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让孩子按个性成长
发布时间:2021-04-29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孩子
在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方面,加拿大幼儿园的老师通常坚持得一丝不苟。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提示和辅导外,老师决不会包办代替。比如说每天午餐时,这些三四岁的孩子从取来午餐到饭后整理自己的午餐用具,全部都自己完成。
我的孩子龙龙入园的第二个星期,园里的菠拉老师告诉我,龙龙已学会了自己吃午餐。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奇,因为龙龙在家吃饭时常边吃边玩,时不时还要人喂上几口。
自那以后,龙龙不仅在很多事情上逐渐学会了自理,甚至还在幼儿园的诸如“母亲节帮妈妈做十件事”等活动的带动下学做一些简单家务。菠拉老师说:我们得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他们只是需要机会锻炼而已。幼儿园的老师尽量利用每一个机会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像每天孩子们回家之前都会被老师要求整理教室,把玩具放回原处。这时候,老师们总是大声地赞扬做得好的孩子,家长们也会耐心地等在一旁并很高兴地给自己的孩子口头上的鼓励,没有人怕孩子累倒而上前帮忙。
让孩子按个性成长(合同范本网 wWW.36GH.COm)
在龙龙的幼儿园里,菠拉老师讲故事的水平堪称一流,再平常的故事到了菠拉老师的口中也显得格外生动。这个时候总会有七八个孩子围在她的身边,瞪大了眼睛听她讲故事,唯恐漏掉一字一句。但是我也总会看到还有一些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比如龙龙最要好的朋友、那个淡黄头发蓝眼睛的小布兰登喜欢在一边玩火车,有些女孩在忙着为她们的娃娃布置房间。
菠拉老师从不会强迫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兴趣回到她身边。相反,幼儿园还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小空间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比如教室的一角总会有画架和颜料供喜欢画画的孩子信手涂上几笔,老师也会细心地为“小画家”的作品注上姓名,以便带回家展示给家长看。老师们把这些理解为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无论多么幼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按摩头让孩子有个好脾气
导读:按摩头部穴位中的百会(位于头顶正中处)对辅助纠正孩子脾气急躁、多动等有很好的帮助,可以起到镇惊、醒神的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成永明副主任医师对于这则消息的解读是———虽然现有的资料还不能明确英国研究中按摩的具体位置及原理,但是我国中医早有针对孩子脾气急躁、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的纠正方法,比如蜂针、针灸等,当然也包括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家长很容易操作。可以在临睡前15分钟,对孩子进行头部和小腿部位的按摩。
按摩头部穴位中的百会(位于头顶正中处)对辅助纠正孩子脾气急躁、多动等有很好的帮助,可以起到镇惊、醒神的作用。按摩3~5分钟后,还可以把按摩的范围再向外扩大一些,这正是四神聪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的位置,每次同样按摩3~5分钟,手法要轻柔,力度不要过大。同样,按摩脚底部的一些穴位也有助于孩子的安神、睡眠。而且,成医生说,按摩小腿上的足三里穴也是中医纠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有效办法。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具有调整肠胃、健脾祛痰的功效。
西医的研究表明,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脾气差,是由于体内的微量元素比如锌和钙缺乏,或是铅元素过高导致的。中医通过“刺激”足三里健脾,当孩子脾胃好了后,可以帮助铅元素的排泄,锌和钙的补充,最终使得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得到纠正。家长在家一次按摩的时间也是3~5分钟,手法要轻柔,力度不要过大。
让孩子有个快乐性格
导读:好环境培养好性格,这个道理用到教育孩子上十分地贴切。要让孩子有快乐性格,家长培养是重点。
对父母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下面有9种快乐秘方,你可以在孩子身上尝试一下:
1、有时间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2、关心他人
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助照看比自己年纪小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很小的年纪就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体育活动
和孩子一起滑雪、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并且在活动中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好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4、笑出声来
笑出来,对你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严肃的形象,以为这样才有尊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笑出声来,并不会失去你的尊严。让你的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它们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人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亲子间感情不要放在心里,爱她就要表达出来。
5、更具体的表扬
父母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表扬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父母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那个摔倒的小妹妹扶起来,真让妈妈高兴。““我喜欢你画的这些树。”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度。从小要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表扬来自于他们战胜了挑战之后。
6、艺术的魅力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将成为一个感情的释放口,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和对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7、不要苛求完美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所以,下一次当你再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总比他把袜子放在哪里要重要得多。
8、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9、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地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
导读: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开辟和探索家庭周围的乐趣所在,是家长能为孩子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对他们人格发展的良好培养方式。
为人父母,难免都会为孩子多操一份心,尤其是在孩子还处于学龄前或上小学时,往往因为担心他们的安全,不许孩子独自出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外玩耍而无大人监督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在将来,也更善于交际。
调查中,研究人员在330名8—11岁的孩子身上装上了卫星跟踪系统,并根据孩子腰部的感应器,记录下他们玩耍时的运动速度、方向转换,以及消耗掉的热量。结果显示,没有大人监督的孩子不仅更活跃,燃烧掉的热量更多;这样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也更加独立、自信、勇敢。
然而事实上,很多孩子都没有足够自由的空间,尤其是8—11岁的孩子,一半左右都没有单独出过家门,只有1/5的孩子是在大人看护下才出去玩。另外,1/4的孩子出门时需要有伙伴或者哥哥姐姐相伴才行。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开辟和探索家庭周围的乐趣所在,是家长能为孩子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对他们人格发展的良好培养方式。
别让孩子的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导读: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多数孩子多少都会有点任性,但是家长面对孩子任性千万不要纵容,别让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尔出现任性的行为,那么,别着急,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任性的情形,行为就很可能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就算你多付出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彻底矫治了。所以,对你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几位妈妈们的体会和建议很值得你参考。
璐璐妈(化名):一个双休日,我领着2岁多的女儿逛商店。我兴致正高时,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怎么哄都不管用。没办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从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发脾气,原来和我感觉不一样。
建议一: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来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编者:其实璐璐的行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责怪她任性,那她也许真会因为你的强化而“任性”了。)
洋洋妈(化名):有一次就要吃饭了,儿子非要吃果冻不可,我拒绝了他,他就大声哭闹起来。我使个眼色给丈夫,我们先后走进里屋,把他一个人留在客厅。开始,他仍然大声哭喊:“给我果冻!”过了一阵,哭声低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听不见声音了。我们出来一看,他正在那儿玩手指呢!后来,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当他任性哭闹时,我们照旧做自己的事,不理他,当然事后,少不了要给他讲讲道理。儿子闹了几次后,以后就很少出现这种行为了。
建议二: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必须狠下心来,一次也不能迁就,一旦给了孩子用任性来要挟父母的成功体验,以后就麻烦了。
欣欣妈(化名):有一天,欣欣从幼儿园回到家时,我正在赶一篇文章。他凑过来闹着要我给他讲故事,给他讲道理也不听,我有点火了。孩子一开始默默地流泪,见我没理他,就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住,闹腾了半天,最后还是给他讲了个故事才算罢了。静下来想想,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他一天没见到妈妈了,我为什么就舍不得那点时间来满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后,我通常会认真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实在太忙的时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对他提出请求。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拧。
建议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满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请求体谅。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发脾气了再来答应孩子的要求。
俊俊妈(化名):六一节,孩子爸爸给他买了一辆自动坦克。邻居小朋友都很羡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却傲慢地拒绝了:“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我还没玩够呢。”我赶紧劝说,可他就是不听,还和我大闹起来。就在我们吵闹之际,那几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体游戏,说说笑笑地很开心。这时,儿子不闹不吵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那以后我学精了:经常给孩子创造一些集体活动的机会,孩子独霸玩具的任性行为越来越少了。
建议四:预防因自我中心而导致的孩子任性,让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动是捷径之一。比如平时经常请邻居的小朋友到家里;适时地放孩子出去找伙伴;多带孩子走亲访友等。
家长言行影响孩子个性
导读:一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的性格中除了气质与遗传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其基础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
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