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7-05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 幼儿园十周年活动方案 幼儿行为故事

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

一、亲子关系特点的研究

1.亲子关系不对称性的研究

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看来,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显然,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yjS21.cOM

但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称: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超过了父母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

一般地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对权威的理解和对规则的服从,而从同伴关系中学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则。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从总体上来看,亲子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子女处于服从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2.亲子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新近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和顺从性,父母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纪律训练方式的。换言之,父母倾向于使用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最为有效的任何抚养方式。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好与一般推测相反: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抚养方式,父母选择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决定,而不是由某种父母一贯使用的方式决定。另一项研究也认为,当母亲在影响孩子时,孩子也在影响着母亲,亲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向因果沟通。

依恋研究发现,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性等特点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婴儿本身气质的特点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的什么行为都使用某种一贯的管教方式,也说明儿童确实对父母抚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儿童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积极方面。

3.亲子关系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对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儿童的抚养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过程。更进一步的观点是将家庭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反应。现代发展心理学一直试图弄清父母的特征、态度、育儿活动与儿童的人格、认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很容易认为,父母的行为决定或铸就了儿童的行为。但是关于儿童抚养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相关型研究,因而还不能确定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应当看到,儿童行为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难以预测的过程。儿童在自己的能力、气质、人格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反应,积极地进行着社会化过程。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而家庭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将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统,研究亲子关系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不同系统。此外,还有人认为,亲子关系还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和变化性等特点。

二、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有着渊源关系。研究[5](P329)表明,儿童的攻击性、社交抑制和退缩以及社会责任感倾向等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1.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

多数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相关,不安全依恋及其相关因素似乎是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一项研究认为,在2~3岁时,儿童的攻击性常在家长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通过对家庭环境状况的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冲突、争斗及随之而来的离婚等与儿童攻击性高度相关。家庭冲突会进一步伤害儿童的心灵,削弱甚至抵消了父母教育所起的作用,儿童在此情形下更容易遭到父母的拒斥,直接导致儿童苦恼、愤怒,并通过模仿增加对他人的攻击性,因而逐步发展的不良亲子关系就成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增加的一个习得性条件。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和睦关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效用;同时儿童的攻击和破坏行为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的和睦。攻击性和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恶性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外界的敌对态度和破坏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有关对照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儿童亲社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亲社会行为不像攻击性、破坏性行为那样,会对别人带来伤害性后果,因而也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也不会引起父母的强烈情绪反应。

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发现,那些不会怜悯他人的婴幼儿的母亲大都采取限制、惩罚或不做解释地使婴幼儿离开他人苦恼情境的方式;而会怜悯他人的婴幼儿的母亲则易对伤害事件进行有感情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烦恼的关系。在后一种情境中母亲实际上等于给孩子进行了移情训练,只有使儿童的注意集中于他人的苦恼,怜悯他人的行为基础才能确立。关于家庭中的相互影响决定儿童行为抑制的研究有一些争议。

一种意见是,儿童行为抑制是一个稳定的气质决定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儿童的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另一种意见是,儿童的行为抑制是不敏感――不安全的交互作用和关系的产物。回避的、安全的和反抗的母子依恋各自反映了儿童不同水平的抑制,对一些儿童来说,行为抑制似乎是处理来自于不熟悉环境威胁的一种手段。进一步的研究[6](P67)发现,学前儿童的行为抑制开始产生了性别差异,女孩的行为抑制一般多于男孩。因为女孩的害羞在社会关系中很少体验到消极后果,父母因而对改变女孩的害羞较少做出努力。

2.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责任感、人际选择的研究

社会责任感包括“做好事”和“不做坏事”以及改正错误并弥补其消极后果等。同情心、利他主义、内疚感和抵制诱惑是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因素。亲子关系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它开始于儿童2岁时对母亲要求的服从,而当儿童遵照母亲的安排并实际行动之时,这似乎是社会责任感内化的一个早期标志。这种内化依赖于循循善诱的说服、亲子关系的温暖和敏感性。可以肯定地认为,安全依恋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有同情心。亲子关系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惧怕型儿童中,轻微的控制会导致最佳的唤起,使儿童产生责任感;而对于不惧怕型儿童,移情的母子关系提供了责任感内化的必要动力。有关依恋的研究认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与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有着密切关系;同样,依恋关系又是学龄儿童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指标。

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依恋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信念和个人关系取向,青少年在选择同伴和恋爱对象时,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可能维持着与父母相同的群体信念系统,并对家庭有着同样的情感关系。目前亲子关系及其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正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正朝着对亲子关系的机制,不同年龄亲子关系的特点等方面深入下去。但研究中的整体性系统性还稍显不足,国外研究的介绍较多,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开展得较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亲子关系究竟怎样最健康?


传统文化讲究“父父子子”,意即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上对下”的关系;而现代社会里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大熊猫和小熊猫、大苹果和小苹果……身着亲子装,仿佛就是这群父母无形中对亲子关系的宣言。亲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最健康呢?

1.朋友型

没大没小

一号出场家庭

成员:妈妈王海玲(29岁,幼师);宝宝子琛(4岁,幼儿园中班)

亲子宣言:“我要的教育就是没大没小”

亲子关系:朋友式

“琛琛,和姐姐问好吧?”下了班,海玲拉着女儿琛琛来到操场上,见到记者,海玲轻声跟女儿说道。琛琛今年四岁,幼儿园读中班,读的正是海玲工作的幼儿园。由于这种便利,海玲每天早上带着琛琛上班兼上学,母女俩几乎每天都形影不离。虽然已经快30岁了,海玲也总是一副奶声奶气的可爱模样。“你别见怪啊!我跟小朋友说话说惯了。”海玲有点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解释道。而琛琛则赖在妈妈身上帮妈妈梳辫子。

谈起和女儿的关系,海玲说:“我们俩啊就是没大没小,比好朋友还好呢,我看整个就是‘同学关系’。你看,每天早上我们一起整理书包,手拉手上学,只是进到不同的教室。课间时偶尔我还可以给琛琛送点好吃的,晚上又一起回家。她爸爸说我们俩就像姐俩,可不像母女。我的朋友们也都有这种感觉呢。现在不都提倡跟孩子做朋友吗?”

这时,琛琛帮妈妈把辫子梳好了,大模大样地命令道:“妈妈,快拿皮筋来,我好好给你梳梳,你看你这头发乱的。”海玲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根橡皮筋,很开心地递给女儿。记者这才发现,母女俩都穿着粉T恤、牛仔裤,还真是活脱脱像对姐妹。

2.师生型

严格要求培养自立

二号出场家庭

成员:爸爸蓝国营(35岁,网站总监);宝宝蓝东东(6岁,小学一年级)

亲子宣言:“严格胜于娇惯”

亲子关系:师生式

作为广州一家网站的运营总监,蓝国营平时的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儿子东东多半已经睡觉了。只有周末可以一家人出去逛逛玩玩,国营把这个叫做他和儿子的“亲子时间”。记者在体育中心广场上遇见了正在放风筝的父子俩时,正赶上东东把风筝弄到了树枝上,让爸爸帮忙拿下来,国营却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你自己想想办法?”东东想不到该怎么弄,快哭了。

“我和东东妈都商量好了,只要是儿子能做的事,一定要他自己做;他不能做的事也尽量锻炼着去做。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蓝先生在这边和记者谈话,不理会东东的坏情绪,东东拽了拽风筝的线,怎么也弄不下来,索性放弃了,自己蹲在一旁不高兴地玩起了沙子。

◎专家辨症

把握好亲子间的最佳距离

记者采访发现,以上两种亲子关系比较有代表性,很多当代的年轻父母都以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也因此觉得自己是更加合格的家长。而对孩子采取“严师出高徒”态度的家长则认为“必须让孩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学会成长。”究竟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专家倡导的健康关系呢?

出场专家:黄京穗(专业亲子顾问)

1.“朋友”型:孩子易成为心理“孤儿”

对策:保持适度的权威感

“我们经常提倡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很多父母也的确在这样做。一些母亲主动陪女儿逛街,一起选衣服,甚至选择与女儿相同风格的衣服,这样的母女关系在别人眼里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事实上,和孩子过于亲近,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体会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尽量了解孩子的喜好,但不应当因为要与孩子做朋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喜好。“我们常说亲子沟通要做孩子的朋友,朋友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过于亲密,甚至返老还童般与孩子一起玩乐、投其所好,失去家长的角色,反而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亲子关系中,家长的角色和示范作用更为重要。家长应该给孩子可信任和被保护的感觉,也就是说家长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长的主舵手。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适度的权威感。在孩子面前家长是一个成年人,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师生”型:可能失去最珍贵的爱

对策:给孩子爱、尊重和自由

既然“没大没小”的“朋友式”关系并不理想,那么家长是不是扮演好“老师”一样的权威角色就够了呢?专家认为,这样的观点就走向了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爱’、‘尊重’和‘自由’。‘朋友式’的关系中,‘尊重’和‘自由’得到了体现;‘师生’关系中,家长的权威得到了体现。然而无论何时,父母给孩子以爱的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单纯地重视权威感,却可能失去亲子双方最珍贵的东西,因此‘权威感’的建立也要讲究方法。”

◎专业提醒:

亦师亦友把好度

专家提醒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阅历来引导孩子的思想成长。”“不仅需要直接对孩子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处世方法,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长的言传身教。”

当孩子对家长吐露成长过程中令人困惑的感受时,家长可能不能马上给孩子有效建议,但父母可以说:“我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虽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这样既肯定了孩子体验的现实性,又和孩子一起建立了亲子之间的可靠联盟。这样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童年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当你对爱情患得患失时,当你不断要求伴侣的呵护时,会不会想到,这与童年时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相关呢?日前,美国研究人员调查了1500名男女后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

一、母爱影响恋爱模式

1、安全型爱情。

拥有这类爱情模式的人占55%左右。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拥有安全型爱情的孩子大多有一个关心、爱护他们的母亲。儿时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

2、逃避型爱情。

一个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时饱尝过被母亲冷落的滋味。王国荣分析,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妈妈的冷漠,会让他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3、极端渴望型爱情。

23岁的小曾告诉记者,她2年内换了5个男朋友。“几乎每次都是我倒追。两个人刚在一起时我会很依赖对方,可没过多长时间,就会分手。”对此,王国荣指出,这类人的母亲童年时往往对他们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就认为,只有“紧缠”母亲,才能获得爱。“这又叫”情感饥渴症“,放到爱情和婚姻上,表现为不断追求完美,并极度依赖对方。”

二、父爱影响社会角色

如果说母爱影响孩子情感的话,那么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犹太国家,父亲常会对儿子说,”我是怎样把你驮在鹰背上的。“”王国荣告诉记者,这句话代表着最健康的父子关系。因为,在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中,有这样的教义: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老鹰就用枝条拨弄小鹰。小鹰就不得不在窝外盘旋,当看到小鹰要掉落到岩石上时,老鹰就会用背接住它。通过这样的故事,父亲首先告诉儿子“你可以飞”;其次暗示他“我会无时无刻保护着你”。“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

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王国荣指出,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得不到父爱,或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长大。

三、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

父母关系则会影响到日后孩子的人际关系。王国荣告诉记者,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关系。“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最后,王国荣强调,这绝非决定性作用。“即便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保不齐孩子日后可能胡作非为;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也照样能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小编总结:在每个家庭,家长们都有着对自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可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却截然不同。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孩子与汉字的“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热爱文字,是否爱看书,同样取决于他童年时是否与汉字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小被逼识字,被逼写字,甚至心中憎恨汉字的孩子,长大后会爱书爱文字!

可是我们的孩子与汉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忍受着这样的“酷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知把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汉字粗暴地摆在孩子面前,强行让孩子记忆、书写。

也许孩子是认识了几个字,是会背几句经文,家长也很高兴,我的孩子终于会识字了,殊不知,这样一来却断送了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也许孩子一生都讨厌读书写字。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这一生又能有怎样的前途和人生呢?

所以说,孩子对汉字的最初感情,也就是孩子与汉字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决定着孩子这一生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但是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吗?有人在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字吗?现在几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在教育孩子,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英语。

为了让孩子对英语感兴趣,不惜变出各种花样吸引孩子。但偏偏是对比英语不知伟大多少倍的汉字,中国人自己却采取了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汉字之间的“亲子关系”!

中国为什么所有影响世界的了不起的成就和了不起的人物都诞生在古代?为什么现在所有象征着思想和智慧的伟大奖项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看看古人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可知一二:

在古代,凡是写了字的纸,是不能用来擦拭污渍的,废掉不用的纸,只要上面有字,就不能随便撕掉扔掉,更不能被脏物玷污,只能在一个叫字库的地方集中焚烧。而现在,却是整个民族都对汉字没感情!

而整个民族都对汉字没感情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正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对汉字没感情!没有任何人做着在孩子与汉字之间建立亲子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不能将研究如何吸引孩子对英语感兴趣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让孩子喜爱上汉字呢?一个喜爱汉字的孩子,一个从小与汉字建立了亲子关系的孩子,才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啊!

动物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关键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导语)家里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突然死了,除了说些安慰孩子的话,帮助她缓解悲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呢?

儿子辰辰4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只漂亮的鹦鹉。在我们喂养了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里,它突然从枝头跌落,而且再也没能爬起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究竟是怎么死的,然而它的死亡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却远比我想象的大得多。

丈夫和我想极力地向辰辰和6岁的姐姐小雨解释鹦鹉的死,我胡言乱语地说些什么“老天爷要带鹦鹉走”之类的话,好让他俩接受现实。我说“不管怎么着,鹦鹉也不会再醒过来了”,结果闹得大家都哭开了,辰辰断断续续地哭了好几个小时。

后来,我们把鹦鹉装进了一个鞋盒子里,上面还盖了块红色的丝绒布。在小区花园的草坪上挖了个小坑儿,我们一起把它给埋了。不过,小雨却怎么都不肯去参加这个小小的葬礼,她说她不想看见鹦鹉被掩埋的情形。直到两天以后,我还心有余悸,不知道自己这么处理到底对不对。没过多久,我家添了两只新鹦鹉……

我想,我们的故事绝对不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小动物究竟是怎么死的,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都应该算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毕竟它曾经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陪伴我们和孩子度过了许多非常美好的时光,失去它的痛苦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如此年纪的孩子来说,失去自己心爱的小动物,更是他们对死亡的第一次接触。

回想起来,我们真应该稍微晚点儿再养新的鹦鹉。辰辰还沉浸在之前的悲伤中,总是显现出对新鹦鹉的不知所措,而我自己呢,看来也应该对这些准备得更加充分点儿。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一点,只要顺其自然,给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去释放伤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择正确的解释

虽然你认为孩子太小,还不能理解死亡,但请注意,你应该尽量坦诚地告诉孩子小动物死亡的真实情况。那些善意的谎话,比如“妞妞睡着了”或者“老天爷把小黑带走了”之类的说法,不但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反而会让他们更糊涂和担忧。他们很有可能把小动物的死和睡觉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而害怕睡觉;你说小动物“走了”,他会认为总有一天它会回来;说“点点送到农村去了”,可能会引起他的担心或怀疑。

告诉她,小动物已经再也不能动了,没有呼吸,也不能再吃东西了。或者说,它的身体已经停止了工作,所以它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对于特别小的孩子,简单地说它已经死了就可以了。

给孩子安全感

小动物死后,孩子可能因此而担心周围其他人也会相继死去。你可以告诉他们死亡是不会传染的,比如“喵喵是因为病得特厉害才死的,爸爸妈妈的身体可是非常健康的”之类的话,帮助他打消这种顾虑。并且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陪伴和照顾他,这一点有可能是孩子最为担心的事情,一定要帮助他们打消顾虑。

做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你也很难过,那么,就在孩子面前释放出来吧。让孩子看到你哭、难过、愤怒,最终平静下来的全部过程。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动物的死也是你教育孩子怎样处理伤痛和困难的很好时机。另外,还可以跟孩子聊聊你是多么想念死去的小动物,并且鼓励他与你分享那些和小动物在一起的美好回忆。

允许孩子难过

给孩子时间,让他用自己的方式释放内心的伤痛,这一点也很重要。忧伤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孩子将从中体验一个复杂的情绪过程:从难过到愤怒,再到恐惧……你应该相信,孩子的忧伤也会慢慢减弱,总有一天他会好起来的。当然,也还会有一天,他将再次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无论怎样,就算看到孩子哭是件如此难受的事儿,你也仍旧随他去吧。千万不要压抑他内心的悲伤情绪,说一些诸如“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之类的话。当然,如果他不想哭,也是很正常的事。

和小动物告别

在楼下的花园里举行一个小小的葬礼,或者种一棵树表达怀念,这样的仪式能够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帮助他尽快恢复平静。同时,仪式也体现出我们对孩子和小动物之间特殊感情的一种尊重。

当然,这也需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忍心看着小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就不要强迫他参加。也许他更愿意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去表达他对小动物的爱和悲伤呢。我们只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帮助就足够了,帮他把画好的画裱起来、挑选埋葬的地点或者做一个小小的墓碑。

别太快喂养新宠物

小动物死后,我们总会动“再养只新的”的念头。至于究竟应该过多长时间以后,才适合再次喂养新宠物,并没有硬性的规律可循。家里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最好在大家都赞成的情况下,再决定喂养新的小动物吧。你可以先跟孩子谈谈,告诉他没有任何动物可以真正取代死去的那只,别给孩子造成“任何事物都能被取代”的错误印象。

TIPS1

动物与儿童心理的积极关系

1.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很有必要。

2.“非歧视性”关系

许多养小动物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开心时,他们未必会去找爸爸妈妈倾诉,而是选择家里的小动物。曾有心理学家将动物的这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归功于动物的“非歧视性”??无论孩子们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小动物都会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无形中帮他们抚平伤口并恢复自信。

3.锻炼社交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喂养小动物越多,孩子的社交承受能力越强。而且,喂养小动物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并营造出欢乐的家庭气氛。

4.直面生死奥秘

小动物的诞生、成长、繁衍等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让孩子在喂养当中得到答案,更有意义的是,当喂养的小动物死去时,家长可以从中告诉他(她)死的概念,而不是回避,让孩子懂得生命离开时,人的情绪和感受。

TIPS2

不同年龄孩子对死亡的看法及反应

3-5岁

他们大都不能完全理解死亡,只是简单地知道死了之后是和活着的时候不一样的。他们往往不会理解“死后不能复生”的道理,误以为死了的小动物还会再次醒过来,或者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把小动物给弄死了。你应该告诉孩子,虽然他们有时候是爱瞎折腾小动物,可小动物的死完全和那些行为没关系。

5-6岁

孩子稍微大点儿后,就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可他们有的时候又对小动物的死因特别感兴趣,总想对细节部分一探究竟,总会有问不完的问题。那么,不妨带他们去宠物医院,请医生尽量简单地讲解一下在小动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小动物是怎么死的。

十大亲子关系要诀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1、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2、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3、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4、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5、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6、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2、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3、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4、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5、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1、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2、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3、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4、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5、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学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指令

1、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2、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3、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4、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1、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3、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4、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5、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1、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2、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3、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4、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1、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2、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3、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4、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5、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1、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2、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3、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4、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5、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2、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4、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5、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6、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1、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2、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3、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4、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5、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饭桌上是拉近亲子关系的好时机


饭桌上是拉近亲子关系的好时机

教育孩子,场合与时机很重要,很多父母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这是不对的。饭桌上,往往是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拉近亲子关系的好时机,用来教育孩子,得不偿失。不少爸妈总喜欢在饭桌上询问孩子的成绩,斥责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絮叨一堆道理,结果就破坏了大家的好食欲和温馨和谐的氛围,既起不到教育效果,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

一、饭桌上训孩子的危害

1、情绪压抑,食欲不振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忙,也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饭的时候全家能聚在一起。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想着能抽点时间中教育一下孩子,可是,聊天的内容动不动就是“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听话”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有吃饭的欲望呢?

而且时间一久,孩子就会把“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起,变得对吃饭比较排斥,严重者还会引发厌食。

2、消化不良

孩子被训心情糟糕时,往往为了逃避压抑的饭桌环境,草草吃几口就离开了。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像平时那样细嚼慢咽,甚至连口汤都不喝,肯定会影响正常消化。

有时候,家长训斥地太严厉,直接就把孩子训哭了。孩子一边哭泣、抽噎着,一边吃饭,会有被饭粒儿、小骨头卡住的风险。

二、饭桌上该教什么

1、参与意识

饭前让孩子去分发筷子、勺子,饭后让孩子帮忙撤盘子、抹桌子……这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孩子完全可以胜任。通过参与家务,慢慢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知道:“家庭中的成员就要学会分担,谁都没权利随便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2、进餐礼仪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莫大帮助。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把基本的礼貌告诉孩子:主动帮长辈摆碗筷;等长辈入座自己再坐;不许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夹菜的时候不许满盘子乱翻;尝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盘子里……

3、时间观念

做任何事情都有时间限度,一顿饭,坚决不能让孩子无限制地吃下去。一个从小吃饭磨磨蹭蹭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容易遗留磨蹭、拖拉的毛病。所以,吃饭的时候尽量关掉电视、手机,全家一块专心地吃饭,讲讲开心的事,聊聊学校、公司的见闻,让一顿饭气氛轻松、时间适度。

三、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

1、表扬孩子,最好在饭前。

2、小道理,一起做家务时说。“身教胜于言传”,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光靠给孩子讲,孩子是不会理解的,必须要在具体的行动中演示给孩子看,孩子才会理解深刻、记忆长久。比如,你跟孩子一起遛狗时,可以趁机告诉孩子:“宝宝你看,小狗跟咱一块出来多高兴啊,它自己在家待了一天,肯定超级无聊、超级痛苦!小狗把你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所以你要记得常陪它出来逛逛啊!”

3、批评的话,带孩子去房间里说。在责罚孩子这个问题上,有句老话叫“当众不责”,就是说:教育、责罚孩子时,不要当着大家的面,要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内心敏感而脆弱,犯错时当众责罚,会极大地伤孩子孩子的自尊,影响孩子的自信。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往往是觉得比较丢人而已。

当孩子在犯错时,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里,态度冷静、公平地跟孩子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少了一些顾虑,更愿意打开心扉,向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4、悄悄话,最好睡前说。孩子也有隐私,也有秘密,有些话总归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比如:孩子确实偷了同桌的橡皮,但实在是不敢承认;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孩子自己难以启齿……有些秘密,让孩子一直憋在心里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家长一旦有所察觉,就要尽力帮孩子解决、疏导,睡觉前便是最佳的时机,因为脱了衣服钻进被窝的孩子,也便卸下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更容易跟家长说一些心中困扰。

所以,如果你察觉孩子最近情绪不大对劲,可以在孩子躺下后,坐在孩子床头,跟孩子谈谈心,试着给孩子一些暗示,帮孩子渡过难关。

爸爸妈妈们,饭桌是拉近跟孩子距离,培养温馨和睦家庭气氛的好时机,尽量多聊一些开心愉悦的事,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更快乐!

相关推荐

  • “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专题综述 “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
    2019-12-16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究竟怎样最健康? 传统文化讲究“父父子子”,意即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上对下”的关系;而现代社会里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大熊猫和小熊猫、大苹果和小苹果……身着亲子装,仿佛就是这群父母无形中对亲子关系的宣言。...
    2021-04-15 阅读全文
  • 童年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当你对爱情患得患失时,当你不断要求伴侣的呵护时,会不会想到,这与童年时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相关呢?日前,美国研究人员调查了1500名男女后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 ...
    2021-02-01 阅读全文
  • 孩子与汉字的“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
    2022-02-09 阅读全文
  • 动物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关键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导语)家里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突然死了,除了说些安慰孩子的话,帮助她缓解悲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呢? 儿子辰辰4岁的生日礼物,...
    2022-01-12 阅读全文

“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

2019-12-16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讲究“父父子子”,意即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上对下”的关系;而现代社会里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大熊猫和小熊猫、大苹果和小苹果……身着亲子装,仿佛就是这群父母无形中对亲子关系的宣言。...

2021-04-15 阅读全文

当你对爱情患得患失时,当你不断要求伴侣的呵护时,会不会想到,这与童年时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相关呢?日前,美国研究人员调查了1500名男女后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 ...

2021-02-01 阅读全文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

2022-02-09 阅读全文

关键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导语)家里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突然死了,除了说些安慰孩子的话,帮助她缓解悲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呢? 儿子辰辰4岁的生日礼物,...

2022-0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