一些声音,并不代表任何内容。他们掌握语言总是从名词开始。所以,要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多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的事物,多接触大自然,多做游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
在人类言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一般认为,从婴儿5-6个月开始呀呀发音到3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接受能力,语言发展的速度很快。这个时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岁到一岁半,这主要是理解语言的阶段。即儿童对成人所说的言语的理解在不断发展,但是儿童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却发展得很缓慢。
第二阶段约从1岁半到3岁,这是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内,随着儿童理解言语的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积极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言语结构也更复杂化。这就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1-1。5岁语言能力训练与促进
从接近1岁开始,孩子能说单词句和双词句,比如“妈妈,饭”、“糖,吃”;看图画时能指着认识的东西叫出名称;会央求大人讲故事;能模仿成人所说的词语等等。这是口头言语发展较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成人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还孩子做游戏,带孩子到户外游玩等活动,教孩子说话。
①听故事学话
孩子在一周岁前后,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父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促使他学听话。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开始要将得慢而简单,发音清晰,最好伴随有动作和表情,以激起孩子的兴趣。慢慢地,可以一边指导孩子看图画书,一边给他讲书里的故事。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一个故事最好重复讲几遍,而且一次要比一次讲得好。孩子大多爱听讲过的故事。大人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自编故事,用它来加强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
②游戏中学话
孩子1周岁以后会走路时,可以教他一些简单的游戏,如踢彩球、爬梯子、堆积木等等。边教他边做说明,并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地教他一些概念,如“踢高点”、“低点”、“快点”、“慢点”等。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可以常常到户外、公园去玩,引导他仔细观察遇到的事物,并一一告诉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回家后,要他回忆在外面看到的东西,并尽量帮他用较完整的话叙述出来。这样,不但丰富了他的语言词汇,而且巩固了记忆,增长了知识。
(2)1。5-3岁语言能力的训练与促进
一岁半到3岁是,是言语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也较明显。他们已开始说多词句的话语,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出现了复合句;喜欢交际,好发问,“那是什么?”;爱听故事和儿歌,喜欢成人给他讲小人书,并能记住一些故事情节。这时的训练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复述话语的故事
先要孩子跟着妈妈说话。妈妈说一句,孩子跟一句,从简单的规范短句教起。然后教长一点的句子。要尽可能讲普通话,把词吐清楚,力求说得准确。
还可以带孩子边看小人书边讲故事。讲完一个故事后,要孩子简单地复述。孩子讲得不完整,可立即帮他纠正。可以答应他,如果复述的好,妈妈明天还给讲故事,这样来提高他复述的兴趣。
②让孩子看着图画的书,先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图讲给大人听,如“小山羊在干什么?”“大灰狼在干什么?”。然后要他看图连贯起来讲给大人听。讲得好时,要及时鼓励。这对促进他大胆讲话,讲完整连贯的话,很有好处。多次训练以后,会越讲越好。
③背诗歌,唱儿歌
孩子很喜欢有韵律的儿歌和诗歌。即使不懂,也爱大声读、唱。成人可以教他一些儿歌,要他背出来。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浅易的古诗。这样,既发展了语言,又学到了知识。
④教孩子讲规范、美好的语言
除了父母教给孩子美好语言外,还可以买录有童话故事的磁带给孩子听,尤其是在妈妈上班后,要奶奶或保姆放给孩子听,避免她们的语言不是很规范。而童话中的语言不仅是规范化的,而且生动、美妙、有韵律,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WwW.ZFW152.cOM 趣祝福)
(3)3-6岁语言能力训练与促进
3-6岁是儿童熟练把握口头言语的时期。良好的言语训练能加快这一进程。有下列方法:
①词联物游戏
做饭时:“我现在切什么?”‘切萝卜”;“妈妈在洗什么菜?”“菠菜”
外出时:“树叶是什么颜色?”“天空飞的是什么?”
②猜谜语
③联句游戏
大人和小孩一人讲一句话,连起来遍成一个故事。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如何能促进婴幼儿的智力潜能
有研究表明,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婴儿的智力开发及效果,可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发挥,有利于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首先,父母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
如果说在婴幼儿出生的第一年里,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显得举足轻重的话,那么,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满足其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则显得更加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童年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游戏不仅仅是好玩,它也是婴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对于婴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婴幼儿在游戏中,脑和全身各个器官都处于活动状态,这是一个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身体协调活动,有利于婴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而各种各样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挤占孩子的游戏时间,对儿童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许多研究表明,过度的学习,缺少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厌学等的重要原因。
第二,父母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
许多研究指出,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明显的积极情感模式,积极言语、表情、动作明显增多,情绪更活泼、愉悦。
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感到孤独,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探亲访友、鼓励左右邻舍的孩子串门等方式,给孩子创造结交同龄伙伴的机会。
第三,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
传统的育儿观念中,0-3岁婴幼儿的养育常常是母亲的事情,父亲的作用可有可无。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与父亲的交往,对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参与养育的婴儿更加聪明、机灵、好奇、愉快。
父亲的参与是婴幼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对父亲与婴幼儿交往的观察研究发现,父亲更多地与婴幼儿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常常逗得孩子“咯咯”大笑,使婴幼儿感到更大的快乐和满足,更加活泼、开朗。
第四,父母要用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孩子。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切忌将自己在婚姻、工作或社交上的挫折迁怒于孩子。一些初为人母者在婴儿出生后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她们往往感到非常疲倦,睡眠不足,精神抑郁。不过。只要父母秉持着爱心与耐心,就可为孩子营造出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
1-3岁的语言能力培养
对1岁左右的孩子,主要是学会听恐怖行动和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这期间孩子自己说放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有在玩得十分开心,或遇到亲人高兴时,才肯说话。由于这时所说出的词句的含义还不够确切,因此,只有与孩子亲近的人,根据其说话的表情和动作,以及说话的屈服于境才能听懂。
这个阶段一定要防止发生语言停滞现象。如孩子在要求别人满足他的需要时,往往是靠手势或点、摇头来表示,当成人猜中他的要求后,他往往也只是说“对、对、对……”,长此以往,手势、点头就会代替他的语言,就会产生语言发育障碍,出现了“语言停滞”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家长忽视幼儿的语言训练有关。孩子在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不一定能正确地、规范的说出事物的名称。这时,家长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定的词汇,孩子就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另一种情况,如果有的家长用方言、叠字,如“瓶瓶”,“碗碗”、“拉拉”、“尿尿”等不规范的词和孩子交谈,那么也将影响孩子正确地学习语言;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代替孩子说话,当发现孩子有某种表情时,就猜孩子的愿望,指指饼干桶说“你是要这个吗?”孩子摇摇头,又指指水瓶说“你是要这个吗?”孩子点点头,妈妈满足了孩子的喝水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儿的语言发展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因此,当幼儿有所要求时,家长应教会孩子用正确的词汇和短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在生活中,要注意诱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感情。如清晨,带着孩子,面向东方观看冉冉升起的太阳,用实物感染幼儿,抒感情:
太阳是多么红啊!像火一样。
太阳是多么热池!温暖大地。
太阳是多么亮啊!光洒人间。
使孩子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启迪了幼儿的智慧,产生一种表达情感的愿望,同时认识了事物,加强了记忆。家长可教师应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情感交流的机会,让孩子“轻松”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一般1~1。5岁的孩子会说“太阳”、“月亮”、“星星”、“小草”、“鲜花”等简单的词。1。5~2岁的孩子会说完整的简单句子,如“花是红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2~3岁的小孩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我饿了”、“我渴了”、“我热了”,“我要去公园”等,如反复给他讲一种简单的故事,他可讲出主要情节。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家庭训练
简单的说,开口就是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发出有明确意义的语音。
孩子从零语言到开口是一个突破,是一个质变,而从开口到可以顺利表达则是又一个积累量变的过程。
想要让孩子更快地从一个字或一个叠音开始过渡到能顺利表达,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律。
1. 所教词汇语句符合情境
符合情境的语言是最生动的,也是最容易让孩子理解的。有些抽象的概念词更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才有可能被孩子理解。比如说“做梦”这个词就很难向一个才学说话的幼儿解释清楚并被理解,这个词结合起床前清醒状态下的情境来教授就更容易些。
2. 所教语言循序渐进,字数逐个增多
孩子只会说1个字的时候,教说2个字,只会说2个字的时候,教说3个字,不能一次性跨越字数。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只会说“妈妈”的情况下,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教孩子说“妈妈,抱”,“妈妈,给”,要求孩子仿说,这样的仿说要求对孩子来说,不是特别难,相对容易成功做到。
如果一次性跨越字数太多,对孩子来说,难度就可能太大而导致不愿意仿说。举例来说,还是孩子只会说“妈妈”的情况下,如果教成“妈妈,我要抱”难度就高了很多,孩子很有可能会完全放弃尝试仿说。
3. 教语言的难度要考虑孩子的实际理解能力,但不能停留在他的理解能力范围内。
教语言的过程也是同时教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范围都是要不断外扩的,不能因为孩子还不理解就不教,而是需要不断地用低级别的字词句去解释更高级别的字词句,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帮助孩子扩充并理解词汇、语句、表达方式等。
举例来说,孩子知道也会说“碗”、“筷子”“盘子”等词的情况下,大人就可以教“餐具”这个词了,因为“餐具”就是用餐的工具,只要一列举几个孩子已经会的词就能很容易被理解。
4. 更多地创造可以要求孩子仿说的机会
创造条件让孩子吃喝玩乐的各种需求都需要使用语言之后才能得到满足。举例来说,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置在他看得到却够不着的地方,如果孩子想玩玩具,就必须让大人帮忙,这时候就是一个教语言的好机会。
4. 重复,重复,重复
语言要达到脱口而出之前,大量的重复教是必不可少的。
大人要耐心不断重复教,不能想着一次逼迫就能让孩子学会,非要让孩子仿说成功才能让孩子得到满足。
教说语言时,孩子只要有努力尝试说的表现,哪怕最后不能成功仿说也是值得表扬的。尽量激发保护好孩子学说话的动机,而不是让他体验说话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5. 练习,练习,练习
孩子学会了一个新词或者新表达方式时通常会炫技搬地整天说,并且还想让大人配合他说,比如让大人不断重复同一句话,然后让他说下一句话,一遍又一遍从头再来,中间还不准更改。
这种现象有时候让大人觉得很无奈烦恼,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却是乐趣无穷的。在一遍遍重复说的过程中是孩子一遍遍对新语言的练习和不断加深的理解。
如果想要孩子对学语言更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更快,那就请大人忍受孩子的这种重复练习吧,最好是乐在其中,陪孩子一起体验语言的乐趣。
6. 语言最大的功能是沟通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所以不能为教语言而教语言,把孩子学语言当成一种必须去完成的任务,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会越来越排斥学语言。
最好是在沟通的情况下教使用语言的沟通方式,让孩子自己体验正确使用语言进行沟通的便捷和高效,这样做的结果也很明显,就是孩子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沟通而不是直接使用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
案例: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
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
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们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
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4、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5、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朗读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不仅如此,闫琦说,长期学习朗读,能使孩子的词汇量大增,提高其表达能力;孩子在朗诵中,会反复琢磨文字的表达效果和意境,这能帮助他们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而文字理解力的提高,又会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被自己朗读的内容和声音感动,变得希望与人交流。
一般情况下,孩子长到3岁,会进入语言发育的高峰,说话的积极性特别高。所以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报个朗读班,培养他们的朗诵能力。
当然,报班要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对不愿上兴趣班的孩子,家长可在家挑选一些韵律感、节奏感较强的诗歌或文章让他们朗读。文章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过生涩,让孩子读过后不知所云;词汇量也不要太大,否则会影响记忆,令效果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