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孩子不喜欢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1-10-07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导读:别看宝宝人小,其实心理小秘密还挺多,瞧,这些孩子们开始数落自己妈妈的一些不是了,你先别急,看看孩子们说得有道理没。这8种妈妈孩子不喜欢,你上榜单了吗?来对照检讨下!
1、只顾自己玩的妈妈
5岁的汤姆说,“我妈妈常常只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顾家,也不顾我。有不少时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实际上她回家时我往往已睡着了。我不知道妈妈究竟是不是爱我。”
专家评析:其实这类妈妈称得上是“自私妈妈”,缺乏对孩子的责任感。建议应该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余时间在才5岁的孩子身上。
2、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还不到3岁的琳达哭着说,“妈妈只有见到爸爸时才眉开眼笑。她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爸爸,而不是留给我。她说我什么都不好,而说爸爸什么都好。我很生气。”
专家评析: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妈妈视作“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包括爸爸“分享”。对这么爱“吃醋”的琳达,妈妈理应有意识地做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她增加“妈妈确实最爱她”的自信。同时当爸爸的也应大度地适当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3、爱体罚的妈妈
5岁的小顽童布尼透露,“只要我淘气,如跟小朋友打架啦,弄脏了衣服啦,在墙上画画啦,妈妈就会罚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一次我用弹弓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窗,妈妈更是生气,不仅不给我饭吃,还狠狠地拧我的胳膊,直疼得我嗷嗷叫。于是我再也不爱妈妈了,因为我觉得她并不爱我。”
专家评析:体罚可能成功地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但这一定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带来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因体罚而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一般在几周后即会显现出来,其中包括:经常撒谎,偷盗,爱欺负弱小同学,难以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缺乏同情心,不服从教师教导,有时可能极度自卑等等。在2年后则可能发展至斗殴、抢劫、闹事等更为激烈的暴力行为甚至反社会倾向,并增加成为小流氓、小霸王的危险。
4、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4岁的贝克嘟着嘴说,“妈妈一直不喜欢我周围的小伙伴。她说汤尼说话结巴,彭努长得丑,肖斯脑筋不好使,尼尔嘴又太馋。反正在她嘴里没有一个好的。更让我不快的是,她要求我不跟他们玩,还生怕我被他们‘带坏’。而实际上他们都是既可爱又诚实的好孩子。我为妈妈感到害臊。”
专家评析:妈妈是孩子步入社会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须注意一言一行!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而让孩子在你以身作则的指引下学会尊重他人,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任何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就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孩子会被“带坏”。
5、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5岁的海伦埋怨说,“妈妈总是说话不算数。她曾答应马上给我买一个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没有买。她还保证在外婆生日那天带我上外婆家,但后来又说不去了。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她都说得到却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话了。这样的妈妈真叫人扫兴!”
专家评议:“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是诚信。诚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其实,“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之时,而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遗憾的是,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6、过于严厉的妈妈
5岁的丹尼说,“妈妈老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说我写的字不端正,画的狗一点也不像,还批评我洗碟子不干净。我真的什么也不行吗?想到这里,我很泄气。”
专家评析:父母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自我肯定,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正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做出了过高的要求,由此孩子便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埋怨之中难以自拔,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遗憾地丧失殆尽。最后当他每每开始做一件事时,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如:我的能力就是比不上人家,我的脑筋就是笨,或我就是不讨别人的喜欢等等。不妨将对孩子的“你洗不干净碟子”改成“你真了不起,才5岁就能洗碟子啦!不过要是你能再多花点时间冲洗,碟子会洗得更干净的。”这么一改,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要认识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是样样都棒的“全才”(其实成人也是如此)。要是你的孩子在绘画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大可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因为他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胜过别的孩子。
7、太肥胖的妈妈
3岁的玛丽哭着说,“妈妈实在太胖了,而且弄得很邋遢。每次她上幼儿园开家长会时,小朋友们都会暗暗地笑话我。我很难过,但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专家评析: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母亲自然更是如此。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对“心灵美比外貌美更重要”的抽象理论还难以理解。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母亲应该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8、不好玩的妈妈
4岁的亚裔孩子埋怨说,“我能歌善舞,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我。我还会作画、剪纸、弹琴、捏泥巴,可是妈妈不仅都不会,她还瞧不起我的爱好。妈妈早出晚归,空余时就只知道读书。她还老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以后才有出息。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我真感到扫兴,为什么我的妈妈这么不好玩?”
专家评析:孩子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同时这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对幼儿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多多读书。其实在阮这样的年龄段,理应通过多玩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因为玩实际上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提升智力的极好学习。此外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作语言交流。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是很“好玩”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特别认生,妈妈怎么办?
导读:“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妞妞最近特别认生,只要出去见了陌生人就躲得远远的。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她就毫不领情地大哭起来,哭得人家不知所措。有人来家,妞妞一定哭闹不休,直到把人哭走,就算把人哭走了,妞妞还能伤心地哭上十多分钟。为这事,妈妈烦恼不已。
点评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5个月的时候,随着宝宝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
6个月的宝宝已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对妈妈则最为依恋。
8、9个月的宝宝认生的现象更为常见。1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
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发展的共性。此外,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宝宝出生以后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宝宝认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怕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社会化进程。
解决策略
1。提前预防
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1。尝试投宝宝所好
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
2。找机会发挥宝宝强势
平时多观察宝宝,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宝宝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宝宝自信心。宝宝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3。培养宝宝安全感
父母对宝宝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照料宝宝、与宝宝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宝宝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宝宝。
4。切忌溺爱宝宝
被溺爱的宝宝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宝宝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宝宝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宝宝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宝宝自己拿等等。多数宝宝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宝宝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宝宝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
5。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等到宝宝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宝宝甚至抱抱宝宝,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加强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妈妈不要偷偷离开孩子
导读:妈妈临走时要抱抱孩子,对孩子说“再见”。即便是孩子听不懂,也要给他讲明白妈妈离开的理由:“妈妈要去上班了,如果宝宝好好玩,好好吃饭,妈妈很快就回来啦!”
孩子知道妈妈要上班去了,会多么伤心啊!上班前和孩子亲密接触,对他和您一天的心情都很有好处。可以用手指轻刮一下孩子的脸颊,可以对着孩子学猫叫,也可把能发声的玩具对着孩子的耳朵将其叫醒。给孩子穿衣服时,可在其腋下或背部挠几下,使孩子体会到乐趣。肌肤之亲是让小宝宝感觉到妈妈关爱的最好途径。
妈妈临走时要抱抱孩子,对孩子说“再见”。即便是孩子听不懂,也要给他讲明白妈妈离开的理由:“妈妈要去上班了,如果宝宝好好玩,好好吃饭,妈妈很快就回来啦!”
很多妈妈为了避免孩子的纠缠而偷偷离开,这种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因为孩子会一整天找妈妈,会因见不到妈妈而心神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这种做法持续下去会使孩子形成整日找妈妈的习惯,再见到妈妈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了。妈妈应让孩子接受妈妈要离开的事实。
孩子不喜欢玩笑话
导读: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开玩笑,而且喜欢利用孩子对事物的无知和对什么事都当真的态度来开玩笑,其实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案例:星期天,小珍的妈妈带她去动物玩。临上车时,妈妈对小珍说:“今天车上的人太多了,我们不去了好吗?”小珍一听,马上就带着哭腔说:“不,不,我要去,就要去!”并露出可怜、焦急的样子。妈妈看小珍急成这样,开心地笑着说:“妈妈是哄你玩的,好,好,我们就去。”
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开玩笑,而且喜欢利用孩子对事物的无知和对什么事都当真的态度来开玩笑,其实这是非常要不得的。首先,玩笑常常是给出一个条件或前提,而却没有结果。如上述妈妈假装不带孩子去动物园,本来如果真的不去,说出来就不去了,这样给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而玩笑却恰恰相反,容易使孩子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这对培养孩子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容易使他们养成出尔反尔、说谎、任性等毛病。
其次,不当的玩笑会使孩子产生不确定的心理,又容易使孩子产生犹豫、焦虑等心理体验。由于玩笑表现为对确定结果的否定,一旦被揭穿,会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这对于经常开玩笑的大人们不失为寻找快乐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不会说假话的孩子来讲,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能够理解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因果关系,因而玩笑极易使孩子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反复如此,易使他们产生忧虑矛盾的心理,容易使孩子变得没有主见。
在你和孩子开玩笑的时候,要想想玩笑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果不利,还是不要开这个玩笑。如果玩笑开了,要注意在玩笑结束时给孩子做专门的解释,以消除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