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自言自语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6-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芊芊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老师跟他说话,他总是腼腆地一笑或点点头,可是我发现他在活动区抱娃娃时可不这样。

芊芊吃完饭来到宠物区,抱起一个娃娃来到一角坐下,对娃娃说:“宝宝,吃饭。”说完就假装用手往娃娃嘴里放东西。“来!爸爸喂一口。”“来,妈妈喂一口。”芊芊边喂边说:“吃完长大个儿。”一会儿他又对娃娃说:“我们该睡觉了。”说完把孩子放在床上念叨着:“哦,哦,睡觉了。”……

点评

1.2—3岁孩子处于语言发展期,他们不仅用语言进行交流,同时语言还帮助幼儿进行思考。孩子在自言自语中加深了对成人模仿的印象。

2.托班孩子在没有玩伴时往往一个人充当两个角色。此时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老师不宜上前进行干扰。

3.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与内向的幼儿交往、亲近,使他们能更加大胆起来。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自言自语是有病了吗?


导读: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也可能延续至10岁左右。

“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

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

幼儿的游戏言语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独自在家里游戏,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言语。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也可能延续至10岁左右。

案例:把“自主”还给孩子


在我开始之前,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娃娃家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幼儿还是不肯走,教师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娃娃家来玩。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镜头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位老师做的没什么错。那让我们再看下去:镜头一续:幼儿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娃娃家瞟。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那么,大家认为镜头中的幼儿在原本应该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了吗?很明显,没有!为什么?在这两个镜头背后,我们会发现,少了两个字——自主。

是的,我们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在镜头中的孩子由于人数的限制,他的自主选择落空了。在实际中,由于各区人数的限制,每次选择区域的人数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数刚好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有幼儿不能达成心愿,空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而没有实现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在操作中,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活动区或是担心幼儿偏区而采取轮换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就好比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讲评过后,幼儿们又纷纷玩了起来,不过,这次大部分幼儿围在老师身边玩,不住地演示他们的新玩法,有的还特意摆出姿势叫老师看,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其中的几种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则僵立在那儿苦思冥想或是开始跑动,于是老师提醒道:“你看别人都动脑筋了,你们动脑筋了吗?”其实,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发现的。马斯洛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活动。但是我们发现这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状态被打破了。

归根结底,幼儿缺少自主折射出的是我们教师在观念上的问题。我们教师多从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考虑。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给予孩子的这些自主只不过是老师的控制下无法实现的“自主”罢了,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自主”。

为什么幼儿会缺少“自主”呢?首先,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我国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有关。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在这种思想文化影响下,作为幼儿教师,要一下子彻底转变观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没有把幼儿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从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为了维护班级常规,活动效果等,老师制定了许多“规则”:如绘画时不准说话、不准随便动活动区材料等。对幼儿有太多的“不允许”。当幼儿有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出现时,老师会采取种种措施将幼儿引到“规则”中来,可这样一来,幼儿哪里还会有什么“自主”可言呢?如镜头中的孩子,他要到人数已满的娃娃家去,违反了区域活动的规则,于是教师出面软硬兼施,不顾幼儿的意愿将其塞到了其他区,以维护区域活动的规则,至于幼儿对这个区是否感兴趣、喜不喜欢玩这个区,则不在老师的“规则”范围内。

现代幼儿教育急需我们把“自主”还给我们的孩子。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确保其选择能够实现。我们平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真当幼儿有了兴趣时,我们却无视于这种兴趣的存在,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着这种忽视、干扰甚至扼杀、破坏幼儿“兴趣”的现象(尽管是无意识的)。这不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吗?就好比镜头中的孩子,他想到娃娃家去玩,就让他去嘛,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扼杀他的愿望呢?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个区的人数已经满了,就不能去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开两个娃娃家呢?限制每区人数,目的是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在游戏过程中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想想,我们做到这一点了吗?

二、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有自主活动的权利。在提出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不必要的规则去约束、限制幼儿的行为呢?我们老师要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在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教师需要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孩子,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得每一个孩子犹如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摆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位置,以儿童发展为本,把“自主”还给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

案例:让孩子自己选择


案例描述: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大多人选择区域活动。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看书下棋,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涂色等,活动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活动了。于是照例轻轻地摇起了铃鼓,示意大家整理。许多孩子们听见铃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整理得快的幼儿就排队等候出发,整理得慢的正在加快速度。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似乎并不在乎铃声的指示,全然不顾周围的同伴一个个走进队伍,他们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我冲着那几个孩子命令道:“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说完还用严厉的眼神注视那几个孩子。只见他们拽着手中的物品极不情愿放回,一副很不心甘的样子。我有点生气,走过去,看见一个孩子正在为一幅图画上色,上了大半还剩下一点点;另两个孩子的手里还拽着游戏棋的筛子,可想棋还没有下完。难怪他们不愿意整理,原来还想继续他们的游戏,不舍得离开。

案例分析:

如果我在这时候强制中断他们没有完成的活动,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心情会不会因此不悦?以后对该活动还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呢?孩子的要求合理吗?规则是为自己方便,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当设定的班级活动常规和幼儿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该服从规定还是满足幼儿需要呢?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活动空间,为幼儿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在适合幼儿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样想来我顿时明白,规则的执行是教师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使幼儿园的常规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并不是“是”和“不是”,“可以”“不可以“的简单判断。

案例措施:

我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对画画的孩子说:“老师给你两个选择,一先下去和大家共同游戏,等回儿上来时再完成作品;或者先完成作品后再下去游戏,那时候可能晨间游戏的时间就短了。老师更希望你和大家一起下去游戏。”孩子思量了一下,就说:“那先下去吧,等会儿再来。”他的表情还是挺满意自己的选择。我又对下棋的孩子说:“你们把没有下完的棋谱保存着,等晨间活动完了再继续行吗?如果一直下棋,你们就失去了晨间游戏时间。”两个孩子相互看了看点头示意,脸上的阴云立即散去了。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高兴。

案例反思: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管理,老师在处理众多教学问题中,务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提出具有民主的、公平的、指示性的建议,帮助孩子能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命令。依靠威严和压迫达到次序井然的教学,只会使孩子每天感到压抑,缺乏活动的生机,埋没了每个孩子活泼机智的品质。常规只是辅助管理的一个手段,而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人宽容、尊重、互敬后达到的共同满足和提高。对待幼儿也需要像对待成人一样,给予思考、判断的权利。

案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一、案例描述:

区角活动开始了,佳欢、佳圆、李涛、佳薇、依婷,他们先后来到了表演区进行活动,刚开始他们都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乐器进行游戏;有的孩子拿起各种打击乐根据区角中的图谱进行练习,有的拿着话筒在唱歌。这时洋洋从操作区走过来看到了乐器盒中的“指挥棒”,便对着那些打击节奏的同伴们挥臂舞弄起来,孩子们看到洋洋神气地“指挥”摸样,不一会儿,他们便为了这根“指挥棒”争吵不休,谁都想亲自挥舞这个“指挥棒”,其中佳欢和洋洋两个使劲地抓着这个“指挥棒”最后这场争吵在我的参与调解下硬性解决了。

三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给孩子一个主动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尽可能的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充分调节每位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有益的实践操作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感知和大胆表现机会。

在活动中由于“指挥棒”和“乐器”其中隐含着“1”和“许多”的关系,而在往常的演奏中“1”是教师通过横向比较在幼儿集体中选出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也因此总能更多的得到大家的关注,且赋予了他“领衔”集体的权利。根据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指挥者”,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措施与方法:

活动后我仔细的进行了反思,才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硬性参与违背了《纲要》精神。作为教师应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同时还要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天空。

因此,我又根据《纲要》宗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反思,以尊重幼儿的选择,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出发,总结了以下两个措施进行教学调整:1、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

1、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材料的机会,提供他们足够的材料,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本案例中由于教师准备的“指挥棒”仅有一根,且幼儿对“指挥棒”特别感兴趣,因此引发了矛盾的产生。作为教师应及时的捕捉幼儿的需求投放充分的材料来满足孩子,区角中允许有多个的“指挥者”存在。这样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做“指挥”,不但培养了他们大胆表现、大胆创造的能力,同时也给予了教师去发现更多可“胜任”指挥的孩子,这不是也给了老师机会吗?

2、教师要学会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还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根据时机积极引导。

从本案例中可见孩子们争夺的本意其实是童心的表现,无所谓品行问题,作为教师应更多的去聆听孩子们的呼声,从他们的心理出发,给他们一个阐释的机会。

五、反思与讨论:

上述案例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是每天会发生的,但我们有的教师却忽略了及时捕捉幼儿信息,及时观察幼儿表现并进行反思的过程。因此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一直是“权威”,对于教师的硬性参与解决问题的事例也不足为奇,而教师也不会为自己的这一行为进行反思。

在《纲要》颁布、贯彻、实施后我们幼儿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深入学习《纲要》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还有大部分教师违背而行。通过上述案例后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吸收《纲要》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理念,并将它转化为真正的教育行为,抛开传统的教育观,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以幼儿为本,接受、接纳每个幼儿,促使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亲爱的幼儿教师们,请留给我们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案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春天来了,我们的观察区里又生机勃勃了,看着种子慢慢发芽,孩子们也想起了用笔画下它们的生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录)。于是我赶紧为幼儿提供了记录用的纸和笔。几天过去了,我随手拿起记录本,里面画的什么呀?整个都是乱涂。我刚想大声地责问孩子们,可转念一想忍住了,仔细看看我有很大的责任:首先我为孩子们提供的纸没有格式与限制,其次是毕竟是中班幼儿,他们绘画的能力还很低。先听听孩子们怎么说!于是我把孩子们召集在观察区前,拿出观察记录本,让他们讲给大家听。没想到眼前这乱糟糟的画面立刻成了有生命的植物:“这是我记录的毛豆长出嫩叶了,这边上的是毛豆叶上细细的毛!”“这是我记录的土豆发芽了!”……还有一幅画怎么看也看不出画的是什么,这时记录者王敏磊站起来说:“这是我记录的,昨天是星期一,我发现青菜都干死了,杨老师就把这些青菜扔到厕所里的纸篓里了,我换了水又重新在海绵上撒了菜籽。”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小朋友都讲完了,我说:“小朋友们都记录得很好!不过,因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不好,所以小朋友记录的没有顺序,看起来很乱,从今天开始,老师为你们重新设计了记录纸,每一格作一次记录用,记录完了,你让老师帮你写上你记录的内容,这样我们就能清清楚楚地看了!”

新的记录纸投放几天后,我发现乱画的现象没有了,可记录的还是那些永远让人看不懂的画。于是每隔一星期,我都会组织幼儿讲一讲一星期来的记录,我想:这也是一次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吧!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扶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遇到问题前,我想: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思一下自己,我很庆幸在看到孩子们乱七八糟的画后,我没有成为一个制裁者,扼杀孩子们的能力。“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这样的教育思想说起来容易,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确实很不易。

案例:让孩子从小具有自信心


每年“六一”节,幼儿园总会在个班中让老师或小朋友推荐两名幼儿作为幼儿园的好儿童。大班幼儿已有了强烈的民主权萌芽,并且在培养幼儿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方面初见端倪。

一天午餐前看图书活动幼儿的表现不是很好,结合六一节的好儿童评比。我就问孩子们:“六一节马上到了,你们都想成为好儿童,那谁能自己站出来,让我们大家看看,自己认为自己能成为好儿童?”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哑口无言,我又鼓励他们:“不要怕难为情,只要自己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好儿童自己就大胆的站出来。”我又补充了一句:“平时上课、吃饭、午睡、游戏都很好的……”这时一位幼儿站了起来是董诗悦小朋友,她十分的自信。其他孩子又左看右看起来。一会儿曾宇蓝、钱小龙、潘薏雯三个也站起来,但是自信心明显没有董诗悦来得强烈,因为从他们站相,又想站又想坐的犹豫模样,我就察觉了这一点。还有许多没有站起来的孩子还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后来我问了几个没有站起来的孩子,有的说:害怕别的小朋友说。有的说:自己平时很多地方不足,所以就不站起来。还有的说:其他小朋友都不站自己也就不站起来。

分析: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的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进孩子充满自信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在我们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在某方面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孩子,自己批评“很蠢、不能干、很差“等等这些孩子在集体场合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在交往中,有些孩子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孩子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当领导者。而面对困难、挫折,一些孩子常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包括未玩过的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等。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及家中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在幼儿园我们的老师没有将幼儿的自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行教育,有些孩子老师要进行个别的教育,而不是在集体面前进行批评,而有些孩子因为顽皮自己又克制不住自己所以经常的犯错,以至于连同伴都不喜欢与他玩,脱离了集体,还有些孩子则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过度溺爱,包办代替、父母过于严厉,过多的否定、或者是相反的过高的期望,过高的要求、父母在平时经常将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横向的比较,消极的评价、孩子没有合适的环境,缺乏锻炼。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警觉,因为孩子的自信是他今后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关推荐

  • 孩子自言自语莫大惊小怪 导读:儿童的自言自语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实际上是儿童思维的有声表现。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 这阶段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这是这阶段孩子语言的特点之一...
    2021-08-31 阅读全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例 我们为你整理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制定好教案有助于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2023-04-28 阅读全文
  • 孩子自言自语是有病了吗? 导读: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
    2021-11-12 阅读全文
  • 案例:把“自主”还给孩子 在我开始之前,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娃娃家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
    2021-06-01 阅读全文
  • 案例:让孩子自己选择 案例描述: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大多人选择区域活动。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看书下棋,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涂色等,活动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
    2021-05-28 阅读全文

导读:儿童的自言自语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实际上是儿童思维的有声表现。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 这阶段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这是这阶段孩子语言的特点之一...

2021-08-31 阅读全文

我们为你整理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制定好教案有助于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2023-04-28 阅读全文

导读: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

2021-11-12 阅读全文

在我开始之前,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娃娃家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

2021-06-01 阅读全文

案例描述: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大多人选择区域活动。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看书下棋,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涂色等,活动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

2021-05-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