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家长不要急功近利
发布时间:2021-04-15 婴儿早期教育 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早期教育随着婴儿出生高峰来临,不少年轻的父母之间热衷于一场又一场的宝宝竞赛———比谁先会爬、会走路,比谁更活泼,比谁识字多……但幼教专家要提醒家长,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技不如人”而给孩子太多压力。
满足孩子身心需要
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到早教中心,看到新鲜的玩具和教具,便指挥孩子这玩玩,那摸摸,却忘了观察孩子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也一次次被打断。上海早教专家茅红美强调,早期教育首先应该满足孩子身心的需要,家长切莫急功近利。
上海市学前教育专家黄琼表示,孩子越小,个体差异越大。有的孩子对文字非常敏感,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动作能力发育得好。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个性,为他创造活动机会。别总热衷于用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往往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对他造成伤害,或者使其自信心受到影响。明智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并因材施教。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不同,有的安静,有的好动,有的整天乐呵呵,有的喜欢发小脾气。黄琼强调,虽然气质没有好坏之别,但性格有好坏差异,特别是有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做事认认真真、有始有终,善于倾听,不插嘴等等,都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她发现,如今,不少孩子幼儿园毕业要升入小学了,很多好习惯却未养成,这对孩子将来发展很不利。
根据目前研究,孩子在六个月的时候就有了规则概念,如果家长不及时告诉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很有可能养成坏习惯。例如,有的妈妈在宝宝抓她头发的时候,也是笑嘻嘻的,觉得孩子这么做很可爱。但是,明智的妈妈应该摇头,告诉宝宝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同时通过这一举动了解到,宝宝正在发展抓握能力,应给宝宝准备合适的玩具满足他的需求。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给孩子及时地支持,适当地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跨出第一步。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家长关心孩子几岁可以开始学音乐、识字、学数学,是不是越早越好?在幼教专家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思维锻炼,但家长看中的应该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并非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
黄琼建议家长,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使他能对环境当中的汉字喜欢探索就行;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10以内数的加减,培养他对数学的敏感、好奇和兴趣,让他觉得数学非常“有趣”,能够帮助解决很多问题就行。这样,到小学以后,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学数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不要片面理解早期教育
《不要片面理解早期教育》
赵忠心
据报道,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北京市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的结果显示,不少家长把背诗、数数、读书、识字当作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的惟一手段,随之而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的孩子19个月了,能背儿歌和古诗,也能数到20,运动能力也不错,但就是不识数。做为母亲,我不知道以后如何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我的女儿一岁多,总是不太爱看书,特别淘气,她看一会儿书就扔到一边。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她安心读书。”
“我的孩子已经3岁了,教他数数时,他数到30以后就开始乱数,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女儿一岁九个月,我每天教她一首诗或一首儿歌。教她念诗时,她总是心不在焉玩自己的,自顾自的重复几遍。她的语言发展是否正常?我们的方法是否得当?”
“我家宝宝两岁半,原来很喜欢看书,经常自己翻看《婴儿画报》,还要求我们给他翻书讲故事。但是,最近他不像原来那么喜欢看书了,这是怎么回事?他是不是没耐性?”
看到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深感很多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智力开发有许多的误解。
3岁以前孩子的家长提出这些问题,很带有普遍性。而且,越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内容的就越多;相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反而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越趋于平和,没有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
早期教育同样也要坚持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智力培养和发展。
3岁以前的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应放在动作、语言和增加感性知识方面。
动作的发展可以通过玩一些能拍、拉、摇的玩具和婴儿体操来训练;同时,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使孩子逐步掌握要领和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语言训练,主要靠与孩子说话、交流,多给他们刺激,让他们吸收、储备词汇。与孩子一起看书、读书、讲故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家长要用通俗的、孩子能听得懂的话给孩子讲述书的内容,使孩子从中获得愉悦,培养读书的兴趣。
多带孩子到户外、到大自然界和社会上,观察、了解动物、植物和社会生活各种事物的名目、性能;与人多交往,以丰富见识,积累感性知识,为以后上学打下基础。
而背诗、数数、识字、读书,对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都属于生吞活剥、机械记忆,对幼儿智力发展意义不大。
家长教育孩子十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父母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这十件事千万不要做哦。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
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就很难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
八、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虽然我们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聪明和优秀,但是不要对孩子们提出过高过快的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对他不利的影响。上面给朋友们介绍的十个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同时也应该把他分享给你周围的一些妈妈们。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上爬。他们认为宝宝只要学会站着学会走路就足够了,至于爬行,其实无所谓。到底这样的观念正确吗?
相关专家称,爬行虽然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爬行可促进宝宝骨骼发育
在爬行的时候宝宝会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开地面,用自己的手脚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对于宝宝的骨骼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爬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如果宝宝一直躺着,那么他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就会比较小,等到宝宝能够坐着、趴着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听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等到宝宝学会爬行以后,宝宝能够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就能够激发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宝宝能够根据声音做转头、抬头的动作,还会开始看远处的物体,也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
3.爬行可促进宝宝协调性发展
宝宝在爬行,尤其是在拿东西的时候,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地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乐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前庭平衡的发育,提高宝宝面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高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4.爬行可培养宝宝自信心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宝宝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学习经验都可以让宝宝更具有好奇心,让宝宝在成长的道路上乐于探索,同时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可以提高宝宝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如何帮宝宝学爬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爬行呢?
1.让宝宝多趴趴
爬行需要宝宝胳膊、腿、手、脚、颈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宝宝保持趴着的姿势能够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为以后爬行打下基础。
2.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借助这个力量宝宝就会慢慢往前爬。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没有什么力气,爸爸妈妈最好是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妈妈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慢慢地能够把胸部、腹部悬空,并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孩子就可以一个人爬行了。
3.给宝宝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宝宝爬行的时候给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铺上地垫,接着在地垫上放一个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爬过去拿,在宝宝慢慢会爬了以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试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变方向爬、转身爬等。
总之,爬行对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爸爸妈妈平时最好是能够多多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不过在宝宝爬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宝宝,避免宝宝受伤。
早期家庭教育不宜过度
心理学研究者发现,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教育过度的现象。古人云“过犹不及”,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中,家长更要注意把握分寸。
所谓教育过度就是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而出现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的现象,即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中,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进行说教。
教育过度,青春期易“听觉疲劳”
出现教育过度现象的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通常在孩子出生后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这样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后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当父母说话时感到不耐烦,有的会把耳朵捂起来,严重的会和父母争吵……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教育过度,从小就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教,给孩子造成一种“听觉疲劳”。
教育过度现象的产生与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有关,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你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这种认识的行为表现就是强行灌输。对于家长的这种做法,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后果,只有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孩子“成人感”的产生才有了明显的表现。而当孩子出现厌烦心理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很难进行了。
留有空间,家庭教育更应潜移默化
因此,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教育的适度性。
首先要注意给孩子留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更要注意教育的方式,避免整天说教给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要注意利用父母自身的言行及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太多的说教易使孩子变得自卑和失去自我认识,而自卑感会掩盖孩子有可能发展的巨大潜力。
孩子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自我和自信,因为有自我的人才会有担当和责任意识,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也才更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