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分离焦虑,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1-11-30 爱上幼儿园教案 爱上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油水分离说课稿马上,又到了幼儿园入园的时候了。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疯狂地喊叫哭泣,无助地趴在地上,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
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用智慧让孩子告别“分离焦虑”
从以往举行妈妈训练营的活动中获悉,约有8成家长和孩子为分离焦虑烦恼。调查发现,孩子的焦虑体现为4大症状:宝宝哭闹不肯上幼儿园、孩子早晨不愿意出家门、孩子入园后变瘦、孩子睡眠不佳。
开学了,怎样妥善应对“分离焦虑”,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浦东蒲公英幼儿园园长沈冠华和老师共商应对方案,最终用智慧让孩子告别分离焦虑。
方案一:中班和大班老师当志愿者
面对新一轮的生育高峰,已经升班的岳莲老师主动向领导请愿去今年的小班充当志愿者,帮助新小班的教师共同安抚孩子,她的这一想法在QQ群上一发布,引来不少响应者。
开学两周来,中、大班的教师志愿加入了这支队伍。一开学就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小班做助理,年轻的充当孩子的玩伴,年长的充当替身妈妈。一对一安抚那些情绪焦虑、进餐需要帮助、入睡特别困难的孩子,他们迅速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
与此同时,保教主任和保健老师也在午餐及午睡这几个特别需要安抚的环节进入班级,安抚特殊幼儿。一位在家只吃馒头和饭、不吃菜,一见荤菜就呕吐的孩子,在老师的耐心护理下终于从尝一口到吃下了碗里的蔬菜。开学两天,新小班里95%的孩子已经安然在幼儿园入睡。
方案二:烧菜四大绝招让孩子吃得舒心
新生入园,孩子是否吃得习惯、对于他是否能适应幼儿园很关键。怎样抓住孩子的心,幼儿园采用三大绝招来应对,第一招:增加品种、减少数量,让孩 子看着想吃。“鸳鸯蛋”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第二招:切配细软、烧法入味,让孩子爱吃。红烧鳝丝老菜成新宠;第三招:开发新品、模样诱人,让孩子吃得开 心,招牌菜是兔子馒头、自制蛋挞。开学两周来,这三招“吊起了孩子的胃口”。
方案三:不做规矩让孩子有依恋对象
考虑到新小班的孩子刚加入集体生活,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老师灵活设置离园时间,第一周15:30提前离园,第二周逐步过渡。在作息时间执行上给与了老师较大的弹性。
每天预设一个生活小练习、一个趣味小游戏、一次欢乐蹦蹦跳、让老师根据孩子的情绪状况灵活组织,用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用欢乐的氛围感染孩子、 用亲切的微笑安抚孩子。小班孩子的活动则以松散的游戏与一些必要的生活小学习为主,根据家访时调查到的孩子在玩具上的最爱,幼儿园还专门为小班添置了一批 玩具。
[专家支招]
●关于孩子:不要常给孩子负面提醒
如何减轻分离焦虑,闵行区科技幼儿园园长李伟给出了秘诀:其一,要允许孩子哭。家长常常对孩子说 “你去幼儿园不能哭啊”,这反而给了孩子负面的提醒,幼儿园要允许孩子哭,还要给孩子提供餐巾纸,这样,孩子反而会觉得没意思了。其二,开学第一个月“不 做规矩”。让孩子想睡就睡,想吃就吃,不给孩子增添陌生环境的压力。
●关于家长:正确引导也应掌握技巧
入学前,先带孩子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但活动时,家长不要参与,让孩子独自参与,孩子就会习惯新的环境;孩子如有不适应,家长和他对话时要“自说自话”,不要聚焦于孩子的烦恼,而是多和他谈谈幼儿园的快乐。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则针对“3成孩子上幼儿园后变瘦”的调查结果建议:“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可能不适应而导致吃不多,这时家长应继续提供乳制品,补充营养逐步过渡到食物多样。 ”
开学季,如何让孩子面对“分离焦虑”
开学季,如何让孩子面对“分离焦虑”
我儿子轩轩现在3岁3个月,这是他第二个学期上幼儿园了。
因为年龄问题,上学期是在小小班读(整个学期都融合得不错),而这学期刚被调到另一个新班(混龄班),对他来说虽然学校没变,但班级,老师,伙伴,工作内容全部都改变了,他必需第二次适应幼儿园。
上周刚开学的第一和第二天他非常配合地自己走进新教室,然后和我挥手再见。到了第三天,他开始哭闹着不肯入园了,我知道,他终于用情绪来抵制对新环境、新班级的排斥了。这时爷爷奶奶为了让轩轩不哭,立刻开始对他说上幼儿园的各种好处,希望能激起轩轩愿意去幼儿园的兴趣。看到爷爷奶奶如此紧张的一幕,我立刻上前将他们制止,我说“开学这段时间,轩轩上学的事情交给我,我送就行了。”
奶奶知道我一大早要送轩轩哥哥去上小学,又要再返回家送轩轩上幼儿园,担心我上班时间会迟到,所以一直说她会送轩轩去,不用我送。我还是坚决地说“我会处理好我的时间的,妈,让我送吧。”奶奶也只好由我了。当所有人都让开,只有我和轩轩单独在一起时,他哭了,我倾听着、陪伴着他的哭泣,没去制止他。他说了N次不想上学,我只是听着(不去劝说),因为我明白所有情绪都是他的,我无权越界去让他推开自己的所有感受,更不应像爷爷奶奶那样故意说幼儿园有多么好去诱导他、说服他。
因为他已经上了两天学,幼儿园到底好与不好,在此刻只有孩子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并不是旁人的一大堆废话就能代替他的思想和判断,更不能忽悠他乖乖上学。过了好久他情绪倾泻得差不多了,不哭了。接着我在路边摘了三片叶子,讲起了叶子的故事,最后轩轩抱住叶子,带着故事幻想走进课室了。第二天早上轩轩仍哭着表示不想上学,这时爷爷奶奶又忍不住要上前哄他说“如果你上学了我就买部汽车给你呀。”我听了立即将孩子抱开,并向奶奶表示我一个人会处理好孩子,你们放心吧(因为我要杜绝这种物质诱惑)。奶奶在我的一再推脱下,只好不放心地走开了。这时,轩轩开始和我玩心理战术,一会在哭,一会说要去玩,一会又说不舒服,他在用尽一切拖延的办法想让我改变主意。而此刻我仍愿意用时间陪他消耗,并接受他故意对我使用的各种拖延方法。
我没有想方设法去哄他,也没有像奶奶那样承诺给他任何物质奖励,但我给了他克服不想去幼儿园的时间(一直陪伴他)。最后我们来到幼儿园门口,老师将他抱了起来,他一边哭,我一边微笑着和他说再见。第三天爷爷奶奶没有再介入孩子上学的事了,而轩轩也不哭了,我们手牵着手唱着歌曲去幼儿园。快到校门口时,他停了停脚步有点不想进,我没有和他说任何话,只是蹲下身体向他微笑着,他便又跟着我走进学校了,我便再次微笑着和他说再见。
今天,我俩依然手牵着手走去上学,在路上轩轩问我“妈妈,我们要去哪?”我说“你知道的。”轩轩又说“我是每天都要去幼儿园是吗?”我微笑着说“嗯,是的。”孩子听了,想了想便平静地走进幼儿园了。从那之后,轩轩几乎每天都能平静地去上幼儿园了。看着儿子终于坦然面对及接受幼儿园,妈妈真的很开心。
当然,这肯定离不开各位幼儿园老师给予轩轩的帮助和爱。老师的爱+父母的淡定,就是给了孩子面对“分离焦虑”的勇气和信任。虽然我这几天很累,早上送了大宝上学,又回家送小宝上学,接着怕迟到又急急忙忙追着公车赶去上班,但看到轩轩现在的情况,我知道一切是值得的。
我坚决不让老人家参与,为的就是要向孩子传达妈妈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焦虑时妈妈不焦虑,面对孩子的哭闹时妈妈不生气,面对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任何情绪时,我不去对他进行物质及语言的诱惑,不去欺骗他,更不去威胁他。我只是温柔地坚持,微笑地向他说再见,因为我一直相信让我的母爱去影响他,去传达我对他的信任,我的孩子感受到了,自然会勇敢面对。
轩轩,棒棒的!
让初入园孩子不焦虑的方法
每到新生入园的时候,孩子们一阵阵的哭声令您和家人担心,也令小班的老师忙碌不已。孩子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他需要面对更多新的学习任务、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难免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感觉不习惯,从而产生焦虑。帮助孩子减轻入园的焦虑,尽快适应孩子园的集体生活,最需要家长的理解和耐心以及细心的帮助,如何帮助呢?
一、孩子入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怕生。不愿意与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抵抗交往,躲避,缩在角落或没有人的地方。
2.强烈反抗。表现为哭闹打人、咬人、摔东西、抢玩具等。
3.拒绝吃东西、喝水。有的家长平时在家里使用不恰当的强化手段,让孩子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这些孩子来园后,容易表现为拒吃、拒喝。
4.跑出教室一个人玩。
5.说谎。如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小朋友)打我”、“没有玩具”、“不给饭吃”等。
6.阶段性体质敏感。由于新环境使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哭闹、紧张,体能消耗也较大,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在一定阶段内引起体质敏感、易生病。
7.尿裤子、尿床。由于老师掌握孩子的规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自立能力弱的孩子而言,来到一个新环境,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家长多带上几套换洗衣裤就行。
二、家长的对策
1.充分信任老师。宽容的家长往往能造就出一个出色的教师。当您能包容老师的某些小弱点而充分信任他时,会促使他更有信心面对这份事业。
2.及时与老师沟通,达成教育共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家长尽可能多抽时间和老师接触,如实说明孩子的情况,让老师和您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在心理上精心呵护,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多给孩子讲一些孩子园好玩的事情,激发孩子上孩子园的愿望。切勿在孩子不听话时以“送你上孩子园”、“让老师来管你”之类的话来威胁孩子。教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洗手、独立上厕所等生活技能。孩子离园回家后,切勿太急切询问他在孩子园的生活,更不要一见面就问“今天有没有孩子打你”之类的话,来加重孩子对焦虑、恐惧情绪的重复体验。回家后,多拥抱和抚摸孩子,这样有助于孩子减轻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4.在生活上细心体贴。
三、你和孩子准备好了吗?
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能使他更适应园中的生活。以下几点,你的孩子能做到吗?
1.清楚自己的名字。
2.独立吃饭,不偏食。
3.坐在桌前吃东西及懂得用杯饮水。
4.能够自己把手洗干净。
5.大致会脱简单的衣裤,会穿鞋子。
6.懂得表示上厕所,自己会大小便。
7.身体不舒服时,会对老师说。
8.留心听别人讲话。
9.认为上孩子园是很开心的事。
10.能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别让孩子患上搬家焦虑症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搬家,迁入新居,人们忙这忙那,一旦房子装修好了,接下来是安排什么时候搬家,这些事情往往是由成年人参与决定的。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孩子对搬家的“知情权”。
有些家庭突然搬家后,特别是一家人由原来的一居室变为多居室,孩子与父母分室而居,有些敏感的孩子就容易出现一些焦虑反应,比如,尿床等。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新地方,人们都会产生一些分离焦虑,这种焦虑有深有浅,也就是人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搬家后,有些孩子会有失落感、恐惧感,小朋友没有了,没人玩了,没地方玩了,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
人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生活才会稳定愉快,任何人失去安全感都会产生焦虑。比如,刚刚把幼儿送到幼儿园,一些幼儿为什么会大哭大闹呢?这其实是一种因为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反应。因为幼儿离开了亲密的父母,离开了熟悉的家,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他没有了安全感。有经验的家长往往在这之前,先带幼儿去几次幼儿园,熟悉环境,见见老师,减少陌生感,以降低幼儿的焦虑感。
如何降低搬家焦虑呢?要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时,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环境周围的信息,了解街坊邻居的情况,尽量熟悉新家的情况,最好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小伙伴,然后,主动跟孩子说一说搬家的事,告诉孩子搬家的原因。在搬家之前,带孩子先过去看看新房,给孩子介绍一下新家及周围环境的情况,这时再搬家过去,孩子已经有了熟悉感,就不至于彷徨无依了。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
等情绪。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
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当孩子出现“分离性焦虑”时
,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正面引导,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顺利
渡过入园关。
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入园焦虑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家长们往往表现为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
后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下、再望一眼;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甚至幼儿园
门外观看孩子,不愿离去;每天来园、离园时,长时间与教师交谈,了解孩子在
园情况。有时为了让孩子在情感上得以安慰,就过分迁就或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
要求等等。殊不知,父母的这种难舍难分、焦虑的神态、情绪正通过微妙的亲子
互动传递给了孩子。我们曾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入园那天,全家先后有七人
来探望孩子。看到家人,孩子高兴,可家人一走孩子便大哭不止,家长反复来看
望,孩子就反复哭闹,哭闹后又呕吐。后来,老师几次三番做家长的工作:可说
服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却不放心,忍不住要来看孩子。这样,反反复复多次后
,家长每次送孩子,未到幼儿园门口,孩子就死死缠住家长。孩子上幼儿园也就
成了“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结果,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持续了整整一
个学期,后来还时有发生。因此,当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时,家长一定要理智,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孩子。同时,一定要坚持天天送
孩子,停停送送反而增加了孩子重新适应的焦虑。
二、注意审度自己的言行
有人说,孩子诞生在父母的言行之中,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少
数家长管不了孩子,就用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再不好好吃,把你送给幼
儿园的老师,让老师整整你”;“再哭,明天把你扔在幼儿园,不去接你”。家
长这样做,只能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和老师很可怕,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思想
负担,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有时,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对孩子说:“
宝宝不哭,中午妈妈接你回家吃饭。”孩子信以为真,好不容易熬到吃饭的时候
,却不见妈妈的踪影,于是,只能用哭闹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因此,家长应该注
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注重正面疏导和积极鼓励,尽可能帮助孩子达到最佳心理
状态。让孩子感到: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儿园;幼儿园里可以学到好多
本领,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是开心的事;我学会自己洗脸、洗手、吃饭、
穿衣了,我很能干;爸爸妈妈很爱我,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喜欢我。孩子有了自信
心、自豪感,就很少会发生入园分离性焦虑了。
三、鼓励幼儿参与适应性活动
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变化很大,入园前,整天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
到了幼儿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为了减小这种变化的坡度,孩子入园后
,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一些适应性的活动。可以带孩子去邻居家,让孩子和大
哥哥大姐姐一起玩;还可以把孩子送到亲戚家,让他在外面小住几天,培养他单
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可以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所玩的游
戏,陪着孩子再玩一会儿,也可以将孩子的作品带回家,给爷爷奶奶看,通过表
扬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孩子在家里,想做什么,通常用一些动作来表
示,家长们也往往习以为常,所以到了幼儿园就不适应。有的孩子要撒尿,却不
善表达,结果弄湿了裤子;有的孩子与同伴发生了矛盾,却不知如何解决。针对
这些情况,家长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一定的自理能力,经常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如:自己处理小便,拿自己的杯子接水喝,怎样拿小匙,怎样用筷子,
另一方面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他想要做的事。在可能的情况下,家长还可让孩
子把家中的玩具拿到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其他孩子会谢谢他,乐意
和他一起玩,孩子自己也会感到很高兴,分离性焦虑就会减弱。
四、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
对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是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孩子心理、生理均会受
到一定的影响,家长要特别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1、要耐心倾听孩子说话,以便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和他的感受。
2、尽量向老师详细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便回家后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
行教育。
3、注意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对老师的不满情绪,不随意议论老师,以免影响师生关
系;当孩子感到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4、家长要随时、尽量详细地与教师交流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
点、能力水平等,以便教师尽早地了解孩子,运用适当的教育措施。
刚入园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给
孩子带来了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角色上的变化。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后,
家长不能粗暴或专制地对待孩子,也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只有设身处地去理解
孩子、关心孩子,家园互动、正确引导,才能化消极为积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
碍,孩子入园时绽放在我们面前的定将是张张笑脸。
两招高效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
宝宝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却依然存在“分离焦虑”的问题,如何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正能够做到相对的自立?另外幼儿园大班到底应不应该先期进行有关小学知识的学习呢?朝阳区教研中心学前教研室安平老师为您逐一解答。其实“分离焦虑”并不仅仅出现在幼儿园大班,很多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扮演“扶持者”的角色帮助宝宝尽快度过这样的特殊时期。为了让孩子能够消除这样的困扰,必要的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家长在交流中应起好榜样的作用,千万不要用极端的训斥方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老师家长齐作为可顺利消除“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伤心、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以表示拒绝分离。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环境的巨大变化。最为大家所知的就是发生在幼儿3岁上幼儿园这个时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成人、小朋友还有活动空间,周围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会让幼儿失去安全感,由此而产生了与亲人的分离焦虑。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发生的现象,可以通过幼儿园老师与孩子逐步建立的信任感而消除。其实不仅仅是大班的孩子,大多数幼儿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践证明,一些在平时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家庭,对新环境的适应期较短,适应力强,也很少出现情绪问题。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也就是说,分离焦虑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减少。随着孩子的长大,情绪的内隐性的增强,他不会太激烈地表达这种分离焦虑,所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幼儿一生健康、全面和谐的成长奠定基础。两招缓解焦虑:允许孩子表达个人情绪多抚摸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其实在任何一个阶段,交流都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当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他们情绪不稳定时的交流就要特别有方法。家长最好不要厉声训斥孩子,不硬性压制,更不能打骂孩子,等孩子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要知道,家长不冷静的做法对控制孩子不良情绪是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的,只能让孩子更加紧张、焦虑甚至还暴躁。另外,鼓励家长使用身体抚摸的方式,这种方法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体的抚摸会使幼儿疏解紧张、焦躁的神经,逐渐安稳下来。提前适应小学模式培养探究欲望其实对于幼儿园大班到底应不应该先期进行有关小学知识的学习这个问题,教育部早就明确,确保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幼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学习方式。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知识的范围非常广,所以不能用“学不学小学知识”来衡量。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个世界、整个大自然都是他们的学习对象,都有他们的学习内容。而我们成人往往忽视了这些知识,和这些学知识的地方,让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背负上沉重的压力。
如何才能够让宝宝走出分离焦虑
很多宝宝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症,这样的宝宝一般比较缺乏安全感,如果爸爸妈妈没有陪伴着自己的话,他们的心里就会非常紧张。
这是一种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宝宝没有办法克服的话,对他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处理宝宝的分离焦虑症呢?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1、提高生活技能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觉得孩子什么也做不好。事实上,孩子身体中的潜在能力是你无法估计的。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就能够自己拿起东西往嘴里放,所以这就证明孩子越早学习生活的技能对孩子的帮助越大。
孩子在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能够慢慢成长。如果宝宝独立能力不强,最好是从现在开始就提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不要让孩子什么都不会。
2、寻找情感寄托
幼儿园和学前班有很多同龄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玩的话,会有很大的乐趣,还有很温柔的老师,在学校的时候会给宝宝讲好听的故事,也会陪着他们一起玩。
按照宝宝的年纪,很快就会被吸引的,这样一来,宝宝就会找到新的情感寄托,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有时候就算爸爸妈妈来接了,还是不想离开幼儿园。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学会了独立和朋友相处。
3、从小有个好习惯
许多宝宝粘人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孩子出生开始,妈妈一直围绕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以孩子为主,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过于依赖的性格。如果妈妈没有陪伴在他的身边的话,他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妈妈要暂时离开一下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非常焦虑,又哭又闹。
为了让这样的情况不再发生,孩子要养成好的习惯,比方说,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要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要有自己的房间,要睡在自己的小床上。通过慢慢尝试,宝宝渐渐地能够在妈妈离开的时间内自己玩玩具,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4、慢慢跟宝宝说明
宝宝在上学前班的时候差不多都是3-4岁的年纪了,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宝宝已经可以懂道理了,妈妈可以蹲下来,和宝宝保持一样的高度,用眼睛看着孩子,然后跟宝宝说,小朋友长大后就要学本领,然后就一定要去学校学习,不然会不认识字,会找不到好的工作。
还要跟宝宝说,妈妈以前也是这样的,也和他(她)一样去学前班,通过妈妈的教育之后,宝宝或多或少会听进去一些道理,然后大家再多鼓励宝宝,宝宝很快就能适应去学校的生活了。
以上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的办法啦。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大家最常见的6种焦虑:
①孩子的分离焦虑怎么破?
②无法适应幼儿园的作息,不爱睡午觉怎么办?
③担心在家无法无天惯了,到了幼儿园没规矩怎么办?
④有需要不敢跟老师说怎么办?
⑤不合群,交不到新朋友怎么办?
⑥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开心吗?表达不出来怎么办?
是不是越说越心塞……
1
分离焦虑怎么破?
孩子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很容易会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并不一定发生在入园初期,也有的孩子好奇心重,刚开始送到幼儿园并不会表现出焦虑,对新环境熟悉一段时间后才感到焦虑。
Tips
接纳的语言分担情绪:宝宝会回来说自己不要上幼儿园,这时候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不批评,不反驳,不讲太多大道理。只对孩子说例如:妈妈知道宝宝现在还不熟悉(还没开始喜欢)幼儿园。妈妈(爸爸)爱宝宝。抽时间多抱抱孩子,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到新环境不适应哭鼻子的事件。
用你的正面情绪为孩子解压,切忌自己先焦虑。不在孩子面前表现焦虑与担心。告诉孩子你很开心他成为了幼儿园小朋友,跟爸爸妈妈一样每天有自己单独活动的时间。白天一起出门,晚上一起回家。即使孩子哭着,你也应该平静的告诉他,你永远是妈妈的小宝贝,只是白天去上幼儿园,妈妈每天晚上一定会跟宝宝一起。重复你坚定的爱的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以下信息:必须去,一定会回,和以前一样爱你。
最让孩子担心的,莫过于“妈妈会不会不要我了”,所以会一遍一遍地向家长确认“你会来接我回家吗”。
为了消除孩子的担心,妈妈要在入园前就让孩子明白,去幼儿园上学,并不意味着“妈妈不要我了”,这样他才能够安心地在幼儿园等妈妈。为了减少宝宝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刚入园的第一个星期,家长一定要按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回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没有忘记他。
米拉要上幼儿园了,她很担心妈妈不来接自己,不断地向妈妈提问“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样、要是一出门遇到刮大风、要是路上的车堵了一条街,妈妈还会来接我吗?”针对米拉提到的每个情况,妈妈都给出正面答案,并且保证“我一定会准时来接你回家”。米拉终于安心上幼儿园,放学时,妈妈也确实做到了准时接米拉回家。
wpsD081.tmp.png《妈妈一定来接你》内页
(常爸特别喜欢这页的文字,感觉特别有爱:“那……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你也会来接我吗?”“当然啦,我会像最厉害的八爪鱼,唰唰唰,尽快做完所有的工作,准时来接你回家。”)
2
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怎么办?
不睡午觉怎么办?
幼儿园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吃东西就吃东西。尤其是午睡时间,如果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不仅会打扰其他小朋友,自己在下午的活动中也容易无精打采。
常爸上周发了一篇文章《孩子不爱睡觉,可能是因为天赋太高?!》,必须承认有些孩子确实天生觉少。我们也建议家长/老师尊重个体差异,不要强迫每个孩子都睡午觉。(常爸当年中午躺着装睡的难受劲,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在很多幼儿园,一个老师可能要照顾十几个孩子,恐怕很难在统一的午休时间对孩子有特殊照顾。
这时,与其说任由孩子“反抗”午睡,不如告诉孩子安安静静的在小床上躺一会儿,哪怕睡不着,也不要打扰到其他小朋友。
Tips
为孩子调整作息时间,每个幼儿园的入院指南几乎都会提到这一点。家长至少应该提前一个月拿到了幼儿园的时间表,之后就让家人按这个时间来安排他的生活。比如7点起床后,8点吃早饭,11点户外活动,12点午饭,13点到14点半午睡……提前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日常节奏,能有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3
在家待惯了,太淘气了,
没规矩怎么办?
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很容易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家习惯和规矩立得不好的话,到了幼儿园,孩子会很痛苦,经常被老师找,家长也会头大。
在幼儿园里是以班级为集体活动,孩子们还是要提前懂一些规则的,比如:吃饭喝讲故事的时候要安静,下楼时要排队、上课时要坐在椅子上、把玩具收好。
趁入园前这一年,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为孩子制定出规则,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并且以此为荣。比如“洗手时不要故意玩水”,“吃点心的时候不要敲盘子和碗”等。
4
有事不敢跟老师提怎么办?
平时在家,大人很熟悉自己的孩子,一个眼神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但是到了幼儿园,孩子如果不能说出来,老师就难以会意。但是,刚入园的小朋友,处在陌生环境中,面对陌生的老师,多半都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所以很多孩子都会“憋屎”、“憋尿”,直到受不了了,哗啦一下,得,尿裤子了。
朵朵喝了很多水,她有些想去厕所,可是又有些不好意思说。如果这个时候有其他小朋友想去厕所就好了,可是并没有。终于,朵朵告诉老师自己想要去厕所,这时候,乐迪却哭了,因为他尿裤子了……
平时在家里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幼儿园更快,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掌控感更强。入园前,家长最好能帮助孩子练习在幼儿园对需求的表达和掌握,比如多学习一下“我想……”“我要……”这样的句型,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Tips
除了要敢于提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吃饭、睡觉是孩子情绪脆弱的重要时刻,因为自己不会、或者吃得慢,别人去玩了自己还要继续吃。或者想要别人喂没有成功,或者不敢说也会造成情绪低落。所以,应该提前半年到一年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简单的衣服,按时自己睡午觉(至少做到不哄不抱就自己入睡)。
有独立自理能力的孩子,一般也比较敢向老师提要求。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什么都需要老师帮助,一旦老师表现出不耐烦,孩子就更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5
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现代城市中,大家都住在楼房,邻里关系并不亲密,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也是孩子从小提升“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方式。
在刚入园的一段时间里,“我不要去幼儿园,都没有人跟我玩。”是很多孩子不愿上学的常见的理由。如果能在幼儿园尽快地交到朋友,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渡过适应期。
Tips
现在孩子大多跟大人交往多,跟同龄人交往太少。让孩子提前有与同伴相处的机会。在你的关注下,及时发现孩子不合群的地方,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成为合群的人。给孩子建立一些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学会相处规则,体验同伴乐趣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
如果孩子天性害羞内向,家长可以多鼓励他,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的人接触、交往,比如在楼道里和邻居打招呼,看到广场上小朋友做游戏,鼓励孩子也加入他们。家长要多鼓励,增强孩子自信心,帮助他实现人际交往的目标。
(常爸提醒:内向绝对不是贬意词,内向者有内向者的优势,家长可以鼓励内向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尽可能多创造这种环境,主要是希望TA能在幼儿园交到朋友,但千万别强迫,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
6
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如果前面的五个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相信孩子适应新环境,爱上幼儿园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不过爸爸妈妈也一定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吧!
在大人眼中,上幼儿园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日常生活也不过是游戏、吃饭、睡觉而已。其实在幼儿园,孩子和小朋友度过快乐的一天,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
孩子回家后,我们可以和孩子聊天,比如:“宝贝,还记得昨天幼儿园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吗?”“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了哪些新游戏呢?”这些对话可以帮助孩子回忆起在幼儿园里的快乐,并期待新的一天。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我们先要学会接纳孩子任何的情绪表达方式。采用先解决情绪再处理事情的态度。家长一定要从内心接受:孩子上学必须经过这个过程,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普遍的现象,无论你孩子的情绪多大,你不应该觉得难以接受。这个信号告诉我们:是我们自己过去的抚养方式与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没有足够好的衔接,现在出现一个好的契机让我去重视,去帮助他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新的能力来适应。对孩子有信心,只是需要补点功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