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最幸福的家
发布时间:2021-08-2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是什么?
有位老师曾经问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家和房子的区别,小朋友纷纷抢答,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家和房子的区别就是,家里有爸爸和妈妈,但是房子只是一个房子,不一定有爸爸妈妈。”小孩的话让老师大吃一惊,他的表达,比我们大人的还要更加直观和准确。
那么,什么样的家,才是孩子眼中最好的家呢?气派豪宅,豪车洋狗,花园游泳池?其实,那些豪华的房子在孩子面前,也还只能是一个房子。而孩子眼中最幸福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爸爸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是一个家庭的两大支柱,如果这两个支柱中间的连结出了问题,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间的爱,那这个家庭在孩子心里无疑是残缺的、不温暖的。
夫妻感情不和影响儿童情商的发展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坏情绪不加控制,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日后难免也会有情绪控制问题。另外,在缺少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在无论是在班级还是日后在工作团队中都容易胆怯,不敢表现出全部的才能,潜能往往也无法得到完全开发。
针对此种情况,建议各位父母这样做:
首先,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父母的争吵会使孩子感到恐惧,而孩子又几乎没有任何能力进行调和,心中充满无能为力感。长此以往,孩子无疑会对动荡的家庭环境感到绝望,无法感受到温暖的爱。家长们都希望孩子的心态阳光、积极,在孩子面前争吵达到的正是相反的效果。
此外,了解孩子的感受,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别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只需承认双方均心情不好即可,并说清楚这是自己的问题,告诉他:“大人也有大人的问题,我们必须自己去解决,你不要担心。”
第三,不要把争吵时产生的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由于夫妻之间的矛盾,孩子可能会遭到冷遇,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产生孤独、失落之感。这是家长们需要避免的。
最后,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虽然这条列在最后,但不代表它最不重要,无论家中发生什么情况,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他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01、幸福跟家庭环境有关系
在任何一种父母有负面情绪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幸福指数一般非常低,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在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下长大,所以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检点我们自己。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有钱状态还是没钱状态,不管是工作顺利状态还是不顺利状态,你首先产生的情绪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是否认外部的还是否认内部的?
首先,任何把原因归到外部的,或者是把任何原因归到自己无能的,这些都是不幸福的来源。而你的幸福观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毫无疑问,我比较幸福,虽然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积极应对身边一切事情。我很少听到父母去抱怨,他们总是勤劳地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实际上,在我们整个村子里,我家的生活一直是非常不错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般一个人家是养3头猪,我们家一年养6头猪。虽然当时猪也卖不了几个钱,因为当时要还苏联的债,都运到苏联去了,但是这还是意味着我们家的收入比一般的人家要高出一倍,因为农村当中,唯一能拿去换现金的东西就是猪。粮食是换不了现金的,粮食是国家定额征收。
这种生活状态,让我从小意识到:如果你要变得更好,你就要加倍努力,和外界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经常抱怨社会,抱怨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我有一些朋友到了美国,也天天抱怨美国。
我可以断定,他们跑到丹麦——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照样会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所以说,不管你在哪里、受到怎样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理,提醒自己要阳光起来。
02、幸福是需要经营的
大量的父母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在把自己孩子的前途给毁掉,因为他都不知道孩子从小到大应该培养。
我是搞教育的,我发现中国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幸福。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教育好。其实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是经营一个家庭幸福的过程。
当一个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有出息,或者说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幸福指数立刻就增加了。
引导孩子多读书
很少有父母会引导孩子读书的好奇心,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读书。读书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很重要的一环。3岁开始到10岁,孩子就应该养成的读书习惯。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带到一个世俗的空间,去比较很多不该比较的事情,让孩子养成一些世俗的比较习惯,成绩不如别人自卑,衣服不如别人自卑,长相不如别人自卑。
除了社会因素以外,父母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你结婚生孩子了,你又不会带孩子,那孩子就会变成你的噩梦,想要的幸福也是比较渺茫的。
中国人不幸福的根源不在于不信宗教,中国人不幸福也不是因为没有钱,中国人的平均生活状态,除了一些边远地区的人,还是不错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你没法生存下去的时候,财富和幸福是密切相关的。当你到一定程度之后,幸福已经不和财富正相关了。
我个人感知的幸福是这样:如果给我一个四十平米的房子,只要满足我下面两个条件,我就能幸福地生活。第一个条件是在房间里有一堵墙的书;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让我每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可以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吃一吃喜欢的饭,这个饭绝对不是鲍鱼鱼翅,而是兰州拉面。
我个人有资格告诉大家:你个人的幸福和财富的叠加是没有关系的。到一定程度,你的幸福一定是来自于和财富无关的东西。
否则我的幸福指数应该是很高的,而我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比在坐的各位高,甚至还要低一些。我有钱了,但是我没时间;我有钱了,但是我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
03、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但是想回过来,我还算是比较幸福的。这倒不是因为娶到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孩子,而是我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不去跟别人,尤其是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
我们很多人不幸都来自于什么呢?看见邻居生活的好就不幸福;看到你的同事变成局长,自己还是个处长,你就不幸福;看到边上的人长得比你好,你就想去划两刀;看到同事成绩比你好,你就恨的不得了。这种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上的伤害。
一个人要不要比较呢?要比较,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永远和身边的人比,而且比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足。如果人比出自信来,比出快乐来,那就可以比较。
而中国人永远是比到最后,比出自己的万般不是,比到最后崩溃的状态。所以我下决心,让我在生活当中不和别人攀比。
多和自己比
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
你不要管街上的人走多快,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快,也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慢。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往前走就好了,说不定慢慢就走到幸福的前面去了。
再以我刚才提到的马云为例。马云进入杭州师范的时候,跟我一样的状态,三年高考,第三年才考上,而我还是考上的北大本科,而他考上的是杭州师范的专科,但是马云进步得比我快。我到了北大,一下子就栽到了深深的自卑中间。
比来比去,从文艺到体育到学校活动到跑步,没有一个同学我能比得过。到大三的时候,我得了肺结核就更加自卑。到了大四的时候,好不容易留到了北大,教了两年书。
大家看《中国合伙人》里的窝囊样儿,就是我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样子。好在后来慢慢教出来了,慢慢学生喜欢我了,后来才有了自己的生活、爱情和事业。
自信很重要
人自信是很重要的。马云比我厉害多了,马云到了师范学院第一个礼拜,找了一圈没找到比他更难看的,郁闷了两个礼拜。第三个礼拜他就站起来了,他说过一句话:一个男人的成就与他的长相成反比。长得越难看,成就越高。
后来,我反复在百度、Google上找这句话是谁说的,结果百分之一百都是马云说。他自己编出这句话,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在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必须从专科变成本科,当时是很难的事情;第二个目标,大学四年,必须能当学生会主席;第三个目标,必须把杭州师范大学最美的姑娘娶回家。
你看,我长成这样都不敢定这样的目标。这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什么概念呢?这个概念就是你得设定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我后来做新东方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断给自己、给新东方设定目标。别人做得多大多小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自我肯定,事情慢慢就做起来了。
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关注自己个人的成长,关注自己兴趣的提高,关注自己经验的积累,关注自己未来的生命目标,一点一点去努力。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点:不管你多忙,一定要留一点悠闲的时光给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孩子。
想给孩子幸福的人生,应先给孩子幸福的童年
总想做孩子们的灵魂的工程师i,总是揪住他们的每一根“羽毛”,总想千方百计的制服她们,又想期待她们高高飞翔。有时我们不太了解孩子,不理解她们为什么因为失去一件没用的物品而哭闹,不明白她们为何会对一片叶子,一个石子爱不释手,正因为这些不理解使孩子受到不该受的委屈,孩子们就不会真正快乐。
假如不能真正理解孩子,那么所有的爱都可能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假如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所有的关心教育都可能招来孩子们的反感。
记得有一次带缘缘去动物园,那里有一幕让我难忘也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在一片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因为是冬天草是干的)有一个约四五岁的小孩在草地上翻滚
,头上身上都是草简直像个小草人,孩子却很开心,旁边的妈妈满脸笑容看着孩子,而过往的行人有些不理解,有些孩子也想去玩却被家长一把拽走了。我起初也不喜欢,可忽然一想为了孩子开心身上弄点草算什么,即使是泥吧也无所谓,回家顶多花点时间洗洗。缘缘也想去又怕我不同意,我问:“宝贝你想和那小朋友去玩吗?”缘宝贝点了点头,我鼓励她说:“你去玩吧宝贝,没关系衣服脏了妈妈回家洗”。宝贝一听高兴地扑向草地一会翻滚,一会跳,一会躺的,开心极了。
看着孩子玩得如此开心,我想到了我的童年不就是伴着玩泥巴,钻草堆长大的吗?我想只要孩子开心不伤害到她,就让他们玩的无忧无虑,玩得高兴,玩的彻底,玩的忘我吧!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感触颇深,以前总担心缘缘自己擦不干净屁股一直是我们大人来帮她擦,春节以后在幼儿园里有时自己擦,一开始会擦不干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擦得很好了,根本不用我们了。我想如果早让他自己擦,或许早就会了。
我们大人真不应该随意剥夺孩子的权力,不能怕伤害到她就不让动这动那;不能怕弄脏弄坏而不让玩着玩那;不应怕孩子做不好就事事大人包揽,事事按照大人的意思处处限制孩子。我们往往由于太注重孩子的每一根羽毛生怕她们不够挺拔,不够美丽,不符合标准而限制了她们飞行。要给孩子充分的想象权,放肆权,顽皮捣蛋权.....要让孩子尽情的感受快乐,享受快乐。
想给孩子幸福的人生,应先给孩子幸福的童年,有种爱叫做“放手”,爱她就把幸福给她,同时也是把幸福给我们自己。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
家长“关心”越多 孩子幸福越少?
什么叫幸福?高教授介绍,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它是一个感性问题,一个人的欲望有好的或者坏的,是实的或是虚的,更多时候是从众心理,大家都那么去做,却没有考虑是否真的需要、有多么的需要。她举例说,现在大家都熟知的李娜夺得了法网冠军,是不是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去学网球呢?这虽然是一个好现象,但一个孩子的培养花销确实很大,每个孩子去学网球是否都会有所成就、有所回报呢?每位家长和孩子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考虑。幸福可以度量吗?高淑娟分析,幸福指数高不等于就幸福,幸福是什么?恐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然而如今,人们偏偏要把它统一标准、数字量化,年年更新幸福指数,这有必要吗?有意义吗?俗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的体验者是每个人,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高淑娟直言,幸福指数评一评无妨,但数量和频率却要控制一下;或者学学国外,将幸福作为专门学科来看待,多注重人们内心对于幸福的体验。因为归根到底,幸福是什么,还得普通老百姓说了算。
孩子为何不幸福?
社会上自感不幸福的人特别是孩子们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的忐忑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开始让众人感觉不快乐呢?高教授表示,现在孩子的压力都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给的:家长越关心孩子,给他们的压力越大。例如很多在校大学生,看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就害怕,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打电话回去,强制性联系弄得双方都被动,家长管得太多,孩子感觉束缚了自己手脚。过多干扰孩子,让他们失去了分析能力。
高淑娟笑说:“我之所以能走到现在这个地位,拜父母所赐没有过多管我,我不敢说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敢说父母不管我的好;孩子进入大学,生活圈都有所改变,生活见解都提升了,孩子是海阔天空了,而家长们却用老一套习惯管教孩子,使孩子有着过多压力。”
当全国学生进行高考时,药家鑫被处以死刑,怎么样引以为戒?高淑娟认为,他们的做法都是一念之间,旁观者可加以评论,但要反思一下当你在危机关头能否处理得当?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不犯错,当不能掌握危机公关能力时,家庭可以给他们补一课,然而过分关心却给孩子带来了更大麻烦,使他们不再幸福。
“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满足已超越温饱问题了,一个人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很高,一旦没有得到满足时,失望会越大。”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导高淑娟,6月11日作客“名家论坛”,给市民解读“国人的幸福指数与幸福价值”。记者袁毅实习生吴细琼
家长不应让孩子幸福过了头
相信这代孩子肯定是最幸福的,他们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但是这代孩子也是最不幸福的——他们似乎都患上“幸福综合症”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唾手可得,不论得到什么,对他们而言,都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了。
办公室有一同事儿子,都上小学二年级了,依然过着奶不离嘴的生活,每月要喝三罐奶粉——是因为他从小吃腻了鱼肉,现在闻到鱼肉味就恶心,能吃的蔬菜也只有一二种。所以无奈之下只得用奶粉补充营养。
孩子得了食物饱和症的大有人在,因为从没尝过挨饿的滋味。
最好的奶粉,最好的鱼肉,最新鲜的蔬菜,每个家庭都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宝贝创造自己经济能力可及的至好食物。可孩子依然索然无味。
这使我想起了两个异曲同工的故事。
先是猴子。专家拿两群猴子做实验。一群猴子吃的栗子唾手可得,它们却食欲几无,长得瘦不拉叽。另一群猴子,则让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他们得过河爬上悬崖才能弄到树上的栗子。结果,后者明显比前者有活力。
又在《读者》上读过一则养河马的故事。有经验的老饲养员总让河马处于半饥饿状态,而年轻饲养员则精心照顾自己的河马,每次都让它撑饱为止。结果,吃太饱的远没有吃半饱的河马长得壮。年轻的饲养员不相信,非要跟老饲养员交换养不可。结果,年轻饲养员精心照料的河马又远远不如老饲养员那未曾吃饱的大河马。
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日三餐,生活起居被精心伺候得如小皇帝小公主一般的独生子女,个个任性自我,丝毫不懂感恩体谅。
一日上课,停电了。
“老师,小C哭了,他打电话叫妈妈接他回去呢。停电了,小C一直没精神呢!”一个孩子急匆匆地向我报告。
那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习惯很差,怕动脑。我曾经看过他那坐在宝马车里的戴墨镜、十个指甲鲜红的妈妈。孩子家境的殷实是不言而喻的,他在家里的受宠程度可想而知。我忽然想到了几日前他写的一篇日记,说是自己跟妈妈去医院挂点滴,他嫌那里环境太吵,妈妈只好提着点滴赶回家挂了……
没过多久,他妈妈果然火急火燎赶过来了……
停电了就如临大敌,这仅仅是千千万万被宠坏的独生子女中的一个。
因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各高校新生报到“拖家带口”;大学期间由专人陪同照顾日常起居的为数不少;进了高等名校后纵楼身亡的亦有发生。
于是,又想到了日本的教育:为了锻炼孩子的体魄,不少家长会鼓励孩子光着脚丫走在冰天雪地中。
因此,别让你的孩子幸福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