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孩子从小几学习节俭
发布时间:2021-04-26 幼儿学习故事 幼儿学习 教育学习笔记在比利时家长眼中,零花钱是孩子们初学理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单纯的物质享受的条件。
零花钱要算计着用
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以后慢慢偿还。这种办法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满足消费欲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还能帮助他们从小避免任性消费和节制消费欲。
学校开设理财课
在比利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种职业、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的确定等。同时引导儿童理解媒体、广告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此外,学校还会经常告诉孩子: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有吃有喝,有的家庭非常贫穷,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以此来告诫孩子一定要节俭。
根据家庭情况给零花钱
据悉,比利时85%的未成年人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固定的零花钱,大部分孩子拿到钱后会先存入银行,或者放进存钱罐里留待以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6%的孩子会把零钱直接花掉。从12岁起,孩子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卡,父母则开始教他们如何理财,指导他们怎样储蓄、管理和使用零钱。正是因为有了家长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比利时的大部分孩子才从小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们很少随便买东西,更不会在学校里互相攀比。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德国孩子从小学习抽象思维
正当中国的父母们特别关注于努力培养孩子的想象、表演、创作、绘画、演奏等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能力时,德国人却更积极地鼓励孩子学习一点抽象思维。德国父母认为,父母应当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启动孩子抽象思维的开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绌。
和我们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年幼的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颂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成材铺平康庄大道。
孩子厌学时常会有的几种表现
孩子厌学时常会有的几种表现
学习知识是孩子成长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知识的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孩子天性喜欢玩闹,枯燥的学习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厌学。家长应该注意孩子日常的情绪变化,要及时就诊孩子的这种情绪。下面小编就向家长朋友介绍几种孩子厌学常会有的表现,希望家长朋友能多加注意。
1、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也是厌学的表现。
2、孩子会开始有些言语和行为上的“不想上学”征兆。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3、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会很不稳定,孩子会迷恋上电子产品或者小说等。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自私,动不动就发脾气等等。
家长朋友一定要多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了厌学的情绪,一定要及时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走出知识学习的误区。
其实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别的问题,家长应当注意,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这样只会让孩子对于学习产生更大的厌恶,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学习都是不利的。
比利时幼儿教育的神奇
感受艺术
记者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就大开眼界。
这个班的孩子都是4岁左右,老师是50多岁的西班牙人罗兰女士。在家长会开始之前,老师带家长们做了一圈简单的“巡礼”。教室气氛温馨,屋子中间是围成一圈的小桌椅,两侧是娱乐场所,积木、小汽车、小火车、洋娃娃……各种玩具应有尽有,而且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贴有各种美景照片、卡通画和孩子们的美术习作,家长可通过画上的签名找到自己孩子的“大作”,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涂鸦让家长们不时发出孩子一般的笑声。
家长从老师那里知道了幼儿园新学期的教学计划:重点是让孩子接触和感知艺术,除了每天在课上继续让孩子们大量绘画外,老师还组织孩子们参观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
老师还鼓励助孩子通过书籍或互联网了解一位艺术家的生平和代表作,收集相关图片,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一名家长焦急地问老师准备什么时候开始教算术。老师微笑地回答,那是小学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园教学的重点。她认为,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生活的情趣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技能,因为这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
寓教于乐
在中国,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在钢琴课和英语学习班之间奔波了。但是在比利时,“孩子天天在幼儿园不是玩耍就是画画”,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家长的担忧。
老师对此的回答是:“在4岁这个阶段,我希望给孩子们更多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小班老师于贝尔女士把周一到周日的名称字母都做成纸片贴在墙上,每天上课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指定两个小朋友告诉全班同学今天是星期几,挑出相应的纸片,然后在一个大大的日历上,用红纸片拼贴出当天是星期几。老师还会经常问孩子们“周三是明天、今天还是昨天?”“过完万圣节的第一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
“在游戏中训练孩子们建立准确的时间概念”,这是老师良苦用心所在。
据老师介绍,每天课间都会有一位老师扮成“天气预报先生”,向小朋友们讲解当天的天气情况和相关知识。于贝尔女士说:“幼儿园的教育有别于小学教育,在这里我们鼓励孩子们更多地玩,因为玩是他们的天性。
在玩中培养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独立性和快速的行动力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喜欢模仿大人的举止,比如你做家务,他也喜欢在一旁掺和着干,当然是帮倒忙的时候多了。往往这个时候,大人不是吆喝着叫孩子站在一边,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将孩子哄开,殊不知,让孩子从学做家务,正是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极好时机,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表扬的方式让孩子做家务
大人出门前习惯擦擦皮鞋,孩子也爱拿起一块抹布跑过来帮忙,这时家长最好要显得十分高兴地对他说,小宝宝真爱劳动,然后教他将皮鞋上的灰尘擦掉,擦完后,家长应该给予宝宝一定的口头奖励:“你看,小宝宝擦得真亮啊,小宝宝真聪明。”在你的表扬下,他会对做家务更感兴趣,还会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断向你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等等,渐渐地,你会发现小小的他已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做家务当成了一种乐趣。
以“失误”的方式启发孩子
自己假装将衣服没叠好,便自言自语地说:“这衣服怎么叠得这样不好看哪!小宝宝一定比妈妈叠得要好。 ” 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一般都会跑过来将衣服散开来重新再叠一遍,这时你一边暗地指导他,一边又自言自语地说:“还是小宝宝能干,比妈妈强多了,下次一定会叠得比今天更好。”孩子都喜欢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做的事情比爸爸妈妈做得还好,他就会在做家务时加倍地认真、仔细,从而培养他做事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处事习惯。
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
从玩具店里买一些“锅碗瓢勺”和布娃娃等,在家里的地板上将玩具的“架子”搭起来,像一个小家庭一样,然后让孩子当家长,和他一起玩过家家;如果是女孩就让她当布娃娃的妈妈,她上班、做饭、带孩子上医院等,让她亲身模拟体会,从小懂得做父母的艰辛。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难体会父母为他付出的一切,让他经常做做“父母”,这种“ 亲身体验”,会帮助他成熟,学会孝敬父母,自觉为父母承担家务。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
电视上经常出现“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这时大人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看,电视上的小朋友多懂事啊,这么小就帮爸爸妈妈做事。”然后就跟他讲故事里小朋友的故事,以此加深印象。“形象”教育等同于品行教育,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从小就懂得热爱劳动是光荣的事情,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爱心,学会关心、帮助人。
比利时更加重视早慧儿童
近日到朋友家中做客,见其5岁的儿子不仅已会读、写、算,还能熟记各国首都。听朋友说,从今秋开学起,小家伙就要每天上午到附近小学上课,下午再回幼儿园。这种安排既照顾了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又不影响对知识的吸收,体现了比利时早慧儿童教育的不拘一格。
比利时人常以“高潜力”而非“智力超常”来形容早慧儿童。据统计,仅法语区就有2-5%的“高潜力”学生。这些孩子中的一半以上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知识饥渴”,与父母关系不好,对学校失去兴趣等。有些甚至用暴力发泄自己的不满,成了“坏学生”。为此法语区政府中学教育部长哈萨特呼吁,应给予“高潜力”青少年更多关心,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融入到正常的教育体制中来,社会需要融合而非隔离,因此建立“特别班”并非最好的选择。
为了让社会大众特别是父母和学校关心早慧儿童的教育,比利时法语区政府在各省教师培训中心开设了专门课程,下发了系统的宣传材料,介绍早慧儿童的表现及特点,以便老师和父母正确辨别并及时辅导“高潜力”学生,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同时,法语区教育部门还决定有计划地为这类学生“开小灶”,即根据其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通过组织校外活动、外语培训和补充课程等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目前比利时全国已有10所中小学校报名参与这项计划。此外,一个由教育心理学教授组成的对话网也建立起来,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和父母提供咨询,并引导中小学开设特别课程。
该计划实施以来,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一位名为萨比娜的校长表示,学校开设的课外活动特别受早慧孩子的欢迎,经过引导,他们可以给其他同学补课或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员。11岁的马克以前总觉得学校教的东西太简单,无事便要生非,常和同学打架。在父母和学校沟通后,他跳了一年级,现在仍是班里第一名。老师根据其特点每天给他多留一些复杂的习题,这些让人绞尽脑汁的作业很合马克的胃口。
从小学就要把孩子的习惯给盯好了
曾听到一些事业有成,但学历不尽理想,或小时候不大认真念书的人说:“念书有什么用?成绩一点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的确,成绩、学历与未来的成就表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的成就本来就还需要靠机遇与离开学校后的持续努力,但我认为,就培养正向人生态度的目标来看,父母亲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追求成绩表现。
读书让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孩子上初中以后,我常常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人的一辈子,读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别人,运气的成分也很低。没有人际关系、职场、婚姻等等环境条件,你完全可以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为什么不把握机会好好努力呢!
当然,追求成绩表现绝不是一味地要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我们自己也要认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励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现”。
“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数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最棒的。
不能把不喜欢念书当作借口,但努力过后发现不善于读书,是可以接受,也必须坦然面对的。我希望这种观点能一直延续,成为他们未来做事的态度,因为没有一个成年人可以永远只选自己爱做的事情做。
别让自己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女儿只在一年级拿过一次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她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上中学的第一次考试,却让她第一次体会到,拿第一不再那么容易。
成绩不好,我们做父母的难免失落,但要有心理准备,才不会因为父母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我自己念台大外文系,以前在一个又一个的阶段都有爬上金字塔 尖,新阶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经验,所以一再提醒她,对自己不要有错误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数,只要肯下功夫持续努力,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真实世界是会 发生的。
小学低年级就得把孩子的习惯“盯”好了
我在孩子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很用心盯紧功课。我会坐在孩子旁边,陪他们念书、写作业,完成后,盯他们检查或复习,确定每天的计划都要实行。当他们有困难时,我会立刻协助他们找出解决的方法,比方说查字典或找参考书。
不过陪在旁边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长期的反复操作形成他们的惯性,还要让他们学会专心和时间控制。我不希望他们边写边玩,尽量帮忙约束他们集中精 神,功课写完,休息时间再好好玩。在他们小学一二年级时,每天晚餐后,我都和孩子一起到房间把功课拿出来,引导他们从当天的功课中决定出完成的先后顺序。
我要他们在一开始精神比较好的时候,先完成最难的作业(通常是数学或语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术劳作等放在最后面。至于才艺课的作业,我会要他们以 “周”来做计划,分配在课业完成后的空当。这样可以教给他们一种时间安排的观念,过一阵子之后,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规划自己所有的课业、才艺活动和休闲时 间。
中学生的家长不该继续当书童
孩子上中学以后,我很少像他们小学时那样,常常为了帮忙班上的事去学校,但由于长期担任家长代表,偶尔有事必须去学校时,我总是很害怕在校门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学校报到的妈妈。
其中一位别班的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门口遇见,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两位妈妈讨论前一天发回来的某一张考卷。
有时她会把我叫住:“高妈妈,昨天发回来的生物考卷,第一张第九题选择题答案有问题,你知道吗?正确答案是B,可是C应该也可以。我已经帮他们查过课本和参考书,我认为……”
通常我只能一脸茫然地回说:“不知道耶,我完全没看考卷内容……”然后快步“落跑”。一方面为自己似乎是个很“混”的妈妈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担心别人认为我装模作样。明明两个孩子成绩都不错,在家里一定严格督促,却爱在别人面前假装没管小孩。
我见过好些像这样念书比孩子更认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学,还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课细节,研究过滤每一张考卷。但在我看来,“盯”功课、管孩子 应该是有阶段性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尽快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父母不该到孩子已经初高中了,还继续当书童,孩子可能因此养成依赖性。
别动不动就说孩子叛逆,是你该放手了
孩子小学三年级以前,父母的影响力大,我们的指令和建议,孩子比较愿意听从。到了四年级,尤其是女孩子,伴随着一些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变化,自主意识就变强了(男孩子通常会慢一点,开始的时间约在初中一年级)。
我比较记得的是,之前我给女儿什么课外书,她就读什么,但小学四年级以后,我则清楚感受到她开始有比较强烈的偏好,尤其爱读惊悚推理小说,至于她完全没兴趣的主题类别,就很难强迫她接受。
这是孩子随着生理变化学习独立自主的正常现象,家长要有心理准备调整心态做法,不应解读为“孩子变叛逆,开始不听话了”。
因此,十岁左右是一个自然转变的时间点,跟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之前就要打好基础。比如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父母必须早早建立权威,但不 是一味地高压。待孩子习惯养成后,做家长的再依状况,一点、一点地放手,孩子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好相处,整个转移过程就可以很顺畅,不会有太多冲突。
孩子教我节俭不浪费
孩子教我节俭不浪费说到节俭不浪费,平时在教孩子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可实际生活中,有时候却往往忘记了。这不,前几天发生在KFC的一件事儿,让我记忆犹新。
xx和我在办公室呆了一个多星期了,表现真的很不错,但是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办公室毕竟是办工的地方,老板虽然说欢迎小朋友来,还请他吃东西,但始终不能象在家里或户外一样尽情地玩。他感觉十分无聊,有时候会忘记我说的要小声,突然会很大声和我说话。不过,总体来讲真的很不错。
孩子对KFC,麦当劳这些地方几乎没有抗拒力,所以为了表扬他,中午我带他到楼下的肯德基吃鸡块(想不到这两天就出了肯德基、麦当劳用过期肉的新闻,真是让人无语,以后不能再去了)。因为他不吃辣的,我就帮他点了上校鸡块和红豆派,加一小杯玉米沙拉,而我自己喜欢吃辣的汉煲多一些。按照以往惯例,我的汉煲都是我吃鸡块,xx要吃一块盖在上面的面包。所以我就把那块没有沾沙拉的面包取下来放在上校鸡块的盒子里,准备让xx吃完鸡块再吃。可xx吃了鸡块和红豆派之后不想再吃面包了,然后他就去肯德基里的滑滑梯那儿玩。
等我把薯条可乐全喝完之后就准备带xx回办公室休息。走的时候,餐盘里还剩一点点薯条和那块面包,我没打算要的了,放在那里直接牵着xx的手就离开。可刚走几步,xx记得还有那块面包,问“妈妈,面包你吃了吗?”“没有吃,你要吃吗?”“不要,我现在吃饱了呀”“那咱们走吧”“那要带走啊,不能浪费了”说完他就自己转回头,把面包放进还剩下的一点薯条盒子里拿着。回到办公室之后,他睡了一觉,起来玩了一会儿,真的把面包给吃掉了,然后让我把剩下的薯条也吃光。
当时他转回头去拿面包和薯条的时候我就已经很震撼了,这小小的人儿真让我刮目相看。四岁的孩子不是因为自己还想吃,而是因为不能浪费而把妈妈打算扔掉的食物带回去,真让我感动又自觉羞愧。平时,我们嘴上说了许多许多要珍惜粮食,珍惜钱物的话,但实际生活中自己却做不到。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平时教他们学好,那首先自己就得做到这份好。
这件小小的事情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我们在带孩子,抚养他长大,教育他成长的同时,孩子也回馈我们,也同样会教我们很多,我们一直和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