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班案例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31 教学案例反思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活动过程:
1、引入游戏状态
在一个美丽的农场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老鼠,小老鼠非常喜欢吃花生,可是主人不愿态意给他们吃,主人请来猫头鹰看管花生园。可是小老鼠还是很喜欢吃花生,只好趁猫头鹰不在的时候偷吃花生,猫头鹰回来了,赶紧逃会回自己的家……….
我们一起来玩猫头鹰捉小老鼠的游戏,好吗?
2游戏:猫头鹰和小老鼠
A欣赏两组音乐:区分小老鼠和猫头鹰音乐的不同之处(欢快、沉重)
B幼儿游戏:
小老鼠(
幼儿一起扮演)听到明快的音乐,就到场地中间吃花生,听到低沉的音乐(猫头鹰由老师扮演过渡到幼儿表演)就到小椅子后面躲起来,被抓到的小老鼠站到一边。
3、节奏游戏:救救贪心的小伙伴。
A猫头鹰抓到了几只小老鼠呀?(集体数数)
B讲解节奏游戏的规则:你们要救小伙伴只有一个办法,谁能和小鼓说的话一样,就可以救走一位小伙伴。节奏训练:
C幼儿游戏。被救走的小老鼠要说一句致谢的话(渗透礼貌教育)
4、排序:花生张大了
A虽然你们这一次救走了贪心的小伙伴,可是你们以后不能再偷吃花生了,我们要自己劳动,自己种花生,好吗?
B出示花生宝宝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花生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C分组排序。
D集体整理生长过程。种子、发芽、长高、开花、结果。
5、动作创编:花生长大了。
让我们变成一粒种子,听着音乐慢慢长大好吗?
点评:该案例是以音乐活动为牵头,融合语言、常识、数数的一个综和性艺术活动。鉴于此活动的设计者为家长,我以教师的眼光评析,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定位恰当
该家长是小学音乐教师,而她设计的音乐活动从目标到重、难点的分解,再到活动过程的安排,完全考虑到了活动的主体——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在恰当的环境启迪下,乐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2、取材形象
在大多数小朋友的印象中,都有小老鼠贼溜溜样子的感性经验。题材通过故事讲述和情节的环环紧扣,便于了幼儿的理解、模仿,又留有一定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3、体现随机教育
在解救贪心的小伙伴时,不忘礼貌教育。伙伴获救后,及时教育幼儿不能学小老鼠偷东西(渗透品德教育)。
4、充满愉悦的氛围
为了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家长的引导语始终体现了游戏性和情景性。启发幼儿大胆表达对音乐和情节的理解,体会用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让幼儿想像自己是一颗花生种子的环节是孩子们尽展肢体、发挥想像、真情投入的时刻,满足了孩子们对音乐活动没有负荷的诠释。
这次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家长资源的富有和潜在力量。尝试到了确立幼儿园、家庭、社区大教育意识的益处,鼓励更多的家长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案例反思:帽子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幼儿日都穿上了棉袄,戴上了各种各样的帽子。每天早上幼儿都将帽子和围巾放在固定的位置,晚上离园的时候,幼儿兴奋的在各种各样的帽子中找自己的东西。
活动一:找帽子教师:“找一找哪个是你的帽子?”“你的帽子是什么样子的?”苏文涛说:“我的帽子上有两个小球。”范金琪说:“老师,我的帽子上有一个(只)米老鼠。”“我的帽子上有两个小辫。”“我们把帽子戴上照一照镜子,看看有多漂亮。”
活动二:帽子舞:“老师也有一顶帽子。”教师拿出自己的帽子:“我的帽子回说话,你猜他说什么呢?”教师用手撑开,把手藏在帽子里动,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珊珊说:“他说‘你好,你好。’”黄柳豫说:“他说要睡觉。”“他说要吃饭”幼儿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幼儿有的根据帽子上的图案而猜想,(具体到事物的形象外观)“好吧!咱们来帮助帽子实现愿望呀!”幼儿听音乐创编帽子舞。“你好,你好(教师双手藏在帽子里假装说话)(戴在头上)大家好!(点头示意)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教师主动和幼儿换帽子戴,并且鼓励幼儿互相戴别人的帽子。
活动三:幼儿和教师一起跳帽子舞,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幼儿可模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动作,
教师戴一顶用彩色皱纹纸或颜色鲜艳的报纸做的不同于小朋友的帽子,与幼儿轮流戴“咱们都来戴戴这顶漂亮的帽子吧!”“给我戴戴,给我戴戴。”在戴的过程中幼儿都想戴,教师启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一顶。师生共同做一顶简单的帽子(小班幼儿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让幼儿在简单中获得成功,体验戴上漂亮的帽子的满足感)。
活动四:幼儿和教师共同戴着自己创作的帽子到大厅镜子前照一照,随音乐拉圆圈戴上帽子再次表演帽子舞,鼓励幼儿创编新的动作。
分析:幼儿是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参与活动的。教师利用生活中现有的充足的材料,发现其教育的价值。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熟悉的无生命的帽子在幼儿欢乐的情绪中变成了有生命的、情趣化的人物。符合了小班幼儿拟人化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在有生命的愉快的情绪中深入的发展。教师的平等参与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出现新的皱纹纸的帽子)来激发幼儿解决(幼儿都想戴)矛盾的同时有了主动发展的动机。创作新鲜的帽子,让幼儿有了成功感的体验,戴着自己做的装饰好的帽子,幼儿在欢乐气氛中,情绪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孩子们在镜子前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大胆的表现愿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创新的动作,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案例:反思
案例:
星期一上午区域活动时,我在活动前先向幼儿介绍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圆点数量,插入相同数量的吸管,因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这个材料,所以,活动前必须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这个材料的是邵文琪和刘洁,只见邵文琪先点了瓶子上的圆点数量,再按照数量去找吸管。在点数中,邵文琪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说出圆点数量,但在拿吸管时,只要数量一多,就会拿错,如:在数九个圆点时,能说出九个,但她却拿了十一根吸管。邵文琪在操作中,7以内的数量能基本拿对,但到了8、9、10时,却拿错了。而刘洁在点数时,明显存在手口不一致的现象,3以内的数量她能拿对,而到了4以后就数不清楚,也拿不对了。如:她在点数4时,嘴里却数到了6,点数7时,嘴里数到了9。贴有4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3根吸管,贴有6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5根吸管。
分析与反思:
点数时,存在着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在小班上学期尤其明显,孩子们往往手点得慢,嘴里数得快,还有些孩子数到了6,却不知道数量是6,所以,我在益智区里投放了这一材料,旨在让幼儿们点点圆点有几个,再拿相同数量的吸管,从而培养他们能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二期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宜、适度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习得。从幼儿的操作中,我也感到,只提供圆点数量还不够,还要提供一些形象生动的动物,以提高幼儿的点数兴趣,再提供一些数字,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案例:主题活动(中班)反思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景中”来。
一、从“课堂中学习”到“社会情景中学习”当我们提出参观小区时,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高涨。在孩子们去广场的路上,我和赵老师抓住时机向孩子进行了各项有关交通设施及交通规则的教育,使孩子们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例如:过马路时应看哪边的红绿灯,走路要走右边等。过了路口,来到安全的地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指着路上的车辆说起来了。“这是奥迪,我坐过。”“这是公共汽车,它有好多窗户。”“这是公安局的,抓小偷的。”“那是出租车,上车时要把前面的红灯扣下来,下车要给钱的。”“那是桑塔那,跟我爸爸的一样。”“那是货车,能装好多的东西,你看它的车轮子。”……孩子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观察也很仔细,我都插不上嘴了。孩子们每个学习细胞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景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我们的教育效果远比预期的来得好。我们来到小区的中心花园位置,小区内拥有场地(休憩场所)、布景、安全保障等有利的资源,小区的老人正在进行歌舞表演,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听着孩子们一声声问好声,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心里乐开了怀,孩子们也被老人们的秧歌舞逗乐了,大人、小孩们一起坠入了欢乐的海洋。有很多在广场带孩子玩的爷爷、奶奶纷纷向我们走来。有几位老大爷向我说:“你们能带孩子们出来学习,很不错。”“你们幼儿园的做法很好,孩子们很活泼,很可爱啊”。有位喜欢摄影的老爷爷还很有兴趣的对着孩子们拍了很多照片。
幼儿园案例:中班案例与反思《大鞋小鞋》
动设计背景
设计意图:根据中班幼儿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首很适合培养幼儿感知和表现歌曲的速度和力度变化能力的歌曲。我设计了以歌曲为主的活动和以歌表演为主的活动,以培养幼儿的感知和表现歌曲速度和力度变化的能力,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大鞋与小鞋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学唱歌曲,能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音乐。
2、能借助老师的体态动作,教学图片理解并记忆歌词。
3、体验与同伴共同歌唱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老师的体态动作,教学图片理解并记忆歌词。
2、能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音乐。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一张,歌曲内容小图片,磁带《大鞋小鞋》录音机、爸爸的大皮鞋和孩子的小皮鞋各是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感受大鞋和小鞋。
二、初步学唱歌曲:
1、初步感受歌曲内容,欣赏教师范唱。
2、幼儿相互讨论歌里唱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
3、再次欣赏教师范唱,师幼共同讨论歌里还唱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
4、利用节奏图谱学习歌曲的后半部分内容。
师:“刚才小朋友都已经模仿了穿大鞋,小鞋走路时发出的声音,现在和老师一起跟着节奏图谱把它给唱出来,好吗?”
5、师幼共同看图谱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感受、理解歌曲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1、再次欣赏老师的范唱。
2、师幼共同讨论应如何演唱两种不同音乐形象的乐句。
四、幼儿分组演唱比赛
1、分两个组,一组演唱第一段,一组演唱第二段。
2、分男女两队,女孩子演唱第一段,男孩子演唱第二段。
教学反思
将歌曲图谱投放到活动区域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能够继续学唱歌曲。
幼儿园案例:中班案例与反思《玩味拉簧》
活动设计背景
将废旧物品再利用与乡土资源利用相结合,让幼儿动手制作、玩耍,贴近贴近生活,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发现。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拉簧,学会简单制作并玩拉簧;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
3 让幼儿认识拉簧这一乡土玩具,初步懂得废旧物课再利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拉簧,玩味拉簧。
难点:引导幼儿有序制作拉簧。
活动准备
线、穿洞瓶盖 、剪刀
一、趣味引入:1、教师拿出一个 做好的拉簧玩,边玩边介绍。(名字、玩法)
2、请个别幼儿体验,观察:拉簧是用什么做的?
二、我会做:1、小组一名幼儿取材料(线、瓶盖),小组制作(教师指导)。
思考:线要多长呀?怎样来穿瓶盖?
2、幼儿取材料,自己制作拉簧。
三、我会玩:1、幼儿玩拉簧;2、幼儿展示:谁是“拉簧大王”
四、小结:小朋友们做得真好,玩得更好,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东西来做拉簧,想电池帽,核桃…..,下次,请小朋友们在做一个特别的拉簧,好不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动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适时鼓励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学到了拉簧的做法与玩法,做了活动的“主人”,体验 到了成功和快乐,让乡土玩具与废旧材料再利用完美融入了幼儿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这课堂中,有的幼儿很有想象力,用材料做了别的东西,做得很好,但是我怕偏离课题没有让他们展示,没有给予鼓励,后来一想,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不错呀,这才是孩子最真实的展现。
案例:实践中的反思
1、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春天的美丽,春天的生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有较好的倾听习惯,了解散文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能根据图上提供的内容和观察到的现象,把图片提示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用连贯的语言
描述春天的美丽。
活动准备:
1、有外出观察春天的景色的经验,做了春天的花,搓了柳条,画了燕子。
2、背景图两幅(一幅是根据散文诗的内容画出的,一幅是关于春天的各种景色与动物),录音机与磁带(柔和、欢快的音乐各一段,有录好的配乐诗朗诵)。
活动过程:
1、欣赏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柔和、轻快),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两段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听一段音乐,,边听边想这段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事情?”“现在请你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那一段的是不是一样,你听了这段音乐会想到什么呢?”“你们觉得这两段音乐讲的是哪个季节的事呢?”“春天的小动物们来干什么了呢?”
2、整体欣赏作品两边(教师有表情朗诵第一遍,第二遍时应结合挂图),初步了解散文诗内容。
师:“告诉你们,春天就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都想为春天庆祝生日呢!你们想知道春天是怎样过生日的吗
?请听散文诗《春天的生日》。”“老师知道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这首散文诗,那么就请你们再来听一次,这次边听边看图,还要想想,春天过生日的时候,谁来为她祝贺生日,它们是怎么来为春天祝贺的,带来了什么作为礼物?”
3、引导幼儿扩展想象,迁移经验,学习用优美的词句连贯讲述春天里的其他现象。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说了诗里好听的句子,还提了问题。现在你们想一想:除了诗里的这些还会有谁来为春天祝贺呢?”“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幅画,上面有的刚才小朋友也讲到了。还有的没讲到,你们会向诗里那样用优美的语句说说春天过生日的时候,你们会怎样来为她祝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