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成狼还是成羊?

发布时间:2021-11-08 幼儿成长故事 幼儿成长故事大全 幼儿园成长故事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一家人去逛街,在超市旁边的一个角落里,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匍匐在地,偶尔抬起头来,也是一脸的沧桑与悲苦。她面前摆着一个破旧的瓷盘子,里面凌乱地丢着几张零碎的纸币。

女儿瞪着双清澈的大眼睛,仰着头问我:“妈妈,她怎么了?”我感觉是个爱心教育的好机会,便蹲下身来,一边递给女儿一张零钱一边对她说:“这就是乞丐。她年纪大了,没有孩子来供养她,她又没有能力自己去赚钱买东西吃,只能到处流浪,向好心人要些钱或吃的来维持生活。”

女儿接过零钱向老妇人走去,在她把钱放进那个破旧的瓷盘子时,老妇人双手合十,嘴里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向女儿伏下身去。女儿快步跑回我身边,看着女儿一脸的骄傲,我又轻轻对她说:“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记得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知道助人乃快乐之本。”

老公一直站在我们身边冷眼旁观,一言不发。我知道老公一定是另有想法,这么多年来我太了解他了,尤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当他赞同我的做法的时候,便会大声附合;当他不赞同我的做法的时候,便会一言不发;但他绝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跟我有什么争执。

果然,晚上女儿睡了之后,老公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不赞同你白天对女儿所进行的爱心教育。你这是要把我们的女儿教育成‘小绵羊’……”“这怎么能说是‘小绵羊’呢?我是在教育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没等他把话说完,我就打断了他。

“我知道你是想让我们的女儿有爱心和正义感。可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可以说是遍地‘狼群’,女儿太过善良将来可是要吃亏的!就说那些乞丐吧,报纸、杂志等媒体报导的还少吗?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他们四处搜罗流浪人群,甚至残忍地把他们打成残疾,逼迫他们去乞讨,目的就是要赚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女儿不知道,你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黑吗?”我忍耐着等老公把话说完。

“我知道这个世界很黑,但你要知道女儿才三岁多,在她的眼睛里没有黑暗、没有丑陋,所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甚至是美好的!如果你现在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多险恶,那在她心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你都没想过吗?”我深吸了一口气,我知道我已经很愤怒了:“还有,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会遍地‘狼群’吗?就是因为象你这么冷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恶狠狠地说完这些话,我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那晚的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我突然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究竟要把女儿教育成“狼”还是教育成“羊”?这几天我就这个问题想了很多。我想你是对的!我们的确应该让孩子都充满爱心和正义感,不然这个世界就只能会越来越冷漠。即便在女儿长大以后“狼群”遍地,但只要我们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给她一双慧眼,让她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那么即使她是只“小绵羊”也会生存得很好,而这个世界也会越来越温暖!对吗?谢谢你,老婆。我爱你们!

老公的短信看得我热泪盈眶,有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也更坚定了我对女儿爱心教育的信心。

今天早上去送女儿上学,正手忙脚乱地锁电动车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有零钱吗?”“干吗?”我满脑子正想着今天会不会再迟到呢!“你看——”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才发现有一个盲人正在拉二胡,旁边一个手拄拐杖的女人扶着他,费劲地向前挪。《好人一生平安》的曲子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我从包里找出一元钱递给女儿,领着她走过去,轻轻放在女人手里拿着的盘子里,然后在女人满是感激的目光中蹦蹦跳跳地向学校走去。正是送孩子的高峰时间,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是却没有人理会这两个人,一个个神色漠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偶尔有个孩子多看一眼,也会被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扯得远远的,那种漠然跟女儿脸上快乐和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突然想到:要把孩子教育成“狼”还是把孩子教育成“羊”,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到底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上“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在榕城,这段视频的传播也引发榕城教育界人士以及家长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热议。

家长热议望子成龙,但别“使劲”过头

不少家长对张炘炀的看法颇为复杂。一方面对其言论表示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又很同情他“童年被父母的理想所绑架”。记者在榕城家长圈中对此事随机展开了调查。不少家长也在网络上反思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东街口一家培训学校校门口记者遇到不少送小孩上补习班的家长。家长胡女士表示自己也看过网络上对少年博士张炘炀的专访节目,她认为张炘炀的父母对于现在存在的矛盾无法免责。“这个小博士要求父母为其在北京买房,很明显有一种报复心理。”

家长王先生表示,尽管自己对于孩子的成绩也十分看重,但如果为此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就得不偿失了。“其实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很普遍,但是想这个小博士这样连跳好几级,虽然跑得比普通孩子远了,但是家长使劲过头,跑偏了。”

还有家长表示看完这期节目后,推荐给身边很多朋友看,并呼吁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替家长实现那些未实现梦想的工具”。

专家说法家长应警惕“唯成绩论”

不少家长在庆幸自己未曾给孩子过多压力的同时,也对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表现出了反思:为什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到头来还有可能遭受孩子的埋怨?对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福建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林高龙就此案例分析说,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智能的开发,而忽略了心理的培育。

林高龙表示,当他看完央视对张炘炀的访谈后,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张炘炀形容自己的成长过程“根本钢筋就没有,你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脆脆’、‘楼倒倒’”。林高龙认为,这些比喻值得所有家长深思。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人格是本,学习在其次,如果本末倒置,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多么好,他的未来都是堪忧的。“望子成龙之前先要望子成人”。

林高龙也表示,在我们身边,不乏像张炘炀父母这样心态和教育方式的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一切,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他告诫家长们,学习可以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衡量指标,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唯一指标,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培育孩子健康的心态、优秀的体格、良好的习惯。这些也是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

“少年博士欲在京买房”网络引争议

日前,一段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长大要成人》的节目在微博上疯传。在这段专访中,年仅16岁的博士张炘炀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就他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这个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张炘炀9岁读高三,10岁高考,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也就是今年9月,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快速的成长给张炘炀带来的,还有与其年龄不符的焦虑感。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睹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已把“在北京有个房子”视为最大愿望,并称最希望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所以他们应该为了“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努力。

“不要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在看完最年轻博士的案例后,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表达了反思。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呢?请看A40版“16岁博士要父母为其买房”引发热议之“方法篇”。

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的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地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xx药房搞活动,我十张奖券中了三张分别是一、四、五等奖。当我领取一等奖的奖品一辆折叠自行车时,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还有人唏嘘称赞。我却左右张望,不希望刚才在颁奖现场玩耍的我班的那几个孩子看见。

我们家是有潜规则的,一不能买彩票,二搞活动中了奖要低调,所以以前我中的电饭煲、电热壶、茶具等东西我都瞒着孩子说人家商家赠送的。目的是不想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我自然不能让我教的孩子有这种思想,他们还太小,如果有了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想法太可怕了。不就有的人为一夜暴富买彩票倾家荡产,坠楼丧生的吗?

看到有些家长领着孩子去兑奖,而且中奖后孩子大人那种喜形于色的样子,我真替他们担心,那一点点意外之财就值得这样得意忘形吗?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会做赔本买卖吗?

奉劝那些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小心行事啊。要知道童稚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阳光和风雨都可以轻易地影印到上面。如果我们洒给它七彩,它就成为一座花园;如果我们洒给它尘埃,他就可以变成荒漠。

孩子富教育还是穷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身上沉重的担子,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项必须完成做好的任务,家长怎样才能保障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利的呢,让我们来通过下面的内容了解一下对孩子的教育是穷教育,还是富孩子。

很多外国孩子到了18岁就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了,而18岁对于中国孩子们来说,是大学刚刚开始的年纪,大多数孩子还在心安理得地花着父母的钱在大学里读书。“事实上中国孩子自立的年龄现在不是提前了而是推迟了。”

社会学者认为,其实“啃老”不仅仅意味着成年后还把生活的来源依赖在父母身上,另一种“啃老”表现在靠父母托关系找工作、即便结婚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拿爸妈家当“食堂”等等,而最严重的“啃老”事实上是在精神上无法独立,不知道除了听从父母的指挥外,未来的路该怎样走。

外国人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中国的父母则看上去更“有责任感”,不但要给孩子付学费、找工作,还要负责孩子的结婚、买房……作为家长,究竟为孩子付出多少是最合适的呢?

现代派:18岁就把儿子赶出家门——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具有了“尽早让孩子独立”的观念。在媒体工作的梁先生就打算让儿子从18岁就开始靠自己生活。梁先生觉得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因为毕竟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说,越早自立越好。以后的路就让他自己去走,我不会再给他留什么钱。”

从事早教工作的郑小姐则表示:“孩子的成长最好靠他们自己,我认为最珍贵的是从小培养子女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端正的言行,这才是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我自己从大学毕业后就不再问父母要一分钱了。”已经有了8个月身孕、海珠区的王女士如是说。“虽然现在房价高,消费贵,但大家的条件都一样就没啥可抱怨的。既然我是靠自己的努力贷款买的房,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跟他的同代人一起去竞争,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才能培养他作为一个独立社会个体的意识。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

中间派:“要留,但不要留太多”——

谈起“给孩子留多少遗产”的话题,在中学教书的清姐觉得“还是要给孩子留一些的,但是不需要太多。”“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相信我的家人早已衣食无忧,财富只是一个数字概念,这个概念证明了我的能力和成就,与我下一代的成就无关。他们的路要自己去走。如果让孩子们躺在财富上面睡大觉,反而是害了孩子。不过这是人家富豪的理想状态啊!对于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要给孩子留一些本钱才行的。”

徐先生则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与国情不同,中国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社会保障体制还没完善到可以让我们不用给后代留家产的地步,而且中国的文化是很重视亲情,所以我还是会考虑适当留些财产给子女。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子女明白,留家产不是做父母的义务,我也不会为了子女而在钱财上对自己或其他人过于苛刻,子女的未来应由他们自己去创造而不能让他们将父母的东西视为己有,留得多不代表就一定会让后代幸福。”

保守派:“能给孩子的都给孩子”——

“把那么多辛苦赚来的钱都给别人?这种做法真不可思议。如此高尚的行为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接受采访的大部分中国的家长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下岗老王今年52岁,唯一的儿子亮亮刚大学毕业,很辛苦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勉强开始养活自己。“我们老两口奋斗到现在,自己才刚刚有个小房,今后如果能攒些钱,肯定都要留给孩子的。”

老王的看法在经济不宽裕的家长中颇有代表性,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很多时尚白领的新爸妈和准爸妈也这样看。小玲在珠江新城的一家外企,每月拿着一笔可观的工资。谈起这个问题,小玲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要把能给的全给孩子。我从小家里条件还算优越,现在的房子也是老妈给买的。在家长的支持下才能出国完成学业,并且周游世界。我也要为我的孩子创造这些条件才行啊。”小玲的老公阿华也这样看:“不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孩子会怪我们不负责任的呀!”

专家意见

支持孩子,但不要包办一切

家长究竟应该为孩子付出多少呢?天英亲子中心专家刘智刚认为,家长应该支持孩子的成长,但不要企图为孩子包办一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究竟给孩子留什么?

“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就是一个人的心性和品质;“翅膀”则代表了他适应世界的生存能力。孩子首先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样才成其为健康的人的根本;而勤劳、勇敢和耐挫性则可以帮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调查表明,高独立性、高自律性是成功人士的显著特征,这时候金钱和安逸可能成为孩子前行的阻力,而有时跌跌撞撞地前进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

家长们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目的及重点,才不会让家长在这过程中失去重心,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不要滋生孩子的惰性和啃老族的习惯,让孩子变得更独立更有责任性。成就孩子的一番事业。

相关推荐

  • 到底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
    2021-04-03 阅读全文
  • 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
    2021-02-01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xx药房搞活动,我十张奖券中了三张分别是一、四、五等奖。当我领取一等奖的奖品一辆折叠自行车时,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还有人唏嘘称赞。我却左右张望,不希望刚才在颁奖现场...
    2020-11-17 阅读全文
  • 孩子富教育还是穷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身上沉重的担子,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项必须完成做好的任务,家长怎样才能保障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利的呢,让我们来通过下面的内容了解一下对孩子的教育是穷教育,还是富孩子。 很多外国孩子...
    2021-09-16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紧记他还是个孩子 教育孩子紧记他还是个孩子 什么时候要把孩子当孩子?当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当孩子想去玩或想看动画片时,当孩子提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时,当孩子画的东西一点不象时,当孩子不跟您合作时,当孩子异想天开时,当...
    2020-09-29 阅读全文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

2021-04-03 阅读全文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

2021-02-01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xx药房搞活动,我十张奖券中了三张分别是一、四、五等奖。当我领取一等奖的奖品一辆折叠自行车时,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还有人唏嘘称赞。我却左右张望,不希望刚才在颁奖现场...

2020-11-17 阅读全文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身上沉重的担子,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项必须完成做好的任务,家长怎样才能保障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利的呢,让我们来通过下面的内容了解一下对孩子的教育是穷教育,还是富孩子。 很多外国孩子...

2021-09-16 阅读全文

教育孩子紧记他还是个孩子 什么时候要把孩子当孩子?当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当孩子想去玩或想看动画片时,当孩子提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时,当孩子画的东西一点不象时,当孩子不跟您合作时,当孩子异想天开时,当...

2020-09-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