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心是否“在场”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1-11-17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幼儿园的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重要妈妈的心是否“在场”很重要
按理说,母亲十月怀胎,哪有不爱自己的宝宝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妈妈(尤其是职业女性)的心态极其微妙复杂,宝贝在与妈妈的交往过程中也产生了极其微妙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则是非良性的。
“心不在焉”的妈妈
黄女士说,做了妈妈以后确实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乐,甚至很无奈。黄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职,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于是黄女士递交了辞职书,在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还请了一个小保姆当助手。
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黄女士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哺乳和养育时的行为状态。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还有更多的时候,为了不打乱自己的睡眠、吃饭和休闲的习惯,她会把儿子交给保姆。每当黄女士从阳台上看到一位母亲怡然自得地推着儿童车在外散步时,一丝内疚就会掠过心头:做妈妈是幸福人生的一件大事,可是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呢?
儿子丁丁两岁多的时候,一天,黄女士的妹妹带着儿子来做客,一岁多的小外甥在新环境中兴奋地摸这玩那,而丁丁却躲在墙角里不停地抽泣,声音不大、畏畏缩缩。黄女士先是好言相劝,可丁丁还是缩在那里哭,黄女士忍不住大声呵斥了起来,结果,丁丁的情况变得更糟糕。儿子见到外人这么没出息,黄女士觉得很没面子,进而对自己做妈妈的能力怀疑起来,她更担心这样下去,儿子的发展会不会出现障碍。(OK语录网 wWW.968oK.Com)
【心理诊断】
黄女士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母亲非真实性在场”状况,其不良影响的结果是儿子出现了“社会性退缩”行为。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指的是妈妈对哺乳期宝宝无意识的、心不在焉的态度,表现为一种隐隐约约、难以捉摸的气恼。这种态度在哺乳期妈妈身上的表现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事业和家庭双肩挑的知识女性中更为普遍。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形成儿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不愿做“心灵孤儿”的宝宝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哺乳期宝宝面临的最严重的困境,它使宝宝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抗争状态,并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胜利付出代价。
当妈妈常常心思游离时,宝宝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以侦察妈妈的冷漠,同时还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唤回妈妈的关注和爱护。于是,有的宝宝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粘着大人不放;有的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行为退缩胆怯……这些情况一般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淘气、闹人或者任性;如果反映给老中医,他可能会说上火、内虚等因素导致,接着抓中药;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都是婴儿过度紧张,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的结果,无须服药,只要父母尤其是母亲改变抚养态度和养育方式即可。
亡羊补牢未为晚
人生头三年的养育很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认同。但是如果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也就夸大其词了,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矫正以后,孩子的情况也很快就“雨过天晴”。
生了孩子后,黄女士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夹板”: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让她犹豫、彷徨,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使她常常“身在家里,心在家外”,造成“母亲非真实性在场”。在黄女士看来,儿子不善交往、畏缩不前,是不合逻辑的问题行为,可是在丁丁的心理世界里,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逻辑结果,选择“社会性退缩”可以吸引妈妈的关注,这是经过自己漫长的摸索、付出了心灵的痛苦才取得的胜利。婴儿虽小,但也是很有“气节”的,他宁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误解,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心灵上的孤儿!
与黄女士多次交谈以后,她读懂了自己也读懂了孩子,开始了“亡羊补牢未为晚”的拯救工作。
黄女士一改往常深居简出的清高的生活习惯,主动与小区里其他年轻妈妈打交道,让儿子与同龄小伙伴一起摸爬滚打。到了双休日或节假日,她就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不在乎家里乱成一团糟,而让儿子“疯”个够。以前逢年过节,黄女士不爱走亲访友,现在为了儿子她改变了自己,带着他东家串西家游。经过一段时间的紧急补救,丁丁不怕与人打交道了,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后来再见到黄女士,她已在一家公司高薪就职。她很感慨自己跨过了一条“心坎儿”,当她抛却顾虑,全身心投入养育孩子以后,发现孩子进步了,自己也成熟了一大步,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干练、果敢了。
人生第一年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力透纸背。拥有健康的早期生活经历是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重要砝码,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怀特说:“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出生头三年的婴儿更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发完脾气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孩子发完脾气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01
每次孩子发脾气,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赶脚。
但是过来人会用经验告诉你,孩子发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发过的脾气”是不当回事的。
觉得,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然而发完脾气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沟通和复盘,很多人都忘记去做。
有的时候,孩子正在气头上,你转移注意力之后,他情绪已经平和了,你觉得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孩子非要买冰棍,你转头指给他一只蜻蜓,他看见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时候,我们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随了我们的愿,你觉得既然孩子从了你,就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超市里非要买类似的玩具,你拒绝,他大哭,哭完,不再接着要了,你觉得事情不都解决了?
还有些时候,事发时不方便谈,但事情过后,你又不知道该从何谈起了。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女儿应该把点蜡烛、吹蜡烛、切第一刀蛋糕的机会都留给弟弟。
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亲朋好友面前,她大发脾气,在座位上闷闷不乐。
但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变得开开心心了。
当暴风雨过去,海面平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们抛到脑后,甚至假装这些不愉快从未发生过。
但,如果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做错事情之后、哭过、闹过之后,我们不去沟通、不去复盘,就等于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02
不如,让我们先来预想一下孩子的20年后。
假如一个妻子跟她丈夫的相处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么他们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也许妻子睡前忘记洗碗,第二天丈夫要冲一碗麦片做早餐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干净的碗可以用,而此时他已经要迟到了,他可能会生气的不吃早饭就出了门。又或者,妻子认为周六的上午,丈夫应该抽出时间带孩子下楼玩一会儿,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种借口拖延,妻子摇摇头,只好自己带着孩子出去玩。
事后夫妻双方都不再提起这些事,甚至假装这些事从没发生过,继续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这样发展下去,绝不会是一段健康长久的婚姻关系,里面会掺杂着各种委屈、不满。
很多时候,我们只想把一些烦心的小事压到水面之下,然后好似风平浪静的继续前行。
但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如果你以同样的方式养育一个孩子,那么就会给他的后半生埋下一个祸害。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发完脾气,事情依然不算结束。
研究表明,当孩子们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冲突时,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会增强,并且会成为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冲突双方的情谊也会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积极应对冲突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个人都冷静下来,然后回顾发生了什么。
我们谈论它发生的原因,谈论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后避免的办法。
也许会有争吵、也许会有冲突,但是待事情解决之后,我们都知道,彼此的心里没留下疙瘩。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决定的,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03
我认识一位朋友,事业有成,儿女双全,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
说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对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错怪,也怨父母的独断专行。
往小了说,积下的是怨,往大了说,那就是恨。
虽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误的却是自己。
如果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绝没有理由的养育之中,那么长大之后,这些统统就会化为职场里、婚姻中无尽的委屈。
而发脾气之后的沟通和复盘,才是所有教育的终点,也是所有关系修复的起点。
拿女儿在小表弟生日宴上发脾气举例。
虽然整个后半程她都恢复了正常的快乐状态,好似这件事已经过去了。
但晚上,她临睡前,我还是坐到床边跟她说:
“我们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会上的事。”
“我不想说”,女儿直接盖住头。(其实这就说明,在孩子心中,这件事还是一个心结)
“我能拉着你的手吗?”
“不能。”
“我能握着你的脚吗?”
“不能。”
“我能摸着你的鼻子吗?”
“不能。”终于是有了一丝笑意。
“那我能抓着哪呢?”
“你可以握一个手指。”她从被子里探出头来,伸出食指给我。
“妈妈之前没有跟你说过,谁过生日谁就是寿星,他才有寿星该拥有的一切特权,我应该先告诉你的。
他有权利邀请别人跟他一起做这件事,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那就是抢了他的权利,你过生日的时候,也不想被别人抢走这些事对吗?”
女儿点头,说:“我不应该那么做。”
“你觉得你还希望自己没做过什么吗?”我问。
“我不知道。”
“当你用那种声音、跺着脚跟妈妈说话时,我感觉你不尊重我。”
她低下头:“对不起,妈妈。”
“你跟我道歉之后,我感觉你尊重我许多了。那你觉得妈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吗?”
“我觉得你不该那么批评我,因为我也很想点蜡烛、吹蜡烛和许愿。”
然后我们讨论了等她过生日的时候她就可以做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们可以假装她过生日,然后找些蜡烛来玩。
最后,女儿在无限憧憬中睡着了。
我知道,这才叫“过去了”。
04
捋一捋,其实做好这4个步骤,就能把发脾气时刻变成可教导的时刻。
▌等待情绪的平静
在谈论发生的事情之前,确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静。
你不能在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前讲道理。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是他的情绪脑在主导,理智脑早已退居二线,道理此时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大人也一样,当压力荷尔蒙充斥着你的身体时,你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冷静、合乎逻辑的谈话。
说什么都不对的情况下,那就先什么也别说。
▌建立肢体接触
有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爱的触摸都会触发催产素的释放,而催产素会帮助身体进入平静、放松的状态。
尽量在孩子发脾气之后抱抱他,或者牵牵手。
任何能够表明即便你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但你仍然爱他的身体接触都可以。
▌交流和倾听
这时候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说教、推卸责任,你也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
可以问问孩子:“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并对他的感觉回应,让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表达尽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开始就站在道德高点准备一场审判,那我劝你不如直接放弃。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宣泄情绪,试试改变自己的语气和措辞。
◆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说话的语气没有尊重你时,你可以说,“当你用那种语气说话时,我觉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无礼、太没教养了。”
◆只描述实际情况,避免带情绪。
比如:“你跺着脚,交叉着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说“你像个无赖、泼皮。”
◆描述事实,但是不含指责。
比如“我看见你午饭之后又打开iPad,我们约好了只在上午看一会儿动画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诉你不要玩iPad了吗,你还玩?”
每次孩子与我们发生冲突,就像在心灵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
而我们复盘、沟通的过程,就像是在清创。
会很痛、会很难,但只有这样,把委屈、伤心、失望、怨恨统统清理出去,我们的伤口才不会感染、不会留疤,我们的心灵才会依然是一片净土。
同理,也适用于夫妻关系,朋友关系。
所有的悲伤都该有尽头,所有的委屈都该有出口,所有的底线都该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泪都不该白流。
全职妈妈,知识储备更重要
很多全职妈妈吐槽,说自己为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放弃自己曾有的事业或工作,把自己形容的如此含辛茹苦,光辉伟大。但是我认为,如果只是“吃喝拉撒”的照顾孩子,对于要全职的妈妈来讲,只有四个字:得不偿失!
这次先在知识储备量上,吐槽一下全职妈妈身上的责任吧:
当孩子嗷嗷待哺时,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怎样喂养才科学、才适合孩子;孩子什么时候需要添加辅食、添加什么样的辅食;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照顾;这个时候的孩子,只会用哭和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的哭声代表了什么……事无巨细,我们需要面面俱到。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初为人母,任劳任怨!也努力的从多种渠道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如何让孩子吃好、如何让孩子吃的有营养,对于小小婴儿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当孩子蹒跚学步时,这个时候的孩子,最没有安全意识,却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步。我们欣喜若狂之余,才发现还需要有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道在某个阶段孩子最需要什么;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常态还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孩子,还非常的脆弱易生病,这也是全职妈妈最为操心的事情,恨不得替孩子生病之余,24小时的守候不提,最主要的是悬着的心没有释放的地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针对孩子疾病以及意外发生时处理的一些简单判断能力的知识。
记得,宝仔大约一岁的时候,曾经被橘子卡住过,虽然当时对他的照顾自我感觉已经很小心了,但是依旧防不胜防。我一个转身,他顽皮的塞了一瓣橘子在嘴里,过去他吃的橘子我都是把橘瓣外面的一层皮去掉给他吃里面的果肉以及允吸果汁的,所以一下子他就开始翻白眼,当时吓得我手脚发软,还好他的爸爸及时的把他倒立后猛拍背,使他吐出了橘瓣。之后,他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眼泪汪汪的抱着他,心中无限的后怕——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慢慢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幼儿时期的孩子才是对家长知识储备粮真正的考验,尤其是全职妈妈,除了孩子去幼儿园的时间外,他们都和我们呆在一起,如何面对他们随时无数的为什么与无穷的求知欲,如何帮助他解答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又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个时期也是奠定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的时刻。
如果你只是一个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是敷衍的态度。那么在孩子心中,妈妈也就仅仅是“衣食父母”中的“衣”和“食”而已;妈妈的形象可能慈祥,但绝对不会上升为“良师益友”的角度;孩子对你的尊敬,也仅仅是应有的“孝道”;当面对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小秘密、自己空间的时候,仅仅作为“衣食父母”,又如何来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呢?又怎样来奢望孩子和你分享他们的梦想与愿望呢?
如果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也面对了,但是用的是不求甚解或者蒙混过关的方法,一旦孩子长大真正面对答案的时候,他们又会对我们多么的失望亦或不信任啊!
所以,这个时候,天文地理、生活百科……等等知识,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哪怕是网络搜索、度娘帮助,也需要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切记:你是什么态度,将来孩子就是什么态度!当我们在未来责怪孩子学习态度马虎、不认真的时候,一定要先要想一想当初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的。
当然,这也是我痛定思痛的总结。我前段时间就闹了个乌龙:
某一天,宝仔绘声绘色的给我讲了一个新闻,他说:“一个女人啊,她想不开了,站在楼顶想跳楼自杀。这个时候,有个男的在紧急关头救了他。结果啊,这个女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这个男的呢,却受了重伤!”
我跟着问道:“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这个男的救了她啊!”
我继续问:“为什么男的受了重伤,而女的没有受伤呢?”
他想了想没有回答。
而我却在没有常识的情况下又信口解释道:“因为一般情况下男的都要比女的重,在同一高度落下的物体,重的肯定会先落地,所以这个男的垫底儿啦!”
儿子点点头。我却忽然产生了一丝不安,似乎很不对!作为文科生,物理和化学是我曾经避之不及的两门功课,几乎为零。所以我也很是疑惑的告诉儿子:“仔仔,妈妈不确定刚才说的对不对,还是让我求证一下吧!”
直接百度后,我首先给儿子道了歉:“仔仔对不起,妈妈刚才的理论错了!同一高度落下的物体,是会同时落地的。在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一个叫做意大利的国家,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叫做伽利略,他在有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大致讲解了这个理论后,我又告诉他:“儿子啊,关于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的知识呢,妈妈的确非常的欠缺,所以还要你以后好好学习,给我做老师啊!”
宝仔好奇的问我:“妈妈,什么是物理、化学啊?”
我想了想,告诉他:“物理和化学是两科很重要的知识。我简单的给你打个比方,比如说刚才的同一高度的物体落地理论就是物理,还有比如你的电子积木上面的电流、怎样一盏灯亮,怎样两盏灯亮等等,这些都是物理知识,物体的一般运动规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物理;而我们把纯奶最后做成了酸奶,就是奶起了化学变化。再比如神十能够去太空飞翔,里面就用到了太多的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啊,物理和化学的领域特别的大,也非常的神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所以,作为全职妈妈,我们在孩子还不能自主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而当孩子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更要和他们共同进步。有些全职妈妈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也很忙,忙着整理家务、忙着追剧、忙着煲电话粥……殊不知静静地陪着孩子学习,他们做作业,我们看书,相处一室却互不干扰,但其乐融融。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时光,却被很多妈妈浪费掉了,实在可惜!
总之,全职妈妈虽然说在家里,但是不能被社会淘汰,更不能让自己固步自封在锅碗瓢盆、衣食住行的小小世界中,而忽略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更要满怀热爱的去感受外面的精彩,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精彩!
加油!为自己,为所有正在努力的全职妈妈!
新妈妈,母爱比母乳更重要
母乳对于婴儿固然很重要,但与母爱相比,则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当你和婴儿在一起时,特别是在喂哺的时候,要给他以母爱、感情和关心。这些母爱、感情和关心对于婴儿身心正如同你的乳汁同样重要。
新妈妈,母爱比母乳更重要
大多数妇女对用母乳喂养她们的婴儿感到有压力,而不用母乳喂养婴儿时又十分担心。但是,实际上母乳喂养并不完全是取决于你的,如果尽管你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母乳喂养仍不获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不必介意,并且要集中精力为你的婴儿计划好奶瓶喂养方案,这样他一样会生长得很好。
母乳喂养常会使有些妇女觉得有思想上或心理上的负担,而有些妇女则感到母乳喂养的规矩使她们太受束缚了,并且减少了她们的很多活动,包括上班工作的机会。……奶瓶哺育也有优势
奶瓶喂养其中的一个优点是使一位初为人父者完全能像一个初为人母者一样喂养婴儿。一定要保证做到你的丈夫在你刚从医院回到家后就要喂养婴儿,以便他习惯于这种喂养技术,以及不害怕照顾婴儿。他越快学会做所有的事情,这对满足婴儿的需要就越好。如果可能,你的丈夫应该和你平等地分担喂养工作。若不可能,在每日喂食婴儿六次当中,当父亲的至少给婴儿喂食两次。
其实,配方乳妈妈们也不用担心,只要精心喂养,细心照顾,解决好亲子、免疫力、保健等问题,一样可以培养出聪明、健康的宝宝。至于愧疚,就更不必啦,不管是母乳还是配方乳,母爱可是不打折的哦。
妞妞妈,宝宝月龄:8个半月
早在刚怀孕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顺产且母乳喂养。坚持到预产期前两天我才开始休产假,一贯的工作和运动让我毫不费力的完成了第一个心愿。
小东西一降生就被护士送到我身边,叫我给她吮吸奶头。我当然知道初乳的珍贵,不顾产后疲劳,搂着我的宝贝照做。小东西倒是很争气,一直吸得很努力,可我就是没奶,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天,可把我急坏了。前两天还好,心想下奶要有个过程。到了第四天还没奶,我妈急得硬要给她用奶瓶喂配方奶。我坚持不让,以免将来造成乳头错觉不愿吮奶。只是在她饿了的时候用医院提供的小量杯喂30毫升配方奶。另一方面我还是继续坚持让宝宝吮吸奶头和定时用吸奶器吸乳。
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暗暗嘀咕不会真的没奶吧。到了第五天,我照常在用吸奶器吸的时候,发现乳头上泌出水珠,仔细一看就是我为之努力了五天的初乳啊。从这一刻起,我对自己有了信心,奶水也如我所愿,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谁知好事多磨,母乳喂养了二十几天后,因为贪凉我感冒了,更要命的是居然引发了我近十年未犯的哮喘。一连串的服药打针剥夺了我喂奶的权利,更无奈的是十天以后,一直用按时吸奶的方法维持的奶水也越来越少,终告断绝,我的小女儿在享用了20天母乳以后就再也尝不到了,如今想来心中还觉得对不起小宝贝。
改用配方奶喂养以后,开销巨增,平均一个月光是奶粉就要800元左右。因为吃不到母乳,我担心宝宝体质和抵抗力会下降,还额外添加了牛初乳粉、合生元,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钙粉和鱼肝油,这些每月也要600元左右。
如今妞妞已经8个半月,身高73cm,体重19斤,儿保医生认为完全正常。她4个多月会翻身,6个半月已经坐得很稳了,而且能在学步车里来去自如,7个多月会爬,8个月能扶站一会儿。
一位妈妈的醒悟:心软是害,狠心是爱!
儿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这样的话来。而你,也在尴尬的沉默里,随即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甩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一点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可是,亲爱的儿子,你已经25岁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还有两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顾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吗?记得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找妈妈。你总是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你帮我洗洗。”“妈妈,明天我们去郊游,你帮我收拾好要带的行李。”“妈妈,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记得下班后给她做。”一直以来,我也习惯了听你这样吩咐,总以为,对你的每一点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时,可以得到你同样细心的呵护和照料。而我和你的父亲,也节省下每一分钱,为你在银行开立了单独的账户,只为某一天,你拥有了自己小家的时候,能取出那些钱来,给你一份切实的帮助。可是如今,我却发现,这样牺牲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并没有培养出我们想要的那个懂得珍惜的孩子,却反而造就了一个羽翼退化、意志严重消磨的社会弃儿。我们越是爱你、纵容你对父母无休止的依赖和索取,你心底里的自私和懒惰就越是无休止地滋长……你5岁那年,要妈妈帮你整理满地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你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15岁时,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那年,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何糟糕。如今,你每天回家来蹭饭,还时常带女友回来居住,我一边工作,一边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番忙碌,让我连一丝的微笑也无法挤出。我终于承认,25年来,我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今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也请你,像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一样,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我会给你鼓励和勇气,可是我不会再给你金钱上的帮助。孩子,妈妈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该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那么,就让我们彼此原谅,重新开始吧。“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相信,中国妈妈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们也毫无怨言。沙拉原来也是这样。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后来,沙拉离婚了,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开始做春卷、卖春卷。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学就行。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沙拉后来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于是,沙拉诚恳地接受了这位邻居大婶的意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还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经过“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决定设立“值班家长”,并且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任务。沙拉的大儿子担任“值班家长”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了面包当早餐,还宣布当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煲一个汤。因为三个孩子轮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个懒觉,而当天负责值日的孩子会到冰箱里取出酸奶、面包,再煎个鸡蛋,然后把早餐摆好。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儿子不到三十岁就实现了世界富豪梦。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