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

发布时间:2021-11-26 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 我们的城市幼儿园说课稿 小学语文教案我们的祖国真大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周六上午我们一家三口跟刘洋的同学一块儿打球,刘洋和爸爸一组,我和他同学一组,我们双打。刘洋输球时爱批评爸爸,他的积极性不高。

比赛还差几分钟结束,刘洋想回家,但他同学还想继续打。我看到他的样子心里有点火:“干吗非得自己早回去?神经吧,等他们一块儿走吧!”刘洋也火了:“你才神经,你是无可救药!”嘴里骂骂咧咧的。

我没理他,生气地说:“给你钥匙,愿意走就走吧!”

刘洋马上软了:“行了,我等一会儿吧。”

这是一位妈妈的日志片段,我问这位妈妈:“看到孩子的样子,为什么会发火呢?”妈妈说是因为孩子一点儿活力都没有,老想回家看电视。我继续追问:“孩子想看电视,这算错误吗?”妈妈说:“不算错误,但让我不舒服。”

那么,妈妈“舒服”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我推测,一定是学习主动认真,对看电视保持克制,甚至不看,做运动劲头十足,没有负面情绪,听从妈妈的安排……总之,不让父母操心,一切都天遂人愿。一个孩子如果能始终做到这一点,还是孩子吗?那简直是神仙!

从道理上讲,我们都知道不应该用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但是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大人们心中的期望不知不觉便飘到了云端。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考试年级第一,不让人操心……

这“别人家的孩子”固然是一种调侃,但也确实是家长的口头禅。我们小的时候,也最痛恨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教育我们,如今我们为人父母,忍不住用同样的主题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到底,这“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无数个小孩儿的优点拼凑起来的一幅“理想小孩”的画像。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达到这个标准,但我们都希望拥有这样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从来不制造麻烦的“理想小孩”。

这个虚拟的理想小孩,让现实中的每个孩子都黯然失色、错误百出。比照这个“理想小孩”,每个孩子的行为都不完美,都能挑剔出许多“不应该”。比如在这位妈妈看来,刘洋“不应该”提出早回家的要求,“不应该”热爱电视——热爱学习还差不多,这才符合妈妈的期望。说到底,这是一种最不费力的期待:自己付出最少,让对方来迎合我们。

许多家长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期待:希望孩子的表现自动符合我们的愿望。如果真能这样,父母就可天天度假、日日狂欢啦!以看电视为例,对于特别喜欢电视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约束,他们恨不得全天守在电视前面。全天守候,我们肯定不答应,不过我们也理解孩子热爱电视的心情。对于孩子的爱好,我们常常从功利的角度区分出“有用”和“没用”。比如,看漫画没用,看电视没用,看名著则有用,如果爱做习题,那就更有用啦!对孩子而言,爱好就是爱好,无所谓有用或没用,喜欢电视,当然希望多看,这本身不是错误。

如果我们觉得孩子行为过度,就可以行使管理权,不让孩子看那么多便是,没必要为这件事情在心中怄气。另外,如果孩子提出我们不愿意答应的要求,也特别容易与孩子怄气,父母的潜台词是:你怎么就不能提点合理要求呢?其实,孩子有提任何要求的权利,无论多么离谱都没关系。关键是,我们有管理权和否决权,合理的答应,不合理的拒绝。正是在这样的磨合中,孩子确定了自己行为的尺度。最后,套用一下那句名言吧:我可能会拒绝你的要求,但誓死捍卫你提要求的权利!

关于刘洋想回家的事情,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同意就给钥匙,不同意就不给,让他等一等,没必要责备孩子。以后他就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想早回去也没用,妈妈不允许他看那么多电视,他也会保持克制。也就是说,妈妈的态度已经确定了孩子行为的尺度。

我又问妈妈:

如果孩子真的拿着钥匙走了,你心里会接受吗?

回家是否会继续找茬?

这是否会成为新冲突的导火索?

而且,孩子虽然承受了不愉快,却达到了目的,这反倒破坏了孩子的自控能力。鼓励孩子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特别难缠。

当然,这次孩子看妈妈发怒了,就软了下来,说到底,孩子是迫于压力而放弃行动,而妈妈是在用怒气控制孩子。当我们用负面情绪来处理问题,孩子也会用负面情绪回应我们,比如责备爸爸,回击妈妈。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我不希望孩子被欺负,也不希望孩子欺负人


电影《我们的世界》讲得是十岁孩子间的友谊。有人短评,堪称儿童版甄嬛传,里面说尽了女孩间的羡慕、小心、祈望被喜欢、嫉妒、沮丧、害怕被孤立……也有人说,看的过程中不禁痛哭,想起过去的种种,即使没有被明确孤立、霸凌过,童年的孤单与对友谊的不确定,谁又没经历过呢?

影片从游戏开始,从看起来小心翼翼的女孩李善在等着同伴选自己,但一直都没有等到叫自己的名字…….她是一直默默地看着欢迎女宝拉与伙伴闲聊的女孩,她是被叫到名字会很欣喜仿佛天大好事降临的女孩,她是默默帮妈妈照料弟弟,明知家庭状况而不敢妄自满足自己欲望的女孩……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直孤单着,没有人聊天,没有人游戏,自己编织的手链不知送给谁…….

暑假开始的时候,班上新转来了一个女生--智雅,她们在班级外相识,没有过去他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她们一起游戏,一起买东西,一起住,李善小心地经营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友情,很开心!

开学了,智雅开始莫名地疏远李善,亲近宝拉。这时,关于霸凌与孤立,开始真的渐渐露出端倪,甚至愈演愈烈……

1、友谊背面的恶

很多十多岁的孩子身边会有一小群已经来往多年的朋友。他们是透过邻居或家族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大约8、9岁的时候,孩子会更清楚自己喜欢和谁作伴,通常是由分享共同的兴趣开始,伴随一种渴望要和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一起成立一个强大的社群。力量和归属感对8、9岁的孩童而言特别有意义,对她们在面对实际上仍无法完全掌控环境的事实,提供一种庇护。

在这个年纪,最要好的朋友代表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情绪从儿童阶段的发展转化到成人阶段前,一个透过亲近友谊来探索关系本质的重要节点,这个节点可以强化和确认逐渐形成的自我认知。

2、霸凌者是为了转移对自己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芮贝佳.伯格斯说“有时,女孩们对待友情的方式虽然不至于到霸凌或公然不客气的地步,但许多女孩会倾向恶意批评,因为这种行为可以进一步巩固与新朋友的连接,同时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如智雅融入到宝拉的小团体时,仿佛需要分享秘密一般,告诉她们李善的种种不好;而当宝拉因为嫉妒智雅的成绩想要将智雅排除到群体外的时候,也在不断地说智雅的坏话,她偷过东西,就好像说她并不如她成绩般那么优秀,而这仿佛也加剧了小团体的凝聚力。“这样的行为也会在男孩身上看到,他们通常会将这样的感受以公认的惯例和行为模式呈现,例如社团所定的规矩,或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

这是霸凌者的雏形。由于孩子对自己在社交和团体当中的位置相当敏感,也会烦恼自己的弱点,因此她对是否能够拥有归属感和被接受是相当在意的,他们会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各种事物抱持相当严苛和焦虑的批判态度。自觉脆弱的孩子们常会借由将注意力转向他人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感受,尤其是针对那些她认为比自己还更不能适应的孩子们。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公然霸凌,但通常是不自觉的,一般孩子们会透过批评和选择游戏或队友来传递出对其他人的疑虑。电影中排挤的主要呈现形式也是这两类:批评和选队友。

霸凌者比较容易出现在具有某种特质(有自卑感或有困扰)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不知道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渺小、无能或妒忌的感觉。尤其是那些特别担心归属感,在家中找不到安全位置,或觉得被忽略而感到焦虑的孩子们。智雅刚刚转到新的学校,知道李善被孤立,而自己父母离异,长期缺乏母爱,这样的情境在担心自己被孤立时,不禁融入了霸凌者的大团。

3、被霸凌者怎么被选上的?

因某种原因而没自信的孩子,会先吸引那些麻烦制造者的注意,他们将身体或情绪的力量强加在缺乏自信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比较不会向外寻求援助,或让大人觉察到他们遭受到的恶意行为。

李善家境中下等,父亲劳碌赚钱,酗酒,对父辈充满怨恨,母亲忙做小生意,她的生活处处精打细算的场景,尽管她被爱着,但生活情境上的困窘让她没办法与其他小伙伴一样心无牵挂的买买买(看中的彩笔,一次次拿起知道无法购买);游玩(照看弟弟);甚至说心事也无人倾听(当兴高采烈告诉妈妈自己交到好朋友时,妈妈因为劳累早已睡着。)

4、请为自己发声

当弟弟被小朋友欺负的时候,李善很愤怒教训了他的小朋友,结果他们接下来又一起玩了,李善说以后不要一起玩了。

弟弟说:不,他打了我,我也打了他。

李善:那然后呢?

弟弟:他又打了我。

李善:你打回去了?

弟弟:没有,我们就一起玩了。

李善:那你怎么甘心被打?

弟弟:打过来,打回去,那什么时候一起玩啊?

对于被霸凌的受害者,告诉他们霸凌者内在其实是恐惧的或那样的行为的荒诞的,仅能提供一丁点的支持。

或鼓励受害者去寻求一个更狠的角色,并不是马上就有帮助的办法。其实有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问题的临时解决,而是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上完了小学,会上初中?不在学校,会在游乐园?不是友情,或者是亲情?

面对霸凌,大部分仰赖于自信心。有能力的沟通和正确认知价值感和归属感。

那些可以在家中很自在分享,或在固定时间讨论感受的孩子们,很自然地会在心中培养出坚定的归属感。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因为比较能自在地与人相处,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会因为可以找到支持自己,以及可以相互讨论和思考的对象而充满自信,这帮助孩子保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仍有大人关心自己,他们当然也比较愿意向大人寻求协助。

遇到不公不义的事,一定要勇敢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战,否则霸凌的噩梦永远不会停歇!

孩子,请为自己发声!

当你明明不喜欢这件衣服的颜色的时候

当你真的不想上辅导班的时候

当同学叫你一起逃课的时候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一天,我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到了楼门口的时候,正好遇到楼里的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孙子**也从幼儿园刚回来。我家女儿高兴地问了声:“奶奶好!”那个奶奶也赶紧提醒自己的孙子说:“**,叫阿姨。”**窃窃地看了看我,并没有出声。“你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呀?”奶奶有点着急地训斥**,我说:“阿姨没关系的,我家xx也经常不叫人呢。”我对**笑了笑,打算上楼。

就在我走到楼梯口的时候,就听见那个奶奶开始骂**:“你这个死孩子,一点儿出息也没有,你瞧人家xx,见到谁都知道打招呼,就你,什么也不会!笨死了,上什么幼儿园还不都是一样!(**原来和我的女儿在同一个幼儿园,后来转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幼儿园。)”我当时就怔住了,这个阿姨,怎么能这么骂孩子呢,孩子幼小的心灵怎么能接受得了。我对阿姨说:“阿姨,你别骂孩子了,这挺正常的,小孩子都有这个阶段的。”那个阿姨气呼呼地拽着**上楼了,我隐约听到了**抽泣的声音。

回到家,我和婆婆说起了这件事儿,婆婆说:“唉,这个**,也真是可怜。他的爸爸早些年因为车祸成了植物人,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现在她的妈妈带着他住在姥姥家,刚才骂他的就是他的姥姥。他的姥爷身体也不好,瘫痪在床,已经很久没下过楼了。这个姥姥估计也是心烦,所以经常骂孩子。她的妈妈也从不带孩子出来玩儿,不带孩子去看爸爸,估计也挺痛苦的。”我听了,心里一惊,植物人,没想到,我身边还真的有人变成植物人!以前只是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上见到过类似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可是,我觉得这应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而不是更多的责骂。

大人会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而痛苦、烦躁,可是孩子并不理解这些苦难。植物人爸爸已经让他缺少了很重要的一份爱,如果周围的其他亲人再不能给他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爱心,我想,孩子会养成孤僻、胆小、自卑的性格,就像这个**。**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比同龄的孩子要孤僻,胆小。他很少参与到别的小朋友的游戏当中来,只是远远地看着,如果招呼他一起来玩,他通常会远远地跑开或者拉着妈妈、姥姥的手,离开!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尤其不能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指责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孩子就像是千差万别的花朵,每种花的颜色、模样、味道以及选择开花的日子,时间等都不会相同,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比如,有的花,虽然很好看,但是味道却不怎么样;有的花,很漂亮,但是它的汁液却有毒,根本不适合家养等等。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发展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而不是利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打击自己孩子的缺点。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措,进而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严重地还会自闭,这也许是大多数打骂孩子的家长在冲动的时候所没有预料到的。

所幸地是,在我们大家的劝解下,最近孩子的姥姥不怎么骂孩子了,孩子妈妈也经常带孩子出来玩儿了,有的时候还带着孩子去看看爸爸,孩子的小脸上终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天真无邪的笑容。曾经有人问他:“去看爸爸了吗?”**会很认真地回答:“去了,可是爸爸不和我说话。”我知道,**的妈妈已经开始尝试着告诉**爸爸成了植物人的事实,她想让**知道,**也是有爸爸的,爸爸现在没有和**说话,那是因为爸爸太累了,他想多睡一会儿。早晚有一天,爸爸会面带笑容地起来,举起**,对**说:“”宝贝儿,爸爸爱你!

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就是带给了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复杂。我让lulu帮忙找零件,由我来组装。主要是想让他学会看图纸。

2、完成一辆小汽车

这辆小汽车是在第二天完成的。由于第一天摩托车进程十分顺利,lulu很有兴趣。这次我鼓励他自己拼。他的小手还是很不听使唤的,我在旁边主要是指导和帮忙。但在帮了几次忙之后lulu很自然地在我伸手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3、完成大汽车

这部汽车是整套玩具中最复杂的一个,开头我还是让lulu尝试但由于复杂,在多次的失败之后他对拼装不再那么有兴趣了。为了保持他对乐高的兴趣我们打算以我们组装、lulu帮忙的方式,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拼好了。之后用这3辆车玩了很久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lulu重新有了兴趣。

4、完成“战士”

今天带lulu去反斗城,lulu对乐高中的“战士”系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虽然这套玩具适合的人群是6~16岁的孩子,在他的坚持和旁边销售小姐的蛊惑下我们还是买下来了。但我们和lulu的约定是“要自己拼装起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帮忙”。晚饭后lulu很认真地开始了他的工作。我们仅仅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不断地提醒了自己“动口不动手”“鼓励+鼓掌”。渐渐地,lulu要我们帮忙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我们的“帮忙”而生气。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lulu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所有的步骤,同时他也品尝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的骄傲”---而这恰恰是我们无法给与他们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lulu的坚持和他的潜力。我们往往把他们当成是小孩子,在不经意间他们长大了,可以去完成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成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鹰,而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交往出现问题时,家长怎么做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当他们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要用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去解决。成人常常会用所谓“成熟”的方式去干预儿童的朋友圈规则。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成人的“吃亏理论”,另一个是成人的“自我强大理论”。成人怕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吃亏”而变得“窝囊”,于是当孩子遇到人际矛盾与冲突时稍有不快,成人就急于去安慰孩子,替孩子做主,甚至要为孩子“打抱不平”“讨回公道”。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依靠大人,结果很可能会变得胆怯、不自信,甚至“窝囊”。

有的家长则用“自我强大理论”来回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教育孩子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与强大,才能让同伴服气,因而减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独自增强自己的其他本领,等有朝一日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但是儿童的朋友圈恰恰不是这样的。他们建立朋友圈的主要规则是“有趣”,也就是说相处带来轻松与快乐,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这个“有趣”也许是孩子的新玩具有趣,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到了4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靠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交往能力给人带来快乐,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妈 妈们,请用行动教会孩子说不


妈妈们,请用行动教会孩子说不

昨天晚上带孩子在小区里玩,和几个宝妈聊到孩子被欺负的问题。

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宝妈就说她女儿太老实,白天去游乐场玩,一个小男孩堵在滑梯口不动,她女儿就一直站在那里看着。男孩的妈妈就在一边也不管。

我问这个宝妈,你在干嘛呢?她说她背对着那母子和女儿小声说,让他起来。可她女儿根本就不敢说,她对女儿胆子小感到郁闷。

我问你为什么要悄悄和女儿说呢?为什么不直接和那个孩子说呢?让他不要挡小妹妹打滑梯?

她说人家妈妈在旁边,她一个大人不好意思说,怕被认为欺负小孩子。

我说你这想法不对,她眼见着自己儿子挡了小朋友的路都好意思不管,你为什么不好意思替她教育一下孩子?谁也没让你打骂孩子,态度温和的请他让开,不要挡着能小朋友打滑梯,能怎么样呢?你女儿还小,平时家里就她自己,她没有机会面对这种局面,你那样的举动会不会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暗示?你该大大方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办。

我们总不自觉的将孩子置入攀比的世界


前几天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路上开车有些快,孩子有些不舒服,到我家之后孩子开始哭闹。妈妈抱着哄了一会儿还是不太好,哭的还凶了起来。孩子爸爸在旁边看到了,很生气的说:“这是怎么了,在自己家好好地,一出门就这么没出息,还不如小弟弟(我儿子)”说完,孩子钻到妈妈怀里哭的更加凶猛了。爸爸一共重复了这句话三遍,然后这孩子在我家哭了整整一天,怎么哄都止不住,都不让妈妈离开身边。本来我们约好的一起出去逛商场也泡汤了。期间妈妈不断把孩子抱到我儿子身边跟孩子说:“你看小弟弟好好的,玩玩具,你为什么要哭呢?”然后小孩又开始哭了。

因为是别人家的孩子,人家父母都在,我也不能说什么。但每次一说完“别人的孩子表现好,你怎么就这样”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再哭一轮新高潮。可能,到后来让孩子大哭不止的,并不是身体的不舒服,而是在自己情绪脆弱以及面对陌生环境后的恐惧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面子并没有跟他在一起,而是从心理上把他置于很孤立的位置,这种恐惧,孤立,被比较之后的落后感,让他觉得痛苦。

我们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受害者,我们都无比痛恨被“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然而,但我们成为了父母,这样的噩梦,就真的消失了吗?当8090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小心翼翼的读了很多书这些书真读到了脑子里了,还是在不由自主的延续了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

上周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在医院的游乐园里,我把儿子放进小垫子上玩。我儿子第一次去公共场所的垫子上玩有点放不开,小心翼翼的看看这里摸摸那里。这时候有个一岁多的孩子跑过来很自如的疯玩起来。于是姥姥说:“那你看小哥哥玩的多好,你怎么就这么担心。”说完,儿子抬头看了看我,伸手要我抱。当我重新把他放进小垫子里的时候,尽可能的鼓励他到中间去玩,跟别的小朋友拉拉手,及时玩的时候互相碰到了对方的身体,也都没关系。过了十分钟,儿子就high了起来。

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听了那么多的大道理,但在行动上,我们到底能做到多少。我们是被父母攀比长大的一代,这种攀比,有时候被认为是一种谦虚。比如见面的时候会说:“你看你们的孩子长的多大,看我们才这么小。”但事实上,两个孩子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差异呈现出非常大的不同,这种攀比毫无意义。但对于无知的孩子来说,这种攀比一直持续到他懂事的时候,会一直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特别多,跟谁比都有缺点,比这个矮,比那个瘦,没邻居聪明,没同学大胆,总之人生处处是槽点。这样的孩子,他怎么可能有满满的自信。

都说80年代是最自我的一代人,唯我独尊,谁都看不上。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一直被攀比之下对内心脆弱和不自信的隐藏。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尽管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依然无法让全新的革命性的理念,压得住内心深处从父母被沿袭下来的习惯和内心创伤。我们不是要攀比孩子,而是在攀比自己,害怕输,害怕养的不如别人好,害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害怕因为自己的无能让孩子落后。因此,当别人家孩子买了一件好看衣服,自己也要去买;别人孩子买了新玩具,生怕自己孩子没有的玩;听说别人上了早教,一年好几万都要去上。

那怎么办,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总不能小心翼翼的生活,说一句话都想三思半天吧。事实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些想法想要干预什么的时候,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这是自己,最想要得到的,是怎么样的回应?是恐惧之后想要被紧紧的抱住,是对陌生环境被紧紧拉着手?是害羞胆小之后的亲亲鼓励,还是对表现特别好后的大加赞美。这样想来,你就会明白,你的孩子在人生每一个遇到困难的时候,最想要的是什么。而孩子,就是你心里那个小小的自己。你想要如何对他,其实也是你想要如何对待你心里的那个小小的,脆弱的自己。

相关推荐

  • 孩子,我们不撒谎 最近在班里,我发现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想上厕所”。然后很多孩子都会大声嚷嚷着上厕所,其实他们大多是想在路上在厕所玩会。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撒过谎。他们说谎的原因大多是为了免受惩罚,或想得到...
    2020-12-26 阅读全文
  • 我不希望孩子被欺负,也不希望孩子欺负人 电影《我们的世界》讲得是十岁孩子间的友谊。有人短评,堪称儿童版甄嬛传,里面说尽了女孩间的羡慕、小心、祈望被喜欢、嫉妒、沮丧、害怕被孤立……也有人说,看的过程中不禁痛哭,想起过去的种种,即使没有被明确孤...
    2021-01-04 阅读全文
  • 我舍不得你-------孩子们 一年前我刚刚参加幼教工作,就遇上了新生入园。一个漂亮、文静的小姑娘进入了我的眼前,我跑过去问:“你叫什么名字啊”她的回答是嗷嗷大哭,我当时就惊了,我只不过是问她的名字而已,她反应这么大的啊。别的老师告...
    2021-02-24 阅读全文
  •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一天,我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到了楼门口的时候,正好遇到楼里的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孙子**也从幼儿园刚回来。我家女儿高兴地问了声:“奶奶好!”那个奶奶也赶紧提醒自己的孙子说:“**,叫...
    2020-11-17 阅读全文
  • 自从我们班开始签到,孩子们都不请假了! 不久前,小班开始实施自主签到。一开始,我们在一张A3纸上设计了35个大方格,每个格子的左上角贴了一张孩子的照片。我告诉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园,就选一张自己喜欢的贴画贴在有自己照片的格子里,表示今天“我上...
    2020-01-09 阅读全文

最近在班里,我发现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想上厕所”。然后很多孩子都会大声嚷嚷着上厕所,其实他们大多是想在路上在厕所玩会。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撒过谎。他们说谎的原因大多是为了免受惩罚,或想得到...

2020-12-26 阅读全文

电影《我们的世界》讲得是十岁孩子间的友谊。有人短评,堪称儿童版甄嬛传,里面说尽了女孩间的羡慕、小心、祈望被喜欢、嫉妒、沮丧、害怕被孤立……也有人说,看的过程中不禁痛哭,想起过去的种种,即使没有被明确孤...

2021-01-04 阅读全文

一年前我刚刚参加幼教工作,就遇上了新生入园。一个漂亮、文静的小姑娘进入了我的眼前,我跑过去问:“你叫什么名字啊”她的回答是嗷嗷大哭,我当时就惊了,我只不过是问她的名字而已,她反应这么大的啊。别的老师告...

2021-02-24 阅读全文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一天,我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到了楼门口的时候,正好遇到楼里的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孙子**也从幼儿园刚回来。我家女儿高兴地问了声:“奶奶好!”那个奶奶也赶紧提醒自己的孙子说:“**,叫...

2020-11-17 阅读全文

不久前,小班开始实施自主签到。一开始,我们在一张A3纸上设计了35个大方格,每个格子的左上角贴了一张孩子的照片。我告诉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园,就选一张自己喜欢的贴画贴在有自己照片的格子里,表示今天“我上...

2020-01-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