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对孩子的关注到底多少最合适?

发布时间:2021-11-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经常接到咨询电话:“我到底该关注孩子多少才对呢?”

关注多少?恐怕还真不好把握。

有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很严肃地对我说:“妈妈,你总问我作业写完了没有?这是对我的不信任。”不像以前家里有孩子一堆,父母精疲力竭地忙着养家糊口,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目光给孩子呢!而今,一个孩子就像聚光灯下孤独的小可怜,无数的目光情不自禁都会再给他加上一把温。

到底该关注多少?确确实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慢慢地,我琢磨出一个小诀窍,叫做“放手不放眼”。“放手”,就是家长要松开充满爱意的大手,只要孩子能做的,可做的,都让孩子自己做,让他满心都充满了使命感和你对他的信任!“不放眼”,就是说,你要学会留心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关心孩子,不光是用眼,还要用“心”。用心了,你停留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才会恰当――太多了,会让孩子烦,让他觉得是一种负担,觉得大人不相信他。太少了,孩子会认为你不关心他,冷落他,不爱他。

孩子摔倒了,家长该不该扶起?这是好多人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有人说,人家国外的家长做得好,孩子摔倒了绝对不能扶,让他自己爬起来,以此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也有的家长说,一定要赶快把孩子扶起来,万一摔伤了能尽快处理。

此时,不妨试试“放手不放眼”法。首先,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去玩,不小心碰了,摔倒了,你可以远远地、偷偷地看着孩子,说服自己,要沉住气,然后,等孩子自己爬起来,你可以走上去趁机表扬一下孩子,也可以装作不知道。如果孩子摔得特别厉害,你得赶紧看看孩子摔坏了没有,及时处理,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和关心,让孩子学习到怎么关心别人。也许下次你不小心受点小伤,“哎哟”一声的时候,孩子也会走上前,向你表示他的关心呢!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平和和从容,见过外面的世界,也知礼节。

孩子很开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览馆出来之后,他的父亲说,我觉得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父亲这样赞叹多元化培养的妥当。

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我总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这样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装点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实,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低调而内敛。

见到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2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他们往往具备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最重要的,是拥有对万事万物的平和。

他们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因为他们从小不缺少物质,所以,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因为从小被不断地满足,所以没有那么一刻会因为得到而炫耀;因为他们走过大山大水,所以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3

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喜欢叫他小宁,现在已经是企业的高管,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的身上,永远藏着两个字“见识”。

他一直到年收入80万的时候,依然开着一辆20万不到的车子;他聚餐的时候常常一身运动服,休闲得丝毫不像是领导;他也会去路边烧烤摊吃串串,和我们大快朵颐。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所谓的穷朋友和富朋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他的车上,有一个朋友问,你怎么不换一辆车,实在太配不上你的身份了。

他笑了笑,问他,身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那个朋友说,身份就是,你现在好歹也应该算是个高管,好歹开一辆40万左右的车子啊。

他打趣着说,果然,我要更努力才是。因为,我看上去还需要用一辆车来装饰。

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领导。

他说,

他的父亲非常刻苦,因为文革,只有初中毕业,后来恢复高考后,立刻去考大学。

他的父亲喜欢读书和打拼,于是,他小时候,总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在台灯下看书,过着帐子,也不知道看书的父亲几点才入睡。父亲后来成了小领导,没有任何背景的他,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衣食自然无缺,小宁说,那时,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他通过父亲,坚定地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除此之外,他的父亲最大的特点,还总是带他去游山玩水。以前外出出差,总是会带着他,给他和老师请几天假,然后会和单位多请假一天,开完会之后,带他去游玩。小宁说,那些年里的日子,他比孩子幸福的,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发现自己走过了大山大水,变得开朗和从容。

“或许,我觉得物质可以满足我,但并不是最能满足我的,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

“到现在,我自己成了孩子的父亲,我父亲还是告诉我,作为父亲,一定要足够努力,给孩子优渥的环境,并且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一定要给孩子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永远读书不去走路。”小宁说,可能他们家境并不是最优质的,但他自始至终仍然抱有谢意,因为父母,让他知道,从容地对待物质,努力地面对生活。

4

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我也很希望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母亲,在孩子眼中,是勤奋的,努力的,热爱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为万事万物所动,也不需要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

这样,让自己的女儿,也尽可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我们所谓富养,其实更多的停留在物质上,是在极限的位置去拼命投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是,这个世界所有好的一切,都应该是我的。

而真正的富养,而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可以对物质有不动声色的淡定。而父母就扮演了这个传递者的角色。

5

我很喜欢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相伴者。他算不上导师,而是风雨前行的那个人。作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时候,必须跑得非常努力,这样,孩子也会努力跟上你的脚步。

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或许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中国式家长的主要的特征:要求孩子多才多艺,遇到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个字“报”!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巴不得各种比赛拿第一。这些疯狂的中国式家长让中国早教氛围变得功利化,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满足了这些家长期盼孩子多才多艺的愿望。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一些中国家长就是看到年幼的孩子专注于某些事,就意味孩子对那件事感兴趣,然后就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比如,孩子能够很专注的看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们跳舞,就想到跳舞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就立马给孩子报了舞蹈班。中国式家长容易受到影响,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报了钢琴培训班,于是也给自己孩子报名了。

抓不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胡乱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仅耽误孩子的时间,也让孩子养成见见异思迁的不良习惯。

作为家长,应该留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看准了宝宝的兴趣爱好,再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孩子对公园里的爷爷奶奶跳舞感兴趣,作为妈妈可以经常播放一些舞蹈视频给孩子看,如果孩子也很喜欢再给孩子报舞蹈培训班,从基本的舞蹈动作学起。

根据孩子的年龄 做相应的学习要求

3岁的孩子就去上绘画班,但是孩子似乎没有多大进步。而其他4岁的孩子也学习绘画,已经能够达到了第二个阶段了。作为家长就很着急,埋怨孩子没有努力学习,难道是孩子对绘画方面没有天分?

其实别小看了一岁的差距,3岁的孩子和4岁的孩子接受能力不一样,各方面没有达到4岁的程度。所以并不是孩子没有绘画的天分。等到孩子大一些,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学会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根据孩子的年龄做相应的学习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作为父母不能光靠培训班来培养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用儿童教学机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循循渐进让孩子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中国式家长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了,过多的培训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会有厌倦的心理。孩子年龄还小,需要和父母多交流,父母的关爱才能让孩子安心。一味的报兴趣班,收获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可是功利化的早教环境下,兴趣班依然发展蓬勃。

你对孩子的事情理解多少?


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是最可能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遇到问题或者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是这样吧”的解释。

所谓“对症下药”,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为什么”,又怎样去进行“怎么办”呢?所以,今天要考考父母的“童智”,即“儿童化智能”,简单的说就是“儿童‘视角’的思维能力”,看你有多少想法能与孩子不谋而合,看你对孩子的事情到底能理解多少?如果你想成为前者而不是后者,那么蹲下来,做一次视角上的“小孩”,做一次养育的学习者,与孩子共同体验一份成长吧——

1.3岁的可可被妈妈拉着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商场,你知道孩子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

A.食品B.玩具C.小朋友D.成人的腿

答案:D。没有想到吧,不信下次你逛商场的时候,有意识地蹲下来,力求与孩子的视角一致就知道了!或者当孩子拉着你一定要到一个地方去的时候,你跟着他就会明白,原来那个地方常常是你所忽略的,甚至是你根本没有也不可能看到的空间。

2.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与妈妈一起站在渡船上,很兴奋地给妈妈指着什么,可妈妈却好像什么也看不到,只敷衍地应答着,你知道孩子的视野里是什么吗?

A.远山B.夕阳C.波浪D.垃圾

答案:C。原来船的开动带起了翻滚的波浪,原本黄色的江水有了白色的浪花,十分有趣!只有在孩子那个高度与位置才看得确切,也才更能体会“波浪”的起伏,甚至溅到些许水花!而成人看到的更可能是A与B,所以没有“共同语言”的母子,怎能一起分享呢?孩子的兴奋最多引起母亲的“莫名其妙”,另外加上一句“乖一点,不要闹啊”!

3.上海“火车站-莘庄”的地铁到了新龙华站后,就开到了路面上,一个3、4岁的孩子非要爸爸抱他——

爸爸说:我已经抱了你很久了,我累了,再站一会就到了!

孩子更急了:不嘛,不嘛,快抱我!我要看啊!

爸爸说: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些树啊、草啊的!

…………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爸爸抱起来看呢?

A.其实孩子只是想让爸爸抱,找借口B.孩子任性,故意耍赖

C.孩子太矮,看不到外面的东西D.车厢太拥挤,孩子害怕

答案:C。道理与到动物园看动物一样,在动物园父母会有意识将孩子抱起,因为是来看动物,目的非常明确;而在地铁上、车上或路上,父母则会忽略了孩子的“视野”,因为没有明确“目的”。其实目的性的参观、游览,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这些“不是活动的活动”,而孩子大量的知识、经验、基本常识,甚至观察力、交往能力等又恰恰于此不知不觉增加与形成着。“目的”的局限根本无法与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媲美,如果成人忽视了孩子平时好奇的观察、热切的询问、逼真的模仿,那么请不要为以后孩子“不爱动脑”、“不会提问”、“不懂好坏”等奇怪吧!

4.宝宝快3岁了,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能区别基本的黑、白、红、黄、蓝、绿等色,非常可爱。这一天妈妈问他:你的男的,还是女的?

他答:我是绿的,妈妈是蓝的。

原来正好宝宝穿了一身绿色的运动服,妈妈则穿着蓝牛仔。你认为宝宝这样说,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A.宝宝没有听清楚

B.对性别无知,混淆了“男-蓝”、“女-绿”

C.宝宝逗妈妈开心

D.宝宝巧妙地回答了问题,因为他认为穿绿的就是男的,穿蓝的就是女的

答案:B。对于宝宝来说,平时接触更多的可能是“你是小姑娘,还是小弟弟”,或者“你是男娃,还是女娃”,所以还没有“男”、“女”这样抽象概括的词汇。但从宝宝的回答中,我们分明可以知道宝宝已经有了基本的颜色概念,所以与其硬要让宝宝记住:“你是男的,妈妈是女的”这样的知识,不如就“颜色”的基础上与宝宝做相应的游戏,让宝宝认识更多的颜色,让宝宝学习有“颜色”的东西“红红的大苹果,黄黄的大鸭梨,紫色的葡萄,蓝色的大海,雪白的棉花,乌黑的煤碳……”这是不是更有趣,更实际呢?

以上四个小小的问题,告诉我们成人,要想教孩子东西,首先要知道孩子能“看到”什么,是怎么看的;其次要想象孩子“看到”的信息,他们为什么这样看,尤其我们认为非常奇怪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中,可能正反映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可能的学习内容;最后请一定记住要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童智”,你的“童智”是通向孩子心灵的“魔毯”,也是引导孩子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神灯”!

行至文末,为有意提升“童智”的父母亲们提几点小小的建议,供参考与尝试:

1.当你弄不清楚孩子需要的时候,请给孩子5分钟表达的时间;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关键是你要设法去理解他;

2.尝试一下孩子的表达方式,并看看孩子如何反应;

3.当你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的时候,请尽可能“变到”(如蹲、爬、坐、卧等)孩子的高度沿着孩子的视线去看一看,可能你会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还有另一个模样;

4.尝试将你“降低”后看到的东西与孩子交流,看孩子如何反应;

5.当你搞不懂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请在旁边静观5分钟,然后学样也做一做,也许你会突然领悟到这乱七八糟地“摆弄”原来也趣味无穷!

6.尝试一下你本已忘记的童年活动(如玩泥巴、玩沙子、玩水、踩水坑、吹肥皂泡等),好好体验一下,并看看孩子的反应如何。

总而言之,当您细细领悟了以下的“儿童行事方程”,您也就拥有或者恢复了神奇的“童智”——

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认识水平=孩子的行为表现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都在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野性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以法官自居,以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片面强调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话到底是不是该听,孩子犯了错总是要去惩罚一番,感觉不惩罚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平时白天上班都是由**奶在照顾**,这几天清明放假重任则落到我的身上,一直以来我都在**奶那里吹着风,教育孩子要保护她的野性,**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都说淘气的孩子才聪明,她想玩什么都尽量别去阻止她,给她一个善于发现和探索的空间。

原来理论对于每个妈妈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行动起来却是如此地艰难。我只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放假这几天正好店里的朋友有事不能来,我就把她带到店里玩,她很喜欢一个人跑到玻璃门前跪下来,可能是对那么大一个透明物体很好奇,先是用小手去抚摸,不过瘾又去用舌头去舔,看着她对玻璃的那一份柔情我都有些陶醉,可是她这几天得的痢疾就是脏东西进入口中而引起的,就走过去把她抱起来不让她去舔,毕竟路边车来车往灰尘太大了。但是她却执意要去,我指着玻璃问她:“**你说玻璃巴巴(脏的意思)不?”她不加细索的说“巴巴”,“巴巴你为什么还要去吃呢”?

其实才1岁多的孩子她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她只是看着玻璃透明好玩,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去舔玻璃就是去舔所有她喜欢的事物,像行人,汽车,树等。我却执意要告诉她那是错误的,在阻止她了多次之后,我实在是忍无可忍的打了她的屁股。她的小嘴一撇伤心的要哭。我赶紧让**爸过来抱着她出去玩了。

一直以来我都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爸爸妈妈都忙于一亩三分地,而又没有爷爷奶奶,在农村那广阔的田野里,自己可以没有束缚拼命的玩,玩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饿了抓一把野草就可以充饥,自己小时也没有经常生病。哪有现在孩子受得这么多束缚,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不干净,那不卫生。想给**一个没有束缚的快乐的童年,在行动上,生活中,给她足够的自由,保持孩子自身的一份野性,但是却又感觉她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不停的去斥责她的不对,斥责会慢慢的禁锢了孩子的思想。

爱心小贴士:

对于孩子的教育: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允许孩子持看不同的看法。

让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不要动辄责备孩子,使他畏首畏尾。

孩子犯错时教育的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助2、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相关推荐

  •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
    2021-01-12 阅读全文
  •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中国式家长的主要的特征:要求孩子多才多艺,遇到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个字“报”!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巴不得各种比赛拿第一。这些疯狂的中国式家长让中国早教氛围变得功利化,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满...
    2022-01-29 阅读全文
  • 幼教随笔:你对孩子的关心有多少 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不妨把他看成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要了解他、关心他。你爱不爱孩子?那就请检查自己有没有了解孩子,有没有关心孩子。让我们俯下身子,走进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和他们沟通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世...
    2021-08-06 阅读全文
  • 对孩子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关爱 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一个个小故事都曾在我们身边上演,只是有时候我们做得不是那么好。 书中提及“在每一个班集体中几乎都有特殊儿童,有的野性十足,桀骜不驯;有的沉默寡言,四处游荡……...
    2020-05-27 阅读全文
  • 你对孩子的事情理解多少? 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是最可能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遇到问题或者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
    2021-12-13 阅读全文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

2021-01-12 阅读全文

中国式家长的主要的特征:要求孩子多才多艺,遇到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个字“报”!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巴不得各种比赛拿第一。这些疯狂的中国式家长让中国早教氛围变得功利化,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满...

2022-01-29 阅读全文

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不妨把他看成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要了解他、关心他。你爱不爱孩子?那就请检查自己有没有了解孩子,有没有关心孩子。让我们俯下身子,走进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和他们沟通交流,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世...

2021-08-06 阅读全文

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一个个小故事都曾在我们身边上演,只是有时候我们做得不是那么好。 书中提及“在每一个班集体中几乎都有特殊儿童,有的野性十足,桀骜不驯;有的沉默寡言,四处游荡……...

2020-05-27 阅读全文

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是最可能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遇到问题或者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

2021-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