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爱,让她破茧成蝶
发布时间:2021-05-17 幼儿成长故事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童心是一泓清泉,透明、晶莹;童心是一朵花蕾,欲放、美丽;童心,也是一道彩虹,绚丽、夺目。在我眼中,每颗童心都是一个新世界,斑斓、各有千秋,但有时它的外面却包着一层厚厚的茧,不愿别人轻易触及……
辰蕙是这个学期班上转学来的新生。即使在事前我们已经对她进行了一次专门的家访工作,可是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依旧可以从她的眼神中读出无助、惶恐、不安的内容。她像一个“玻璃娃娃”,好象随时都会在这个大集体中被挤碎似的。因此,我在班上对孩子说,“辰蕙是新来的小朋友,需要小伙伴们的经常帮助,希望大家今后可以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可是,事实并不像我所愿的那样,总是接二连三的听到孩子跑来向我告状,“吴老师,辰蕙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辰蕙她打***了……”“辰蕙她总是和别人抢椅子……”慢慢地,班上要是发生了什么纠纷事件,每当我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大家经常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辰蕙做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比平时更加留心地观察着辰蕙,发现了原来她是一个很自卫的孩子,要是发生了什么她认为“威胁”到自己的事情,她就会像小刺猬一样竖起浑身的刺来“备战”着,甚至有时候把小伙伴对她的过于热心也当成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于是就发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小误会。其实她过于自卫的心理来自于对新环境的恐惧,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对身边新事物的抵触。所以此时,她内心的大门还是禁闭着的,不允许有任何一个人轻易地进入,包括我这个老师在内。
作为一名幼儿的教师,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鼓励“这两个字对孩子的分量有多重。改编一位名人所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用我的杠杆撑起你的心。我想说的是,我的支点就是鼓励,即也是一种不逊于血浓于水的真爱,这份情感对孩子来说是“灵丹妙药“,对老师来说是对职业的一种誓约,对孩子的一个守诺。经常轻轻地揽着她,告诉她老师也很想做她的朋友,并且带着她在身边做着欢乐的游戏,慢慢地我感觉到了自己手心里握着的小手也用力地回握着我;在她尚且孩子对小伙伴们还产生隔阂的时候,我依旧开心地做着她的“大伙伴”,鼓励她融入“小伙伴”的温情中;在她面队手工活动显得“手足无措”的时候,我还是鼓励她,鼓励她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76范文网 FW76.com)
渐渐地,我开心地看到了她脸上绽放出最美的笑容,那是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候的笑容,也是她打开自己的心扉迎接新世界的笑容,更是她对成长过程用心的诠释的笑容……的确,是爱让她破茧成蝶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让爱更美
我们小小班的孩子很喜欢绘画活动,因此,这次美术课的内容我安排了“有趣的撕纸画”活动,等我讲完操作的方法和要求后,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动起了小手。我从第一小组开始巡视指导,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当我指导到最后一组时,我发现——小朋友从教学开始到现在,他的图画纸上都是空空的。我连忙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不会!”他那胆怯的眼光和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缺乏自信心,需要帮助和鼓励。要想让他喜爱画画,关键是要帮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觉得“我能行!”我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亲切地对他说:“——,你很聪明,只要你敢画,你一定会画得非常出色。”听了我的话,他开始在纸上试着画起来,看到他不成形的画面,我由衷夸奖他说:“你画得真好,如果这样改一改,会更好。”他美滋滋的点点头,还把他的画拿给我看,并说:“葛老师,我这样画好吗?是不是很漂亮?”“我画的是…….”在我的不断鼓励和赞赏下,——终于能很好地画完一幅画了。我把他的画给全班小朋友展览,并让他介绍自己的画。从这次以后,慢慢的,——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画画时,都非常认真,也不说“我不会了”。
分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幼儿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幼儿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师幼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但是爱并不是盲目的,每个幼儿之间个性差异不同,在不同时期的反映也不同。要想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首先要做到是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位幼儿。像——是这学期刚进来的,年龄还小,他还没真正适应这里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多给他一点“爱”,让他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记得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说过这样一句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我想对那些某些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他,宽容的对待他,更要耐心帮助他,不断鼓励、表扬、激励他,使他感到自身价值所在,相信自己能“行”,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长处,从而将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使对孩子的爱变得更美丽!
案例分析:她俩终于成了好朋友
案例背景:
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我园课题重要内容,让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他们学习交往时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这需要我们一起和他们面对,并且帮助他们指引方向。最终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描述:
这一天班上有几位女孩子穿了裙子,他们围在一起互相欣赏对方漂亮的裙子。
这时瑶瑶说:“甜甜,明天你不能穿裙子来上学。”一边用命令的口气说,一边还用手去拽拽甜甜的裙子,一副很不满的神情,刚说完有几个小女孩也跟着起哄,甜甜的表情似乎很委屈。户外游戏的时候,瑶瑶又用命令的口气对甜甜说:“你不要跟我们一起玩。”说着还去拉甜甜,甜甜很无辜地走开了!
第二天,瑶瑶对甜甜的鞋子做出评论,“你的鞋子真难看。”“你的头发扎得不好看。”总之甜甜处处都针对甜甜,总是找她的茬。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瑶瑶是我们班的“小公主”,家里人对她百依百顺。在班里,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情感较丰富。性格也很倔强,稍有不如意,就会使性子。而甜甜比较安静,胆小,遇到强势的瑶瑶,她表现得都是退让,无助。而甜甜不善于沟通、讲话,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也稍弱一些。因此每次瑶瑶在找茬的时候,她也选择不告诉老师,而是回家跟爸爸妈妈说。其实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甜甜的父母也跟我反映了这个情况,希望能让她们化干戈为玉帛。
瑶瑶嫉妒心强,看甜甜穿的裙子好看,她就强势得命令她明天不能穿,这是她骄傲小公主的表现,在她的世界里觉得自己是最美的。当看到好欺负的甜甜时,就耍出她小公主的脾气。而甜甜则不太计较。但瑶瑶这些话语肯定伤害到了甜甜。如果长此下去对这两个孩子都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强势的更会变本加厉,而受伤的将会让阴影更大。
采取措施及效果:
1、调查了解。我知道事情根源在瑶瑶那里,我问她为什么对甜甜有意见,而她则是一句话:“我不喜欢她,不愿意跟她成为好朋友。”表情是很不屑的样子。而我同时也对甜甜进行了了解,其实甜甜是个不太计较的孩子,她愿意和瑶瑶成为朋友的。
2、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我发现瑶瑶很重视老师给予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哪个小朋友被老师表扬,那她会很佩服她,同时那她会露出很羡慕的眼光。所以利用她这一点,我在这段时间我有意对甜甜更偏爱一些。对甜甜各方面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让瑶瑶知道:甜甜是个很棒的孩子。甜甜各方面也自信了许多,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了。
3、甜甜成了老师眼里小名星,瑶瑶对甜甜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就创造机会把她们分在一组,一起合作。例如在一次美工橡皮泥活动中,我对于甜甜的作品又给予肯定,其实甜甜一直各方面都表现很不错。而当我表扬完之后,我马上就把瑶瑶叫过来问她:“你愿意和甜甜一起做一个吗?”瑶瑶马上高兴的答应了。以前的“小公主”气完全没有了。同时我也争取了甜甜的意见,问她愿意和瑶瑶一起合作吗?她也高兴得答应了。就这样一对冤家向朋友迈进了一步。后来我又把她们分在一组,一起当老师的小助手。让她们有更多的合作的机会,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时候。这时候发现她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转变。最让我高兴的是,终于有一天甜甜的妈妈对我说:“甜甜回家告诉她,自己和瑶瑶成为好朋友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真是替她们高兴。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们就会闪闪发光。我们老师更要以爱、以耐心来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同时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家园共同配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好孩子。
案例:莫让忽略成杀手
曾看过虞永平教授的一篇文章,文中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多回忆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的童年需要什么,就该给孩子什么。看了这篇文章,颇受启发。使我想到了童年的一件事。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老师让我们画扫帚,我非常认真地画着,快到下课时,老师开始讲评,小朋友们的目光都追随着老师,期盼着老师的赞赏。一个、两个、三个......,许多小朋友都被表扬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把画举起来,谁曾想老师的目光一掠而过。当时,我沮丧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象一只泄了气的皮球,趴在桌上很久很久。之后,美术课时,我再也不愿举起自己的画。作为老师,也许是无意,但他的忽略,犹如无形的杀手,使我自信丧失、热情降低。
如果说体罚直接伤害孩子的肉体,是有形的,那么,忽略则直接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是无形的。获得尊重、认可,获得爱,是人类最迫切、最普遍、最基本的愿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在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制于情绪情感的调节,而他们的情绪情感又极易为成人的情感所左右。所以,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了童年的那段回忆,对忽略孩子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首先,关注孩子。在孩子做事时,常常给予他们微笑、点头甚至夸奖,让他们感到老师是重视我的,关心我的,做起事来也会更加积极、起劲。平时,留意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及时的反应。
其次,欣赏孩子。我们要做一个美好的发现者,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我们都知道,人各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即使是很完美的人也有缺点。我们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审美的心情去看孩子。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不吝啬一句夸奖的话,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束赞许的目光。让孩子感到我是能干的,老师是喜欢我的,欣赏我的。
再次,热爱孩子。教师的爱心是传递给孩子的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感染力量。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敏感的,因此,孩子在活动中,我们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孩子不敢举手发言,可以摸摸他的头,鼓励他试试看。孩子答对了,可以摸摸他的脸颊,并适时地进行表扬。在我班上,摸摸头,摸摸脸颊,抱一抱等成了一种奖励方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想和老师亲近,诉说他们的“小秘密”。
案例:蝴蝶和花
在秋天里,我和孩子们来到鼎丰厂观察美丽的菊花。孩子们如一群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兴奋不已。在菊花展台前,我细心地引导孩子们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忽然,胡正秋手指着空中喊了起来:“蝴蝶、蝴蝶,有蝴蝶!”其他的小朋友听见了喊声,都跑过去,争着看蝴蝶。本来好好的秩序,一下子都乱了套。
见孩子们对蝴蝶这么感兴趣,我也跟了上去,边和他们一起追蝴蝶,边说:“蝴蝶最喜欢花了,我们看看蝴蝶飞到哪些颜色、哪些形状的花上去玩,喜欢和谁做朋友?好吗?”,然后我们就悄悄地尾随这只可爱的小蝴蝶,这只可爱的小蝴蝶后来停在一朵黄颜色的菊花上,我和孩子们摒住呼吸,观察那朵供小蝴蝶停靠的菊花,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看小蝴蝶在菊花上扇动着它那对美丽的翅膀……我指导孩子们观察蝴蝶身上美丽的花纹,观察它有几对触角和几条腿……一个偶然的插曲,使孩子们接触到了昆虫的简单知识。
分析:
生活即课程,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小蝴蝶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老师,及时地把它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情景,组织幼儿观察蝴蝶,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有关昆虫的初步常识。
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大朋友、大伙伴的我,就必须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而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所在,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教师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
现代的幼儿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互学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产生问题中有敏锐的观察扑捉信息能力和接纳赞赏能力。虽然,“蝴蝶和花”的活动并不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但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从而真正做到老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幼儿生成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作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幼儿生成为题及时的处理、筛选,抓住那些有共同兴趣的,能引起共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让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转化为教育契机,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案例:蝴蝶飞来了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的早上,我和孩子们上完早操开始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散步。
在新教材小班第一个主题《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有个分题活动---我的幼儿园。活动中希望通过带幼儿参观美丽的幼儿园使新入学的小班幼儿能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的功能分区,使其对幼儿园产生喜爱的情感。我利用早操散步的时间和孩子们在院子里看草坪、看各式各样的树,看那些秋天依旧美丽的花,看形态各异的树叶。孩子们很投入的唧唧喳喳的说着,很是热闹。
突然刘梦瑶小朋友伸出十指放在嘴边“嘘——”,小朋友们看到她认真的样子很快安静了下来。她压低声音说:“看那边有只蝴蝶飞来了!”大家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只蝴蝶静静的落在一棵小草上,一对美丽的翅膀还偶尔的动一下。我先是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蝴蝶是什么颜色的呀?”孩子们仔细的观察着,孙鹏成小朋友说:“它是黄颜色的!”又有孩子说:“老师你看,小蝴蝶身上还有黑点呢!”还有的说“它的身上有黄和黑!”看着孩子们小脸上洋溢着的激动,我很是高兴,一个以蝴蝶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在我心里形成了。曹浩哲问“蝴蝶在干什么呀?”马上有人说“它在休息!”还有人说“它在吃草!”我马上说:“蝴蝶吃草吗?”刘梦瑶马上说:“不,蝴蝶喜欢吃肉!”孩子们对蝴蝶吃什么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不少孩子把疑问的眼光投到我身上。我很尴尬,因为对蝴蝶我了解也是不多的。但是我很快反映过来马上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今天回家的时候问问你的爸爸妈妈小蝴蝶喜欢吃什么,明天回来告诉老师好吗?”孩子们痛快的答应着。我松了一口气,但是我又很快庆幸了,整因为这样我把寻找答案的机会给了孩子们,也许孩子们得到更多。
晚上我搜寻了好多关于蝴蝶的知识,但是我更明白了一件事。作为幼儿教师在自身掌握知识的同时并不是作为知识的所有者象孩子们传授什么,更应该做好和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找答案。
一只蝴蝶飞来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生成活动和一次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