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师请我做好吗?
发布时间:2021-05-15 幼儿老师故事 幼儿园做教案 幼儿园案例案例实录:
下午,小朋友都在区角内自由活动,有的在玩插塑,有的在玩娃娃家,有的坐在聊天角聊天。这时,孙老师走到离自己最近的结构角对玩插塑的小朋友说:“谁能帮我把这本书送到小四班去?”话音刚落,玩插塑的五个小朋友顾不上放下玩具,一拥而上抢着说:“我、我、我。”看着拥上来的小朋友,孙老师没有马上说让谁去,而是先扫视了一下每一位幼儿,然后选了一位最能干的强强。强强带着微笑拿着书走了,留下了一片叹息:“哎!又没请我。”
案例分析:
其实像这样的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去帮老师拿一支笔”“把外面的图书拿来”“把这个东西送给楼下的姚老师”“去看看区角的物品整理好了吗?”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小事,对幼儿而言,不用费力或稍费力就能办到。案例中的幼儿为了能帮老师做事,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游戏,这一切都表明他们对“帮老师做事”这个活动有着很高的热情。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教师可以利用请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在案例中,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谁能帮我把书送到小四班”而同时激起了几位小朋友做事的热情,他们都在用期盼的目光等待老师,而这时老师并没有在意他们的目光,仍然用一种高高在上权威者的姿态选了一位她心目中最能干的孩子去做。因此引来了一片叹息“哎!又没请我”教师这时只想到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我认为教师这么做不好,伤了幼儿的自尊,教师完全可以单独把做事的幼儿请出游戏角和他商量,如果他不愿意,教师可以再请别的幼儿,这样既可以保护幼儿的自尊,更能体现师幼之间的一种平等与和谐。
案例启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崇拜、依赖、尊敬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1,幼儿是帮助者,不是服务者。
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更希望你此时的身份是朋友,是同伴、是长辈,而非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因此,在请幼儿帮助时,应用商量的口气和他们说,如:“你能不能帮我。。。。”“你是否愿意。。。。”“有件事我很想请你帮忙,你有空吗?”等等,在得到他们的允许后,才可请他去做,这样他们才能感到你和他们是平等的,才不会有压力、有负担,才更愿意帮助你。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把孩子当成你手中的指挥棒,想划到哪儿就划到哪儿。要知道他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为你老师服务的。
2,教师是指导者,不是支配者。
幼儿在幼儿园是学习者、探索者,他们主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活动来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社会规则。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幼儿喜欢、愿意帮你做事,就没有顾忌,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或者自由活动时,只要是你需要的就不管时间、地点,事事都支配幼儿去做。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不管对幼儿成长多有利,我们也要看场合,看对象。特别是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应考虑,这件事请哪个幼儿去做更好,这对他哪方面的培养有帮助,而不是盲目地点差。
3,培养与照顾应共同进行。[合同范本网 36GH.cOm]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是需要培养一些能干的幼儿临时代替自己监控约束其他幼儿的行为,以此来缓解自己在工作中的繁忙与紧张。但在引导策略上我们该讲些技巧,面对众多的幼儿,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不要把目光总锁定在能干、聪明、可爱的孩子身上。再次教师应主次分明,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次要的,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师幼之间的一种平等与和谐,请老师的眼睛朝那些期盼以久的目光看看吧!在众多的小事中总有他们能做的,也许他们更需要你的培养,你的关心。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老师我长大了吗?”
“支老师,你快看我手上长出毛毛了”吴晨阳很认真地告诉我。
“我的脚上也长出毛毛来了。”黄天麟边说边挽起了裤腿给大家看。
顿时,小朋友们多伸出了自己的小手和脚仔细地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长出了毛毛。
楠楠又说“我的手臂上毛毛是短短的”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对自己进来的变化产生了兴趣。
“我妈妈说我长大了,也长高了”吴颖说。
“我爸爸说我比以前懂事了”沈海楠又说。
“老师那为什么我们手臂上要长出毛毛呢?”
“毛毛有什么用处呢?”
孩子们又开始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
最近我们班级在开展“可爱的我”主题活动。在让幼儿关注自己变化的活动中。了解自身的明显变化,并且知道自己长大了,要听爸爸妈妈、老师、长辈们的话,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孩子们的话题很多,他们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则更加地感兴趣,因此,我们抓住了孩子热点话题,开展大家都十分想知道的话题作为我们的探索活动。
案例:老师,你注意我了吗?
一、案例背景:
平时在班级活泼开朗的孩子自然是倍受老师的关注,相对而言平时沉默寡言的“乖”孩子教师的关注程度也就随之降低。我们班的天天性格内向,脾气古怪,导致他这种性格的主要根源在于她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处理不当,经常发生家庭战争,每一次,小孩子便成了牺牲品。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她,觉得她得不到大人的关心,她是被别人忽视的,所以她经常做出一些很奇怪的举动,试图引起教师对她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描述(一)
我们班很多女孩子留着长头发,午睡后我都要帮助这些女孩子梳理。而天天是短头发,所以就省了这一关。这天我发现天天在他那短得可怜的留海前夹了两个小发夹,也拿来让我帮她夹好。我对天天说:“天天,你看老师有那么多小朋友的头发要梳,你的这个小发夹叫小朋友帮你夹上好吗?”听了我的话,天天非常失望地离开了。第二天的同一时刻发生了同一件事,为了能够让老师帮她夹好发夹,天天宁愿不去做游戏,这回天天第一个过来我这里,也是拿了两个小发夹,这回我为她夹好了小发夹,夹好发夹的天天高兴的就像是飞上了云端,很满意地离开了。
案例描述(二)
每次在自主活动时间或是到户外散步,天天总是和小朋友们争夺地盘,抢一个最靠近老师地地方。一次,我和孩子们散步来到草坪上,我建议大家一起坐到草坪休息一下,孩子们都找了个适合的位置坐了下来,本来跟在阳阳后面的天天一把推开阳阳坐到了最靠进我身边的位置。对于天天用这种“手段”我并不赞同,所以我故意的表现出不去关注她,但她还是以坐在我身边为荣。
三、析与反思:
对于天天的以上这两个案例中的表现,首先作为教师我要自我反醒:我对天天的关注程度够多了吗?
天天的父母感情不和,每次发生家庭战争时,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我们应该替天天感到可怜,她的小伙伴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爸爸妈妈眼里的宝,哪容得孩子受一丁点儿的委曲,而天天却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长久以来,在天天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歪曲了的心理,认为在家里是不受大人喜爱的,不论自已怎么乖巧,还是得不到大人的重视。所以,天天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脾气也变得起来起古怪,有的时候也很暴力,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她都当任不让,有是还会用暴力解决。来到了幼儿园之后,一个全新的环境,另一个要接触的群体,有小伙伴,有老师。在这里她有找到了自信的火种,试图想在这里可以弥补家里给她带来的不愉快。
从案例一的技术描述中我们看到,天天看着每天能让老师梳头发的女孩子是多么地幸福,她们可以和老师亲密地接触,她真得很献慕。可为什么妈妈老是把她的头发剪得像个男孩子,她失去了和老师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所以她会用两个小发夹来引起对她的关心,她宁愿不去玩也要等着老师帮她把发夹夹好,在老师看来,夹个发夹只需短短的十秒钟,但在天天的心那要比一天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在第一天没能如愿的第二天,天天还是拿两个发夹要求老师帮忙。能和老师接触,在天在看来,那是再也慎重不过事了。
在这里我就要说回来了,我对天天的关注够了吗?如果我真的用我的一颗真心去关心、重视她,天天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吗?我如果给她更多的爱和关心,让她感到温馨、安全,她还会这样不确定自已的感受,拿一个小发夹,抢老师身边的坐位来试探老师吗?
案例:做个“狠心”的老师
案例一:
豪豪是我班最小的一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特别的惹人疼爱!幼儿园里的老师和阿姨看见他总要抱抱他、亲亲他,家里人更别说有多宠他了。天气渐冷,穿脱衣对于新进来的小朋友的确是一个挑战,在别的孩子练习得热火朝天时,他面对不听话的衣服和裤子们大大出手,最后哭得满脸是眼泪鼻涕。慢慢地发现这个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且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活动的持久性较差。分析下来除了孩子本身年龄过小发展较慢的因素,更多的是成人包办替代的过多,没有给予他自己动手的机会,导致了动作发展缓慢。在和其家长进行交流的同时,从生活方面着手让他自己多动手动脑。一开始我们采用儿歌等形式教大家怎么穿衣服,看到他的点滴进步就表扬他,有几次能自己穿裤子了。过了几天,又哭着闹着要老师替他穿,看到他那哀求似的眼光我真有点舍不得,但是如果我那刻帮他穿了,那么他前几周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永远不会有自己动手的一天,对他以后的发展也不利。就这样我狠心的转过了头,五分钟后他走出了午睡室,衣服裤子全都穿好,脸上还留着哭过的泪痕。我重重地松了一个气!这样久而久之,豪豪的进步越来越大:豪豪会自己穿衣服了!豪豪会用积木变魔术了!豪豪会画漂亮的画了!
案例二:
莹莹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个性的孩子。每天来幼儿园区域活动时总是端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鼓励她和小伙伴一起去做游戏,她噘起嘴巴说:我不去!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大型玩具和沙地她还能纹丝不动,丝毫不受诱惑,任老师在引导,她还是噘起嘴巴说:我不玩!画画时别的孩子兴趣盎然,她连蜡笔也不肯拿,噘起嘴巴说:我不会!天气一天一天地冷下去,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不仅容易着凉,而且容易养成不合群的个性。观察莹莹和其家长相处时妈妈和奶奶都非常顺着她,一不满意就噘起她的小嘴表示不满,最后扭不她家人只好妥协。又一次区域活动,我说莹莹快点自己找个地方去玩吧!看到她故技重施,我口气严肃地说每个孩子都得去玩,然后把她的椅子搬到了一个区角,有拿了点材料放在她的面前。起初有那么点不高兴,会偷偷地瞄我,慢慢地视线转移到材料和同伴上去了。接下来几天碰到我带班她会噘起嘴巴自觉地参与活动,而我的配班老师上班她还是纹丝不动,看到我进来了没办法只能乖乖地自己动手操作。那几天我有意识地增加进班的次数,几周后莹莹有了可喜的变化!她的笑声越来越多,她的朋友越来越多,学得本领也越来越多!
分析:
也许那时那刻在孩子们眼里我是个坏老师、凶老师、狠心的老师,但是看到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我觉得一时的“狠心”能让孩子们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逐步战胜自我,应该也有其教育的价值。有时对他们“狠心”点,也是相信孩子们能行能做好吧!
案例:老师好可爱啊!
实录:
一天下午,我和小朋友们玩起了“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游戏。我戴上兔妈妈的头饰后,就带着“小白兔”(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出去玩了。在“兔妈妈”的带领下,“小白兔”们尽情地蹦啊、跳啊、扭啊。当听到“兔妈妈”说:“我的小乖乖肚子饿了吧?我们去拔萝卜吃吧!”时,“小白兔”们纷纷学着妈妈拔萝卜、吃萝卜,看到“兔妈妈”在喂个别“小兔”吃的时候,好多“小白兔”争先恐后地也要喂“妈妈”。我就提醒他们可以去喂同伴,于是就看到了“小白兔”们互助的场面。当我换上“大灰狼”的头饰用粗声粗气的语气说:“哈哈!我要吃了你们!”时,“小白兔”们都吓得逃回了家。只有一只“小兔”动作太慢被我抓住了,为了不让孩子们太害怕,我这只“大灰狼”说:“我要把它带回家再吃!”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活动积极性很高,两次游戏下来,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已能很好地扮演“兔妈妈”和“大灰狼”了。
游戏结束休息时,李千皓笑着对我说:“老师好可爱啊!”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也学着皓皓说了起来。我有些吃惊,还有点窃喜,于是笑眯眯地问:“为什么说我很可爱啊?”皓皓说:“你做了兔妈妈。”朱月大声说:“还做了大灰狼,好怕哦!”我们一起开心地笑了起来。
分析: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选择、编排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进行。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儿童实际。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形式,也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以上案例中的游戏是我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小兔乖乖”设计的,游戏情节简单又充满童趣,可爱的小白兔又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物,连平时几个总不爱参与集体游戏的孩子都轻松地玩起了游戏,在愉快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进入游戏角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夸张有趣的肢体动作带领孩子进行游戏。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轻松愉悦地游戏时,我真的感到,用一颗天真的童心和孩子相处,孩子们一定会越来越喜欢你。
案例:老师,我错了
一、案例
事情还得从一周以前说起,那天下午户外活动的内容是观察小蝌蚪,我和孩子们围聚在幼儿园的小河边,看着,说着,叫着,特别兴奋。
“老师,我看到有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了!”
“我看到了三只小青蛙。”
“快看!小青蛙和小刺猬在一起!”
“在哪里?哪里呀?……”
在孩子们的指引下,我终于发现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这样,我们把小刺猬带回了教室,展开了关于“刺猬”的生成活动。
家云是个调皮的男孩,平时略有欺负人的行为,每天都会有小朋友来状告他。小刺猬来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经常簇拥在小刺猬旁的一个。
开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动物,还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体,然后赶紧缩回来,说:“啊,原来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点软的。”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小刺猬胆子小,怕吵闹,遇到有东西靠近时,会变成一个刺球来保护自己。经过全班集体讨论,我们一致决定要照顾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伤害它。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看到他和另一小朋友蹲在小刺猬的纸箱旁,手伸到了纸箱里面,我走过去,想提醒他不要去影响小刺猬休息。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着一把美工剪刀!
“你看,剪掉一点点了”
“你说它会不会痛啊?”
“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不痛呢,再试试看。”家云这样回答,我听了非常生气,但我忍住了,说:
“我觉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缩成一团了,你们认为呢?”
“我也觉得它肯定会痛的。”另一小朋友点了点头。
“家云,你说小刺猬害怕别人欺负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变成刺球。”家云见到我发现了,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他低下了头。
“那你说它受到欺负和伤害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痛的……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小刺猬的……我知道错了……”
二、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欢,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当他多次经验总结,得知小刺猬不会反攻时,他便有了攻击性的行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
这正如他以往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动机一样,我记得当他听到对方的哭声,他的眼神会变得跟打对方时不一样,略带有后悔的神色。说“老师,我错了……”
他不懂得打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那为什么要等“打”的结果出来了才会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评与引导都不起作用呢?这都源于他无法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即无法较好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强,但还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还经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动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的自控行为很不稳定,随情景而变化,有时表现得好些,有时表现得差些。
案例:老师,我不会!
在“我爱我家”这个主题中,我的搭班老师预设了一次“画手”的活动。我带着浓厚的兴趣,聆听了这次活动。陈老师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一只手放在纸上,手指分开,不动,再用另一只手把它画下来,画完换另一只手画。这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可是却有很多孩子嚷着:“我不会!”其中喊得最响的是沈强。我跑过去问他:“老师把自己的手放在纸上,你来想办法把它画下来,好不好?”结果,沈强立刻直截了当地说:“我不会!”我知道他根本都没有考虑过。我看到他旁边的汤诗雯正在有模有样地画,于是我说道:“咦,汤诗雯是这样画的呀,沈强,你能不能学她样画画看呢?”没想到他还是说:“我学不来!”他还是这样怎么办呢?我只有拿着他的手,带着他画。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杂货商的女儿,可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崛起引起了欧洲和世界各国的注意,并被称为“世界第一女人”。她的成功与她的父亲自幼对她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杂货商。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为此,当撒切尔夫人5岁开始上学时,父亲把她送入学校,并从那时起就不再允许她说“我不会”或“太难了”之类的话。她父亲经常带她去听音乐会、演讲,和她一起读许多名人自强、自信、自立的传记。她父亲教她对自己要有信心,千万不要去迎合别人,并经常对她说:自己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正如后来她在当选为首相时所说:我父亲的教诲是我信仰的基础,我在那个十分一般的家庭里所获得的自信教诲正是我大选获胜的武器之一。
自信,也就是一个人对能否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对孩子来讲,是其将来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注意对儿童自信心的早期培养。沈强的没有自信心,与家庭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他来到了幼儿园,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大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会轻易地说:“我不会!”为了帮助沈强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积极鼓励与帮助。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整理玩具、帮助老师做事情时,我尽量不去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因为干涉往往表示一种暗含的批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会引导他冷静分析,鼓励他去勇敢地尝试,而不会训斥、讽刺或说什么“你怎么这样笨”等会刺伤孩子自尊的话。总说这种话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逐渐变得胆小、自卑和依赖他人。当孩子请求帮助时,我也不会包办代替,而会表示相信他的能力,如,“你以前做得很好,现在你会做得更好”等。
合理赞许与表扬。当沈强完成某项任务并获得成功时,我会及时给予表扬与赞许,使他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有一位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虽不是很好,却非常爱下棋,且经常战胜成年人。于是,父亲抓住孩子的这一长处,指出其棋艺高超是努力的结果,启发他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和其他活动中,这对于培养孩子在其他活动中的自信心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尊重选择与信任。尊重孩子的选择、感情与意见,并在行动中帮助他建立自信心。爱抚、鼓励、点头微笑、表扬等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十分重要。
通过一个多星期的引导教育,沈强虽然还是经常说我不会,但他愿意去学习了,而且也有了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