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

发布时间:2021-04-20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人物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7月24日上午,MH17航班40名荷兰遇难者的遗体回国,皇室出迎,国家降半旗。一具遗体一具棺木一辆灵车,都由八位士兵抬灵,民众自发在马路边注视运送车队,汽车停车亮灯致哀。这种哀悼神圣尊严,荷兰人直面死亡和伤痛的姿态令人动容。少年商学院专栏作者、在荷兰获得博士学位并定居下来的魏蔻蔻,从身边的案例着手,特地撰写了如下关于荷兰人引导孩子直面伤痛与死亡的专栏文章。 (上为市民夹道迎接遇难者遗体回国的场景)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说简单点,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比如在我们中国,如果一个老年人被诊断为癌症,那么医生一般会先告知其家属,而不会告诉当事人。而在荷兰,只要当事人是神智清醒的,医生都会直接和当事人交流,由病人自己决定是否告诉家属。

投射在日常生活里,荷兰父母也觉得他们只能向孩子忠实地呈现现实,而不是赋予自己强大的信息过滤权,去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在孩子觉得害怕的时候,多数父母只简单对孩子说“不要怕,有妈妈/爸爸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恐惧的根源,况且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和孩子讨论恐惧,将恐惧肢解,细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放案。荷兰父母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比如他们会和孩子交流,“你在怕什么?你觉得那个为什么可怕?怎么样我们才能不怕”等等。这种方式对怕黑,怕虫子这些具体的东西很有用。孩子会认识到这些不可怕,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逐渐成长。

“孩子,我也和你一样害怕”

可如果孩子的恐惧是更深层抽象的情绪,如害怕亲人的死亡,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父母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恐惧,让孩子知道某些情况下,恐惧无法避免,采取行动也无法解决,只能交给时间。

我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些我身边的故事。我一位朋友的六岁儿子,担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怕得睡不着觉。他妈妈会拥抱着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和眼泪,对他说:“我也和你一样害怕,不过外婆现在不是还在我们身边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你要好好睡觉,明天才有精神去看外婆,对不对?”

我要加一句,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最优假设”,别说:“外婆在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相信医疗、相信科学,说不定外婆会很快好起来的。”这样完全是不负责任地给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现实不是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更大。

当孩子问起爸爸,她只重复强调“去世了”

在荷兰,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不会向孩子隐瞒家庭重大变故的信息。孩子的亲人去世了,家长就明白的告知什么是“死亡”,不会骗说去出差了,出远门了等等;父母离婚了,谁生病了,也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释这些是怎么回事。

我的先生是荷兰人。他公司里的一个员工叫桑德拉,她老公在她儿子Dirk只有4岁的时候出车祸骤然离世。

她当天把Dirk从学校接回家,就对孩子直说了:“爸爸死了!今天爸爸骑摩托车的时候出了事故,他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从今天起,只有妈妈和你了,爸爸再也不会回家了。明天起我们还要处理很多事情,比如爸爸的葬礼,你要去给爸爸道别。我们的生活在短时间内会有些改变,比如你这几天暂时不会去上学;有可能你会看到妈妈哭,还有很多家人会哭,我尽量做到不大哭,但是有很多东西会和以前不一样了。”

Dirk似懂非懂,问:“那我过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会不会来呢?”桑德拉红着眼睛说:“不会了,因为爸爸死了,爸爸再也不会出现在你任何的一次生日派对里了。”Dirk大哭,桑德拉搂着他说:“宝贝,妈妈也很难接受和相信,可这件事的确发生了,我们只有一起面对。”

Dirk参加了爸爸的葬礼,给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说再见。可是因为他太小了,之后还是经常问起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复强调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劝她不要太勉强。可我先生非常赞同桑德拉的做法,说必须要反复重申概念,让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亲人的亡故,这样对他有好处。因为他的生活已经决定了他必须比其他孩子要更早的了解死亡,他应该尽快学会接受。

Dirk大概在4个月后,总算接受了父亲离开的事实,并学会了如何与这个事实相处。桑德拉每周会在亡夫遗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会给花瓶里的白玫瑰换水。他会拍着心口说:“爸爸去世了,就算爸爸再也不能来看我,我还是会永远想他。奶奶说了,我们都要习惯在没有爸爸的时候也要快乐的生活。”

Dirk现在已经9岁了,爱好跆拳道和弹钢琴,喜欢吃炸鸡腿和小羊排,和妈妈还有继父及妹妹一起和乐融融的生活。他依然每天给爸爸遗像前花瓶里的白玫瑰换水,生日的时候,在遗像前多点一支白蜡烛。

“决不能说他可怜”

在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里,“受伤”便不再是孩子们撒娇的理由。若孩子的伤痛和挫折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会关爱、支持,一起面对,想办法改善,那个凝聚力的正面能量之强,特别让人感动。若孩子的伤痛,是自己不守规矩造成的,家长几乎完全不同情,也不表现心疼,而是非常“狠心”的让孩子反省,接受教训,及彻底承受后果。

前阵子为了迎接巴西世界杯,在开赛那天,我先生家族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装饰成橙色。我老公10岁的外甥Armin的任务是剪橙色的彩带,结果他不专心,抬头看电视,一下子就把左手大拇指顶端的肉剪掉了,鲜血奔涌。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了伤口,并带他去医院包扎。他很坚强,没有哭。医生说,这几天会疼痛,在之后的两周他的大拇指会逐渐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会持续大概6-8周。

回家后,他坐着休息,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他,继续装饰房子。我帮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妈妈马上过来说:“他要喝水你让他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完又回头对着他说:“你只是大拇指受了伤,你的手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了你这个伤痛要持续6-8周,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你要学会忍着不方便也要自理自己的生活。”

我说了句:“算了,Armine好可怜!”以他爸爸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开锅了:“他有什么可怜的?从他七岁开始使用剪刀,我们就反复告诫他用剪刀时要专心,如果不专心会有什么危险。他今天不按学到的做事,自己边剪边看电视,伤了他自己,只能说他不够聪明不守规矩,决不能说他可怜。”

于是,在之后吃晚饭,漱口,洗澡(他带了个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觉,都是他自己应付的,临睡前,他和我们亲吻道晚安,然后对他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关切,除了拿着医生开的药膏反复研究外,还不断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草药对皮肤恢复有帮助的。

我们中国的父母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过滤痛苦、筛选信息,希望尽可能的让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难,结果孩子缺少学习挫折之后如何修正自己的机会,成年后可能会更艰难。其实,磨难不用刻意营造,更无需回避,它来的时候,大家一起真实面对,分享和学习承受它的过程就行了。如何给孩子一个有韧性和厚度的人生,取决于父母的选择和态度。

直面和接受伤痛需要很多勇气,甚至连拿出这份勇气都需要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因此,我们何不将这份勇气提前献给我们的孩子,让他/她知道,不要羡慕别人的幸运,不用懊恼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稳稳的接住,全力承受。选择坚强,但不用逞强,要有直面的态度和寻求帮助的准备。这难道不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荷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定居荷兰的生物学博士魏蔻蔻从身边的案例入手,讲述了荷兰父母在引导孩子金钱观上的一些作法。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的孩子的金钱观念是怎样的呢?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决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以确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可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受挫折,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摆平问题。

我一个荷兰朋友18岁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这女孩为了复习方便,还是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她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

她预约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前去图书馆拿书。考试季节需要借书的人很多,图书馆规定如果谁没有在约定时间取书,那么书会马上顺延给后一个预订者。而她偏偏在取书的前一晚参加一个派对疯到凌晨,第二天睡过头,误了取书的时间,赶去图书馆时,馆存的书已经全部被别人借阅了。

于是她回家后,向爸爸再要42欧元,否则她没书考试肯定过不了。她爸爸在听完事情经过之后,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她。顺便说一下,她爸爸可是个亿万级别的富豪,42欧元对于他来说完全不是事儿。他拒绝他女儿的理由是:“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该去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再一次不负责任,不遵守承诺。发生了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当时我在边上为孩子说话:“可孩子没书考试就过不了,她已经知道错了,就给她买书吧。”结果他对我也对着他女儿大声表明态度:“她这次最坏的结果的只是过不了一次考试,可是她如果没有承担这个后果并且消化它,她以后就会过不了很多人生的关口。看起来只是一本42欧元的书,可是背后是比42欧元的书严重得多的责任感和规划性问题。她今天这样,觉得家人有能力为她承担这‘42欧元’,如果我们帮她,她今后可能因为缺乏责任感自律性,要承担‘4.2亿欧元’的问题时,谁来管她?”

结果当然是没有给孩子买书。孩子当晚哭了一场,但很快就振作起来。我想和少年商学院微信朋友们说的是,这姑娘很快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和另外一个有书的同学谈好,一起复习功课,当同学不用书而复习其他材料时,每天借给她看两小时的书。每天两小时的阅读,无法让她考到一个好成绩,但是她至少考试及格了。我想她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次经历。

孩子出生后就给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办张银行卡和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了。因此在荷兰的家家户户里,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讲解商议计划、探讨方案的情景。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用途?那么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有时,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荷兰的银行,有很多约见客户的小会议室,里面都放着很多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样做一些排列组合,然后得到理财得失的答案。

等孩子到十二到十四岁,这张卡基本上就能交给孩子了。因为荷兰的银行卡都是一卡两用,活期帐户和储蓄理财账户捆绑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储蓄理财账户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就是和孩子的钱有关的事情,他们很早就参与规划,而有了这些锻炼,孩子总会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金钱观念并学会对金钱的管理,另外父母通过几年和孩子的交流,对自己孩子的金钱处理和分配方式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我想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家庭的交流里,家长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账户的每月花费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的,比如每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女孩子也可以读书;或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驴不负重劳动等等。孩子们也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捐献给宗教组织,用来帮助穷困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孩子对钱的态度是“务实和精细”的。我主要是指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

比如,从小学开始,荷兰孩子的校庆活动都是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自己组织,一般模式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2-3个孩子,然后PK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定一个最划算的详尽计划。活动如果需要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但他们不会把家人给的钱当成“零成本”。对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都会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回,因为我任职的营养公司有很多展会留下了不少饮料,我就赞助了老公侄儿校庆活动的所有饮品。后来我看到孩子在预算上清楚注明“所有饮品为xxx赞助,市值xxx欧元,请明年作预算的同学把这笔费用考虑在内。”

这种做法很理智,很现实,可想而知从小孩子们做预算的态度就是专业和明晰的。如果把亲人的投入完全当成无偿的,在经费预算上就会有偏颇,这种习惯和思维在成年后的职场上非常不利于实际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先自问拥有这件东西的三个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进行直接关联。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很贵的东西想买,有些中国父母会很生硬地拒绝:“那么贵,没钱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完全是钱的原因,这样的心态对以后的生活态度很不利。

而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你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

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它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和考量,对日后孩子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一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会看着广告说:“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钻石戒指!”,国内的一些父母会马上说:“你要送女朋友钻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钱,想挣钱你就要好好读书。”如此一来,还没有分析该愿望的实质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和钱与学习成绩简单的挂钩了,这样虽然没有全错,但逻辑不完全成立,会给孩子误导和压力。

荷兰的父母一般会这样说:“为什么是钻石呢?她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钻石呀。送女朋友东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欢的,你要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她,发现她喜欢什么再送。”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能是理性的。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情景一:

儿子**的头碰到爸爸的后背上,结果嘴角出血了。儿子哇哇大哭:“爸爸,你不好,我不能原谅你!”小爸还心疼儿子:“那你打爸爸一下,原谅爸爸吧?”儿子不依不饶:“我不能原谅你!”其实儿子是自已碰到爸爸的后背上,责任在自已。因为家长不忍心孩子哭而把责任揽过来,结果孩子心安理得的平静下来不哭了,但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对孩子特别不好,让孩子感受不到他应该承受的责任。我赶紧纠正了爸爸的错误,对儿子说:“怎么能怪爸爸呢?是你自已不小心撞到的,是自已的责任,不能埋怨爸爸!”小爸也马上认识到自已错了,赶紧附喝:“对呀,是你自已撞到的,不能怪爸爸!”但是又给儿子一个台阶下,马上说:“你打爸爸一下,就原谅爸爸吧!”结果儿子只是用小手拍了爸爸的胳膊一下说:“我原谅你了!”自已马上笑了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像小爸一样去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分不清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遇到问题还会推卸自已应付的责任,长大后也会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有时说生活无小事,从任何一件小事情中都可以学到东西,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也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

情景二:

儿子**这几天搭积木时非常钟爱那几个蓝色的小块,非常凑巧的是那些蓝色小块是个单数,所以摆到最后就有一个剩下。儿子非常伤心,大喊着:“为什么总是少一块呢?”昨天晚上为了这个还哭了。嘴里嚷着:“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不好,我要打死他们呀!”我不解,问他:“为什么呀?”“因为超市里的阿姨卖给我少了一块?”这是典型的推卸责任找理由。我抱起他在客厅里转悠,听他不停地报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要打死他们!”最后都涉及到警察了,刚开始我除了问他‘为什么’外就不说其它话,等他稍平静下来,我带着惊喜开心地说:“为什么是少一块呢?是多给你一块呀?”“是吗?是多一块呀?”儿子明显不相信问道。“当然喽!每次搭时不都剩下一块吗?那就是多的呀!不是少一块,是多一块,对不对?”“噢,是这样!原来多一块呀!”他终于有些相信了,很快心情就开朗起来,趴在我肩上亲热地搂住我笑。后来又玩积木时就没嚷着“少一块!”的话。

小孩子就是这样,想法很单纯,在他心里认准的就是少一块,但其实这也是我们成人所说的心态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分。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换个方式,同一个问题就会是不会的结果。孩子的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纠正,长大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要鼓励孩子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让他走出这个怪圈,引导他走向乐观向上的思维上来。

后来在睡觉时我又给儿子讲道:“遇到问题首先要考虑怎么去解决,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想不明白而去伤害他人,钻牛角尖悲观得难以自拔,换个角度想想可能会收到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不是‘少一个’而是‘多一个’一样!”儿子听了我的话,竟然一声不吭地听完后说:“知道了,妈妈,晚安吧!”

这两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孩子的不良情绪,任由其发展安抚他,可能会让他平静下来,但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会对他的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所以不要怕孩子一时的不快,该说明的得说明,让他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相信几次下来后孩子会认识到自已的责任和看问题的态度。长期来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发展。

因小失大,生活中无小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呢。

帮助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应,才能够好好帮助他们。

1.情绪障碍

孩子对家庭的变故如同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产生悲伤、生气等情绪,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亲人的死亡,会改变家庭的生活习惯,孩子会一时难以适应,变得愤怒和烦躁不安。第二,家长往往会因为悲痛、或着忙着处理死者的后事,就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孩子了。

2.行为倒退

行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而孩子本人却往往“一无所知”。

3.对死者复生的期盼心理

因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他们对死者往往怀有一种“再回来”的希望。因为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早晨出门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来。因此,他们往往会以为已经去世了的爷爷、奶奶仅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会回来。

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认识,如,一些幼儿在观看电视时,发现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杀后又重新活了过来。因此他们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亲人的回来。

4.内疚心理

孩子会想一定要有人负责死亡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因此,他们会想是自己使到亲人去世的,因此他们会感到很内疚。因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计划的,既然“睡觉时间”、“游戏时间”、“吃饭时间”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计划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计划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会因为调皮而“惹祸”,因此他们也就自然地认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祸。

相关推荐

  • 荷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定居荷兰的生物学博士魏蔻蔻从身边的案例入手,讲述了荷兰父母在引导孩子金钱观上的一些作法。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
    2021-04-27 阅读全文
  •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
    2020-11-10 阅读全文
  •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情景一: 儿子**的头碰到爸爸的后背上,结果嘴角出血了。儿子哇哇大哭:“爸爸,你不好,我不能原谅你!”小爸还心疼儿子:“那你打爸爸一下,原谅爸爸吧?”儿子不依不饶:“...
    2020-10-30 阅读全文
  • 帮助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
    2021-12-14 阅读全文
  •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关于孩子上网,家长最担心的除了孩子在网上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外,更害怕孩子受人诱骗。家长还担心孩子受人怂恿参与违法行为。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的网络旅程保驾护航呢? 首先,有条件的家庭最好给孩子提供...
    2021-11-06 阅读全文

定居荷兰的生物学博士魏蔻蔻从身边的案例入手,讲述了荷兰父母在引导孩子金钱观上的一些作法。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

2021-04-27 阅读全文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

2020-11-10 阅读全文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情景一: 儿子**的头碰到爸爸的后背上,结果嘴角出血了。儿子哇哇大哭:“爸爸,你不好,我不能原谅你!”小爸还心疼儿子:“那你打爸爸一下,原谅爸爸吧?”儿子不依不饶:“...

2020-10-30 阅读全文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

2021-12-14 阅读全文

关于孩子上网,家长最担心的除了孩子在网上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外,更害怕孩子受人诱骗。家长还担心孩子受人怂恿参与违法行为。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的网络旅程保驾护航呢? 首先,有条件的家庭最好给孩子提供...

2021-11-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