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孩子第一次的知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1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名字是孩子第一次的知识教育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人一生中,要接收许多次的知识教育。名字是孩子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接收的第一次重要的知识教育。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幼儿时期形成的知识和教育将影响人的终生。
人名的寓意性,是指人名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起名时所被赋予的意义。由于受中国文化固有特点的制约,人们在起名时向来重视字义和寓意。习惯上,当人们选定某些字作为名字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些字本身是什么含义,作为名字以后又可以赋予什么含义。我们说起名的含义要明朗,意思是说要通俗易懂,让人一看便知是什么含义,如果我们为孩子起名“志坚”,意思是希望孩子将来的意志要坚强,做一个有主见有进力的人。比如为孩子起名“秀丽”,也是希望孩子长得清秀美丽,将来树立一个端庄稳重的女性形象。
我国古今的一些名人,不仅都为人类社会作过贡献,他们的名字也大多简单明快寓意深刻。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史可法、孙中山、董必武和毛泽东等无不如此。毛泽东的名字有润泽东方之意,反映了起名人对他寄予的重大期望。再如我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起名人用雪松来期望她有一个不屈不挠的意志,其效果显然要比叫坚强等雅致得多。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个好的名字会使人增加愉悦感和好的印象,一个不好的名字无疑会减轻自己的品味。
姓名与文学
姓名与文学,很早以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极强,特别是中国人的姓名具有无处不在的特殊性,因此,就使小说、诗词、谜语、对联、歌典等许多领域充满了姓名与文学的轶闻趣话。特别是小说,我国历代小说家对自己作品中人物姓名,大多是精心创作的。他们往往把主人公的姓名与其身份、地位及性格、品质、志趣等联系起来,让姓名蕴含丰富的信息量,最充分地表达人物的那些素质,进而最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他们创作的有些名字带有类型化的特色,有些则注重突出鲜明的个性,还有些是含有影射。暗寓意味的。如《红楼梦》中算命先生的名字叫刘铁嘴、王半仙,巫婆名叫马道婆,农村老太太称刘姥姥,这些名字的类型化特征十分明显。如葫芦僧贾雨村显然是“糊涂僧贾愚蠢”,“秦钟”即“情种”,卜世仁即“不是人”,“詹光”即“沾光”,寓意浅显一看便知。除了《红楼梦》以外,《金瓶梅》、《孽海花》以及鲁迅笔下的人物名字,也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姓名与文字
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特点。大多数汉字都由几个独立的部分组成,这些独立的部分分开来可以是一个个汉字,合起来则构成一个新的汉字。当这些汉字作为人名使用时,大多采用几个汉字组合起来的意义。有些情况下,一旦把它们分解开来,便又产生了新的意义。这样,汉字取名的分分合合,便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
我国古今用人的名字作文字游戏的情况很多,方式也颇为复杂。有些人在取名时用姓名二字作文章,把姓或名添笔减笔、分离、合并组成新的名字。如商代宰相伊尹、宋代学生领袖陈东、现代音乐家聂耳等人的名字都是姓氏减笔;西汉大将军王匡、近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著名作家串乡邻人的名字都是姓氏的添笔;当代作家老舍又名舒舍予,电影演员胡诗学又名古月,他们的名字都是姓氏的分离。
属于文字游戏的姓名,还有一些情况,即有些人的名字则正读也可以倒读,有些人的字号可以连读也可以分读。读法不同,含义有别,其精彩之处也正在于此。如近代影星王人美,名字倒读则是美人王;著名学者闻多(又名闻一多)倒读为多闻.两人名字中,前者以影剧为职业,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名字功是正读或倒读,其意都妙不可言;后者从事文化事业,职业的要求是见多识广,因此,名字“闻多”或“多闻”,寓意都是深刻的.
孩子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除了较早的学会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第二位的便学会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3岁以前,家庭成员由于对孩子吃、穿、住、行特别关心,对孩子的名字(包括小名)的呼唤率是最高的。据调查统计,每天不少于20次左右。
根据10个名叫“阳阳”和“星星”的男孩子(8—10岁)和10个同龄的男孩子对比,考试和回答关于“太阳”和“星星”的知识,结果,前者的知识水平超过后者1倍;笔者又对10个名叫“花的女孩(8---10岁)(秋菊、美菊、冬菊、梅、春梅、桃花等)。和10个同龄的其它女孩,围绕着“花”的知识进行考试和问答,结果叫“花”的女孩,其知识水平高于后者2倍。
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呢?因为父母教孩子认字,几乎都从孩子的姓名教起,另外,从小就给孩子讲一讲相关的小故事或儿歌、诗歌教孩子背颂。
因此,名字从小就是一种知识、爱好教育,并影响到人的性格、爱好、知识。成年人的性格、知识、爱好往往是和小时候的这种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古人说: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有一个好的名字,令人终生高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孩子第一次犯错是教育的黄金时机
育儿观念:孩子第一次犯错是教育的黄金时机
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个第一次,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些习惯就是因为有了第一次后便开始养成了。在我的经验中,发现奇奇第一次做得好时,会坚决地进行强化,以使他能坚持下来以后养成好习惯。可是,如果是犯了第一次错误,坚决的给予最严厉的批评,而且在进行批评时你的表情和行为一定要表现到位,生气了你就一定要吊起脸凶凶的样子,让孩子体会到你是认真严肃充满威严的,嘿嘿。
就在有一天周六的上午,和往常一样我忙着洗衣服收拾家务,奇奇小朋友先是要完成周五留的家庭作业,后来我就按排对他进行听写。学习本来就是个需要反复巩固的过程,不能因为他小就对他学的知识不管不问,我的观点是:如果学,就一定要学好记牢。所以,从上大班起就和奇奇说好了,在每周六的上午,我们要把这一周学的知识进行听写,现在主要就是学的点语文知识:拼音和部分简单的汉字。奇奇小朋友很明事理,给他讲清楚道理后,他就很愿意接受了。
这次听写的是复韵母部分,看他顺着能正确的读下来,顺着也能写出来,我便给他听写。结果,当我把顺序打乱进行听写是,发现他竟然有几个不能正确的写出来了!提前我们就已经规定好了,一个写不上就要抄写一行,然后再听写,还听写不上就再抄一行……直到全部听写正确为止。感觉他可能有点着急出去玩,听写了两遍也没听写正确。在第三遍听写时,我就发现他用小胳膊和小手捂着本子最上一页的下边缘处,还偶尔抬眼瞟我。我让他把胳膊挪开,可是呢他就是咋地也不动,我马上就觉出了异常,强制性的把他的小胳膊抬了起来,一看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原来他已经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他一直没听写对的几个复韵母写在本子下面了,以备我在给他听写时能偷看。这个小不点儿,竟然能想出这个让我意外的办法来,真是小瞧俺了。我马上做翻脸状,拿起本子一把就扯下来他写了好多听写的那页纸,揉成了一团扔到了垃圾桶中,我的行为表现让他很震惊,小脸刹时也变得很惊讶继而委屈得眼泪要掉下来了。我故意板起脸极其严肃地对他说:“儿子呀,你这样做法是完全不对的。不管在听写时你会还是不会,都不能偷看呀,要实事求是。妈妈今天要认真的告诉你,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它不充许有半点的弄虚作假和偷机取窍。只有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才能把知识学到你的脑子里去,你长大后才会变成一个有文化有才学的人,成为这样的人后大家都会喜欢和敬佩你。妈妈相信奇奇是一个认真的孩子,以后也不会再做出这种让人觉得不好的行为。只要你专心的去记忆,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完全记住的。妈妈相信你!”
他还是没忍住地哭了起来,可能也是被我的举动吓坏了,但是这时候我是坚决没有心软滴,那样会让他觉得的是纵容,虽然孩子小不懂事,并不知道他自己的行为是否严重,只是想耍点小聪明而已,但是正因为小才要让他记住咋样做才是正确的。他说:“妈妈,我怕一直记不住,就没法出去玩了!”我说:“宝贝儿,一定是可以记住的,只要你用心,咋会记不住呢?不着急,慢慢来,妈妈等你!”他片刻后就不再哭泣了,也知道自己刚才做的是错的,因为惹妈妈非常生气。他不再玩了,专心的抄写起来。果然,这一次听写,他全部都写对了。过后,他非常的开心,我趁机说:“儿子,你觉得怎么样,当你发努力学会后,是不是觉得特别开心呢?”
他开心的回答道:“是的,妈妈。”
接下来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他,看到奇奇正专心地趴在桌子上写字。幼儿园老师特意过来给我讲:“奇奇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我问他你还想做点什么?他回答说想要练习写数字。人家就真的开始写数字了,并且从开始到现在一次也没有起来过。别的小朋友玩都没有影响到他。”等我走到他身边一看,果然写的数字整整齐齐,已经快写完两页了。
相信奇奇已经听进去我给他讲的学习的大道理了。所以说,要抓住宝宝犯错的第一次,给他讲足道理,坚决不纵容他,让他印象深刻,比犯错多次后再去纠正会有很强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中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进入了商业社会。而现在的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中国人在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小企业都陷入这样一个慌乱中间,而在这样一个慌乱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孩子诚恳后又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育孩子善良,结果我们发现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是不是该教孩子更加凶悍一点。我们成人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展示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方针出了问题。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为什么错误,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惟一标准。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们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地位,有财富。家庭教育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教育孩子有良好的人品。
第二就是要进行心情教育。
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的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比如我女儿在国外上学时,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家虽然有台式电脑,但是用笔记本电脑会比较方便,而且家里也不缺钱,不给她买也不对。我就告诉她,爸爸一定给你买,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她能背诵下来30篇新东方的英文励志文章,就给她买。结果两个星期不到,她就背得滚瓜烂熟了,我就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也把孩子喜欢的方式变成她做另外一件事的动力。
给予适当鼓励,激发无限潜力——鼓励教育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一点,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最后我想告诉家长朋友们,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终身都不一定会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育儿知识:孩子的缺点是否一定要指出?
育儿知识:孩子的缺点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妈妈和我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
她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经常被老师留,家里人都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孩子自己也为此感到难堪,有时候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这个妈妈:“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这件事,你们家长一定要如此关注吗?”这个妈妈回答:“只有让她意识到错误,她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她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1
“慢”并不是“错误”
其实,“慢”并不是“错误”,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种缺点,因为有个别孩子的特质就是比较慢,他们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练习和适应罢了。
我顺着这位妈妈的思路追问她:“好,就像你所说的,你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正是她所苦恼的地方。
我说:“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的积极性,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孩子就会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
2
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
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孩子已经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这个妈妈说了一个细节:“孩子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我建议她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今天还是用你的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方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我们也可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
我们仍然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速度,但在她写作业的时候,不给她一点压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积极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会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经验,这样她会有意识的总结方法,也许会用到下次作业中,这样会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
3
表象是写作业慢,深层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纳
孩子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当你的孩子出现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点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谴责,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动力自己慢慢修正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用柔和的语气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
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儿呀,这么懂礼貌!”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变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
所以,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么困难。
4
每个“错误”的空隙都隐藏着闪光点
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本来就慢,但我们换个角度,言语中不出现“慢”这个词,也能很好地调动孩子。小外甥接电话不礼貌,但我们不讲“没礼貌大家都不喜欢”之类的大道理,也能让他变得彬彬有礼。
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如数家珍,对孩子的进步却视若无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镜,专门筛选孩子的错误。他们想帮助孩子,但错误却越发现越多,改正不过来,“错误”最终变成了“顽症”。
这很容易解释,就算我们没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过。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结果不但没有被认可甚至没被发现,得到的反而是不满和批评,谁还肯继续努力呢?”
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想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事实上却人为地给孩子进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内心的动力。
我们不妨换一副“眼镜”去发现孩子的进步。筛选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他就更愿意去重复这种行为。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欢在成功中学习并保持成功的状态,孩子更是如此。
也许你会说:“孩子根本没有进步呀,我拿什么肯定他?”在咨询过程中,家长常这样问我。有趣的是,我却总能从家长的言谈话语间找出孩子的进步。其实,每个“错误”的空隙都隐藏着细碎的闪光点。
比如,无论孩子多慢,总能找出一次相对的“快”,这便是进步的起点。有一个孩子与妈妈吵架后,便一点儿作业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坚持在书桌前与妈妈讨价还价。虽然言辞激烈,但是,与彻底放弃相比,懂得谈判与妥协不也是进步吗?
有的家长很惊讶:“我从来没意识到这是进步。为什么你总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呢?”我总结出一个小小的心得:
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他们。发现错误不急着说,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态度愉悦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积极行为便把错误覆盖掉了。
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我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而且格外注意语气的柔和,以此来化解孩子的尴尬。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改错方式。
5
无条件积极关注
家长都有这种担心:发现错误而不指出来,这样做难道不会让孩子的错误更严重吗?
如果不指出错误,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进步呢?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或咨询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访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就是答案。
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了对孩子的接纳。当我们真正接纳了孩子,任何时候都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优点和可爱之处,这样去观察和注视一个孩子的时候,便会满心欢喜。这种内心状态会借着我们的语言、表情、神态传递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我们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优点,双方都处在一个爱的状态中,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当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就会主动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内心有完善自我的动力,就算有一些错误和缺点,也很愿意改正。
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有条件的消极关注”——当孩子正确的时候,我们接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排斥。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实上伤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犯错的时候,他感觉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痛苦会让孩子产生一些局限性的想法,从而用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败者的身份自居。
而且,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时,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错误,双方都容易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因此,除了改错又增加了一层任务:处理双方的负面情绪。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错的精力。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所谓的错误,有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则是我们过高的期望制造出来的,是我们心中的高标准“误伤”了孩子。
如果我们拿孩子与我们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错的。如果只是审视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优点。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需要帮助的呼救信号,表示他们在睡眠、营养、放松、拥抱、亲情、掌握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惩罚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善于体谅他人,避免惩罚是最重要的原则。成年人的平和心态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他们大呼小叫。即使孩子让你忍无可忍,你也要保持克制。
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在北京举办了“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大型公益讲座,她的观点十几年来帮助了无数家庭,赢得满场观众强烈的共鸣。
不要打屁股、不要打耳光
“当你在气头上的时候,要避免行动。”劳拉说,你生气的时候,是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在对待,于是采取的战术要么是战斗,要么是逃走,要么就是面对面僵持在那儿,这是所有哺乳动物面临恐惧时的三种反应。你是孩子的榜样,你说什么孩子不一定听,但你的说话方式他一定会效仿。
劳拉建议,父母每当感到愤怒难忍就要爆发打人的时候,应该马上采取“制怒三步曲”:停下,放下,深呼吸,让自己恢复平静。自己平静下来才能够跟孩子建立亲情连接,有了这个连接之后,孩子才有可能配合你。情绪被接纳的孩子,才能管控好情绪,进而管控好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成天面对充满怨恨、消极、没有耐心的父母,他们的表现怎么可能变好?劳拉风趣地建议说,你可以尝试给配偶一个甜蜜的吻(即使现在的婚姻状态并不美满),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即使他并不完美),找一位知己倾诉养孩子的艰难(即使不指望对方帮你解决问题);你也可以在房间内张贴励志语录,将锅碗暂时留在厨房里,先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你还可以走出去看看日落,睡觉之前,找出三件事情表扬自己……总之唯一方法,就是把自己“养育”成平和的父母。
不要吼叫、不要威胁
打孩子的父母也许是少数,但几乎没有父母能做到不吼孩子。劳拉分析说,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体内就充满了攻击性荷尔蒙,内心的“小我”便被激活,危险信号灯亮起,大声吼叫的冲动就出来了——为什么你就不能乖一点儿?你让我感到难堪,人们都在看我们!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又这样大发脾气?我现在没有时间处理这事!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吼叫、威胁、惩罚会破坏人一整天的心情,会使矛盾升级,使一阵旋风演变为暴风骤雨。劳拉形象地比喻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一个“情绪的包袱”,比如某人失去了亲人,他特别想哭又不能哭出来,就把这种情绪压回那个情绪的包袱里头,就会带来僵硬、逃离或者战斗的反应。
对抗就是愤怒情绪的爆发,特别是当孩子老干坏事,或者老是在那儿哼哼叽叽的,或者和大人非常对抗,老是跟你较劲的时候,你可能想打人,想使用暴力。但以气治气是不好的,要知道孩子这些症状,都是他心里有一种未满足情绪的表现。劳拉建议,要尽量避免脱口说“不”,而是说“是”,要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情绪,不要急着解释、讨论、懊悔、指责、建议、分析他情绪波动的原因,不要试图“安慰”他(好了,好了,别哭了,够了!),不要强迫他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你怎么啦?哭什么呀?)在他安静下来之前,你无需多言。你的镇定、拥抱和等待才是最重要的。
劳拉还认为父母其实没有必要立刻纠正孩子或者解决问题,“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关注。孩子并不真的想要那个他哭喊着想要的东西。他需要的是你的关爱,要你感受他的纠结、失望、愤怒和痛苦。你只需对他表现出关爱,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具体操作上,劳拉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提高了嗓门,请马上停下来,深呼吸,然后说,“噢,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说……我们再来一遍……我的意思是说……”当你这样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为孩子做出自我调整的榜样,就会马上看到积极的效果,看到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来引导孩子识字
育儿知识:如何来引导孩子识字
儿童识字的最佳年龄有了最新说法:3-6岁是儿童学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让孩子尽早阅读,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益无害。
从生理学上讲,人在儿童时期大脑发育速度最快,三岁左右儿童的大脑重达900-1000克左右,约相当于成年人脑重的2/3,七岁时脑重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从心理学上讲,幼龄儿童是爱动爱玩最活跃的时期,抓住这个特点让孩子采取玩乐认识的形式,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特别高。
识字最重要的结果不是孩子掌握多少汉字,重要的是在识字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孩子认识汉字呢?以下办法,也许爸爸妈妈可以试试。
1、看图识字
结合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短小故事,引导幼小儿童认识图文中对应明显的字,并根据图画的意思猜出文字。或者,找一些文字浅显、图画含义清晰、结合幼儿生活的儿歌,帮助孩子了解画面与文字的关系。孩子一旦掌握了这一方法,稍作努力就可以在阅读中认识更多的常用字。
2、利用游戏认字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只要家长肯动脑,游戏中随时可以教孩子识字。比如孩子喜欢玩沙子和石头,家长可以把沙子和石头这几个字写成小卡片埋在沙堆里让孩子用小铲子挖出来。孩子挖一个让他认一个,孩子很容易就在兴奋中把汉字记住了。
3、利用幼儿故事教孩子识字
孩子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家长可以按照故事书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讲,直到孩子也能一字不差地讲下来。然后,把着孩子的手,指着书上的字一遍遍地教,这样孩子会领会一个字发一个音,不认识的字会根据自己已会讲的故事猜出来。
4、用汉字积木识字
买一盒汉字积木,让孩子摆成各种玩具如火车、小楼房等。而且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个汉字的偏旁拆开,和另外一个重新组合成一些新的汉字。孩子可以通过认一个字而连带学会很多字,并在拼拆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5、利用顺口溜识字
顺口溜的特点是语言简短明朗,语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适合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轻松快乐地记住那些笔画繁多意义抽象的字。如“热”字: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
6、拼词造句识字
幼儿认字往往是记忆方式的重现。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反映出来的就是单独一个字的认读,以词汇、句子形式记忆的,反映出来的就是词汇和句子,有着整体记忆的特征。如幼儿已会认读整首儿歌,看似每个字都认识,但单独抽取其中一字让其认读时,却不认识了。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采用拼字念儿歌的游戏,帮助孩子理解口语与文字、词与句的关系,鼓励孩子创造性地组词造句,拼出许多常用句。如“白——白色——白色的云彩——白色的云彩像座山”。
有了理想的方法,还需要正确地实施。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认字,还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渐进原则
在开始学习阶段不要急于求成,盲目追求识字量。应该以培养识字兴趣、识字习惯为主要目标,然后逐渐加大识字量,尽快使孩子进入阅读阶段。鼓励原则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做别人夸奖的事,赞美的语言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倍增,鼓舞他们去独立学习。
游戏原则
对孩子来说,与其说识字是一种脑力劳动,不如说是一种“记忆游戏”,只要采取孩子感兴趣的方法,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识字任务。
环境原则
创设适宜的识字环境,即非书本环境和书本环境,让幼儿经常处于汉字的环境中。通过儿歌识字、制作识字卡片、墙壁字挂图、阅读幼儿故事、读大街小巷的广告牌等途径,让幼儿经常反复地接触汉字,通过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让孩子增加对汉字的亲切感。
多样性原则
孩子识字没有固定的场景和模式,每位家长可以结合自己孩子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使识字活动与游戏活动及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力争取得最好的效果。
及时复习原则
孩子学过的字一定要及时复习,否则像熊瞎子掰玉米,掰一穗丢一穗,认识的字是不会有累积和增长的。为此,家长应经常和孩子一起复习学过的汉字,养成习惯后,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