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
发布时间:2021-04-30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智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期。幼儿如果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之中,就会养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一下子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刚入园,可以请家长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带上,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摆弄这些玩具过程中,孩子的不安情绪会得到缓解。经常让幼儿跟教师拥抱、交流、逗乐,孩子会跟老师打成一片,从而爱上老师、爱上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建立老师与幼儿之间良好的情绪互动,这是幼儿良好情绪形成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老师是幼儿主要的成年交往者和教育者,与教师相处久了,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身边,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不给他们自己思考和情绪准备的时间,这样的结果,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情绪对抗,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笔者曾经遇到几个特别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在班级不受欢迎逆反心理强,看准他们的性格特点,笔者便反复叮嘱他们要做“听话的好孩子”,平心静气地跟他们谈话,并表示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就这样,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情绪实现了良好互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外,还应该让幼儿在自立尝试中找到快乐,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信而快乐。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培养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满意、兴奋、喜悦、热爱等,是人得到满足时的情感;失望、忧虑、愤怒、憎恨等,是人没有得到满足或在获取满足中遭到挫折时的情感。情绪也是人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反映。只是,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因此,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的,都是人的一种态度和心理体验。
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人去从事伟大的事业。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绪和情感也是影响人健康的心理因素,乐观、平和有益于健康;而忧郁、愤怒有害于身体,人们常说“气大伤身”就是这个道理。许多研究证明,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的培养不但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的饮食营养,还要关心幼儿的精神营养,注意观察并细致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和情绪,使之良好、稳定、健康。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年纪小的幼儿,应该让他知道:大家都爱他,他也应该爱大家;别人关心你,你也应该关心别人;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见了强于自己的不要怕,见了幼小的也不要欺侮;遇到困难要去想办法克服,遭到挫折要不灰心丧气;成功时不自满,失败时不沮丧;对坏人坏事要憎恨,对好人好事要热爱;看到比自己强的,要通过努力去赶上,而不是嫉妒,更不能愤恨;还要学会抑制,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等。
述这些情感培养,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看有益于幼儿的影视节目,看完之后和孩子讨论: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等等,引导幼儿进行评价,从中培养幼儿爱憎情感。也使幼儿从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中学习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感和聪慧的理智感。例如;家长在给幼儿讲一些以弱小战胜强暴的故事后,应问一问:为什么小白兔战胜了大灰狼?为什么小山羊战胜了大老虎?为什么武松打死了吃人的老虎?等等,让幼儿知道,冷静思考就能想出好办法来,遇事不慌张便能发挥人的聪明和本领。
丰富幼儿生活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途径。家长在节假日里带孩子旅行、参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面对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谁还会发脾气呢!看到大海,心胸会旷达;登上高山,眼界会开阔;面对森林、绿野,充满喜悦快活;穿过峡谷、急流,感到新奇惊险;在青山绿水中倘佯,欢乐无比;在名胜古迹中游玩,感慨万端……带孩子旅游观光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好办法。其次,可适当地饲养一些小动物,养几条金鱼、养一只或几只小猫、小狗、小鸡、乌龟、鸽子等等,除供幼儿观察之外,要尽量让幼儿饲养和照料,家长引导幼儿耐心饲养,珍惜爱护,使幼儿感到这些小生灵的可爱,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此外,家长还引导幼儿与小伙伴交往、与成人交往,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懂得被爱,也学会去爱别人;在被人关心中,也学着去关心别人;同情不幸的人;憎恨给别人造成痛苦的人,学习热情,也学习冷静,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尝试、总结,家长要教给孩子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和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
家庭应有良好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谅解、谦让等友善关系,及大人平和的态度、愉快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及善于控制的能力等,对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都有极大的影响。生活在整天吵闹、非打即骂的家庭中的人,是不会有好情绪的,更何况幼儿的感情脆弱,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摧残!相反,处于冷漠的环境,从小失去母爱的人,也多缺乏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有的甚至残忍、冷酷。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家庭中冷热变化急剧,说打就打,说好就好,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是情绪不稳定,好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情感的变化和需要。
家长还应设法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控制消极情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转化控制和冷化控制。俄国文学家劝告那些自以为是、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必须把舌头在嘴里转10圈。这虽然好笑,可这却是转化控制的好办法。幼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免任性、好哭,在别人面前逞能、疯跑,甚至搞一些破坏活动。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用粗暴、冷淡、威吓或欺骗等态度和手段强行制止,可以用“转移情感”的办法,去爱抚他、去询问因由,去耐心劝告,指出危险,使他们觉得受到同情、爱护;也可以拿出他心爱的玩具、他喜欢吃的糖果,使他的注意力转移,以缓和其冲动的情绪。他平静下来了,这便说明他已经在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了。事后,家长再和他平心静气地谈一谈,指出这样做的后果,使幼儿慢慢意识到应该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尺度。冷化控制是使强烈的消极情绪处在消退性抑制状态中。也就是“遇事冷静”的意思。对于年龄小的幼儿,要求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特别是接近少年期的儿童,则应该这样要求或要求幼儿学着“冷静”!
18至30个月的孩子情绪最不稳定,极容易出现不好的激烈行为,要避免这种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动是不可能的,例如任性、大哭大闹等,常常是大人越哄越厉害、越打越不怕。这是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只要不会有危险,尽可以不去理他,让他自己慢慢消气、慢慢冷静下来。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要把孩子抱起来赶快离开,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不去理睬他,直到他平静下来。事后要对他爱抚,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但不喜欢他这样发脾气,总这样,父母就不喜欢他了。
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也是在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中产生的。人非草木,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家长虽需要尽量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平静只是相对的,家里人没有摩擦,与外面人还可能出现冲突;忍让和克制也总是有一定限度。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怕孩子不快、生气,为了让孩子生活得高兴、愉快,尽量地将忧愁、愤懑压在心里,在孩子面前强装欢颜,这样也不见得好。要知道,什么都需要锻炼,只不过锻炼要有分寸。从小缺乏精神意志锻炼的人,会产生心理偏移,1987年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这样的儿童占6%。有的专家认为这样的儿童成年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态。
应该说,感情脆弱是精神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所以,应该回避的要回避,避免不了的,也不要让孩子回避,适当地经受点“风雨”也不见得没有好处,在家里看不到,在外面还会遇到;他小时遇不到,大了还能都幸免?人生哪有那么多顺风船呢?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当作家庭中普通的一员,尽量避免孩子的优越感,放手让他们与同伴交往、游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与人的接触中培养丰富的情感,学习交际的本领;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毅力。
家长不失时机的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催化剂。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地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都做有教养而又“教子有方”的好家长吧!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方案(精选)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方案(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的行为模式是由环境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塑造的。因此,为了让孩子成为个性鲜明、健康成长的人,家长需要制定正确的行为培养方案。以下是关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方案的建议。
1. 提供积极的反馈
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孩子们可以逐渐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比如,当孩子表现出积极行为、有所成就或好的思维时,家长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2. 对孩子们的错误保持温和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应该激烈的惩罚他们。相反,应该尽量保持冷静并让孩子们明白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家长和孩子们建立的互信关系也很重要,家长应该表现出耐心和理解,这样孩子们才愿意向他们透露自己的想法。
3.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
制定家庭规则和限制将帮助孩子们知道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这样能帮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模式,这也有助于建立家庭秩序和和平。
4. 鼓励他们参与家务劳动
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样的体验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到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5.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
孩子们的社交技巧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社交机会,让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增加自信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6. 建立家庭的日常习惯和传统
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庭的日常习惯和传统,如吃饭、洗漱、祝福节日和与亲人共同做喜欢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家族价值观念。
7. 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安全保障
提供适当的安全措施将使孩子们减少意外伤害和疾病的机会。如要求孩子们佩戴安全帽、扣好安全带、时常使用双重门锁、经常洗手等等。
总之,建立积极、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家庭氛围,以及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将有助于孩子们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精选)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精选)》,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生活的重要素质,因此帮助孩子树立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初步形塑孩子的性格,建立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几个方面:
1、家长要做得好榜样
孩子是模仿学习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故父母应该做好自己的模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自己看齐,树立好榜样。
2、注意纠正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
家长要时刻观察孩子的言行,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要及时的加以纠正。在纠正孩子之前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
3、表扬和奖励孩子良好的行为
家长要及时表扬、奖励孩子做得好的行为。孩子做对了事情,家长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犒劳,这样会记在孩子的脑海中,刻在他的心底,下次孩子再犹豫是否做某件事情时,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4、教会幼儿教养之道
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以合适的方式给孩子上生活课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出自控力和健康心理素质,生活中的细节中体现了对他的疼爱和教育方式。
二、学校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和良好的育儿服务,幼儿园教育是帮助孩子树立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以下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几个方面:
1、制订明确的育人目标
教师要制订清晰的育人目标,明确幼儿的目标和任务。教师要研究每个幼儿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有效地指导幼儿完成任务。
2、例行公事各讲一遍
教师要利用每个机会来重申幼儿的行为规范,例如倡导夸赞模仿,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如何积极配合,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3、利用故事进行教育
用生动、丰富的图画和语言,选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以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幼儿经过对故事的学习和吸收,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的意见和指导。
4、注重自我学习
在学习和活动中,幼儿应该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自立自强,爱护自己和同伴。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参与,做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是幼儿形成行为规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亲子互动应该温馨和谐
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良好的人际交往
幼儿应该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让孩子明白,与人相处要尊重彼此,有礼貌,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3、特殊环境下的行为规范培养
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有爱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总之,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家长和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生活的重要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