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儿子看阅兵
发布时间:2021-04-09 幼儿看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看日历 幼儿园看电影活动方案中秋国庆,八日长假,本来,这八日的计划中是没有看阅兵这一项的,因为——因为什么呢?哦,真让我说,好像还真没什么具体的理由,只是不看而已,而已而已。
却没有自由,因为儿子说,他要看,他要看的理由很充分:老师要求写读后感,不看的话,怎么写读后感?也是,老纪无可辩驳。那你就看呗,老纪说。你得陪我看!儿子瞪着眼睛说。为什么?老纪不解。老师说的,家长要陪着孩子看,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好问家长。老师的话是圣旨,臣民老纪不敢不从,便看。
很多首慷慨激昂雄浑激荡让人激动不已的歌,很多种鲜艳明亮五彩缤纷的颜色,很多张表情各异形状不同的脸庞,沐浴着秋日的阳光,于是,天安门广场,一切都很国庆,很中国。
“呵,这动作够帅!”儿子蹲在沙发扶手上,猴子一样,他在点评国旗手把红旗一下甩出去那个动作。说句良心话,那动作,真是够爽、够帅!
“出来了,出来了。”儿子又在大呼小叫。原来,是我们的胡总书记出来了,站在那辆车号为02009的红旗轿车上。身着笔挺的中山装,奇怪,别人穿的都是西装,怎么他穿的却是中山装呢?不懂。再看那衣服,扣紧了最上面的一个扣子,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不过那衣服做的真是板正,一丝皱褶都没有,谁做的呢?真是好手艺!只是后来招手的时候,觉得好像瘦了点,也许书记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遂赶紧放下来,抚平。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总书记喊。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总书记喊。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总书记喊。
“他怎么就会说这一句啊?”儿子皱皱眉,问。可是,老纪怎么知道呢,老纪又不是书记。不过,说实在的,这些人真的是够辛苦,从暑假之前就开始练,大半年了,能不辛苦吗?有个朋友,朋友有个弟弟,就在这仪仗队里,说,训练的时候,两边领子上,一边别一根别针,只要脑袋稍微一动,那针马上就会长驱直入。
“那人怎么了?怎么夹在车里?”婆婆不知什么时候从厨房里走出来,问。
天啊,有没有搞错?如此神圣的事情到婆婆的嘴里竟成了这个样子,唉,真是崩溃啊!
“坦克,妈,坦克!”儿子只要看见飞机坦克大炮就激动,今天自然也不例外。
“妈,那坦克是真的,不是模型吧?舒克和贝塔的飞机和坦克都是皮皮鲁的玩具,不是真的。”这小子,驴腿扯到马胯上,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真齐啊!”
“怎么这么齐啊!”
“太齐了!”
当那一排排的陆军、海军、空军列队走过时,儿子瞪大了眼睛,不停的感叹。唉,真是惭愧,身为语文老师,教出的儿子的词汇却是如此贫乏,除了会说一个齐,硬是没有另外的词了。不过也难怪儿子,那些队列真的是齐,齐得让人怀疑那根本就不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成而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概这就是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的那个集体主义精神的外在展示吧。尤其是那女兵,穿红色短裙的女兵,窈窕,青春,真美啊!(可惜看不到脸)只是不知道这群人脑子里的东西是否也是如此的整齐划一。
后来就是群众游行了,一拨一拨走过去,就有领导人挥手致意,奇怪,那手一样的短,一样的粗,胖乎乎的很耐看。不由想起小时候姥姥说的一句话:齐指能,尖指巧,荷包手指头薅驴草。要是按照姥姥的说法,这些人都该薅驴草了,可是,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子,于是,我再一次对姥姥的神圣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怀疑。
终于结束了!我转转僵硬的脖颈,对儿子说:“好了,去写观后感吧!”
“妈,你给我再买一辆坦克吧,那样,我也可以有一个坦克队了!”儿子眼巴巴地看着我。
这就是他的观后感?有没有搞错啊!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陪着儿子看书——值得学习的家庭教育方法
8月10日4点08分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儿子出身了,我给他起名叫王佳哲。
儿子在一天天的长大,他的第一次出声,他的第一次笑,他的第一次翻身,他的第一次爬行,他的第一次出牙都这么的有意义,当他第一次开口叫我妈妈时我真的很开心很开心的,我希望他能健健康康的成长,所以我应该好好教育他,要教育好孩子是要有很多方法的,首先我的第一步就是陪着儿子一起看书一起成长。
(一)我给儿子讲故事
我为儿子订了两份幼儿画刊,在儿子中午睡午觉和晚上睡觉前把两本画刊给念一遍,虽然他还很小,也许他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不理解,但是我觉得,在他潜在的意识里是能听的懂的,有时候我也会为他念念唐诗,儿子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每次都听得很认真,所以无论在忙我都坚持每天给儿子讲故事。
(二)带儿子去图博中心
我在图博中心办了张卡,不定期的带他去一次,每次去后他都会先去游乐的地方玩一会,等到要走之前我们就会去儿童阅读的地方去看一会书,首先他会自己挑选四到五本的书,然后我就给他讲一遍,有时还会借一本回去看看。
(三)学会自己看书讲故事
儿子渐渐的长大了,他也不局限去你讲他听,他会把他所听到的所看到都记进脑子里,然后在我念出唐诗的名字后他把唐诗念出来,隔几天给我来首新的唐诗,晚上当我要讲故事了,他就要求自己来讲,然后他就一本正经的拿着书从头到尾的把两本书一字不差的讲完,他甚至在我读错的时候给你指出来,妈妈你讲错了,这里应该这样的,我一看真的耶。他还特别喜欢一个人拿了本书一边看一边的讲,讲给自己听,讲给别人听。(四)要求讲故事,十万个为什么
有时儿子会盯着你给他讲故事,直到你答应他,把故事给讲一遍他才死心。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为什么,这个也为什么,那个也为什么,只要是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问为什么,直到他问明白为止,哈哈!真是个十万个为什么真有趣!
(五)放学回家后
每次回来后,只要今天学校里有交新的唐诗或儿歌之类的,他都会背给我听,我问他学校里好不好玩呀,他说很好玩,喜欢上学是件好事情呀!
(六)听了故事学以致用
在幼儿画刊中有很多的故事都是教育小朋友的,举几个例子吧!大象不刷牙结果牙疼的不得了,最后只有找来啄木鸟医生才治好的,这个故事就是教育小朋友要爱护自己的牙齿,所以他也很听话的,每天坚持刷两次牙齿,你叫他不要刷了他还不肯呢!还有乐悠悠的故事,讲两个小朋友,一个叫乐乐一个叫悠悠,乐乐外面回来手脏了他会先去洗手然后再去吃东西,吃饭从来就不挑食的什么都吃,长的很漂亮,人人叫她美妞妞,而悠悠呢!外面回来后用脏脏的手去吃东西,吃饭呢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的,只吃豆芽菜,所以呢他才会因为肚子痛去打针,因为只吃豆芽菜整个人瘦的像个豆芽菜,一点也不健康。所以他吃饭从来不挑食的什么都喜欢吃。
儿子已经升中班了,是个大孩子了,现在我还在坚持每天给儿子讲故事,我呢乐意讲,他呢也乐意听,两全其美。
国庆60周年阅兵十大看点
今年的阅兵式看什么?怎么看?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崔向华说,阅兵可展现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国家的国威和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今年国庆阅兵至少有十大看点。
看发展历程:素质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3次国庆大阅兵,刻下解放军发展壮大和共和国成长的每一步足迹。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高技术军兵种已成为主战力量。经过10年的高速建设与发展,可以预期,今年的国庆阅兵,解放军武器装备水平、整体作战能力和官兵素质都将有大幅提高。
看国力军威:展现中国力量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力、扬军威的最好方式。60周年国庆阅兵,既可以展示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又可以展示中国军队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看力量体系:参阅要素更全
国庆60周年大阅兵,将是中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体现,不仅涉及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而且有武警部队以及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还将展示一些新型武器装备。
看武器装备:“高精尖”亮相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军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根据惯例,各军兵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将会有所展现。届时,除坦克、战车、火炮、各种导弹以及空军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直升机等武器装备外,一批高精尖的常规武器和小型化非常规武器有望精彩亮相。
看军容军姿:体现阳刚俊美
解放军新式军服是2007年开始更换的,这套军服是解放军军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适应军服向识别、象征、调节、防护等综合性、多功能、系列化方向发展的潮流。今年国庆阅兵将是解放军最新式军服的全景展示。
看特殊方阵:航天人受检阅
新中国成立后的13次阅兵,每一次阅兵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或特殊的阅兵方阵。今年,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人可能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接受检阅;特种武装力量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值得关注;由“80后”甚至“90后”担纲的女民兵方阵可能是特殊的一景。
看改革创新:内容形式创新
今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创新,无论是阅兵式、还是分列式,与以往国庆阅兵相比,将集中从内容上、形式上、编排上、组织上进行创新。
看制造工艺:用红旗车阅兵
中国制造工艺水平逐年提高,武器装备不仅有优越的防护性能,隐身性、抗毁性及威猛的外观都有大幅度提高。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旗轿车将一如既往作为阅兵用车。据悉,红旗的HQE车型已经被定位于“元首级”座驾。
看协同能力:协调诸军兵种
阅兵部队阵容庞大,涉及面广,组织协调困难,阅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
看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
今年恰逢金融危机,国庆阅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
近年来,中国军队走“节约型”道路,无论是阅兵整体的组织,还是相关建设,都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节约。
《我们一起读书吧》父母陪伴着孩子,分享着阅读的乐趣
师生共读一本书,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就如亲子阅读,想想也美,父母陪伴着孩子,分享着阅读的乐趣。可事实呢?又有多少家长能抽出时间愿意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呢!
既然学校已开展了这项活动,那就行动吧。
三月,我们一起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说实话,曹文轩的小说我还没真正读过。这个名字很早的时候就在《少年文艺》上看见过,后来再听到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去年的上海书展上,有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签名售书活动,于是也去凑了回热闹。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草房子》的,写得真好!但孩子们能读懂吗?就如最初的绘本是画给成人看的
,很多童话也是写给成人看的,人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虽然也经常提醒孩子们抓紧时间阅读,可毕竟有个别不自觉的孩子或者对阅读还提不起兴趣的孩子落在了后面。而那些认真阅读的孩子在分享交流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某个人物。桑桑、秃鹤、杜小康、纸月、细牙、秦二奶奶、蒋老师、温老师……每个人物都有属于他们的细节,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草房子……
四月,我们一起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对萧红的了解也一直是模模糊糊,但看过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却是对萧红多了一份鄙夷,她对男人的依附,她对骨肉的离弃,虽然她的文学天赋的确是胜于萧军。在《呼兰河传》这本自传体小说里,茅盾的评价很是贴切,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乡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再派代表上台分享互动,孩子们积极性都挺高。最欣喜的莫过于有更多的孩子勇于表达,比如王姿雨、武晓玥、沈睿妍、夏欣冉,读得认真,说得有理。而台下互动最积极的要数徐梓瑶、薛磊、王喆和郑麒伍这四个了,几乎每一个代表交流完他们都有话可说,特别是王喆,还通过查阅资料告诉大家萧红为什么对祖父的感情那么深。孩子们选择的精彩片段几乎都集中在那么几段,但王天泽却是与众不同。他上台交流的是萧红跟祖父念古诗的那个片段,他说他喜欢的理由就是这个场景很有趣,很让萧红开心,自己读着也开心。
五月,我们再次阅读曹文轩的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因为隔壁班晚还书,我们拿到已经是20号了。一共26章,每天阅读两章,正好到儿童节读完。于是这两天晚饭后,我也拿起了《山羊不吃天堂草》。2个章节看完,想一想主要内容。放学前抽一点时间和孩子们交流了一下,第一章围绕明子的尿床。第二章写了明子在等活时认识了野鸭,尽管野鸭的身世比较悲惨,但他的挣钱方式并没有受到明子的肯定,要不,怎么情愿啃自己的窝窝头也不吃野鸭给的黄灿灿的鸡腿呢!子博很有趣,结束后特地告诉我在哪一条路上也看到一群等活的人。第三章围绕明子和三和尚、黑罐他们一起逛街猜价格,地铁站数台阶,他们实在不想过早回到那难熬的住宿地。第四章则是写明子三个自娱自乐,而这自娱自乐的背后却是他们的辛酸往事。那把胡琴,那淮剧里的大悲调让孩子们一下想起了瞎子阿炳以及他的《二泉映月》,所谓琴声即心声……
每天两个章节,篇幅不算长,大概八、九页。每天小小交流一下,说说主要内容,提几个小问题,看看孩子们读得如何。如果这样的坚持能换来孩子阅读的常性,那这样的活动还是值得的。不苛求每个孩子都能达到老师希冀的理想状态,但只要开始乐意捧起书读读,总是好的。
育儿心得:陪着孩子一路走
育儿心得:陪着孩子一路走
宝爸很早之前就建议我写这篇文章,不为别的,只是想跟更多的朋友分享一些有用的东西,建议持续了一年多,总因为各种理由被一再搁置,这次真的决心付诸行动,把儿子从出生到现在的一些育儿心得记录下来,留作纪念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妈妈带来帮助。
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很多爸爸妈妈一看到这句话可能马上就开始摇头了,如今的社会环境、生存压力,要让父母上班的同时自己带宝宝的确为难,不过我所说的自己带,不是完全由自己照顾,而是指不能让孩子与父母两地相隔。
我曾经跟很多身边的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大多数人认同我的观点,当然,也有朋友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觉得孩子还小,等到上学再接到身边就行,小时候啥也不懂,在一起与不在一起没有什么区别。对于这种看法,我通常一笑而过,毕竟我不能让所有人都认同我的观点,可是我的观点也不是没有依据,我的儿子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曾听人说,宝宝尤其是剖腹产的宝宝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所以为了弥补剖腹产的缺陷,儿子出生后,我一天也没离开过他的身边,即使上班,也是下了班第一时间冲到他面前,尽我最大的能力让他感受到我的存在,直到他一岁两个月,也就是2011年的春节,因为客观原因,我没办法把他留在身边断奶,于是做了一个现在看来十分错误的决定,把他送回了姥姥家。
我们分开的第一天,打回电话,儿子一听是我的声音,马上把头扭向一边,坚持不肯接我的电话,一次这样,两次这样……连续七天,天天如此,无论是谁的电话,他都会听,唯独拒绝我,直到第八天,儿子终于肯接我的电话,只叫了一声“妈妈”便又默不作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接我的电话,他只是淡淡的挤出两个字“生气”,也正是这两个字,让我的心猛地一颤,也明白了我这个决定的错误,就是这次分离,让儿子缺乏安全感的因子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影响至今还存在,无论白天晚上,不管醒着还是睡着,他一直很没有安全感,生怕我再次从他视线里消失。
也许有人觉得是孩子矫情,可我觉得这恰恰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陪儿子一路走来,他的确具有比很多孩子更细腻的感情,更敏感的感受,我想,这不只是儿子一个人的内心,应该是更多孩子的共性,只是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所以我不断再跟身边的朋友讲,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哪怕再难再累,想想能真正陪伴他的也不过那么几年,哪怕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孩子留阴影。
二、永远不要怕做无用功,远离宝宝语
儿子说话很早,只要接触过他的朋友都有同感,也不时有人跟我探讨孩子说话早晚的问题,我觉得孩子说话早晚除了遗传因素,更多的在于后天的启发与交流。
我跟儿子的交流是从他还没出生开始的,也就是所谓的胎教。从怀孕中后期开始,我跟老公便时——不时地隔着肚皮跟他说话,给他讲故事,放音乐,我们做这些事,总能得到儿子的回应,这让我很意外,尤其是爸爸的声音,似乎更能吸引他,他总会寻着爸爸的声音调整自己的位置。
儿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很乖,每天基本要睡20个小时左右,可是我还是会利用一切他醒着的时间,脸贴脸地跟他说话,给他放音乐,虽然我很清楚,他甚至不能清楚地看到我,那段时间,我妈老是会拿这件事笑话我,说这么点的孩子看都看不清,能知道什么啊,可是我相信,他能够听到,并且会在脑子里留下一些印象。
这些被别人看成是在做无用功的事情,我不厌其烦的每天都在重复,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妈妈”两个字,就在5个半月的时候,我的努力有了结果,想拿到我手机的儿子清楚的叫出了妈妈,我尝试着引导,知道确定这声“妈妈”并非偶尔蹦出,而是能准确的知道该叫谁。对于男孩而言,这个时间会叫妈妈无疑是早的,随后的一个月时间我又教会了他喊爸爸,到周岁生日的时候,儿子已经能用几个词放到一起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虽然大部分时候语句不通,可关键的词一个都不漏,这让全家人都感到惊讶,他小舅姥爷说,这个孩子有思想,值得交流。从此以后,我妈再也没因为跟儿子的交流问题笑话过我。
现在,儿子已经2岁7个月了,跟成人的正常交流非常流畅,可以唱十余首歌,还学会了国歌,唐诗也能背上近十首,我觉得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他语言能力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小诀窍,那就是远离宝宝语,用简单易懂的成人语言跟孩子交流,我觉得宝宝语会让孩子失去多学一个或两个字的机会。虽然儿子现在能记住很多东西,但我明白他并不了解,而我的这种开发,也不是希望他最终能永远记住,而只是想通过这个方法让他的大脑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三、永远不要试图对宝宝撒谎
在我的记忆力,小时候父母家人经常会对孩子“撒谎”,当然这些谎言都是善意的,可是这些善意的谎言依然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对父母的话都会持怀疑态度,所以我决定,一定不能对宝宝撒谎。
不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陪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提出一些我暂时解决不了或者是解答不了的问题,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他还不能用的的东西,周围的一些老人常以“这个东西会抢你的好好吃”、“卖东西的叔叔阿姨不给你,会揍你”之类的话来搪塞孩子,当然,很多人不认为这是对宝宝撒谎。
的确,我也认为这样的话比较容易让孩子放弃希望,并且效果立竿见影,可是我认为,这样的解释容易让宝宝产生误会,产生心理阴影,无形之中强化了一些不该有的警惕与自私的心理。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可能需要用别人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与语言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要,什么时候需要等等,虽然这会让我口干舌燥,耽误我的时间。当然我也遇到过不少老人不解的目光,可我并不在意,因为我觉得跟孩子的成长比起来,这些都可以忽略,我不希望因为我的不恰当解释而让孩子沾上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