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逼迫”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1-06-11 教育随笔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小班教育随笔军军是班上一名小男孩,家人总是在我们面前说:“老师,他的胆子很小,:你们一定要多鼓励、帮助他啊。”在活动中,我也多次发现他的确实属于胆子比较小的那一类。
每次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走独木桥、过吊环,军军总是排在最后一个,游戏快到他了,他又悄悄的躲到了队伍后面。我想方设法的让他参与游戏,但每一次都以他的万分恐惧与竭力反抗而告终。那天,我们又来到吊环跟前,我抱起了军军,他双手紧紧地扯住我的衣服,双脚勾住我的大腿,全身僵硬,说道:“老师我想玩,我怕……”,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抱到吊环上,他还是揪住我不放,我没有要求他一定要玩,就这样抱着他看着别的小朋友。过了一会,他开始不那么紧张了,我将他的手放在吊环上告诉他:“老师一定会这样抱着你过去的。”他开始有点紧张,但是慢慢地意识到这没有什么危险性,开始伸长他的腿,渐渐地小手也有了力气,我也慢慢的放开了我的手。很快到了尾端,他轻轻地一跳很稳的落在了地上,我连忙扶着他说:“很安全吧,老师会随时保护你的,很好玩,对么?”刚缓过神的军军微笑的点点头。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抵抗玩走独木桥、过吊环了,和小朋友的交往也渐渐变多了。
相信通过老师的逼迫,孩子去经历、体验,他们也不会害怕一些事物,产生自信,有时候勇气是被“逼”的,相信孩子们会在“逼迫”中,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自信。[生日祝福语网 wWw.289a.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表扬的时机与方法
教育随笔:表扬的时机与方法
一、表扬时机的掌握教师的表扬可以说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扬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但是表扬不是简单地对好的行为的肯定,表扬也需要掌握时机。你需要孩子们做到什么,你会在孩子中寻找一种好的行为表现,然后对它进行表扬。因为孩子易模仿,经表扬之后,其他孩子马上会模仿该行为。这样老师对孩子提出的行为要求无需语言,就不言而喻了。
1.前瞻性表扬——为孩子的行为树立榜样
2.过程性表扬——为孩子的行为提供推力
3.总结性表扬——为孩子的行为找到归宿
二、表扬场合的选择
1.在集体中进行表扬
2.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表扬
三、表扬方法的运用
1.表扬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2.个别性表扬与综合性表扬相结合
总之,表扬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扬如同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导航灯”,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正确地运用表扬的策略,能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轻松,更加有效,同时也将更好地发挥它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随笔: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法
世界上的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就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因为先天加后天的影响而带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能力自然也就不一样。班级里的幼儿都是九月份刚入园的小朋友,通过两个月的相处和观察,我对幼儿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孩子的方法就不能一样,在一些要求上也不能一刀切。
就穿衣服这件事情来说,班里大部分幼儿就只会穿裤子和鞋子,有些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慢慢的学会穿裤子,班级里有个幼儿能力很强,不仅会自己在穿裤子还会自己穿毛衣和外套,动手能力很强,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一些,在很多事情上就放手让他自己来做,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班级里也有一名能力较弱的孩子,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不敢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需求,在很多集体活动中不能跟上班级里幼儿的节奏,在入学初让教师十分的头疼,后来通过观察和了解,同时和家长相互联系,在家园共同的努力下,这名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这名幼儿时,老师十分耐心的一点一点的教导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发发动身边的幼儿来帮助她,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她的进步,哪怕十分的微小,及时给予她鼓励。在一次一次的教导和鼓励中,这名幼儿的进步很大,喜欢上幼儿园,在班级里变得活泼了,话变得多了,和小朋友们也玩到一起了,并且能自己穿衣服鞋子,每天看着她那可爱的笑容,我也变得十分的开心。
面对班级里的二十多个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不一样的个性,我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发现和了解孩子们的个性,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随笔:教学方法要新颖多变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兴趣来的快,消退的也快,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总结出:教学的方法很多,效果却不同。
例如:在学一首儿歌时,幼儿大致了解了儿歌的内容后,兴趣就有些消退,注意力也不再那么集中了,这时,我就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游戏,看谁能猜出老师说的是什么?"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当他们看到老师只动嘴而不出声,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老师的嘴上,开始兴致勃勃的根据口型去分辨、判断老师说的是什么,是儿歌中的哪一句?判断出来后,教师对幼儿的判断能力加以肯定,幼儿的信心大增,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对儿歌的内容辅以了优美而又形象的动作,使孩子们很快记住并牢固掌握了儿歌生动的情节、有趣的内容。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我认识到:只要老师在活动中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注意用新颖多变的方法,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非难事。
教育随笔:“小老师”法
教育随笔:“小老师”法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虽然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但我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表现的能力还不是那样的强。每次,在活动中,我都会请小朋友来回答问题,孩子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积极发言,但最后,许多孩子说的都不完整、清楚,我能明白孩子的意思,只是他们表达不清楚。许多家长也来反映说,孩子回家能告诉一些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但是说不清楚,我们大多听不明白,有的孩子,甚至回家干脆不说。我担心,时间久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为了提高孩子们表达的积极性,我想了一些方法,让孩子们来当小老师。我们总会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来当老师的小助手,久而久之,这些小朋友就越来越能干了。这都是练习的结果。我们为何不能在班级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呢?让全班的孩子都积极的参与,积极的练习。于是,这个活动就开展了起来,我经常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活动中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孩子读儿歌、背古诗、讲故事、猜谜语、出脑筋急转弯、唱歌、做各种表演等。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能主动参与的总是那一小部分。于是,我又利用每天下午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帮幼儿简单的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当“小老师”,把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本领教给自己的家人。许多孩子回家给家长当“小老师”,每天练习。第二天,大家都争着来当“小老师”,互相之间还比比谁当的最好。
这个办法还真不错,一段时间后,有家长来反映,孩子每天回家都会主动地要求学习故事,主动的把学的儿歌表演给我们看,还教我们学习呢。看到孩子们这样能够的表现,我很开心。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在自己的家中,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心里没有任何负担,会表现的更好,表达的更清楚、完整,甚至“发挥超常”。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随笔: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我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既聪明又调皮,有的走路横冲直撞,有的玩玩具的时候抢别人的玩具,有的孩子性格倔强,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孩子,我可是伤透了脑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星凯小朋友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记得他刚入园时,妈妈来送他,他就哭哭闹闹用手抱住妈妈的脖子不让走,他的妈妈狠下心把他放到我的,他就撕我抓我,不让我抱,但是经过我耐心的说服教育,这个孩子一段时间后很快就转入了正规。可是这几天,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与小朋友玩,有的小朋友告他的状,谁也不愿和他一起玩,他的同桌不愿和他一起挨着坐,我用尽心思,顺也不行,戗也不是,孩子成天闹情绪,不高兴,砸桌子、摔玩具,我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这个孩子是不是心里不愉快,这样下去,对孩子成长不利,我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高高兴兴的玩呢?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这个孩子,观察他的行动,探讨他的心理,我发现这个孩子就是与众不同,他喜欢的东西不与他人分享,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就抢,他喜欢读书,但又不大声读,还喜欢搭积木,滑滑梯,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慢慢地接近他,一点一点的引导他,看到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得比较快乐,我也掉了一块心病。
通过对这个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待不同的孩子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原因,从而找出解决的有效方法。
教育随笔:开展语言故事活动的方法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内容、情节和结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幼儿听讲故事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使之产生心灵上的呼应和共鸣,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必须反复钻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题,掌握故事的情节、结构,找准其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每周组织教师开会研讨,就教师如何开展好语言故事活动展开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一、活动法
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吸引点和男女幼儿不同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男生侧重于“力量强”的语言故事活动,如:《加油,鸡蛋哥哥》、《小绵羊生气了》等。女生侧重于“文艺类”的语言活动,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一颗纽扣》等。
二、情景激励法
教师们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儿情绪激动的情境和环境。使孩子们亲临其境,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象、去大胆表述自己的意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例如:我园开展《红袋鼠敲敲大蛋壳》儿童剧表演,通过《红袋鼠敲敲大蛋壳》儿童剧表演的形式来吸引小班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习到表演性语言,让幼儿明白学习语言的多种方式,从而提高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能力。
三、模仿续编法
幼儿可以学习仿编故事,仿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迁移作品经验的过程。课前教师可准备(或与幼儿一起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并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这些实物、图片或相关经验应能围绕故事主题诱发幼儿联想。例如:《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中的图形可以让幼儿联想,进行模仿续编,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教育随笔: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
培养幼儿常规的有效方法
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
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
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
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5.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7.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幼教随笔: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方法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克服片面性,要全面,勤思考,三思而后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教育孩子具体方式方法上面要讲究策略,讲究灵活,有的报纸文章上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也就是一个太厉害,一个太温柔。应该是两人要厉害都厉害,教育孩子家人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生活当中说的政策,政策是原则性的,不能变的,但是在策略上要灵活,我的主张是可以一个黑脸,一个白脸,这并不跟一致是对立的,它讲的是一种策略。比如说:孩子要睡觉了,躺在被窝里非要吃巧克力,爸爸说不行,如果妈妈也说不行,态度跟爸爸一样硬,孩子就会觉得大人这么厉害,这么无情啊。我想这个问题要处理好,爸爸厉害,妈妈的态度应该有些缓和,给孩子讲一些道理为什么不能吃,这样妈妈也坚持了原则,态度不一样,策略不一样,但是目标都在到了"不让吃",一致就是政策,黑脸白脸这是个策略,政策是不能动摇的,策略是可以灵活的,策略是为政治服务的。
教育孩子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大家都知道的,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孩子都是这样一个原则,但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就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只许表扬不许批评,一提批评就是打击孩子,伤害孩子,这就是违背了辩证法,小孩子当然需要表扬,需要鼓励,不但是小孩子需要,大人也需要。但是不能光表扬,也还要有批评,由于孩子做的一些事情不都是对的,不是天生的就会做,不要以为我们一批评孩子就是打击孩子,伤害孩子,我不这么看,该表扬就表扬,该批就评批评,批评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一种手段。我们对于有些孩子要多表扬,甚至越多越好,对什么样的人呢?对于弱视群体,如聋人、哑人、残疾人、弱智的孩子应该多表扬,甚至要夸张的表扬他。但是你不能做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光表扬不批评,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娇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我也主张夸张表扬孩子,比如,孩子帮助大人做事,我们可以夸张表扬孩子,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可不能老夸张了。该表扬则表扬,该批评则批评,但是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当然如果你艺术性很强的话,你很有教育意识,甚至可以把我们常人所认为应该批评的内容变成表扬的内容,比如一个孩子做了十道题,他只做对了一道,有的家长说:"嘿,十道题就做对了一道,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是榆木疙瘩。"但有的家长转一角度说:"嘿,我这儿子真不错,这么难的题,你竟还做出一道。"这两种说法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上学写作业,算术写得乱,语文也写得乱,两个老师对孩子写作业乱的态度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算术老师看见孩子作业写得很乱,他很生气地说:怎么这么乱,跟蚂蚁爬的似的,他在孩子作业本上写了一个批语,某某同学你的作业写得太乱,你必须给我重写一遍,后面点了三个惊叹号,这孩子一看评语,觉得这个老师真够厉害的,没办法就重写了一遍,写得比以后没好多少。语义老师也给孩子写一个评语,他是这么写的:某某同学你的作业写得太乱,你必须再重写一遍,我知道你是不愿意重写的,可我为什么还要你重写一遍呢?因为我相信你第二遍肯定比第一遍写得要好得多。这个孩子看了这个老师的评语,是另外一种感觉,老师知道我能写好,孩子很高兴,写得特别好。结果给语义重写的作业特别好,而给算术老师重写的作业就是一般,这就可以看出同样一件事,你怎么说,怎么让孩子做,它的作用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教育艺术。语文老师说得很有艺术,本来是该批评的事情,他用了一个表扬激励的方法,这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想做到这样,一个是家长要有教育的技巧,教育的艺术,还有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家长要擅于克制自己,不宜感情冲动。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克服片面性,要全面,勤思考,三思而后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