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爬走走为孩子驱散寒意
发布时间:2021-04-25 幼儿园教案爬爬爬 幼儿爬爬爬活动方案 幼儿园小手爬说课稿 “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小哲也不例外。在《蚂蚁搬家》这一活动中,我们邀请孩子们来扮演小蚂蚁,和妈妈一起搬运过冬的粮食。在我抛出问题小蚂蚁是怎么运东西的时候。有的孩子说小蚂蚁是爬着运东西的,小哲也跟着附和起来。在练习爬的时候,小哲的动作很到位同时表现出来不俗的协调能力。但在比赛运粮食的环节,小哲常常采用弯腰走的方式,来运送粮食。在老师提醒之后,小哲会立马趴下来用爬的方式运粮,可当别的孩子超过他时,他又会采用弯腰走的方式运粮。当其他孩子纷纷模仿小哲这一举动的时候。我又采用了蚂蚁妈妈的口吻,去找孩子,说自己的孩子们怎么都不见了,怎么看不到爬着运粮的蚂蚁宝宝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爬着运粮。“爬”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天生的吸引力的话,那么对于胜利的渴求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小哲表现出了良好的协调性,说明“爬”对于小哲来说不是一个难点。通过练习小哲能很好的掌握爬的要领。但在引入有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时,对于胜利的渴求,让小哲摒弃了速度较慢的爬,改而采用走的方式。进过老师的提醒小哲虽然又能爬着前进。但只要有人超越他,他就又会改用走的方式。在老师采用蚂蚁妈妈的口吻通过找孩子的方法提醒走的孩子需用爬来运粮时。孩子们又都进入到蚂蚁宝宝这个角色中采用爬的方式运送粮食。
为孩子驱散寒意
冬天真的在呼啸的北风中来临了,室外仿佛是可以呵气成冰了。面对这样的天气,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哲哲包括其他的孩子都会时不时的嚷道“老师,什么时候回去啊!冷死了!”面对孩子们的喊声,看着刚进行到一半的活动,我不知所措起来。在回到班级后我不停的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冬天的体育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呢?于是我加大了热身活动及基本活动的运动量。在热身活动时我采取走跑交替或者跳跃等活动量较大的方式为幼儿进行热身。这样一来在热身环节孩子们就能把寒意驱散大半。而在基本环节我又要求孩子们重复多次进行游戏,每次给游戏增加一点的难度。这样一来孩子们更能自觉自愿的投入到活动中,享受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在采取这些措施后哲哲再也没有中途寒冷要求回去了。
冬天离开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加之外面的气温较低,孩子们一下子难以适应会觉得更加的寒冷。因此孩子们都嚷着要回去,这是人的本能的反应。但是在老师增加了运动量之后,孩子们通过运动增加了身体的热能。也就不再畏惧严寒,而是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在刚学走路的时候,难免会跌倒,但是我觉得,孩子跌倒了应该让他们自己爬起来。
我的女儿是在15个月的时候会走路的,刚开始的时候经常跌倒,因为心疼孩子,一看见她跌倒我就跑过去,快点把她扶起来,看看有没有伤到。久而久之,我发现她跌倒了总是等我扶她起来,我就想:“如果她上学以后自己跌倒了,我不在身边,她要等着别人去扶她吗?”从这以后,女儿再跌倒我就不再去扶她,让她自己爬起来。一开始她不干,又哭又闹,但是我也不会去扶她,我就鼓励她说:“诺诺自己爬起来,来妈妈这里”,她这才慢慢的爬起来,一脸的不高兴,久而久之,女儿跌倒了以后,再也不看我了,而是自己慢慢的爬起来,继续玩。
过这件小事情,让我发现,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了,一些事情,他们自己能做到的,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做,这样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在以后的人生中,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学会解决,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给他们做好了,这样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我希望天下的父母从这件小事做起,应该让孩子在跌倒的时候自己爬起来。
用家的感觉驱散孩子陌生感
用家的感觉驱散孩子的陌生感
据悉,幼儿3岁左右就应该来到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适应集体生活,而0-3岁期间,幼儿都是在家庭中长大,对家庭环境倍感熟悉与亲切。鉴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因此要减少幼儿的抗拒心理,首先就应该从环境着手。“我们幼儿园的课室设计要尽量与家相似,”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说,“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对环境的陌生,而他们最熟悉的就是家,所以如果把幼儿园设计得与家相似,有种温馨的感觉,就能增强孩子的亲切感,使其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据了解,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以及名雅苑幼儿园同是采取了“课室设计与家相似”的方式,以提高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速度。另外,老师们也会把相识的孩子编在同一个班,让其减少孤独感,更能融入集体生活。
“家园沟通”营造整体和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教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与我们的老师配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建良好的环境,达到家园共育、家园沟通。”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的胡园长对记者说道。“幼儿园是小孩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双方保持紧密的联系,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园方经常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园生活,家长与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介绍,名雅苑在幼儿入学前有一个提前的适应期,即9月份开学前,在8月中旬会有一个为孩子专设的“入园适应班”,家长和孩子可在幼儿园里共同游戏,帮助家长及孩子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熟悉伙伴,与老师建立感情,让孩子不会觉得孤独,也以此增强家长们对幼儿园的信心。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介绍说:“我们会通过短信,上网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反映孩子在园情况。”同时,也建议家长每天都应该早点送孩子来幼儿园,以便家长与老师的当面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园方认为,家长应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做到与园方的安排吻合,通过教育的手段,减少孩子把不良的习惯带到园中,也能加快孩子适应园中生活的速度。
特殊情况,家长可适当陪同
适应新环境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成人如此,幼儿亦然。因此,在幼儿适应园中生活的过程中,园长们都建议家长能陪同孩子度过适应期。据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介绍,在幼儿入园前的阶段,建议家长陪同孩子进行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但是在晨间活动中,家长9点半之前就要离园。家长陪同的户外活动也只能限定在下午的4点半到5点半。“这样是为了帮助宝宝尽快适应,而限定家长的离开时间,也能减少宝宝对家长的依赖。”家长陪同不仅仅是局限于陪同活动,也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陪同孩子到新环境参观,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增加对新环境的好感,在此过程中,让其自主“找同伴”,学会与同伴交流,锻炼孩子的交流能力。“在集体生活必须懂得表达,”周园长说,“家长带着孩子参观,一方面能让孩子了解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在找同伴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用‘征求的语气’与同伴交流。”
此外,家长也应该对孩子进行意识强化,灌输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的思想。福龙艺术幼儿园的温园长建议:“家长应该经常跟孩子说‘你长大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这样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豪感以及对幼儿园的向往感,帮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
鼓励孩子勇于攀爬
为了丰富幼儿园孩子的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体魄,我园新增了大型攀登架,外面覆盖着攀登网,好让幼儿能自由攀爬,锻炼孩子的意志。
我们小班的孩子第一次攀爬时,好多孩子都不敢往上爬,在老师的鼓励下才陆陆续续的往上爬,正为孩子们加油鼓劲时,就听到轩轩大声喊:“老师,我不敢爬了,快救我下去吧。”我看了看轩轩,感觉她并没有什么危险,就没有立刻把她抱下来,鼓励她说:“轩轩,别害怕,也别着急,再试着向上爬,慢慢的,手先爬一下,脚再爬”。看到轩轩尝试着挪动了一下,我知道,她并没有退缩,我接着鼓励她,“轩轩加油,你可是个勇敢的孩子呢,老师和小朋友都为你加油”。等轩轩爬到最高处的时候,轩轩又向我投来了求救的眼神,而这时,恰巧小蕊爬到了她身边,我就对轩轩说:“轩轩你看看小蕊是怎样爬过去的,跟着小蕊,慢慢的跨过钢管你就成功了。”当轩轩小心翼翼的爬过钢管时,我看到她紧张的小脸舒展开了,她终于从网上爬了下来,高兴跑到了我身边,我对她说:“要不要再爬一次,或许会更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说完,她高兴的向爬网跑去了。
如果,在轩轩第一次向我求救,我就把她抱下来,没有鼓励她,让她继续挑战,或许她到现在都爬不上攀爬网,不会变的那么勇敢,以后遇到事就会退缩,不能超越自我。
孩子请你走慢些
今天我值班,早早的我就来到大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陆续的进入学校,有的是妈妈领着,有的是爸爸领着,还有的是爷爷或是奶奶。由于刚开学需要交费,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家长送到教室去,这时我看见大班的建宇小朋友自己匆匆忙忙的往教室跑,嘴里还一边嘟囔“爷爷,你快点行吗?”。我一看原来他的爷爷跟在他的身后(爷爷离孙子有一段距离),由于年龄较大,步履蹒跚的老爷爷走起路来已经很吃力了,可手里还拿着孙子的书包,听到孙子的声音,在人群里着急往前赶着。看到这儿不经让我有些心酸,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诸多人的悉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家长认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更多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家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其实对孩子的爱不应该太多,多了会成为溺爱,孩子反而没有幸福感。早教专家冯德全教授说:“会生煤炉的孩子最懂得工作的步骤,因为积累了经验,掌握了规律,他的能力在各种场合又互相迁移,而很少劳动、娇生惯养的孩子就会失去这些锻炼的机会”。被溺爱的孩子幸福感可能没有直接锻炼的孩子幸福感多,这是因为,被溺爱的孩子往往认为这种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作为我们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反省自己,多注重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端正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对孩子应爱而不娇,注意培养其独立的生活能力,做到与家长形成共识,注意互相配合,教育一致。
走进孩子的世界
爱能拉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走进孩子的世界。早上一入园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孩子上课表现好时我们一个赞扬的眼神;孩子不小心摔倒时我们一声关心的问候……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能让他们感受的老师对他们的爱。瑞瑞是我班一个胖胖的、聪明的、爱吃且有点小懒的男孩子。平日里这孩子总是懒得动弹,于是我就刻意给他安排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收毛巾、收杯子等。时间长了这小子竟成了我们的得力小帮手。铭铭也因为自己的‘小懒’连续拉了几次裤子。这天他又拉了裤子,我在厕所给他打扫战场。问:“瑞瑞咱咋又拉裤子了,是不是在家里是坐便,这里是蹲便,你蹲着有点累啊,你可真是个大懒虫。”他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你这样拉裤子妈妈帮你洗屁股你不是更丢丢吗,咱俩拉钩钩以后想拉臭了告诉我,我来帮你好吗?”他高兴的点了点头。自此,瑞瑞再也没拉过裤子。一次孩子们尿尿的时候听他们几个男孩在厕所里议论,瑞瑞说:“我是大胖,坤坤是二胖,晓晓是三胖,……”我问道:“你们几个小鬼在说我什么坏话呢。”他们几个立刻用手捂住了嘴巴。然后我笑了起来说道:“很高兴加入你们的团队。”他们几个高兴的拍起手来。只要多给孩子一点爱,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懂得尊重孩子欣赏孩子……那么我们便能走进孩子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想法
一、背景:
我和孩子们每天无论户外运动还是做操都要经过沙坑,每次经过这个地方都让我头疼。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都被沙坑吸引了,只见队伍没有了,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有的忍不住俯下身子去摸一摸。我就好象唱“独角戏”一样,拼命喊:“小火车开起来!一个跟着一个走。”直到远离沙坑,孩子们的心才平静下来。
二、实录:
今天我和孩子们去操场玩皮球,走到沙坑旁,他们又停下了脚步,忽然我看见明明抓起一把沙,高高举起……说是迟那时快,我立即冲过去把明明旁边的幼儿抱走。这是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与其让孩子们好奇与期待,不如满足让他们好好满足一下。我决定把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改成玩沙。
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工具,大小不一的罐子,当然也少不了安全教育,通过讲故事《眼睛进沙子了》,叮嘱他们不能扬沙。“宝宝,找一件你喜欢的工具去玩吧!”话音刚落,孩子迫不及待的去选工具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有的孩子用箩筐挖沙,开始挖不起来,尝试了几次以后他们改用大勺子,他们欢喜的跳了起来。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不由想到了陈鹤琴说的:“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三、分析: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他们可爱,有时还要接纳、宽容孩子的“想法”。我们平时会限制幼儿不许画黑板、不能碰老师桌上的东西等。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真正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爱.、以发现的目光去欣赏孩子。孩子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倘使我们不给他玩弄沙土,他就不会知道沙土的性质……”今天在游戏中幼儿有了充分的机会和沙“零距离”接触,这能让孩子了解沙的性质,但沙在游戏中的运用也引出了新的问题。我以前害怕有危险,不敢让幼儿玩沙,可孩子的好奇心更强烈了,不了解沙的性质偷偷的玩更容易出危险。
四、效果
只有让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知识和技能的联结。他们真正掌握了玩沙的技能,也学会保护自己。习得了直接的经验,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孩子们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学习为今后的生活提供了基础,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在“沙滩”上玩沙把沙撒撒到别人眼睛里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亲身体会到了沙是一粒一粒硬硬的,会弄伤眼睛。其实,回顾整个案例,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陈鹤琴老先生“做”的内涵,它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孩子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孩子能做的,作为教师的我则一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和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做吧!
帮孩子走出孤僻
俊俊在班里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入园后他总是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些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而且自尊心很强!他每次小便总是害羞不愿与老师讲。我们对他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但是效果不是很大,他还是很孤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孩子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帮助孩子们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予褒扬和鼓励。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种信念,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
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吃完晚饭,老公提议带上儿子去东湖滩那边玩。那边的人可真是多,正巧碰上放喷泉,四周围满了孩子。我让儿子也去看喷泉,可儿子对这不感兴趣,却对旁边的一条小道十分喜欢。小道很窄,也很长。儿子想在这条小道上走,可他一走上去,就划了下来。我连忙大喊:“小心,要划下来的。”孩子爸赶紧过去扶助孩子。儿子又走上了那条窄窄的小道,这次他走得很稳,因为有爸爸扶着。
这时我听见孩子爸在说:“爸爸要放手了,你小心点。”可一放手,儿子又划下来了。不过这次,丈夫没有再去扶他,而是让孩子自己在走上去。我看到儿子跨上去,又划下来,几次后,他终于求助了:“妈妈,不行,走不上去。”“行的,你一定行的。”我鼓励他。孩子爸也在旁边说:“不要害怕
,你一定能走上去的。”儿子见得不到帮助,自己只好又走上去,这次,他进步了,走了两步才划下来。也许这给他带来了信心,三次、四次、五次……在我看到他走十五次时,儿子终于从小道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儿子异常兴奋:“妈妈,你看呀!”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成功了。看到儿子满脸的笑意,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四岁孩子成功的喜悦。而且我发现,儿子在后来的几次走中,越来越有经验,两个脚一前一后,跟得很紧,这样就不容易摔下来。
这是一件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真实的事,尽管这件事很小,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不要把孩子保护得很好,有时候也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有让他亲身去做了,他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我们新课程也在提倡让学生学会自主,我想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不会再拉紧孩子的手,让他们更自主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