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宝宝“发怒”的根源
发布时间:2021-10-25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导读:育孩子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因为父母一不当心,就会损害孩子的情感,并给他的个性带来终身“残疾”,这比任何投资上的损失要惨重得多。细心观察孩子,理解他们,允许他们自由地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小乔治一向很固执,对自己认准的事情绝不回头。稍不如意,他就发脾气,找理由哭闹,妈妈对此十分头疼,总是提防着他的坏脾气爆发。
妈妈常常对朋友说:“我的小乔治一般都很乖,就是脾气一上来的时候,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真是软硬不吃。”一位朋友说:他总是有原因的吧?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
妈妈留心观察,发现小乔治总是在大人不耐心或有恼怒表情后开始“发怒”,而且纠缠不清。妈妈不禁有些醒悟,也许小乔治看到大人生气会想到他们不再爱他,所以有危机感,他或许是因恐慌而暴怒。
有一次小乔治又闹起来,这次妈妈没有训斥或表现出厌烦,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小乔治:“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呢?”小乔治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迷你句子网 jz139.coM]
“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所以对你态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妈妈是喜欢你的,你要相信妈妈。”这样以后每当小乔治想要发怒时,妈妈总是向小乔治声明她喜爱小乔治。这的确使小乔治平静了许多,他不再没完没了地“找麻烦”了。
抚育孩子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因为父母一不当心,就会损害孩子的情感,并给他的个性带来终身“残疾”,这比任何投资上的损失要惨重得多。细心观察孩子,理解他们,允许他们自由地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的怒气和恶意所惊讶,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反应,父母必须记住,如果我们像孩子一样不去控制,事情会变得更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如何找到自我安慰
你知道吗,宝宝吮手指,打哈欠,叹气,蜷起身体,转过头去,甚至踹一踹他们的小腿,都是自我安慰的方式呢。为了能够认知这个世界,他们必须找到一个使自己身体和情绪安静下来的方法。
曾经有一个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无论干什么都必须随身带着一个绒布小围嘴,只有拿着这个围嘴,他才能安静地做事,否则一定哭闹不休。有一次去拍照,无论怎样哄,他都必须将围嘴拿在手里,而那已经变了色的围嘴在镜头里看上去实在不美观,大人们只好像做游戏一样将围嘴藏在身后,引孩子去找,然后抢拍几个镜头。睡觉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围围”的陪伴,孩子是怎样也不肯睡的。
或许你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孩子总要找到一个安慰他们自己的东西,特别是睡觉的时候,更是断断少不了。孩子们寻求的安慰不只是那些看得见的奶嘴、毛巾,他们哭,打哈欠,蜷起身体,或者闭上眼,也是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呢。
宝宝也需要自我调整,于是他们找到一个方法安慰自己,使自己安静。
是的,你的宝宝还很小,需要你的照顾和安慰,但同时,他也需要发现一个自己安慰自己的好方法。爸爸妈妈们热衷于花费很多的精力在对婴儿全方位的照顾和早期教育上,他们就忘记了,婴儿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安安静静地自我调整。宝宝们会寻找时间自己单独呆着‘他们转过脸去什么也不看或者干脆闭上眼睛,然后对从外界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减少外界的刺激,充分休息。
令人惊奇的是,大多数宝宝天生就有自我安慰的能力。虽然宝宝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但是他们并不是被动去接受大人的照顾的。宝宝离不开照顾他们的父母,他们与母亲日夜相伴,母亲帮助他们吃饭和睡觉,但是,为了能够认知这个世界,他们必须找到一个使自己身体和情绪安静下来的方法。
所以,从一开始,宝宝们就主动实验不同的方法。而照顾他们的父母,可以有很多机会去帮助宝宝学会自我安慰。不要认为宝宝寻求安静的举动是软弱的,根据最新的调查,自我安慰对宝宝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能力对孩子独立行为的发育非常关键,比如他们可以自己在夜里睡一个整觉。在第一年里,你将有好多机会去帮助你的宝宝学会自我安慰。
“吮手指是我最喜欢的自我安慰方式,它对我帮助可大了。”
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宝宝就已经学会了吮着手指自我安慰了。很多小宝宝在出生不久,就发现了自己手指的妙处,他们边流着口水边嘬得津津有味。吮手指是宝宝的本能,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他们自己很自然地就亲近了小手指头。可是,你发现了吗,宝宝在吮手指的时候,是那么专注,而且那么安静,不哭也不闹,不打扰大人。若是宝宝不喜欢吮手指,而对安抚奶嘴特别感兴趣,一种新的观点是让宝宝自由地享受,不要剥夺他们安抚自己的权利,他们吮吸,是因为他们有这个需要。
“我已经暗示你们我在安慰自己呢,你们没有注意到吗?”
哭是大多数宝宝自我安慰的一个手法,所有的宝宝都用哭的手段表明他们饿了,累了或者受到太大的刺激了。但是,刚刚当爸爸妈妈的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宝宝也会用一些不显眼的方式自我安慰。比如说,当外界的刺激越来越大了的时候,你的宝宝可能会用以下的方式表明他要脱离外界的刺激了:打哈欠,叹气,蜷着身,转过头看其他地方,捂着耳朵,装着呕吐,脸变红或者变得苍白了,或者睡着了。有一些宝宝会拽毛毯的毛或者捏揉着毛毯或衣服的一角使他们自己冷静下来。可能你想不到,还有一些宝宝会使劲地揣腿,那是他们在说:我累了,我要休息。有意思吧。小宝宝需要时间来自我安慰,自我调整,当你的宝宝伤心的时候,或许他在告诉你“让我安静一会儿”,你就别再一个劲儿地安慰他了。但是,在让宝宝有时间自我安慰的同时,你应该留意宝宝不再哭闹的时候他在干什么呢,当他急噪不安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是什么使他感到平静了。当然,没有一个神奇的方法能够安慰所有的宝宝,也没有一个方法对一个宝宝从始至终都有效。父母们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和实践。仔细的观察能够让父母找到一个帮助宝宝的好方法。如果你的宝宝在伤心的时候喜欢把脸埋在胳膊里或者蜷缩着身子,那你可以试着抱紧他。如果他喜欢妈妈轻轻地抚摸,你可以温柔地轻抚他的后背或者脸颊。当你看护和安慰你的宝宝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宝宝对你的信任和依恋,正是这种信任和依恋能够使他试着自己安慰自己。但是,你要注意,千万不能把自己置之度外。当你的宝宝急噪不安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尝试每一个你所能想到的安慰方式,可以每次试一种,一段时间后看看是否有效。“我已经转过头了,你们别再打扰我了,我需要思考一下。”
当你的宝宝还处于婴儿期的时候,他会越来越喜欢模仿你,和你一起玩耍。不过,当你给宝宝唱歌,或是介绍一个总是喋喋不休的陌生人给他认识的时候,你该多注意宝宝的眼睛。若是他露出厌烦的眼神,或者索性转过头去不看使他感到过于刺激的某个人或某个事物,这些举动都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法。
你和宝宝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一开始他会盯着你看,但是,如果他感到过于刺激,他就会转过头去或者眼睛看别的地方了。过一会儿,他平静下来了,可能会偷偷瞥你一眼。等他再次感到太刺激的时候,他又会转过头去不看你了。若你总是不停地说话,宝宝就会闭上眼睛,不再理睬你无休止的讲话了。所以,当你与你的宝宝在一起的时候,他露出厌烦的眼神或者眼睛躲躲闪闪,这是在告诉你他需要休息了,你可以抱着你的宝宝,让他趴在你的肩膀上看一会儿窗外的风景。或者干脆让他在婴儿摇椅上独自呆一会儿。“要想我晚上睡得香香甜甜,睡前、睡中的安慰也不能少呢。”
宝宝能够在夜里睡一整觉,简直是每一个刚刚做妈妈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或许你的宝宝身体很好,出生几个月后,他已经不需要在半夜里吃奶了,你所面临的就变成了宝宝自我安慰的问题了。宝宝夜里的睡眠有一个深度期和浅度期的交替过程。当他处于睡眠浅度期的时候,他常常醒来找一些事物使他重新睡着。一旦宝宝找到了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了,比如吮手指,他就能够自己应付半夜醒来这件事情了。不过他仍然需要外来的安慰,比如父母跑来照看他或者轻轻地摇一摇他的小床。
养成一个规律,可以使你的宝宝对每一个外界的挑战都有所准备。帮助宝宝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把他一天的时间分成几大块来做不同的事情,那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宝宝自己就会知道“哦,我们该做这件事了”。做好了心理准备,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的时候,宝宝就能够很容易使自己平静下来。这一点在夜晚更加重要,尤其是当你的宝宝在黑夜里独自度过一段时间的时候。第一步就是你需要找到一些每晚你可以重复使用的安慰方式。你一定要在宝宝能够睡整觉之前就开始这样做。尝试任何一个可以使宝宝平静下来的方法,比如讲故事,或者唱歌给宝宝听。
第二步是当宝宝昏昏欲睡的时候把他放下,但不要离开。这样就逐渐使宝宝习惯于自己睡觉了。对一些父母来说,尤其是对那些急切盼望宝宝赶紧闭上眼睛睡觉的父母,显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可以试着去做,在宝宝没有睡着之前,可以尝试不去给宝宝喂奶或者摇他的小床将会怎样,也许宝宝慢慢就会习惯了,自己就睡着了。
根据自己宝宝的情况,找出最佳对策
活动量大的宝宝
这类宝宝有旺盛的精力,总是跑来跑去的,尚未学会自我控制。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常常容易出问题。进入幼儿园后很可能会出现打人的情况。这种情况源于他的特质以及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适应对策这些宝宝可能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规则,这些规则要具体、及时。当你发现宝宝因为活动量大带来很多问题时,可以在每天进幼儿园前,针对他容易出现的状况进行特别提醒,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不可以打人,但是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老师在讲话时要专心听,但是自己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玩。带着这种新鲜的印象,这一天里宝宝不容易忘记。一旦学会新的技能后,孩子打人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规律性低的宝宝
这样的宝宝日常作息比较没有规律,每天肚子饿、想睡觉、想大便的时间都不一样。优点是比较有弹性,容易调整自己;困难是,当幼儿园要求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没有办法配合。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肚子就是不饿;午休时间,他就是不想睡。
适应对策给他适应的时间,但要求他在行为上配合。比如,不强求他午睡,他可以躺着,但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别人。吃饭时间不想吃,就少吃一点好了,但还是要跟着大家的作息流程走。内在的生理时钟是可以慢慢调整的,一段时间后,宝宝完全可以适应到幼儿园的规范里来。父母或老师不要给宝宝负面评价,比如,你怎么比人笨,别人会的你都不会……一路上受到这样批评的孩子,容易没自信。
坚持度高的宝宝
这类宝宝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这很好,但是如果你和他说不可以时,他也会很坚定地挑战你。坚持度高的宝宝入园时会哭很久,期待你把他带回家。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的行为,尽量不要直接说不可以,最好能和他说一说你反对的原因,如果你能说服他,他会非常坚持地执行你的规则。但是在你必须立界限的地方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他的坚持而放弃原则。坚持度高的宝宝有时比较害羞退缩,如果第一天就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会很害怕,最好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提早一点带他去看看幼儿园,慢慢熟悉环境。刚开始时只送半天,逐步渐进,这样他的适应过程才会比较顺畅。
适应度高的宝宝
适应性高的宝宝,会让父母在教养上感觉比较轻松,但他也容易把情绪压在心里。有时还会因为适应度高,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学会一些其他小朋友的坏习惯。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情绪状态,如果宝宝见到新的东西很好奇,愿意去尝试,精神状态、睡眠和饮食都很好,那么不用担心,他并没有在压抑情绪,是真的适应很好。同时,要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适度地隔离环境不良影响。
找到宝宝在幼儿园坐不住的原因
妈妈去幼儿园接然然放学,顺便和老师交流起来。老师说然然很聪明,学什么都快,可就是上课的时候坐不住,总爱在教室里乱跑,请妈妈回家加强教育。晚饭后,妈妈问然然,为什么要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然然回答说:“不知道。”问了半天,也没弄清楚坐不住的原因。于是妈妈决定不再追究原因,而直接采取让然然不再乱跑的行动,并与他协商后订立了一份“口头协议”。
这份口头协议非常简单,就是每周日晚上,然然从自己收藏的车模里选出5辆交给妈妈,由妈妈来保管,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每天晚上,妈妈会向老师询问然然的在园情况,只要老师说他并没有在上课时随意走动,就可以归还一辆车模,反之,这辆车就得在妈妈这里继续扣押。如果一周下来,然然成功收回5辆车模,妈妈会在双休日再带他去买一辆新的作为奖励。
这招很灵验,然然果然一周表现良好,周日妈妈就带着他去买了一辆大卡车。第二周,妈妈没有再扣压他的玩具,只是然然如果表现好,就依然给买“奖励车车”。一个月后然然开始淡忘了,妈妈只能重新实施先行扣压的方法。
宝宝坐不住
是有原因的
宝宝在幼儿园里坐不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与年龄有关系,也可能是习惯没有养成,妈妈不要轻易就认为宝宝患有多动症。
年纪较小
现在的小朋友,入园的时间越来越早,有的2岁半、甚至2岁就上幼儿园了。较小的宝宝专注力往往比较差,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而且,宝宝的思想与行为是同步的,当他发现新目标时,可能就不会考虑幼儿园的行为规范了。4岁以前的宝宝,容易兴奋和冲动,常常不自觉地打扰他人;做事有头无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随环境分散;行动不经思考,往往不顾后果。不过,这些问题妈妈都不用担心,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渐渐改善。
不习惯久坐
宝宝刚入园,对幼儿园的规范没有概念,做事就会随心所欲。他不管老师是否在上课,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和谁说话就走过去说几句,看到玩具架上的玩具就会过去玩。有些插班的宝宝,更因为大声哭闹而影响正常上课,通常老师就安排保育员带他们在园内走动。这样的日子长了,宝宝就养成了习惯,误认为上幼儿园就是在园子里玩儿,再到教室里坐着就坐不住了。
要让宝宝了解幼儿园的规矩,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在他站起来时,老师制止他,多次以后宝宝才会知道上课时不可以随意走动了。
藐视权威
有些古灵精怪的宝宝,老师爱逗他,他也知道可以和老师开开玩笑。他们并不是坐不住,而是在上课的时候有意去招惹老师或保育员,比如伸脚去绊保育员,抱住老师的腿不让通行等等。这些在被宠坏了的宝宝,已经充分认识到老师不会很严厉地对待他,爸妈只能寄希望于换班了。
超常宝宝也会坐不住
一些资质超常的宝宝,接受能力比一般宝宝强很多,就算他们走来走去,可能学到的东西却比坐着不动的宝宝还多。他们因为学得太快,觉得坐着很无聊,所以就站起来走来走去。他们不仅上课坐不住,还可能不睡午觉,甚至把小朋友都叫起来玩。如果宝宝的多动行为严重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爸妈应带宝宝去做相关的检查。确诊宝宝到底是多动还是超常,采取治疗或针对性的指导。
点评
扣压心爱的玩具
没收宝宝心爱的玩具,是最能让宝宝加强记忆的惩罚方式之一,比打骂有效得多。宝宝的玩具被妈妈“代保管”了,他为了要早些拿回来,必然会努力达到妈妈的要求。
物质奖励是辅助
可以给宝宝物质奖励,但是只能是辅助手段。有的妈妈为了让宝宝在幼儿园里表现好点,也许诺给她买玩具,结果宝宝当面认同,到幼儿园就会忘记了。主要原因,就是妈妈仅仅打了“奖励牌”而没有实施让宝宝长记性的措施。
家长出言必践
与宝宝定约,爸妈必须信守诺言。宝宝做到了就要实践许诺,不能搪塞、推脱。
宝宝的记性不长久
对于三、四岁的宝宝来说,记忆力虽然强但兴奋点还是很容易转移的。当他专注于一些事情时,考虑问题就没有那么全面了。所以,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承诺,爸妈应该常常提醒他。
“定协议”不适合所有宝宝
宝宝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三岁多就能坐着十分钟不动,有的宝宝就是坐不住,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强迫他。与宝宝定协议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可以让宝宝学着自我约束。但是,只有具备较强自制力的宝宝,才比较容易执行协议内容。宝宝如果不到3岁,还没有长效记忆,通常不容易记住协议内容。
如何让宝宝平息愤怒?
生活中,免不了发生孩子脾气暴躁、反抗家长的事情。假如孩子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先保持冷静,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绪。
温柔地讲话。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用克制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你的话语越是简单,语气越是平和,对孩子传递的信息就越是清晰,对孩子的安抚作用就越是强大,这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同化的好办法。
给孩子提供限定的选择。如果孩子面临太多选择,也会变得急躁。例如不要对孩子说“你午饭想吃什么?”而是对孩子说“你想吃饺子还是面条?”
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搂一搂他的肩膀,拍他的背。
让“激战”变成可笑的事,小家伙暴跳如雷的时候,为什么不和他一起跳呢?或者用录音机把他的哭闹录下来,放给他听。一旦小孩子觉得这事儿有点可笑,他就会学会控制自己。
从10倒数到1,这是一种能让孩子迅速平静下来的好方法,简单、有效。要慢慢数,期间无论如何不要提高声音。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轻易妥协。不然孩子就会反复用这一招,他的反抗,就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另外,威胁并不是一个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绪的好方法,只会加剧亲子间的碓立。
宝宝的情绪发展到情感体验
导读:孩子长期与亲人分离、家庭破裂、家庭环境发生改变以及缺乏母爱等,都会影响幼儿情绪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必须让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使家庭和睦、父母情绪良好,生活中充满爱。只要孩子有了乐观向上的情绪,就会充满热情去学习和探索,经受得住失败的挫折。
随着孩子心理的发育,孩子的情感也在发展。进入了幼儿期,孩子的情绪已不再取决于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了,而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受到父母的责备会引起痛苦、受到父母的赞赏而高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社会情感增多,将近1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时他会因看到别人笑而笑,看到别人哭而哭,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的情感的基础。到了幼儿期,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增多,孩子在成人交往过程中,初步接触到社会对人、物和事的好,坏、美与丑等的评价,因此,高级的社会情感开始萌芽,通过成人的语言强化如“好”、“不好”,“乖”、“不乖”等,有了最初的爱与恨的体验。
针对这时期孩子情感发育的特点,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而又稳定的情绪。当孩子在玩耍时,受到挫败后,要给予鼓励和安慰。取得了一点进步后,要给以表扬和肯定,太多的训斥和责备会破坏孩子的情绪。情绪的发展会受到环境影响,受到大人情绪的影响。孩子长期与亲人分离、家庭破裂、家庭环境发生改变以及缺乏母爱等,都会影响幼儿情绪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必须让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使家庭和睦、父母情绪良好,生活中充满爱。只要孩子有了乐观向上的情绪,就会充满热情去学习和探索,经受得住失败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