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
发布时间:2021-07-05 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
最近,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几天没来幼儿园,有些常规教育跟不上。入园后,在教室里乱窜乱跑,经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老师尽心的看护,有的孩子有时还是为争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小心会碰到别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孙元魁的奶奶来幼儿园问我:老师,谁是杨一凡?昨天我的孙子说杨一凡打他了,今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杨一凡进来了。一进门就说:老师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杨一凡早那位家长也迎上去说:你就是杨一凡?你打他了?她指指自己的孙子说。杨一凡先是看了看我,然后又看看那个小朋友,说我没有打他。杨一凡妈妈说杨一凡,你打小朋友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杨一凡很委屈的说我没有打他。看到这,我觉得杨一凡被冤枉了,因为他好几天没来上学,再就是平时他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他都会说以后我不敢了、我听话;但如果冤枉了他,就会据理力争。yJs21.cOM
针对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现象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导致了有些家长不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多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注意这方面的常规教育,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孩子们要慢慢走,别乱跑,学会正确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时不争不抢、大家一块分享。再就是多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别人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的冤枉孩子。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打人的小朋友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打人的小朋友
现在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倔强、任性、霸道、自私,可以说这些缺点有时甚至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和家长常常会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从自身多一些反思,也许会发现,孩子的教育又时时我们教育不当造成的。自从早操结束,我的耳边就不停的出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张书宁打我,呜呜……”“泽泽打我,呜呜……”“陈俊达抢我椅子……”,由于都是新生,本身早晨入园情绪都不是很稳定,经过这么一闹,班级简直一团糟。起初,我的处理方法时:不断地询问,调解。“张书宁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跟他说对不起”,“泽泽,你为什么要打他,不能打人,要玩和他手拉手玩……”但是我说了好多遍也没有换来安宁,仍然哭的哭,闹的闹。晚上回家想了想,终于醒悟到,我的做法不对,于是改变对待告状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处理同伴间的冲突,杜绝他们小题大做,张口就告状的坏习惯。在呀吗还不了解“告状”一词的含义前,让他们善意的告别“告状”。我用一节课10分钟的时间把所有孩子的性格在他们面前介绍。介绍每个孩子好的一面。例如:"张书宁小朋友很能干,刚刚小尹摔倒了她会把他拉起来,很棒!""泽泽会帮老师拿水杯”……介绍他们的有点。告诉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如果小朋友用手碰你一下,那不叫打,那时因为他想和你交朋友,想和你一起玩。在与小朋友游戏时,交代他们如果想和好朋友玩耍,用小嘴巴说,不要用“手”说。做个乖宝宝。交代几个喜欢用手碰小朋友的幼儿,不要碰小朋友,老师给奖励小贴画,饼干……与家长合作,让家长理性的理解孩子间的攻击行为,孩子还小,不要轻易的伤害孩子,要正确引导。
幼儿好比一张白纸,如何书写成章,不但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面对问题的发生,我想主要时我们和家长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上述经历告诉我不必要的告状时完全可以杜绝,因为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理解告状,在他们还没有理解前,我们应给予其正确的引导。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调皮的孩子
在洗手间、课堂活动结束,常见这样一幕:亦在教室、洗手间跑来跑去,然后老师就会和孩子上演一幕追逐以及意志力的抗战,最后当然是老师赢了,且对孩子冠之以“调皮捣蛋”!
可是看着亦那低眉耷目、却又古灵精怪表情,老师又有些无可奈何,一批评亦就是一脸委屈、乖巧可爱,转身却又开始疯跑闹。
根据平日观察,其实调皮的孩子一般精力是特别旺盛,他们所做出的一些令人头痛的“坏事”,很多是出于好奇,是一种探索,蕴藏著他们的求知欲和某种创造力,想过调皮的行为达到他们求知的目的。
但是小班下学期的幼儿要学会集体规则,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坏性行为,老师就必须介入,通过规则设立以及恰当引导,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今天在区域游戏,俊亦又被小朋友告状了,我把俊亦叫到眼前,他马上很乖的双手垂下双脚并立站到我面前,一脸委屈的样子,问他为什么去推倒小朋友的积木,不说话,低着头可怜巴巴的样子,,如果像以往批评相信定会置若罔闻,转头就会忘掉,用姜老师的话,现在孩子太聪明,会演戏,戏精啊。
我拿起一面小镜子,请他看看里面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的表情好看吗,他马上捂上了眼睛,我说为什么不看了,是不好看吗,他遮住眼睛点点头,我说你笑一笑,再照照镜子,他放下手扯扯嘴角勉强笑笑,我说我喜欢爱笑的亦,喜欢有事情要用小嘴巴说出来文明礼貌的亦,他这次是对着镜子羞涩的笑一笑。小声告诉我他想帮小朋友纸杯上搭上纸板,可以像小汽车拉东西。
我请他先向小朋友道歉,看两个小家伙嘀嘀咕咕开心的玩在一起禁不住微笑。
教育的路永无止境,对于调皮的孩子,老师教育真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克服急躁心理,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幼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不歧视,做到了这些.师生的关系才会和谐,孩子才会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
跟调皮孩子的沟通与“战斗”真的是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
幼儿的3-6岁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太强,对周围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问为什么,弄它个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做“错事”!对此,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都不应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帮孩子找出原因,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兴趣。
一、就实际情况来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可以用粗暴的行为对待
幼儿好奇心强,并且自控性弱,还好动,年龄稍大时就有了求知欲望及知识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我们就利用他的这种现象,来个正面的教育,不可以利用一些“破坏”行为。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时,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平等、坦然面对孩子,不可以斥责羞辱孩子
孩子生性好奇,喜欢模仿。现在的社会以及各种影视等传播媒介和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喜庆婚礼的举办、暧昧接触的拥抱、以及爱恋中的接吻等表演情节也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
三、要宽容、理解孩子,不可以盲目批评孩子。
幼儿最具探索精神。无论游戏活动时,还是离园站队时,不管老师怎么嘱咐,总会有少数幼儿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做小动作。在这个时候阻止和限制它们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尽情发挥又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让孩子既玩得开心,又自愿遵守秩序,才是最好的结果。
为此我认为凡遇到类似情况,千万不可盲目从事。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疏远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采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易于接受的方法加以教育,以便从中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倔强的孩子
骁骁是个聪明又好强的男孩子,喜欢帮老师做事,但有的时候会非常的倔强,有时也有一点小心眼,这一天做早操的时候,骁骁作为小排头,在拿完自己的早操棍之后,快速的拿起第二根朝老师奔去,却不曾想已有另一位小朋友送给了老师,老师微笑着告诉骁骁,她的手里已经有早操棍了,并且请骁骁送回去,但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他就急的不得了,开始哇哇大哭起来,我知道这就是因为他的好胜心在作怪,他是要做第一名,看见别人超过了他,心里不舒服,但是在这种心急的状态下,不能只通过哭去解决这个问题。等早操结束后,回到教室,一开始我们好好地跟他说,希望他能明白不是每一次老师都要拿他递过来的早操棍,也需要告诉他无论如何,有什么问题和想法,你的哭都是没有用的。可还是没办法,他哭的很激动,讲什么都听不进去,于是我们决定让他一个人先冷静一会,把情绪稳定下来。
哭了一段时间,骁骁累了终于停止了泪水,我把他喊过来,他头耷拉着,我问了他的想法,他说自己很难过,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但还是需要一点点去开导他,并且也告诉他老师没拿你的早操棍不是不喜欢你,老师也很喜欢你乐意帮助老师做事,但除了你还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不是说每次老师都只能去接受你给的东西,更何况别的小朋友也是在你前面,最后我很认真的跟他说了无论发生任何事,要用小嘴巴去说,哭是没有任何用的。最后关于早操棍的事,班级重新制订了规则,以后只由一个小朋友来帮老是拿,其他小朋友只要拿自己的就可以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的这种倔强的性格,也许有遗传,也许有环境的原因(从小依从、娇生惯养),但是我觉得从小还是应该培养孩子做一个讲道理、懂道理的人。我觉得对于这样性格倔强的孩子,打、骂等强硬的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许谈心、聊天和倾听,会帮助他宣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听他表达完自己的感受,然后我们再和他讲道理,我想,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间的矛盾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间的矛盾
孩子们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着玩着就会发生一些冲突,小则拌嘴吵架,大则动手动脚。“自我为中心”是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一心理特点的影响下,幼儿在相处时经常会发生争吵和矛盾。由于孩子们的交往经验少,彼此又不愿意谦让,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小摩擦。以下是两位小朋友吃午饭时的场景观察记录:
今天早晨吃面条,小蕊桌上洒出了几根,“老师,是李佳仪搞的!”小蕊和佳仪坐在一组,中间隔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回事啊?”我忙上前询问,只见两人噘着嘴,满脸的不高兴,互不相让,决没有道谦的想法。了解后得知:小蕊说让吴欣雅不要与佳仪做好朋友,佳仪一气之下去动了小蕊的勺子,几根面就这样掉了出来。
吃完早饭后,大家都把小椅子搬到教室两边坐着看书,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各自都有小群体。小蕊先吃完,搬小椅子坐在钢琴边上看书。佳仪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小蕊的附近,然后对她说:“我不是来和你坐一起的,我是来跟你说对不起的!”小蕊看着佳仪,不说话,但接受了她的道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着佳仪就把椅子放在了附近,两人一起看书了。
从矛盾的出现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从这一生活片段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真实想法。其实这个矛盾的起源就是孩子间的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怎能让一个孩子如此气愤?这要说到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有成人的群体,孩子也同样有自己群体,也就是他们的朋友。于是坐在一组的孩子就成为一个小小的群体。上课时,他们相互讨论;做游戏时,他们互分角色;空余时开始聊天。虽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会把这话挂嘴边,但孩子的好朋友还是有一定界线的。佳仪想嬴得朋友的爱,欣雅就坐在佳仪的旁边,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没趣。为此她为小蕊的话而生气,停不了小蕊的嘴,只能另想办法对付,于是就出现了一开始洒面条的场景。
孩子们的这一小段生活片段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孩子们之间能自己解决矛盾。我们通常都是了解事情,帮助幼儿分清是非,然后就让他们相互道谦。孩子们是口服心不服啊,通常老师们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其实不然,佳仪的道歉是自发的,她想与小蕊在一起,也知道刚才的做法不太好会影响她们的关系,于是很自然的道谦,之后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教育随笔:有个性的孩子如何对待
韩**是很有性格的小朋友,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像早上的时候会开心的跑到你的身边向你问声早上好,笑眯眯的很可爱。但有的时候无缘无故的就会生气起来,嘴巴撅起来,上课不认识,经常会跟周围的朋友说话,而且老师看到了说他的时候也不听老师的话,真的挺气人的。最主要的是吃饭问题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嘴巴撅起来,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过去漂亮的脸蛋也变的难看了,韩**笑起来才好看的老师每次都会夸她,今天韩**真帅,要是吃饭吃的快就更能干了。
个案分析:
从以上的事件分析,我们摸清了小孩的想法,知道如何哄小孩,小孩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他们也有自己的脾气,你生气时候,他们也会生气,也会叛逆,不会顺着你的意思。所以老师有的时候也需要静下心来跟他们讲。不能生气的破口大骂,即使这样有的小朋友或许还听不懂,甚至被吓坏了。我们也要跟他们好好的沟通。一般都要先说他们好多方面,哪里哪里做的很好,可是呢,有的地方他们就坐的不够好了,现在啊被老师批评了。你们要被老师批评嘛?他们都会摇摇头不要。小孩就是小孩,他们明白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我们慢慢的教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说过的话会有一定的理解。现在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太多,毕竟是个小孩子,给他压力了反而不大好,要的就是放松,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进步。幼儿他们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对还不是很了解,每一次的错误都需要老师去指引他们,教导他他们该怎么做,让他们积极提问自己想要说的,想要做的。不要把心里话放在心理面,把开心与不开心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解决。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
本班的墨子是一位调皮、聪明的孩子。可是他每天不捣蛋就不行,每天下课后都要跟一些男孩子打闹,有时别人没动它或者不小心碰到他了,他就脾气暴躁地回打别人。
有一次,我在睡觉房跟墨子说话,无意间碰到他,他就回头说:“你干嘛打我?”会动了一下我就走掉了。自从这件事后我在想如何帮助他控制自己的脾性。
1.马上解决。对于他的行为,有时没有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幼儿对事情的不重视,并会重蹈覆辙!教师应该在事发时就对他的行为进行处理。
2.表扬和鼓励。在他不发脾气时表扬他,但要注意方式。例如:你能安安静静地......我真高兴。在幼儿碰到这种事情时,要关注他,不能置之不理。
以上两点是老师如何来改善幼儿的方法,后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沟通,给墨子的家长提供了一些改善的建议。建议如下:
1.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父母应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行为的办法。
2.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3.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
4.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否认孩的感觉时,孩子觉得他的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他的感觉舒畅了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
5.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近期表现中,通过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家园互动与积极配合下,墨子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变,从开始的暴躁转变成偶尔性,这是孩子性格的转变,相信在之后的改善中,墨子会掌控好自己的脾性。
教育随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爱告状”的现象
历经岁的沉淀,在教师的成长路上我已走过了近六个年头,从最开始的懵懂青涩到如今的沉着冷静,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那帮可爱的孩子们,我教给了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他们如同一面镜子,给我警示教会我成长。
无论是曾经的小学教学生涯还是如今的幼儿园教学,我都碰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告状。当我自己也成为人母,静心思索,为什么所有的孩子无论多大的事都喜欢告状呢?
首先,告状能引起老师格外的关注。喜欢告状的幼儿大多都是在学习中表现的非常平凡的孩子,通过告状这一行为,在无形中拉近了老师与幼儿的距离。幼儿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行为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满足自己被尊重的自尊心。
其次,告状源于对老师的信任与依赖。我们自己的孩子,在遇到点滴挫折后第一时间是否也会及时告知我们呢。当幼儿离开家庭步入学校时,他最亲近最亲密的人就是老师,老师就是一盏灯,随时为孩子们指明路的方向。因此当幼儿心里有了委屈,第一时间肯定会向自己最信任的人倾诉,以此获得被帮助心里。
再次,告状是通过惩治犯错的人,以满足自己属于好学生的心里特征。每一个人都渴望成为焦点,只有揭示他人的错误才能彰显自己优秀的心里特性。
我们班的一个宝宝特别的活泼,人长得也特别招人喜欢。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小屁股,还没坐下一分钟他会立马站起来或是钻进桌子里面、再或是站在凳子上。作为惩罚,我让他站起来,监督管理其他小朋友。不到一分钟他会跑到你跟前三四次大声说“老师,他在说话!”,“老师,他把鞋脱了”等等。这个宝宝最典型的特征就属于在众多幼儿眼中找不到存在感,通过自己怪异搞笑的模样来博取众人的眼球。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是非常讨厌告状的幼儿。觉得他们连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说,太不体谅老师了。有一次班上几个女生一起跑过来说帅帅把他们打了。于是我找到帅帅,二话不说先狠狠地把帅帅批评一顿。然后问他为什么打人。帅帅却哭道:“他们说我没有爸爸”。听完我的心猛地一震。帅帅属于单亲家庭,在他还没出生父母就离婚了,他根本见过自己父亲长什么样子。这样的伤痛却要被拿来嘲笑。我也为自己简单的工作方式和这样错误的处理而惭愧。从此以后我不在这样的鲁莽。
告状是孩子个人成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对孩子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对于爱告状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学会倾听,给予尊重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只有认真学会倾听才会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会给予幼儿应有的尊重。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二、引导孩子判断对错
在家长看来,很小的一件事情,孩子也会告状。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我们会觉得很烦,不加理睬,甚至不耐烦的说,“好,我知道了”。如果我们总这样应对孩子的告状,孩子就会很困惑,明明是他们做错了,为什么老师不批评他们,反而要批评我呢?因此,我们一定要分清孩子告状的目的,区别地加以对待。
对于有紧要危机事情告状的孩子,我们应加以肯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对于只为博取众人眼球而告状的孩子,要做出明确的回答,批评其动机不当,并教育他脚踏实地的做人原则。对于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告状的孩子,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经过,让孩子学习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的行为,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谦让。
三、引导孩子独立地处理问题
如果每次孩子告状,我们都只一味地说:“嗯,老师一会批评他。”这样势必会让孩子告状的行为得到正强化,让孩子告状的行为越演越烈。因此,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或许会说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前提是我们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爱告状的现象。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一朵小花。当孩子花期未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等待,不要一竿子打死,不要以偏概全。因为眼睛所看到的未必就是最真实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做一个在教育中有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