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拟的场景中得到了活动的喜悦
发布时间:2021-04-20 幼儿在涂鸦墙的活动方案 在幼儿园的礼仪教案 游戏在幼儿园的价值早晨来园请幼儿吃好早饭后,我们就给他们自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选取所喜欢的玩具,进行玩具一刻时间。欣怡是我们班上一个不爱讲话,和小朋友也缺少沟通,老师去跟她交流的时候,她也扭扭捏捏不说话,不愿意开口。这天,和平时一样,欣怡小朋友早早来园,吃完早饭后,只见她快快的跑到建构区,搬起要玩的玩具就回自己的位置了。我刚想走过去与她交流的时候,只听见她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卖包了,卖包了,你们快来买啊……”我心里一嘀咕,小家伙平时跟她说话,都不愿开口,今天怎么自己在那说开了,“你卖的“包”多少钱一个啊?”接着她的话题,我反问过去,原以为她不再开口回话,没想到她主动与我交流起来,“一块钱一个。”“这么贵啊
,能不能便宜点?”这时她拿起了另外一个用积木拼好的“包”,““这个可以便宜点。”“那多少钱啊?”“五块钱卖给你了。”“能不能再便宜点啊?”“不能便宜了,已经是最便宜的了。”“真的不能便宜了!”当我看向小家伙的时候,她还朝我很肯定的眼神,重复了这样一句话,由衷的感觉,孩子是如此的天真。
看到欣怡在活动中能主动讲话,在当我进入她的活动世界的时候,她也能坦然接受我,并愿意与我进行交流,我很开心,因为这与我平时看到她的情况完全不同,“生活即教育”,在整个活动中,宝宝参照了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现场模拟,足以证明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她以平时的生活经验为活动的载体,带入自身的玩具活动情境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想象力,用三角形的多个积木拼搭成一个正方形,貌似包的外形特征,在当我参与她所组织的买卖活动时,她能利用生活中所闻的经验与我进行简短的对话交流,虽然孩子对价格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毕竟在她这个年龄段,也未能正确区分一块钱与五块钱的概念,但在还价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会到了所见的场景,在模拟的场景中同样得到了活动的喜悦,充分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收获着从无到有的喜悦(大班)
自从工艺坊走进我们班级后,孩子们似乎开始将“从无到有”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喜欢将生活中一些小的废旧物品收集到这里来,然后根据物品的种类一一罗列,分别放在不同的纸桶里。首先,我们的制作材料开始从无到有了。
紧接着,孩子们要动手制作新的作品了,或许没有眼前的这些材料,孩子们的思路不会打开的那么快,瞧,今天的工艺坊虽然没有规定什么主题,但是几个孩子坐在那里用一些材料开始比划着什么,忽然小马叫起来:“哎,你们看,这个纸杯这样倒着放,它的底像不像手表啊?”几个孩子连忙也拿起纸杯放在手上找感觉,“真的很像哎,要不我们就做手表吧?”,“好,就做手表!”一个声音被大家肯定了。然后是剪刀、记号笔纷纷出场,袁袁看着动作迅速的小马在创作着他的纸杯,但是小马的两条表带好像不是一直线,所以袁袁没有按照小马的方法,而是将纸杯口地两端用铅笔做好对称的是个点,两个近一点,两个远一点,然后按照点开始剪刀纸杯底部,她还将先剪下的一块在另外一半进行了对比,哦,我明白了,她是看看接下来要剪下来的是不是和已经剪下的一样大,然后她才放心的继续剪着,不多会,她这下两边的表带,看了看是一直线的,才满意的拿起记号笔在杯底写上时间的数字。孩子们又一次感受到新作品从无到有的喜悦。
第二次游戏中,孩子们开始尝试带上自己设计的手表,但是发现了表带卡扣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双面胶、毛线、透明胶等等都不是很理想,或许材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们的思维在反复的尝试中发生碰撞,我请他们回忆一些相似作品的制作方法,贝贝眼前一亮,边比划着边说:“老师,我知道,可以在两头各各剪一刀,然后这样卡在一起就可以了。”我再请他在大家面前演示了一下,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问题的方法从无到有也是那么让人惊喜。
不经意间,从工艺坊材料、作品的“从无到有”,孩子们和我也同样收获着“从无到有”的喜悦,这不是单单的“有”,而是在“有”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尝试、探索,我们也已经将“从无到有”视为一种习惯,一种收获的习惯。
在活动中了解孩子
在一次小班的美术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画“妈妈的毛线球”,想让幼儿在手手臂带动手腕画圆圈的过程中锻炼小手的灵活性,并为日后的绘画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开始了,我先做了明确的示范和说明,紧接着,幼儿开始聚精会神地画起来,不一会儿,画纸上就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毛线球”。这时,我发现迪迪的画纸上只画了很多小竖线,“毛线球”一个也没有。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想看个究竟,不料他却连忙用双手将画纸捂住,还不停地用手指擦着已经画好的线条,头狠狠地低了下去。显然,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小女孩抢着告诉我:“老师,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他画得乱七八糟。”迪迪听后,更加不好意思了,红着脸,一脸羞愧地看着我。幼儿的心是多么脆弱,当众出丑让迪迪变得很难堪!
我看着迪迪的表情,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窘迫和自卑。而我,既不能很虚假地去表扬“你画得不错”,也不能用简单的否定继续伤害他。我蹲下身来,在他耳边轻轻地说:“迪迪,如果不会画毛线球,就先画长长的毛线吧,下一次我们再把长长的毛线绕起来……”听我这么一说,迪迪捂着画的手终于慢慢地挪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画的是剪断的毛线!”迪迪是多么聪明,他对自己的画作了如此合理的解释!“你真的很有创意,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想到!”我趁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不过,剪断的毛线妈妈就不能用它织毛衣了,我们来帮妈妈画长长的毛线,好吗?”迪迪想了想,点了点头,又重新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迪迪的画纸上多了许多毛线,而且比原来长了,有些已接近毛线球的形状了,虽然画得比较小。
通过绘画作品,教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状态。迪迪平时在班里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处理能力比较差。入园以来,他对幼儿园的环境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总是表现得过分紧张,也害怕尝试新事物。通过家访,我进一步了解到,迪迪在家中比较受老人的溺爱,老人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动手,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才特地把他送到我园的全托班来。在集体生活中,样样事情都要学着自己来,这给迪迪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次绘画活动中,迪迪不敢画,构图小,并对自己的作品极不自信,正是其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
既然绘画能反映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画活动是否也可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呢?针对迪迪内向、胆小、不敢尝试、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我尝试着先从绘画活动入手来培养他的自信心。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迪迪来到了美工区准备画画,就鼓励他大胆随意地进行线条练习。迪迪拿起笔,拘谨地在画纸的一个小角落来回画,只有手腕在小幅度地动。我先是对迪迪说:“宝贝,把油画棒拿高些,画的时候动作大个点,让你的手臂也动起来!”可这样的语言指导并没有太大用处。于是我又站到迪迪身后,伸出左手帮他一起按住画纸,右手握着他的右手,试图让他体验这种“大刀阔斧”的感觉,可迪迪仍旧不能用手臂带动手大胆地放开画。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他平时酷爱玩汽车的情景,于是我对迪迪说:“我们来‘开汽车’吧!”他一听说要“开汽车”,兴趣大增。我找来了他平时最喜欢的那辆橘黄色玩具车,将一支油画棒固定在车的尾部,当迪迪开着这辆小汽车在纸上走时,画纸上就会留下一条条油画棒的痕迹,我鼓励他要“让小汽车跑遍白纸的每一个角落”。他高兴地点点头,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拿着小汽车这里开开,那里开开,嘴里还发出“嘟嘟”的汽车声。在“开汽车”的过程中,迪迪的手臂自然地动了起来。当线条随着小汽车在白纸上“跑动”时,迪迪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也不停地鼓励他“今天迪迪真棒,小司机做得真好,开了好多好多路,看看还有什么没有开到的地方吗?”他又不停地找,不停地开,线条随着小汽车逐渐布满了整张白纸,而迪迪以往画画时的紧张和不自信也被轻松愉快与自信的情绪状态所取代……
在以后的几周里,只要迪迪选择了美工区进行游戏,我就会去陪他一会,坐上来和他玩“线条赛跑”的游戏,比比谁画的线条长,用颜料玩“印印小手印”的游戏;用染了颜料的乒乓球玩滚画游戏……迪迪看到色彩、线条创造出如此美丽的图画时兴奋不已,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一段时间后,迪迪画线条越来越大胆,构图也逐步变大。
在两个月后的一次美术活动“毛线变变变”中,迪迪已能大胆地画毛线球了。所有的幼儿画好毛线后,我问:“一团团的毛线像什么?”幼儿有的说像大饼,有的说像雨伞,有的说像头发。“迪迪,你觉得像什么?”“像蜗牛!”迪迪一改往日的羞怯,干脆而大声地说。“真棒!那我们就来变一变蜗牛吧!”于是,迪迪歪歪扭扭却自信地给毛线球添上了头,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蜗牛。
任何教育,如能取得家长的协同配合,效果一定会更好。为了更有效地帮助迪迪自信起来,加强对迪迪在园指导的同时,我也及时与迪迪的家长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我们的提议下,家长为迪迪布置了一个家庭画展,并在家中留出一声墙壁专门让迪迪练习绘画。同时,我们也提醒家长要多鼓励幼儿,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评判幼儿、教育幼儿,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不要简单否定幼儿的想法。当看到幼儿画得“不像”或画得“不够漂亮”时,学着去赏识,学着去解读幼儿的作品,或者多让幼儿讲讲他的作品。
一天,迪迪妈妈欣喜地告诉我们,“现在,迪迪到了家里,自己吵着要画画,而且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画冠了,让我帮他贴在墙上展示出来,接着,还要让我们做小朋友,他要学老师的样子来评价这幅作品。他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也笑了。从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迪迪从未有过的自信。”
孩子眼中安定、喜悦的闪光
今天是数学活动《花灯会》,这是一个复习活动,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就连平时基本不要听的鑫宇也举起了难得一见小手,我也抓住了难得的机会让她表现自己,当孩子比较完整地说完一句话时我给予了热情的表扬。但是我没有看到一般孩子眼中得到表扬后闪烁的喜悦,她照例开始了对自身对周围的探索。我知道她的注意力时间到了,需要转移了,也就没有强迫她。
在幼儿自由操作阶段,鑫宇也拿起了记号笔呆呆的看着旁边的正在认真数数的孩子。我也没有太在意,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在现阶段数学方面实在是有点困难的,今天的表现已经是出人意料了,我不会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
操作快结束的时候,我听到了哭声,寻声望去,只见鑫宇趴在桌子上肩膀一耸一耸的哭得正伤心呢。我急忙走过去问“为什么哭呀?”,这一问却使她哭地更伤心了。我看了看她手里拿的操作纸,心想不会是她因为不会做而哭吧。试探着问了一声,她抬起了头,泪眼婆娑的看着我,哽咽着说“是的,呜……!”。
事情已经过了几天,可是孩子的那双泪眼却在我的头脑里越来越清晰。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个孩子的进步,看到了一个孩子发出的求助的信号,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痕迹。我们习惯于根据孩子日常表现以及在一些特点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他们是不是聪明的孩子,既没想到这些表现都是表面化的,也没意识到这是在老师画定的圈里的表现。我们有没有跟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去观察感受孩子的一些表现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呢?我们的观察和判定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吗?孩子的成长你看到了吗?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那天集体活动结束后,我找了时间和她依偎在一起,认真地帮助鑫宇完成了她心目中难以企及却很想攀登的山峰。虽然是手把手的教,有时甚至是捉笔代劳,但是我明显看到了孩子眼中安定、喜悦的闪光。我想这次她感受到的不一定是单纯的成功,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慰籍吧!祝愿孩子能从此快乐!
欣悦把染料洒到纸上了
自从班级形成特色之后,我们班的水粉艺术特色就非常受孩子的喜爱。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与创作,孩子对水粉的热情更高了。开学第一周,孩子依然热情,吵着,什么时候才能画水粉啊,什么时候才能画啊……
周三,第一次水粉创作开始了。“老师,快来看,欣悦刚拿到就把染料洒到纸上了。”我刚把梅花的示范画贴到黑板上,就听见孩子们的嚷嚷声。我急忙跑到欣悦的桌子前,果然,不只是欣悦用胳膊碰了一下,还是毛笔蘸色时用力过大,她的调色盒翻了,染料洒到了图画纸上,正向四周蔓延开来。
看到孩子们和欣悦惊慌失措地神情,我转念一想,何不将计就计,让孩子们来一次大胆的创新与猜想呢!我迅速拿出几张白纸,摆放在欣悦的桌上,一边将纸上的染料倒在白纸上,一边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欣悦小朋友要为我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说她变的是什么?你们也学一下吧。”接着,我拿起一张又染料的纸,和她一起吹一吹,提一提,染料在纸上四散开来,忽而粗,忽而细,忽而向上,忽而向下,忽而弯曲,忽而直立······直到染料渗透为止,孩子们越玩越起劲,都想办法让染料尽情地伸展,都想让自己的画纸变得更漂亮、更有趣、更奇特!
“老师,欣悦的纸上变出了一个太阳。”“不,是蜜蜂在飞。”“看,我的染料变成了蜘蛛网,还有小蜘蛛在上面呢!”“老师,我的像梅花。”“我的像大树。”······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作品,不断的变幻着自己的魔术,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开阔,我没想到,一场小小的“意外”,竟让我们有了这么大的收获!
教育随笔: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教育随笔: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办替代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喜欢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依赖父母,吃饭没有家长喂饭就不吃,衣服哭闹等着家长来穿。学习方面,可谓是家长占据了孩子的主动权,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都给孩子抱各种课外班,幼儿自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我认为改善这一现象有以下几种办法
1、提供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教师与家长主动放手,大胆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如果你一味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请求你来帮助他。逐渐的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下降,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可以重复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延长思考的时间,带着幼儿在家或者在班级里转一转如果这时候幼儿看见一件东西,他认为能够解决问题,你确认为不能,但是你要憋住,让他自主探索,只有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与材料充分的接触了,孩子才能发挥这个材料的更宽更广的用途。当看到他们自己解决字的问题时候,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信的笑容。既给幼儿增加了自信,又使幼儿自己解决了问题,增加了幼儿的成功经验,家长和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每天给与幼儿一种成功感一种习惯需要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完成,幼儿的成功感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予幼儿成功感,使他们产生自信,可以在班中为动手能力不强的幼儿或者自信心不强的幼儿,最大限度发掘它们的优点,设置专门的小专题的主题墙,给与幼儿自信,内容有观察幼儿制作的过程图片与文字,还有观察到幼儿进步点。给与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让幼儿感受到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成功总在细节中体现,或许孩子不知道可以尝试哪一种材料帮助自己时,你可以给幼儿两种选择,请幼儿选择一种进行尝试,当孩子用这种材料帮助自己把作品完成,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感受。
当幼儿像你展示作品时候,即使你能够看出画面的所有内容或者你认为这幅画面没有内容,你可以踏实下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向幼儿请教一般,可以问你可以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我很好奇你这个用绿色的笔画的是什么?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这又是一种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孩子像你清楚地讲述了他的作品内容,也许你认为他画的是什么。但是他给你讲述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和成人的关系进了一步。
在关爱中得到快乐
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去爱每个孩子,同时我也希望自己的爱能引导孩子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同伴、亲人和老师。胖胖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小女孩儿。可是,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她不能说话。很多时候,小朋友们都看不懂她的手势,很少去和胖胖玩。胖胖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用羡慕的眼神望着同伴们游戏。我们老师也只能凭着经验去猜她手势中的含义。
一次,胖胖生病请假,好些天没来幼儿园了。于是我开展了一次“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的特别活动,通过故事《小篱笆与牵牛花》引导孩子发现:“班上谁最需要大家的爱?”帮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胖胖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爱护,孩子们也想了许多办法来表现对胖胖的关爱。当胖胖病愈来园时,看到迎接她的小朋友,脸上露出激动、开心的笑容。
有人说:“爱不求回报,爱是无价宝。”但我认为,爱是互惠互利的,你用爱心温暖别人,别人也会用爱心来回报你,大家都会在关爱中得到快乐。
中秋小插曲、收获喜悦
昨天科进的爸爸给我说,中秋放假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中秋赏月这个作业,中秋节晚上我上班,科进就跟着他爸又在奶奶家蹭了一顿,当然就是我在家也是要在婆婆家一块儿过的,科进在院子外面和几个小朋友一块儿赏月,小朋友都是比科进大的,有的上一年级,还有几个上二三年级的,都在科进奶奶家外看月亮,科进跑回家给小朋友们拿了月饼,边吃边赏月,听科进爸爸说孩子们吃完月饼就跑开了,大点的孩子告诉另外几个不要和科进一块儿玩了,觉得科进是幼儿园的小孩,太小了,科进听见他们说的话了,很生气的对他们说
,你们刚吃了我的月饼就不和我玩了,大孩子们一听科进说的话,觉得也是哈,刚吃了人家的东西就不和人家玩,也是有点过意不去,只好再在一起玩了,呵呵,孩子们也挺喜人的呵!
收获喜悦
每到周一上学或是一个短暂的小假期,作为新入园幼儿的老师,心里总是忐忑的,因为一周辛苦建立起来的常规活动及入园的适应总会被假期“代替”。孩子们离开宝宝的怀抱又是那么难以割舍。不过今天早上宝宝们的表现让我惊喜。
宝宝高兴地来幼儿园,脸上带着笑。
宝宝主动问我老师早上好!
宝宝主动跟妈妈说再见。
宝宝已经能坐在小座位上跟着我一起活动,虽然还有几位小朋友没有参与,但我很满足。
宝宝活动时的注意力时间更长了。
宝宝上课时知道举手回答问题了......
今天我发现了好多宝宝的变化,看着他们的进步,我从心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三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付出总会有收获。
教育随笔:成功的喜悦!
当每个人获得成功时,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会,非常开心的,肯定都会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而我也不例外,在我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今天(12月23日)是我带班,我在昨天下午先看了今天所教的教学内容,语言:故事“小熊豆豆”,当我看到我所备得教学过程时,我开始有些疑惑了,有点看不懂了。疑惑之处是:要用钢琴说故事,但过程里面又没有歌谱,一下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心里想:“如果没有歌谱,就用语言来说故事!”第二天早上,集体教学活动开始了,教师首先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师:我们什么时候才睡觉啊?幼1:晚上幼2:天黑的时候师:那我们什么时候起来呢?幼:天亮了
师又问:那除了我们要睡觉
,还有谁要睡觉呢?幼1:爸爸妈妈幼2:小动物接着教师出示木偶小熊,用语言来吸引住幼儿,并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当教师正在烦恼用钢琴来说故事这个环节怎么上时,突然我的灵感来了:先让幼儿复习歌曲~摇篮曲,然后教师用这首音乐来边弹边讲讲述故事,接着后面的打雷、刮风下雨声都是我自己创编的音乐,音乐节奏很明显,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内容,并对故事非常地感兴趣,幼儿也学会了故事,当教师准备结束时,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致仍然很高,幼儿说:“我还要再听一遍,再来一遍,我们再来玩一遍吧!”这节教学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上好一节课与教师的设计师多么的重要,教师对幼儿的作用也很大,同时我也从幼儿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