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发布时间:2021-08-04 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方案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 幼儿园阅读亲子活动方案亲子共读,是一件充满爱的家庭生活,也是培养孩子爱上读书的关键行为,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特别关注、学习,并与孩子一起建立共读的习惯哦!
亲子共读可以从孩子多大的时候开始呢?没有限制的,全世界巨多的儿童专家都一致认为:所谓具有优秀天赋的孩子,通常都是较早就接触到读书环境的。聊爸这段时间汇集了一些儿童文学专家,关于为不同年龄段孩子选择共读读物的指引,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1-6个月
亲子共读的时机,完全可以从孩子襁褓时期开始,或许大家会怀疑孩子这么小,这么听得懂故事呢?哈哈,亲子共读,未必需要孩子听懂呀!对于襁褓中的孩子,他们能从和谐美好的声音,声调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感受到优的语音之美,进而获得安全感和柔性的美感。
当然,此阶段与孩子共读的读物不必照顾孩子的理解力,只要我们自己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就好了,我们的喜悦和真实之美感,对孩子此时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6个月—2岁
此时孩子的眼睛已经逐渐能看得清楚了,而且也能被更多的声音所刺激,去寻找声音的方向,判断声音的意义,并逐步建立起了对友好声音的欣赏和期待。
因此,可以为孩子选择图画鲜艳,语言押韵有节奏感的儿歌,童谣与孩子一起共读,这时孩子依然不动我们在读什么,但声音的韵脚和节奏,会让我们的孩子产生对母语的热爱和美感。
2-3岁
延续2岁阶段的读物韵律节奏感,但需要增加和丰富读物的内容了。此时,孩子会比较喜欢我们给他反复读诵同一文体(儿歌,童谣,或者单句子对话故事等)的读物,我们需要特别的关注这一点,不要太过心急,给孩子多文体的阅读,那样其实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孩子2-3岁期间,我们就读物本身,可以开始跟孩子介绍了——比如封面,作者,故事的题目,翻书的顺序,方向等,培养孩子按顺序连续阅读的能力。
3-5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学习能力、模仿能力超级强大,因此我们需要为孩子选择各种类型,不同主题的书籍,来满足孩子经常变化的兴趣和需求。
另外,我们还应多鼓励孩子自己读诵,表达,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表演读诵,讲故事等等,这是训练及建立孩子自信心的良好机会。
5岁以后
5岁以后的孩子,兴趣更广泛了,行为能力也更强大了,所以读物的图画及内容、主题都要更复杂些,更需要孩子思考和理解的东西多一些的。比如笑话,谜语,童话故事等,故事内容一定不能太浅显了,要有能引发思考的,需要记忆对比的,在难度是可以稍微超越孩子当时程度的——因为需要思考,所以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建立起孩子读书能静心的好习惯。yJs21.cOM
再大一些的孩子,上小学了,亲子共读的机会就会减少了,但不能没有,孩子需要自己来独立阅读了,但父母偶尔参与共读,对孩子来说是幸福的感受,也是可以从与父母共读,学习到父母阅读过程中的好习惯的。
亲子共读,就是让我们的孩子,透过父母的声音,唤起亲子之爱的共鸣,这份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是人生对母语的最亲密教育。
那我们在亲子共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些什么呢?
越早开始越好!尤其是2-6岁是孩子从亲子共读中获益最多的年龄段。
最好能有一个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这样对孩子的潜意识预备接受状态的形成,会很有帮助,也会有事半功倍的奇效哦!
要适当地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增加长篇故事的共读,这样对于孩子在共读结束之后,依然会保持对故事发展的思考和想象,这是非常重要的延展训练。
当然,我们还需要掌握在故事最高潮,最紧要的地方截住,用“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结束共读,以激发孩子的热情和继续共读的意愿。
共读读物中,如果有较长的静态描述和过长的复句结构,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删除,这些句子和内容是非常影响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的。
声情并茂是亲子共读的关键艺术,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是学习和训练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吧,虽然孩子对我们标准普通话的要求不高,但声情并茂是一定需要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亲子共读的读物,还要不时地加入一些我们爸爸妈妈自己的读物哦,孩子虽然喜欢儿童读物多一些,但对于爸爸妈妈的读物总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所以,适当选择我们的读物读给孩子听,孩子会有很强烈的成长感和骄傲感。
亲子共读相对是拒绝我们对读物的过多解释的,最好是不解释,如果孩子不主动询问的话,因为保持原本读物的语言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也是对孩子语言能力规范化训练的基础。
总之,教育是可以从襁褓,摇篮时代开始的,只要一直保持着自愿,轻松,有趣,美感的氛围,我们的孩子就能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给宝宝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男女用名的不同
由于男女在生理性别上的对立,决定了男属阳,女属阴不言而定,命名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女性常用名的特点如下:
给宝宝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1、以含女旁或描述女性字为名。如杜十娘、顾大嫂、红佛女、陈玉姑、黄九妹、彭丽媛、刘三姐、白玉娥、瑞娟刁婵、丽娜、舒婷、盛婕、慧娴
2、以与女性有关的物品的字为名。如宝钗、瑶环、凤钏、小翠、金兰、香玉、瑛、桂珍、珠、珊、绣、琳、等。
3、以形容花草的字为女性用名。如玉花、雪梅、秋菊、兰英、丽萍、爱莲、香芹、玉芝等。男士则用‘松’
4、以表示色彩的字入名。如燕红、青霞、紫涵、素贞、翠琳、彩云等
5、以美的自然形容花草、色彩和气味的字命名。如美舒、秀荣、秋香、芳艳、彩虹、娇月等
6、以美丽小巧动物字为名。如小燕、丹凤等。男性则以威武、尊严、勇猛动物为名如:小龙、玉麟、金彪等
7、以时间季节入名。如晓芳、秋菊、春梅等
8、以形容品德、及有感情色彩的字入名。如美惠、淑芳、素贞、懿妃、清照、静文、雅茹等
最后需说明的是时代不同了女用男名无可诽议,但你得明白秋行夏令事与愿违的道理,异曲同功于人生美好不在名字。
男性用名特点:一般有家长四方面愿望:一愿儿子成就大业,光宗耀祖;二愿孩子品行端正;三愿孩子具有男人
气魄;四愿儿子一生顺利、吉祥。基于上述四条男性用名有以下特点
1、选择具有阳刚色彩的字入名。如刚、阳、日、光、大、天、江、海、山、石、铁、坚、强、辉、亮、雄、伟、
取名为:强辉、汉夫、长江、希亮、四光等。
2、选择显示道德、品格、操守的字入名。如:仁、义、勇、礼、恭、智、忠、良、德、善。取名为:宗仁、学智、文信、德茂、嘉诚等
3、表示吉祥和福禄的字入名。如:进喜、汉祥、运高、应吉、顺达、宝瑞、开泰、寿康等
4、选择预示未来成大器的字入名。如:文昭、造时、国柱、志远、广才、立功等。
第二节起名技巧的思路
1、以谱系形式或论辈份起名。如孔子嫡传子孙名称同辈人的中间字按某种规律排定
2、在兄弟姐妹中选一个特定的字
3、以数字起名,如:李谷一、张大千、沈万春
4、以出生地或故乡为名,如京生、沪梅、江宁等
5、以父母上辈愿望为名,如梁满仓、洪发、鸿儒、广智等
6、以父母姓组合起名,如父姓王、母姓郝,起儿名为:王佳豪、或王昊嘉、或王郝伟达四字也可,由于中华汉字仅几千,可用的仅几百,而中国十几亿人重名概率太大了,传统两字三字名在向四字过度,但也不能过多字
7、以天地日月星晨起名,以山川湖海起名。如日新、瀚星、柳月、兴宇、世源、心海、铭岳、江兴等
8、可名姓组合成意、巧妙搭配名姓容为一体。或谐音成词。如:田间、雷达、扬帆、柳青、舒畅、金刚、白玉霜、周而复、叶知秋、付一笑、付逸孝、阎语佳、阎宇嘉、阎儒育(颜如玉)、付逸芳、高拓天、程达奇等。
九、以文章诗词典故起名,具有典雅、风流、含蓄、秀美特性。。如反应君子风度诗:得志时怡然、失志时泰然。得名怡然、泰然,济世于黎明得‘济黎’名,利于仓生得‘利生’。安石(安如磐石)、清源(正本清源)。
十、父母有纪念意义事情入名比如:妇夫两结婚一周年生了一男孩,起名为:逸洲(一周)是取其谐音为纪念。
宝宝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让宝宝不错过爬行?
爬行是婴儿的权利。现在的宝宝像小皇帝似的,家人宝贝得不得了,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地上摸爬滚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爬行对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重要。宝宝要不错过爬行,妈咪们对此得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爬行锻炼了宝宝大脑的支配能力,也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避免今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胆小、不合群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其次,爬行增强胸、腰腹、背及四肢肌肉力量,使宝宝体格得到锻炼。
最后,爬行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宝宝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婴儿运动知觉、深度知觉、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爬行使宝宝身体的位置能随意移动,扩大了婴儿活动范围,增加了认识各种事物的机会。爬行过程中,意志力也能得到锻炼,爬行的宝宝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因此,爬得越早、越多,对增进宝宝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有积极意义。对宝宝日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爬行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爬行,即身体着地,依靠手臂和腿的运动使身体前进;第二阶段是半被动爬行,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最后是主动爬行,依靠手脚着地的“四肢爬行”。其实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爬行的第一阶段,每次可锻炼几分钟。4~5个月后头能直立时则进入爬行的第二阶段,9个月左右则进入爬行的第三阶段。也可从5~6个月时开始从爬行的第一阶段学起。
二、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爬行分三阶段,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如下:
在爬行第一阶段:宝宝常以腹部为支点,用手使劲,腿常常翘起或足尖着床,此时手臂的力量大一些,常使宝宝往后倒退,或打转转。训练方法是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腿弯曲时由家长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就会自动伸腿蹬住你的手往前爬。此时宝宝整个身子不能抬离床铺,这种被动爬行使腿部肌肉获得锻炼。
在爬行的第二阶段:宝宝俯卧,开始时家长仍可以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会伸腿蹬住家长的手,身体向前蠕动。由于宝宝颈部力量较强,上半身能抬起,家长可拿起孩子的双手往前挪动一点再放下,便于孩子学会通过挪动手来带动身体。之后宝宝逐渐能自己将手往前挪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
在爬行的第三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练习,孩子逐渐学会将胸部、腹部悬空,如果上肢的力量不能将身体撑起,胸、腹部位不能离床时,父母可以用条宽毛巾放在婴儿的胸腹部,然后提起毛巾,使婴儿胸、腹部离开床面,全身重量落在手和膝上。着拿起孩子的手交替向前,交替挪动孩子的下肢支撑身体向前运动,反复练习后,宝宝就逐渐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此后,大人可增加枕头之类软的障碍物供孩子翻越,也可让孩子练习爬上、爬下及拐弯爬行。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轻声教育,自有好处
1. 缓和你的怒气
愤怒之下的你,心情恼得像一堆火,而你说话的声调就像风,风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尝试着忍一忍怒气,压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说话的声调,你会发现你会变得稍微冷静、理智一些,最起码不会让你更加愤怒。
2. 给孩子更多信任、尊重
有心理学者说,你说话的声调高低,跟你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当你说话柔和时,孩子就能感觉到你的信任!
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比如:当孩子手拿香蕉皮准备扔时,你一句怒吼“别扔地上!”这时候,其实你在内心是默认孩子会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认真、轻声地说一句“宝宝,放垃圾桶里吧!”这时候你是默认孩子会放到垃圾桶里的。关键是,你语气中传达出的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觉得到。
3. 减少孩子对你的害怕、抵触
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
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
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
但是,当你语调平静、严肃、稍低一些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如何做到“轻声教育”
1. 压低音调、降低语速
压低声调,有助于压制你的怒火;而放慢语速,则有助于你边说话边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显得太急、太暴躁了,但事后我们往往又很后悔,毕竟孩子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其实,我们根本没那么生气,只是需要几秒钟调整一下自己而已。
2. 指出错误,同时表明期望
孩子犯错的时候,想每次都忍住不去批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并提醒他犯错的后果,而不是单纯地吼孩子。
3. 减少易怒、冲动情绪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交流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
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这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一个常读书、勤运动的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
跟孩子小声说话,降下的不止是声调,还有那颗浮躁的心。
亲子阅读的六个好方法
1、在亲子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买各种图书,心情好的时候能陪着他阅读,但是总不能持之以恒!多些时间给孩子,少些时间给电脑和电视,少些时间做家务。我们家长每日要为工作奔波劳累,所以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给予我们的孩子!其实孩子们也不会剥夺我们太多的时间,每天只要陪着他阅读15至3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
2、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
3、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适时的对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保护好孩子阅读兴趣,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4、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5、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孩子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6、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形式:孩子阅读的时间不能只局限于家里和学校里,也不仅仅是阅读书籍,逛书店是我们母子周末必做的事情,在书店看一会儿书,每人都选择一些需要的书本,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生活中必须的事情。给了我不小的惊喜:我发现儿子的语言上有了很快的提高,上幼儿园时老师们都说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并且认识的字非常多,生活中这样的点点滴滴很多,我们为此感到欣慰,这可是在平日的阅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呀,然后再在生活中自然地运用。
总之,阅读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阅读,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好的读物,能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展孩子的视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
亲子共读的4大技巧
对0~1岁孩子来说,要他们像成人般阅读确实很困难。因此,为了配合孩子的能力需求,父母必须掌握一些技巧,才能与孩子进行愉快的阅读,让亲子共读成为幸福的回忆。
技巧1:尊重孩子的喜好
每个孩子的喜好都不同,父母应该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找出孩子对哪些书感兴趣,陪孩子读他所喜欢的书,这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千万不要因为某些书比较知名,或认为哪些类型的书对孩子有益,而一味地强迫孩子去阅读。如果孩子缺乏兴趣,即使再好的书也没用,反而可能伤害孩子的阅读热情。
技巧2:不厌其烦地重复
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书往往爱不释手,经常要求看同一本书。其实,不断重复正是0~1岁孩子的学习特质,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可增加他们对书本内容的体验与理解。因此,父母应该耐心地陪着反复阅读。请不要担心重复阅读会缺乏变化性,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产生不同的感受。
技巧3:保持环境的舒适
在进行亲子共读时,应选择舒适且安静的环境。请记得将家中的电视关掉,不要因为声光的干扰而分心。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不妨在家中为孩子设置书房,或选择比较舒适的角落做为读书角,让孩子习惯在这些地方读书。
技巧4:为孩子“念书”
由于0~1岁孩子还不会识字,因此阅读的重点在于“听”,所以请父母清楚地发出声音,通过听觉刺激来引导孩子阅读,并借此与孩子进行对话。为了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父母可依据书本内容适度模仿一下,做些语调上的变化,并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以孩子能接受的程度为限,语音和表情不需要很夸张哦。
TIPS:善用睡前时间与图书资源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的工作也都很忙,所以许多父母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亲子共读的时间。其实,0~1岁孩子的专注力较低,进行亲子共读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建议可利用孩子吃饱后或睡觉前的时间,花5~10分钟陪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在父母的怀中度过快乐的阅读时光。如果实在没有时间为孩子选购书籍,则不妨多加运用图书馆的资源,可以把适合的童书借回家与孩子共读。
有效地进行亲子阅读的方法
亲子阅读不需要太多技巧,采取简单、多样的形式才是最好的。
尽量在家里营造一个轻松、自然、有乐趣的氛围,跟孩子分享图书有这样一些方式:
1、大声朗读
这种方式来自于美国一本著名的儿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叫做《朗读手册》,推荐给大家。这本书里谈到,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10-15分钟,内容可以与课文相关,也可以不相关;可以是单独的文章,也可以是整本书的文章。
可能有的家长会有疑问:在学龄前或者学龄小的时候跟孩子互动朗读可能还可以,孩子长大以后,还需要亲子朗读吗?
答案是需要的。曾经有过这样一本书,名字叫《为爱朗读》,讲的是一个单亲爸爸怎样通过给孩子朗读图书,培养起来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非常感人。
2、持续默读
这是指让孩子有独立阅读周期及固定时间,比如每天中午和晚上10-15分钟,让孩子自己阅读,孩子可以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选择读物,但一旦开始后就不能更换了。当然同样要求父母陪伴式阅读,以身作则,因为阅读这件事情孩子是会效仿的,如果父母自己不爱阅读,孩子也很难爱上阅读。
持续默读就是一种无压力的阅读,或者说不带功利性的阅读。我们要少给孩子布置任务,例如摘抄好词佳句或者写读后感,这样的方式会抹煞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带着学习任务的阅读,孩子很难从中得到快乐。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回忆:老师说,“各位同学们,明天我们全班都要出去春游了”,同学们一定会高兴得鼓掌。但是假设第二句老师说,“回来以后每个人要写一篇作文”,当时是不是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了?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讲故事
可以在家里读一些绘本故事,和孩子进行分角色饰演,比如说可以用一些手偶玩具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多一些肢体语言。要求依据角色、情景,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地读出来。
另外,还跟大家谈一谈如何吸引孩子阅读,教大家一些小妙招:
第一,多给孩子提供让他(她)觉得快乐、有趣的图书。
第二,大人自己要多阅读,给孩子做好示范。
第三,跟孩子一起阅读。
第四,在家里面安排一个温馨、自在的阅读角落,可以放一些新鲜、活泼、有趣的书。
第五,常常和孩子逛书店或者图书馆。
第六,文字多的书可以从电影或者电视的角度推荐给孩子阅读,可以让孩子先看电影或电视,带起来兴致之后再让孩子阅读原著。
第七,配合节日推荐图书。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在市面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图书,把节日的氛围和乐趣也带到阅读当中。
第八,给孩子设定假期阅读计划,让孩子玩耍阅读两不误。也可以定期看看孩子读过哪些书,多留意他们读书时候的兴趣,孩子读完以后,可以主动跟他们沟通、分享,让他们说一说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可以分享给我们。有时候孩子们的分享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和想法的,也可以给我们的亲子教育带来些启发。
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孩子们阅读?
总结一下就是,每天亲子阅读或者大声朗读课外书至少10分钟,每个月至少要买一本优质的图书给孩子阅读。多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自由看书、选书,加以一定地引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孩子选定儿童期刊。
亲子阅读的正确方法及误区
低幼阶段的孩子,我们在选书的时候,第一要素是根据孩子当前的兴趣点来选书,而不是优先考虑什么样的书更有教育意义,或者这些书是名家绘本。
孩子的兴趣是选书的基础。
对于1岁的孩子,何必有那么多的要求,他愿意看书,他能选出他想看的书,这不已经很好了吗?至于书上的内容是什么又有什么重要,他还有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来看各种各样的书。
再者说,就算是大人也有自己喜好和不喜好的内容,也不是对所有书来者不拒啊。
每一本书都会有它的特点和兴趣点,只要孩子能接受听父母读完这本书,那说明她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必执着于孩子看完一本书有什么表现,而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对某个东西特别有爱好的时候,便可以根据她当下的兴趣点有意识挑选一些契合的书,提高孩子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语文老师一般会开出一些阅读书单。这个书单,主要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故事、儿童小说等。
这样的书单本身只是孩子应该涉及的阅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是说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单,孩子的阅读体系上就是全面完整的。
亲子共读的美妙在于,当你走进这些孩子的读物时,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鉴赏力,在引导孩子阅读口味的多样性上,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标准。这一切是你自己去实践,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发现的。这比任何专家、老师开出的书单都有价值。
误区二:把阅读当治病。
自己的孩子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马上就思考着看一点可以治这些问题的书,对于具体问题也许会对低幼的孩子很有用。 比如说,儿子小的时候,有段时间不爱睡觉,我就给他看一堆“睡觉对身体成长是如何如何重要的书”;不喜欢刷牙的时候,我也会给他看一些保护牙齿的科普读物。
但对于大一点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讲,如果我们还这么做的话,可能他们会在内心会排斥,会觉得父母,并不是那么真正的理解自己。
因为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总是把解决问题的方式交给了冰冷的书本。放弃了用爱走进孩子的心里,放弃了陪伴孩子真正走过最需要帮助的时光。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聊聊天,而不是让孩子自己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用爱的关怀化解孩子身心上的一些小问题。
误区三:以为进入小学,就是放手的开始。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识字时,可以坚持给孩子朗读。可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识字,父母们长舒一口气,给孩子买回一本本所谓的经典,对孩子说:“你已经识字了,这些书就由你自己来读吧。”
家长们这时普遍以孩子能否独立阅读,作为孩子是否爱阅读和具有思考能力的一个判断标准,过早地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却又为孩子关上了一扇门。
首先,过早转身退出了孩子的阅读,主动放弃了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机会,丧失了主动发现孩子内心的一些不良倾向。
其次,也因为父母的过早退出,把阅读这件事本身交给孩子,孩子在同一个阅读层级上,完全离开了父母的引导与讨论,慢慢的这种阅读会呈现一种原地踏步的固化,并没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毕竟孩子对自我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孩子的自我阅读会有倾向性地集中在他所喜爱的书上。以孩子有限的理解力阅读大量同类型的书,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阅读障碍。这对孩子来说这并没有通过阅读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力,甚至有点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
说大孩子就不需要亲子阅读了呢?
都说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和父母说话了,十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叛逆了,那是因为因为我们并没有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合适方式。
拿起一本书,读给孩子听,或者让孩子读给我们听,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插入我们各自的情绪,烦恼的,忧伤的,幽默的,尖锐的,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感知我们一直以来的陪伴。
误区四:有亲子阅读过程中,总是“考”孩子,反复问孩子有没有理解/记得书里的某一点。
很多爸爸妈妈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后,经常要求孩子来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当孩子不想复述或不太会复述时,就会担心孩子没听进去或者没听懂。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一定。
首先,大部分孩子都只喜欢没有负担地听故事,如果每次听故事都带着要再讲一遍的任务,那么听故事也不那么有趣,再让他讲,自然不会那么乐意了;
另外,会不会复述故事除了跟孩子有没有听懂或记住故事有关外,跟孩子性格也有关系。有些孩子本身性格相对内向,不热衷于表达。对于这一类的孩子,不说不代表他们没有听懂,他们只是不爱说而已。
如果我们给孩子讲完故事,真的十分想检验一下孩子有没有听懂,除了复述以外,还可以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让孩子说来听听,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或者喜欢这个故事中的谁呢?为什么?
这样的引导,既让孩子有话可说,也可以和孩子对读过的内容有一些交流和探讨,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复述对孩子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