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点男孩的心理
发布时间:2021-08-31 关于梦想的故事 关于莲的故事 关于幼儿的故事导读:皮鞭和人民币,会无情地扭曲学生的性格——“不听话就打,听话就给钱”的教育方式,培养的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问题男孩,则有了明显的答案。
“西点男孩学校”属于寄宿式学校,平时,学生白天在原来的学校正常上课,放学后回到“西点”。除了上课外,还进行跆拳道、篮球、足球等训练。“西点男孩学校”引发争议最大的是学校平时主要是采用鞭打、吃辣椒、吃黄连的方法作为惩罚,同时以发放现金的办法作为奖励,并且采用分级管理的办法。
对于“西点男孩学校”的教育方式我想做下面几点分析:
首先是对“鞭打、吃辣椒、吃黄连”等惩罚教育的分析。当儿童犯错误后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是对的,但要注意惩罚的方式和方法。惩罚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让儿童做不喜欢的事情,如西点的各类体罚方式;另一种是剥夺儿童喜欢的事情,如减少儿童的游戏时间,一段时间内停止对儿童进行奖励等。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共同点是都能起到一些表面的效果,即能在短时间内减少甚至消除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打架、危险行为等。
但是这两种教育方式带给儿童的深层次的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体罚等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惩罚过多会使儿童在困难面前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征,总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对的,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西点的这种体罚方式是一种经典行为疗法,对人行为的改变有一定的疗效,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甚至消除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却只停留在行为抑制的层面上,与认知脱节,一旦外部环境消失回到原来的家庭中,则容易失去效果,甚至带来矫枉过正的危险。而当儿童犯错误的时候剥夺儿童做喜欢的事情的权利,则能够让儿童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也不会给儿童的心理留下阴影。这个在教育心理学上已经非常明确的道理,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是如此的混沌不清。
其次是容易形成模仿的心态,形成“以暴制暴”的不良观念。通过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实际例子,西点男孩会很快学习到只要别人不听话那就能打得他听话。当众体罚、鞭打孩子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铭记一生的屈辱,同时模仿和报复的心理会让孩子很快学会“以暴制暴”,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更没有好处。
再次,赤裸裸的金钱奖励会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洗刷的铜臭。“西点”的奖励方式会让他们觉得按照规则去做就能得到奖励,听老师话就能得到奖励,而奖励的方式就是现金。虽然我们提倡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同时现代社会对金钱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任何好的行为都以金钱作为奖励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掉进“一切向钱看”的无底洞当中。
皮鞭和人民币,会无情地扭曲学生的性格——“不听话就打,听话就给钱”的教育方式,培养的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问题男孩,则有了明显的答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关于男女孩的思考行为
导读: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得高分的女孩和得低分的男孩
大多数人相信只有男孩子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在他们看来,男孩子更擅长发明创造,女孩子只有在词汇量方面令男孩望尘莫及。在小学里,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特别是象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女孩子往往得高分,而男孩子带回家的常是低分数。
有趣的“橘黄物块移动”实验
科学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检测了婴儿如何发展其不同的能力。对于十一个半个月大的婴儿的思维能力,让婴儿坐在母亲腿上观看在小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一个橘黄色的大块东西从蓝色吊箱上吊起,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处,重复做6次。第二幕也是相似的,只是橘黄色的物块小了一些。男婴儿好像没注意到物块的大小差异,而女婴则立刻激动起来,并开始发出语言一样的声音,她们好象要说话。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女孩子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孩子快。通常女婴说话比男婴早,科学家们认为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正是左脑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人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
根据在于离母亲的远近?
但在上学前的几年里,男孩子正逐渐形成一种所谓的“攻击性”。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人,一定是勇气十足、精力充沛的,他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总是第一个挑起打架。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产生这种攻击欲的原因是荷尔蒙。然而,科学家现在认为荷尔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这种侵犯性是由于他们母亲导致的。母亲让女儿靠近自己,而训练儿子远离她,来发展他的独立性。因为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否是那些在校女孩子比男孩子“脑子好”,而只有少数女孩子成为科学家的原因?是否导致成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男人做的呢?
孩子“心理异常”大盘点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要点
导读: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一生。家长要掌握要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1.保持父母与孩子有效不间断的对话,保证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幽默风趣的对话、戏谑)。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3.培养独立性、鼓励冒险精神。
4.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观察者。
5.允许你的孩子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既不要打断也不要加以审查评论。
6.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你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
7.鼓励你的孩子在家中谈论学校的生活、谈论他的友谊。
8.定期讲一些启发性的故事或寓言。
9.把你希望孩子做什么棗或者不做什么棗尽可能具体化。
10.安排适合孩子兴趣,脾气和技能的家务。
11.鼓励你的孩子从事那些能够锻炼他自我控制能力和培养他同情心的活动。
12.适时赞扬、支持、鼓励。
13.经常与你的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或共同完成某项工作,每一次成功都是建立自信不可或缺的基石。
14.保证每天有一小段时间让你的孩子与同伴玩耍游戏。
15.当你看见别人的孩子不公正地利用你的孩子时,你要巧妙地介入其间。
16.对不良行为应给予适当的惩罚。
17.要认真对待任何一次撒谎和偷窃,千万不要让孩子因撒谎偷窃而获益,若不幸已发生撒谎或偷窃,要与你的孩子共同研究补救措施。
18.你的批评所针对的是行为,而不应是小孩本身。
19.不要让涉及孩子不合规矩的行为的讨论变成争论。
20.不要让你的孩子感到难堪或羞耻。
21.不要靠体罚来管教孩子,若你错手打了小孩的屁股,你要找适当的时候向他道歉。
22.无论何时,只要你做错了,就应该道歉。
23.树立良好的榜样。
24.在孩子面前父母管教的步调应一致。
25.对付情绪失控的儿童最好的办法是转移其注意力。
26.对儿童需求延迟满足。
27.孩子患病时应寻找支持你和孩子的外在力量。
28.对陷入紧张与沮丧的孩子提供安抚性的信息和支持。
29.不让孩子看恐怖的或令人反感的电视节目,帮助你的孩子区分电视中的和真实生活中的事件。
30.如果合适的话,你的命令中应该包含着某种奖励。
31.定期与老师交流。
32.对你的孩子的成长不能期望太高,不能操之过急、拨苗助长。
33.必要时约见心理医生。
孩子咬东西说明心理有问题
导读:小宝宝爱咬东西,往往是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因此总会把东西咬上一口,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
有些小孩子很喜欢咬东西,抓起什么就喜欢往嘴里塞,大一点的孩子甚至爱咬人。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李杰主任医师提醒家长,孩子爱咬人、咬东西,可能折射出孩子有情绪问题,家长要注意疏导。
专家分析,小宝宝爱咬东西,往往是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因此总会把东西咬上一口,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儿园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还喜欢咬东西甚至咬人,那么这可能暗示出他们有情绪上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如果孩子喜欢咬东西、咬人,家长应该首先寻找原因,看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如有的孩子就是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的妈妈抱别的宝宝的时候,或是感到不高兴的时候,会通过咬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疏导宝宝的坏情绪外,家长还可以提醒孩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让宝宝知道他不开心可以告诉大人,不一定非咬东西。
专家还提醒,一旦咬人、咬东西成了孩子的一种经常性行为,就有必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必要时还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如果孩子是被其他孩子咬了,也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例如在宝宝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处,止血之后可用冷敷法。如果咬破了皮肤,最好带孩子看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