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孩子的过失寻找借口
发布时间:2021-04-06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散文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一手搂着孩子,一手用力拍打地板,对孩子说:‘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得宝贝仔摔倒,妈妈替你打土脚!’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休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我们也常见到。何女士到一位朋友家去玩,朋友的孩子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哇哇”大哭起来。朋友立即抱起孩子,一边念叨着“宝宝乖,不哭,我打死椅子”,一边用力拍打椅子。正哭着的孩子马上转哭为笑。可见,不同的母亲安慰孩子的方法却是相同的。
跌倒,无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情。父母都明白:不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孩子自己不小心。然而心疼孩子的父母却舍不得让孩子承担这小小的责任。为了安慰孩子,他们找出种种理由为孩子开脱:跑的时候被树枝或石头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把石子扔向远处,说:“坏树枝(坏石头)!你为什么要绊倒我的宝宝!”;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地板:“地板你这个大坏蛋,为什么要害我的乖孩子跌倒!”;即使是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都是这风,让宝贝儿摔倒,妈妈打风!”……就这样,因为孩子的跌倒,妈妈们撵过鸡,追过狗;骂过门槛,打过凳子;折过树枝,跺过地板。她们武断地将孩子自己的过失嫁祸给了椅子、树枝、地板和风,使孩子真以为自己的跌倒是因为风、地板或是树枝的缘故,而很少想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
这种替孩子寻找借口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误导。试看生活中的一幕幕:打碎了窗上的玻璃,怨玻璃不够结实;忘带钥匙进不了门,怪妈妈不早回家;和小伙伴闹矛盾,总是别人的不对;作业没有写完,怨老师留得太多;考试考得不够理想,总是题目出得太难……总之,只要有不顺心的事,就怨别人、怨父母、怨学校、怨环境、怨社会……正是疼爱孩子的妈妈们教会了孩子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而心安理得地放弃应有的反思,逃避应有的惩罚,渐渐地淡漠了责任感。
人生的道路难免会坎坷不平,会有荆棘横路和风狂雨暴,“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不学会从主观上找原因,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只会一味寻找“跌倒”的借口,孩子面对的将是更多的错误与失败。所以,心疼孩子的妈妈,当你的孩子跌倒以后,不要责怪风、怨恨雨;也不要再骂树枝、打椅子;不要以爱的理由为孩子寻找借口。要让孩子明白“风中跌倒不为风”,正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才会被绊倒,而“绊倒”正是对“不小心”的惩罚。要教会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过失与失败,并从中总结得失。这样,孩子才会“吃一堑,长一智”,小心地避过前进路途上的障碍。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要孩子争气?不如为孩子争气!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这个小妞儿作为萌娃小队长,表现出很强大的照顾情绪、调教矛盾的能力,实在是让人钦佩。
于是很多人问,读什么书、听什么专家指导、学习啥教育理论,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黄多多一样?
我要问,要把孩子养成像黄多多,你自己像黄磊吗?
黄磊这枚男子大家都懂的,烧菜做饭拿得起,爱护太太做得出,娱乐圈二十年零绯闻,算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吧?
跟这样的爸爸混,学会敏锐体察他人感受,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所以,要问怎样培养黄多多,自己为什么不去学黄磊做个高情商的老爸?
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年龄最小的一位,是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坚韧不拔的她,11岁起就为巴基斯坦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奔走呼号,直至感动世界。
很多人问,如何培养出像马拉拉这样勇敢独立的女孩子呢?
答案在马拉拉的父亲身上。她爹,作为少有的巴基斯坦大学生,立志为普什图族办学校,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合作伙伴决裂的巨大困难都未曾放弃。他甚至亲自爬上电线杆去贴学校的广告——虽然他有恐高症,每次爬到顶端总是两腿发抖。每当马拉拉的爸爸身陷危机的时候,他却会表现的更强壮,意志更高昂。
马拉拉的优秀意志,全部师从她老爹。
我在餐厅里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前一秒还在教孩子“要懂礼貌,会说‘谢谢,请,不客气。’
后一秒对着忙着团团转的服务员呵斥:“我的菜半小时还没上!想让老子等到什么时候?!”
孩子迷惑的眼神,深深映刻在我心里。
为什么要求孩子讲礼,你自己却不讲理?
一个温和谦卑的爸爸,不会教出颐指气使的女儿;一个举止优雅的母亲,也不会有粗俗莽撞的儿子。所以,一个无礼的孩子,背后必定有粗鲁的父母。
要教孩子,先自己做!
我怀着毛豆的时候,曾经摸着肚皮幸福的畅想:
“我的脾气急躁,遇到一点事儿就蹿火。我要教育毛豆不像我这样。
我的性格不够冷静,勇莽有余智慧不足。我要教育毛豆凡事深思熟虑。”
如此的YY可以省略两百句。
直到老公实在听不下去了,扭头说:
“你自己没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毛豆做到呢?
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弥补我们人生的遗憾的。”
这番话不由得使我想起来,我和我妈的互动方式。
我们脾气都比较急躁,虽然心眼不坏,但容易为一点小事拌嘴。
有一天,我们又拌起嘴来,我妈说,“我就希望你能别像我的脾气。谁知道还是一样。”
我突然明白了,所有对孩子的要求,其实都是对大人自身不满的投射。
我妈妈自己没能力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而我又不自觉的把这种期望投射在毛豆身上。
每个放弃培养自己的人都会转为培养孩子,这样可以延迟对自己和人生的不满。可是自己尚未做到,为什么要求孩子?
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中国人来说太常见了。
因为我学历不高,所以你要比我强,考上名牌大学。
因为我没有一个金饭碗,所以你要努力,做到人上人。
而结果往往和希望相反。
把自己的失望投射给孩子,希望孩子弥补他们人生的,大多数失败。
趁早明白,与其让孩子争气,不如做一个争气家长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正面榜样,反而会拥有幸福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对你孩子长篇大论的教诲,也不是那些科学育儿观,恰恰是你最朴素的每天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父母若是不改善自身,那你也没办法期望孩子成为某个样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天天把最真实的你告诉你自己。
育儿即育己。
天下的父母大概可分类为两种:要孩子争气的,和为孩子争气的。
要孩子争气的父母,总习惯琢磨如何去管教孩子,规划孩子的未来,以求得孩子功成名就,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为孩子争气的父母,则总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骄傲。
我要成为第二种。
与其羡慕高情商黄多多的,不如提高情商,修为自己,通达处事;
与其指责孩子天天捧着ipad,不如自己拿起一本好书开读,为孩子做出榜样;
与其责成孩子出人头地的,不如自己发愤进取,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条件;
与其希望孩子关心体贴他人的,不如先体贴自己的伴侣,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从今以后,我再不会说,孩子你要给我争气,
我只会说:孩子,我会为你争气!
寻找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昨天晚上外甥女参加高考美术辅导,九点半结束。姐姐怕她一人回家害怕,便让儿子去接姐姐,并护送姐姐回家。儿子虽然年纪不大,可是个头不矮。对这个任务,他欣然接受。
我有点不放心,毕竟没有让他一个人走过夜路。我便建议陪儿子一起去。起初他不高兴,我告诉儿子:妈妈趁机锻炼一下身体,让他陪着我。
这下好了,我们母子各自骑着自行车,边走边聊,儿子来了兴致,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一路谈了好多,以前在家里我从来没有听儿子说过的,今天,他毫无保留地向我诉说着心里话。
到了目的地,外甥女没有放学,我们在校外等候。儿子兴奋地给我说着他校内的趣事,看到我满脸的真诚,并耐心地听着,随时发表我的建议和看法。儿子兴致更高了……
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完全把我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把心里话全盘托出。我真的很高兴做儿子的听众。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天真烂漫。
儿子表达了他对同学友谊的各种看法,并征求我的看法。更有趣的是:儿子问起了我的初中阶段有没有对男同学有那种特殊的好感。
这个话题也是我近期对儿子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我经常担心儿子会有“早恋”现象,但是我从未触及过这个问题,没想到儿子却主动出击。今天这次意外的交流是很特殊的,很有教育意义的。我正好用我的智慧解决我所担心的问题。
我积极地发表了我的观点:巧妙的回答了他的问题,并告诉儿子,青少年追求美,乐于表现自我,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是非常正常的。并教会儿子,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同学之间的友谊。鼓励儿子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告诉儿子把同学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告诉儿子初中阶段是学知识的黄金阶段,一定抓住时机,好好学习,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儿子对我的话非常赞同,此时的我感觉与儿子拉近了心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寻求合适的机会,如何巧妙的寻求与人交流的机会,也是有学问的。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儿子忽然对我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隔了一会儿又说:“世界有第一天吗?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儿子这是怎么啦?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最近老在看“东方之星”的新闻吗?对于孩子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间接受了我的情绪刺激,还好他说完没多一会儿就睡着了。
世界不总是美好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到底需不需要对孩子屏蔽“负面”、“伤感”、“残酷”、“黑暗”呢?
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书,《守护孩子安全一定要知道的17个方法》,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丽贝卡·贝利和精神病护理资格护士伊丽莎白·贝利,她们在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场景,是美国发生“911事件”后的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些家长以为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与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但是最终他们将无比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知道那么多信息。
我认识的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封锁了纽约世贸大楼遭攻击的事情。他们家里没有电视,但依旧小心翼翼,从来不在家中讨论这则恐怖新闻。
一天下午,有架飞机飞过他们的房屋上空,孩子就问飞机上是好人还是坏人,显然,孩子从别的地方听说过飞机恐怖事件,这时孩子的父母才认识到应当与孩子认真讨论这些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帮他理清思路……
家长不要自欺欺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比如像儿童绑架这样的新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不适感比成年人要严重得多。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这类事件是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家长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担心,或者觉得很难开口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所以,这两位作者的基本态度是:不要以为可以让孩子与外面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同时作为家长要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看到这类比较伤感、恐怖的新闻时,应该如何回应,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我采访了宋庆龄幼儿园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师,徐老师同时也是一个5岁男孩的妈妈。她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用刻意回避
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事实上父母没有办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许不会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儿园听别的孩子提起,就像“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儿园有新闻播报环节,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和你说起这个话题,父母回应的原则是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但要点到为止,不要再进行深入讨论。
比如当孩子说“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应,认可他的情绪:“是的,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的家人一定很伤心。”但不用再和孩子深入讨论了,毕竟学龄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
如果孩子表现出他的担心、害怕,家长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比如,遇到飞机失事的新闻,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飞机起飞、降落,发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飞机会推迟起飞,这就是飞机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飞行的安全,飞机起飞前都有叔叔会检查飞机的状况。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要通过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发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帮助在地震中受灾的人;再比如在这次翻沉事件中,有几个叔叔得救了,那么学会游泳就比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
家长收看此类新闻也要适度,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被家长的恐惧感传染。
那么具体到孩子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这样的问题,徐老师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如果活得时间长,可以多点时间实现愿望啊,比如你又想做宇航员,又想做消防员,你就可以做几年的消防员,再努力做宇航员,那是多棒的事情!”选择孩子喜欢的,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说。当然,有时候也只是孩子一时的感叹,你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伤,还是要具体看孩子的表现。
如果孩子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妈妈大条点也没有关系,不用担心是不是要回应孩子的每句话,因为孩子已经内心很敏感,如果妈妈亦步亦趋,反而强化了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没有回应,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后续表现,这种负面情绪是不是持续,如果持续就要帮助孩子疏导、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没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旧话重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徐老师还是建议“正面回应,点到为止”。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发生,也有坏的事情在发生,往往坏的事情似乎更多。如果有负面新闻出现时,我们会不会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关掉电视。或者是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不可能永远只是围绕着我们自己这个小世界,当谈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想一想:
“我给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励孩子以更宽阔的视角去认识当前发生的事情”?
不要强迫孩子为你埋单
怕吃亏的妈妈使女儿与人敌对
与小朋友敌对的蓓蓓
“我不跟你玩,别碰我的。”蓓蓓一把推开了小伙伴丫丫,忙不迭地抢回了自己的。
丫丫被蓓蓓推了个跟头,坐在地上“哇哇”哭起来。
丫丫妈妈赶忙跑过来,扶起丫丫哄她不哭。周围小伙伴都冲着蓓蓓起哄,说她不是个好孩子,不要和她玩。蓓蓓妈妈周倩在一旁脸拉得老长,有点不高兴地说:“是你家丫丫先欺负蓓蓓的。说着,抱着蓓蓓走开了。
在幼儿园里,类似的情形也时常出现,蓓蓓和哪个小朋友好,就不准人家再去参加集体活动,只能和她一个人玩;小朋友们手拉手站圆圈时,蓓蓓也一会嫌弃这个,一会儿又拒绝挨着那个。
在周倩的眼里,太单纯,太听话,就是因为她性格软弱,所以才总被小朋友欺负。
怕吃亏的妈妈教女儿心存芥蒂
为了让女儿变得强势起来,周倩时常对女儿展开教育。
一个周末的下午,蓓蓓和邻居家小雨一起玩植树游戏,周倩发现,小雨霸占了蓓蓓的玩具小铁锹和小水桶,一会儿盛水,一会儿挖土,蓓蓓却被指派去找树枝。看着气喘吁吁跑来跑去的女儿,周倩的心里又生气又难受,她觉得小雨太会占便宜、太有心计,可蓓蓓却太单纯,太容易被人家欺负。于是,便找了个生硬的理由,拉着蓓蓓回家了。
“蓓蓓,妈妈告诉你,下次小雨再让干这干那,你不要管!”周倩一边牵着女儿的手往家走,一边说。
蓓蓓不应声,不开心地撅着小嘴。
“你这孩子,和你说话呢,听到了吗?小雨妈妈当领导,她就以为自己也是领导呀,他们家人怎么谱都那么大?我告诉你,下次再看到你像个小丫头似地为小雨跑腿,妈妈就不带你去动物园了。”周倩狠狠地捏了一下女儿的胳膊,直到蓓蓓点了头才算罢休。
原来,小雨的妈妈和周倩是高中同学,小雨妈妈很活跃,又当团支书,又参加舞蹈队,追求她的男生也很多。毕业后,两个人从事了同一行业,其间又少不了攀比,在小雨妈妈面前,周倩总是觉得自己相形见拙。冤家路窄,结婚时,两个人买房子碰巧又买在了一个小区,孩子年龄也差不多大,还上了同一所幼儿园。虽然女儿蓓蓓很喜欢和小雨玩,但周倩觉得小雨和她妈一样,过于精明,总在算计蓓蓓。
不止对小雨母女,周倩对小区里很多邻居都心存芥蒂,觉得这些邻居嘴巴像涂了蜜,心里却很会算计。因此,与邻居关系一直不好。
女儿被妈妈的感觉同化
实际上,孩子争抢玩具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要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抢,自己也跟着模仿。但是,妈妈在很强的戒备心理下,会用歪曲的思维方式理解孩子的行为举止,当成人经常给孩子灌输被人欺负,被占便宜的概念,慢慢地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变得与人敌对,不合群。
怕被否定的妈妈对儿子拔苗助长
聪明的卡卡对生活失去热情
5岁的卡卡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却很沉默,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还拒绝吃早餐。
对于卡卡,妈妈张芸寄托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孩子现在的表现令她非常失望。卡卡的爸爸妈妈工资不高,省吃俭用也要给他最好的,为了培养他,张芸还接了私活,累死累活,都是为了卡卡将来能出人头地。
钢琴班、幼儿英语班、小主持人班、思维训练班、兵乓球班……能报的培训班张芸都给卡卡报了,一个月就要花掉张芸一个人的薪水。不但是经济上的付出,还有时间上、体力上的付出,接送孩子对张芸来说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感到被否定的妈妈希望儿子出人头地
张芸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是有原因的。张芸从小喜欢音乐、绘画,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也不支持她学这些东西。大伯和三叔家的孩子因为条件好,学了不少特长。平时过年过节一聚会,那些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拉琴画画的,都被捧得跟太阳似的,而自己就像一个被人忽略的丑小鸭,沉默寡言地坐在一边。到了给压岁钱的时候,奶奶给的数目都不一样,总是偏向那些会表现的,说多给点让他们去买画板、买口琴,而张芸得到的压岁钱总是最少的。
张芸的心里认定,没有本事,你有了委屈都没地方说。直到现在,她在堂哥堂姐面前还有乌云压顶的感觉。唯一让张芸欣慰的是,儿子卡卡在所有的孩子里是最聪明、最漂亮的,张芸从心里感觉出了一口气!每当提到儿子,张芸的脸上总是露出得意的笑容。张芸暗下决心,一定得好好培养孩子。
儿子被迫为妈妈的否定感买单
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对孩子进行培养没有错,但是,当妈妈被否定的感觉比较强烈时,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支点以证明自己。于是,卡卡无形中在被迫为妈妈的自卑买单。实际上,不注重事物的规律,对孩子揠苗助长,家长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但孩子得到的却是压力,当童年的快乐被剥夺了,他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
好面子的妈妈让女儿感受不到爱
可爱的馨馨感觉不到爱
“宝宝,妈妈最爱谁呀?”面对大人们常常用来逗孩子的这句话,4岁的馨馨,却反应得出乎意料,她常常小嘴一撅不说话,或者偷偷看看妈妈,回答“最爱姐姐”或者“最爱豆豆”,总之很少说“最爱妈妈”。
每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小悦就很委屈,觉得女儿小,不明白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人莫过于女儿馨馨呀!
最近,小悦发现,女儿越变越“独”,在幼儿园里,不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她的玩具也不许小朋友动。幼儿园的老师还反映,说是馨馨的胆子特别小,老师分饼干的时候,有一次忘了给她,她就宁可不吃也不向老师要,要是放给其他的孩子,早就向老师要了。回到家,小悦问女儿:“老师忘了给你发饼干,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要呢?”馨馨先是不说话,小悦问的次数多了,馨馨“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含含糊糊地说:“老师不爱馨馨,不爱馨馨!”小悦一阵心疼,抱着女儿说:“好乖乖,妈妈爱馨馨!”谁曾想,馨馨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妈妈也不爱馨馨,妈妈爱姐姐!”这句话,就像锥子一样生生地刺在小悦的心上,难道,过于爱面子的自己,真的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女儿了吗?
好面子的妈妈被迫忽略女儿
小悦和老公家的亲戚都挺多的,老公是大学老师,一到放假,哥哥姐姐就将孩子送到小悦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想让小悦老公帮着辅导孩子的功课。虽然小悦心里知道,大城市的生活不比小城市,即使放假,做老师的也忙碌得很。不过小悦向来不擅长拒绝别人,既然人家提出来,那再难也要答应。就这样,整个假期,这个孩子刚走,那个孩子又来了。而只要家里一来小客人,小悦能放在女儿身上的精力就少了很多,不仅仅是因为忙不过来,而是很担心这些小客人会觉得小悦偏心自己的女儿。小悦想,若是这些孩子回去和他们的父母一说,那让人怎么看自己呢!所以,小悦就尽可能以小客人为中心,大苹果给小客人,好玩具给小客人,看电视选频道也以小客人为主,若是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那不用说也要批评女儿维护小客人……其实,小悦不仅仅在家里如此,在外面,也对别人的孩子“好”过自己的孩子。
不久前,小悦所在的网站策划了一次亲子活动,为了不冷场,要求内部的员工也要带着孩子参加。在有奖竟答的游戏中,第一个举手的孩子最有机会获奖,有好几次,女儿都第一个举起了手,但是作为主持人的小悦为了给领导留个“公平不护亲”的好印象,一次都没有叫女儿。回到家,女儿生气地一边打小悦,一边喊着:“坏妈妈,坏妈妈。”虽然小悦又出去给女儿买了玩具作为补偿,但看得出,整个晚上女儿都不开心。
女儿因妈妈的面子而体验不到爱的感觉
不可否认,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女儿。但是,这种爱需要表达与传递。孩子只有接收了这样的信息,才能感觉到妈妈的爱。好面子背后是妈妈对自己的不悦纳,、不肯定,期望通过为他人付出、讨好他人的方式获得肯定。很多时候都在委曲求全,也难免委屈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殊不知,妈妈与女儿的这种相处方式在未来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女儿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也不会爱自己,成人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爱而不“溺”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宋同学,小男孩,班中的英语课代表,成绩优异且稳定。不过,开学一个星期以来了,无论是课上的听课,课后的作业还是回家作业的质量,似乎都和他“好同学”的称号不符合。
于是,作为班主任,我结合语数英三个老师的建议,打了他妈妈的电话,进行了如下沟通。首先,我肯定了孩子的成绩,以前的努力;其次,我向家长了解了孩子暑假的生活状况和这几天回家后作业的情况;最后,我反应了孩子最近在校的表现。
孩子妈妈听了之后,似乎有点惊讶,惊讶于自己不该接到老师的电话。于是,满是担心地问了情况,沟通了几句就草草地挂了电话。接着应该是孩子放学到家之后家长询问情况了。于是,我晚饭后就收到了孩子妈妈的信息。
信息表达的内容大致是:1.孩子的同桌影响了他2.他需要调换座位。从孩子妈妈的这两点要求中,我看出了至少孩子在找出现状况的外因,而妈妈为了保证孩子小学阶段最后一年的学习,向我提出了换座位的要求。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满足孩子的要求,向老师提出申请,希望换个座位是否能改变现状。然而,我想说这种做法我并不赞同。于是,我和孩子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回顾反思。孩子出现学习不在状态的现象肯定和孩子的暑假生活有关系。毕竟两个月的时间,能够让孩子放松到没有任何学习的压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培训机构为了盈利,到处做广告,说假期是拉开孩子距离的最好机会。虽然广告做的有点夸张,但是也不乏有是根源。我觉得,临近开学,家长一定要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投入新学期的生活。
第二,寻找内因。宋同学给自己的不在状态寻找外因,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应对家长的策略。确实,同桌的不合拍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都有可能被打扰。于是,家长配合孩子提出了调换座位的要求。我作为班主任,能够理解孩子妈妈接到电话后焦急的心理,只能说尽可能满足孩子和家长的要求,但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我觉得这是在帮助孩子逃避责任。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找出内在的原因:例如孩子跟我说暑假经常玩手机游戏,那么现在是否有戒掉手机,是否还在回忆游戏的激烈等,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原因,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最后,勇于担当。我告诉孩子妈妈,我们可以帮他换座位,但是,我也告诉孩子妈妈,以后踏入社会,估计没人能帮助他调换同事吧!作为一名优秀的孩子,如果会被周围的事和人影响,如果不能够在任何环境下管理好自己,这么一点困难都无法应对的话,以后怎么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怎么能够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呢?孩子在校阶段,除了完成学习的任务,还要培养其独立的面对同学,独立的解决同学之间矛盾的能力,然后才能逐渐从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本能,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爱而不溺,还需要家长们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摸索,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们教师,应该与家长合力,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永远走在教育的大路上!
寻找一个适合孩子的游戏
寻找一个适合孩子的游戏昨天是妇女节,休息,在家照看**。
连续烧了五天,看他状态还不错,就拿出积木和他一起玩。可是他坐下来玩了连五分钟都没有就走了,于是我把他抱回来放在坐位上,教他摆积木,可他把我摆好的积木胡乱推倒,推得地上到处都是,便又逃之夭夭。当时我再一次地把他抱了回来,有些生气,就对他说,你太不听话了,就不能安静地坐会儿,玩会儿吗?**好像也生气了,不耐烦的把桌子上的积木都仍到了地上。
这时我突然想到曾经看过一本书,上面写到“男孩子之所以淘气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睾丸素分泌旺盛,他们只有通过不停的运动才能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想明白了原因,就开始自责,责备自己的无知。
看来儿子不喜欢积木。想想看,儿子从小到现在对娃娃一类的玩具都不怎么感兴趣,想让他像他妹妹那样坐下来安静地摆积木,至少现在是比较困难的。
我得找一个适合男孩子玩的游戏,于是从儿子的“百宝箱”里翻岀了小足球,儿子笑着走过来,双手抱着,往地上一仍,摇摇摆摆地追着小球玩了起来,时不时地还发出咯咯的笑声。
看,让儿子开心就这么简单,只要找一个适合男孩的游戏就Ok了。
都怪老妈不解风情,没有读懂这个“小男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