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学数学 与他玩扑克
发布时间:2021-02-22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0~3岁“学习”不着急,家长可以用7~21天培养一个可能终身受益的习惯,这个远比学习重要。
3岁以内“学习”还太早
昨天,4名12个月到24个月的小朋友,还有他们的姥姥、奶奶来到活动现场。一位姥姥拿出来配合闪卡使用的加减乘除卡片,问这样的内容怎样教给孩子,孩子15个月大。
“这些东西都太‘急’,加减乘除应该教给小学生,3岁以下的孩子学习还太早。”专家说,孩子的天性是玩。
她建议,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小游戏。如果想让孩子学习数学,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扑克,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简单的加减法,还有数字之间的排列大小。
专家提醒家长,学习不要操之过急,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比如三餐固定时间、吃饭不能追跑、自理一些家务比如扔垃圾等,7到21天就可以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可能终身受益。
“伙伴教育”让家长蹲下来当“伙伴”
一个孩子一到商场就嚎啕大哭,吃饱,满足一切要求后,还是哭闹。孩子的家长听从专家建议,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很神奇,孩子立刻停止了哭闹。
这是一个早教的案例。“原来,孩子的视线里,只能看到大人的大腿,他感到很孤独。”专家建议,家庭早教应该进行“伙伴教育”,让孩子走出家门,尽量寻找同年龄的小朋友,让孩子之间交流。
“现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家长可以蹲下来,用孩子的视野和他交流。”专家表示。
家庭内营造安全环境让随便玩
活动现场有一个台阶,一个小朋友试图自己下台阶时立即被家长阻止。
“周围如没有尖锐、碰伤的东西,尽量让她去试,不要阻拦。”专家表示,很多家长都认为有危险,不敢让孩子尝试,“其实这样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阻拦一次、两次以后,她就没有这样想要探索的欲望了。”
遇到孩子想要探索,但是家长认为有危险的情况,也不能厉声阻止,而是应该转移孩子注意力。
专家建议,家长最好别给孩子太多限制,家庭内营造安全环境,让孩子随便玩,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内在潜能。
早教误区
直接说教的方式不适合3岁以下孩子
3岁以内的教学是玩,应该掌握的是学习的技能,而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3岁以内的孩子,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潜能。各种能力的形成均有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应该抓住孩子这些敏感期,适时进行引导和训练,才能使这些潜能得到最佳发展。直接教授的方式、说教的方式,并不适合3岁以下的孩子。
带孩子一起玩,在玩中养成好习惯,给孩子念故事书,带孩子出游接触大自然,用这种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认识事物,这些都是早教。
专家答疑
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解答:一般来说,孩子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一般0~3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1~9分钟。家长可以找一个孩子最喜欢的事让他做。比如孩子爱画画,可以让他画五分钟,下次画更长一点的时间,逐渐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
问:四岁的女孩两岁半就上幼儿园了,孩子聪明伶俐,10以内的数字都认识,但是对色彩分不清,认识黑色、白色,但是看到黄色就说是橘子色。
解答:这个孩子很聪明,她的想象力丰富,能够通过看黄色联想到橘子。孩子没有成长到可以辨知清晰的阶段,家长们不要急于让孩子从成人的角度来看事物。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YJS21.com
问:孩子两岁半了,不会翻身、不会爬。看到同龄的小朋友们在外面跑着玩,他也想跑着玩,但是一跑就摔跤,越这样越不敢跑。怎么办?
解答: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家长爱天天抱着孩子,怕孩子活动时磕碰,这种过度保护反而把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如果不敢放手,那么在孩子该翻身时不翻,该爬时不爬,当你想他走时,他就不走了。当然,家长不要害怕,孩子不敢跑,只是落后于同龄孩子了,随着他的长大,他还是会翻、会爬、会跑的。
问:我的孩子快两岁了,我想自己给孩子早教,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早教?
解答:家长可以自己给孩子做早教,但要做到科学早教,还是需要看一些早教书籍。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和孩子玩游戏,该“让”着他(她)吗?
最近,宝宝村的一户“村民”的家中出现了关于育儿的意见分歧。原因是在与孩子进行比赛类游戏时,父母究竟该不该故意让孩子赢。
妈妈觉得孩子还小,玩游戏只是为了让他开心,所以故意输掉比赛并没有什么大碍。而爸爸则坚持认为那是一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不可取的。只有明白了胜负的代价,他在日后的成长中才可做到能屈能伸,宠物不惊。
那么,究竟哪一方的观点更有道理呢?一起来听听宝宝村育儿专家的说法吧。
不要为了让孩子获胜而改变游戏规则。因为即使是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也能够分辨得出自己在哪些本不该赢的活动中赢了。如果故意改变游戏规则让宝宝赢,会让他觉得赢要比公平竞赛更好、更重要,而这恰恰是你所不希望教给他的。
输掉几局游戏,反而会更有助于他学会如何大度地去比赛。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赢而修改游戏规则。你可以试着跟他玩一些他能公平获胜的游戏。比如扔骰子猜数字,因为在这个游戏中,他和爸爸妈妈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不过,在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时,家长可以放低自己的水平 (和孩子处于同一个等级),让孩子多赢几次。并且在游戏后告诉他赢的原因是什么、那些帮助他获胜的技巧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等。因为通常来说,家长和孩子一起 下棋、玩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棋艺、牌艺。而对孩子来说,在下棋、玩牌中赢了会增加他的兴趣和自信心。当然,随着孩子下棋、玩牌技能的不断提高,家 长也应逐步加大孩子获胜的难度,不要总让孩子胜。在孩子输棋时,你可以教给他失败时应有的气度,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一切都 应该建立在不改变游戏规则的基础上。
除此之外,你们还可以玩一些需要一起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协作性游戏。例如你们俩一起各显其能,看看谁能让气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这不仅会教给孩子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有助于他认识到自己不用“赢”也能完成一些事情。
要想孩子聪明就与他聊天
据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与9个月至3岁的幼儿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指出,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沟通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科研人员曾对42户家庭的儿童做过长达两年半的调查,发现白领家庭中家长比较健谈,与孩子谈话的频率,比一般蓝领家庭高两倍,比靠救济的家庭高4倍。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孩子上学以后,呈现出智商及学习成绩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父母能经常亲热地与孩子交谈,孩子有事情、有心里话才会对你说,你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同时在交谈过程中把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传达给孩子。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及其理解力的增强,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交谈,及时了解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及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反应,从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社会的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等,在不知不觉中纠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观念,把孩子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要记住,与孩子说话是一种交流,一定的时间,平等的气氛,耐心的态度,都是必要条件。
孩子贪玩如何让他自觉写作业?
小伍在放学路上总要让爷爷给他买干脆面。其实,小伍并不是想吃干脆面,而是想要里面的贴画和卡片。每次买回家后他都会摆弄它们,给它们进行排队、分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忙得不亦乐乎。他常跑到外面和几个同样喜欢贴画的小朋友交换,早就忘了妈妈三令五申让做作业的事情。爷爷也知道小伍妈妈的要求,总是催促他去做作业,小伍根本不听爷爷的,总是磨着爷爷让他出去,之后,不管爷爷答应没有就跑出去了。这一玩就忘了时间,直到爷爷叫他回家。那时候,妈妈也快回来了。回到家,小伍急急忙忙写作业,稀里糊涂地应付了事,不是忘了背课文,就是忘了算口算。妈妈不明就里,认为小伍做完了作业,而老师是最清楚的,一个电话打给小伍的妈妈,小伍妈妈又急又气,知道爷爷护着小伍,不知道怎么办好。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玩是孩子的天性,与此同时,如果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会使孩子在选择玩还是学习时更容易倾向于玩。玩得投入,忘记做作业对这些孩子是常有的事情。
有学习的兴趣、有责任感、听话的孩子才会积极地记住学习任务,安排好时间并努力完成任务。很多忘记做作业的孩子,往往因为对学习没兴趣,而不愿意主动写作业。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却有责任感,便会努力管住自己去做作业。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也没有责任感,但是比较听话,也会努力完成作业。最可怕的是孩子谁的话都不听,对学习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责任感,即使记忆能力很强也成心记不住做作业,这就麻烦了。所以,有时候孩子记不住作业并不是简单的遗忘或淘气,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请妈妈注意
情绪不佳是孩子“忘记”写作业的原因之一
孩子会因为遇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就不愿意做他留的作业,也会因为很认真地做作业而没有得到好成绩而不做作业,还会因为今天对老师或家长的行为不满而不做作业。孩子心里的问题都会表露在行动上,不做作业只是他们情绪波动的反应之一。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做作业而不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不问缘由就批评孩子。孩子心里委屈,就会变得很倔强。牛头强按不喝水,家长管孩子的方法不对,会加重孩子闹情绪,不做作业。
要求太高会阻碍孩子成长
有些妈妈很难接受孩子犯错,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犯错误少了,妈妈像是得到了理论依据,下决心严格要求孩子。于是,只要孩子犯错误,妈妈就会不依不饶,一厢情愿地对孩子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不考虑孩子的性格、能力,不想孩子做不到怎么办。这就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看到妈妈就会紧张慌乱,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就会觉得很幸福,就放松了自己,忘记了妈妈的要求,忘记了做作业。
对一些孩子来说,自觉写作业的要求有点高
偷懒、忘事、依赖是人的本性。大人们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如此,更何况孩子呢?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被偶然发生的事情吸引而犯错。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要自觉地学习,不要总是让我督促。”很多家长想自己说得很明白了,不应该再说第二遍,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说呢?妈妈们忘了,孩子就是孩子,没有督促就会忘记。而家长认为严厉地对待孩子,孩子就会长记性,这是高估了孩子的辨别能力,只会适得其反,像监督犯人一样地督促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用威胁的态度督促孩子会促使其胆怯说谎,而过高地估计孩子对家长的要求的领悟力,会造成孩子不停地犯错误。
强化训练
教孩子说服自己
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孩子会有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孩子找理由说服自己,他可能就会把不愿意做的事情做得很好。请妈妈教会孩子说服自己。例如:“作业早晚也要做,做完完事,省得老师和家长都批评我。”“其实作业也不多,做完了心里踏实了再玩不是更好吗?”“其实妈妈工作一天很累了,忘了做作业妈妈一定很生气,不能再气妈妈了。”如果启发孩子自己说,效果会更好。请妈妈们不要说孩子不明白的大道理,更不要动辄威胁孩子说:“记住,再忘了我就狠狠地揍你一顿。”这样会适得其反。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学期以来,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我家孩子已很喜欢上幼儿园,并且各方面进步很大,尤其在识字和绘画方面比较感兴趣。每天看着他从幼儿园回来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听着他滔滔不绝讲述幼儿园的有趣事儿,我们家长感到无比欣慰,同时内心也受到极大触动,对孩子的教育关键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就拿识字来说吧,字卡不如画报色彩艳丽,画面丰富,孩子往往不感兴趣。如何引导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那还有感于幼儿园中“开火车”的游戏。开学不久,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妈妈,今天幼儿园里我们开火车,好有趣啦!”说着拉起我一起“开火车”,边开边唱儿歌,此时我想到识字教育也不妨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于是晚上我把一张张识字卡当成一节节“车厢”,边教边让他排成长长的“火车”,他好感兴趣,有时不小心碰弯了,他就焦急地说:“妈妈,火车歪了,不能开了!”说着立刻把它排好,看着长长的“火车”,他蹦蹦跳跳唱起儿歌。开好“火车”,我让他把一节节“车厢”找出来放回盒中,找时故意让他找到,找到了,并及时夸他“欣欣,真聪明!真棒!”这样他兴趣越来越浓,如果一直找不到,他可能会失去兴趣,不愿玩了。玩“开火车”使孩子对文字产生了兴趣,并且在玩的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字。假期里,我给孩子买了飞行棋,空余时间经常和孩子走走飞行棋,每次当他走赢时,他很高兴,拍拍手说:“妈妈,我第一名!”我感到在走飞行棋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数数。这样,家长和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使孩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果家长对孩子只是一味地说教,只会助长孩子的厌学情绪,得不到促学的效果。
兴趣是幼儿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幼儿的兴趣是教育的有效起点,而对幼儿来说,“玩”是他最大的兴趣,因此对幼儿的教育,我们家长不妨处处关注幼儿的兴奋点,把握教育时机,创设情境,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育儿观念:孩子想哭,您让他哭了吗?
育儿观念:孩子想哭,您让他哭了吗?
昨天放学后,一切都很正常,照样在外面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们玩了一个钟头后回家写作业。可是,就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好想哭呀……”
忙着准备晚饭的我,当时也没有太在意,隔着客厅问儿子道:“怎么了宝贝儿?哪里不舒服吗?”儿子说:“没有哪里不舒服,妈妈,我就是想哭……”我顺着他说道:“好吧,如果你真的想哭你就哭吧。”等我稍等片刻去卧室看他时,发现他竟然真的趴在书桌上哭了,那泪珠呀还真的就挂在脸上呢。唉哟,还真哭了呀……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没想到竟然是真哭!儿童和我们成人一样,也有心情不好莫名其妙想哭的时候,今儿个我们就经历了,嘿嘿。
我赶紧走到他身边,搂着他,轻轻抚着他的后背,柔声地问道:“宝贝儿,你是写作业累了吗?”
他带着哭腔回道:“没有,妈妈!”
我轻声说:“噢,这样呀,如果你觉得哭一哭能好受些,你就哭吧。来,到你的小床上躺着休息一会儿,一会儿就好了。”
儿子顺从的上了床,抱着个毛巾被,竟然呜呜地大声哭起来………
我走出房间,想留他单独呆一会儿。给他点儿时间让他哭一会儿,等他稍微平静下来的时候再来抚慰他。
过了几分钟后,我又走进卧室,坐到床边,问他:“好点了吗,宝贝儿?”
他说:“还没太好呢,妈妈”
但这样一直哭下去似乎也不是办法呢,我说:“那能让妈妈抱抱你吗?”儿子便主动坐到我身边,倒到我的怀里。
我轻抚他的后背,温柔地问:“宝贝儿,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然后觉得心里很难受?”
儿子终于呜咽着说了:“妈妈,我刚才在抄写课文时,看到植物种子离开了妈妈,我就想到以前我们捐书给的那些可怜孩子了,他们可真可怜呀,都没有妈妈!”噢,这心情不好是有原因的。
我安慰他道:“妈妈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妈妈答应你,等我们有机会时多捐些书和衣服给那些可怜的孩子,好吗?”
儿子说:“好的,妈妈。”我继续说:“宝贝儿,那些可怜的孩子也有人会照顾他们的,即使没有了妈妈的照顾,一定也会有类似妈妈爸爸一样的人来照顾他们的,你不用为他们担心的,好吗?”儿子这时终于止住了哭声,说:“噢,这样呀,我知道了,妈妈!”这时,儿子顺手从床上的折纸中捡起一条小船,说:“我今天还答应给同桌折条船来着。”我说:“噢,那我们现在来折小船,好不好?”儿子马上就阴转晴了:“好,我现在就把明天要送给她的小船折好。”于是,擦干眼泪,起床,找纸,开心地折小船去了。
孩儿这由哭到笑的过程变化好快呀,这一切,把下班回家的奇爸给整迷糊了,他在厨房拉着我小声地问:“这小子咋地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把我吓一跳!”哈哈,看看,还好是我来处理这件事儿,要换成奇爸估计会对儿子的哭很不耐烦,也许会狠狠地把孩儿给严厉的教训一顿。
在孩子想哭的时候,你有让他痛快地哭出来吗?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心情郁闷的时候,这个时候哭不失为一种释放坏情绪的一种办法。也许他能讲清楚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或许他自己根本就说不清楚是为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哭出来,让他释放出不好的情绪,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所以,当您的孩子想哭的时候,要记得成全孩子,让他一次哭个够,哭过了,心情马上就会灿烂了。
你的孩子,想让他将来从事哪一行?
最近跟同事、同学闲聊,谈到目前的状态。当医生的,不想让孩子再行医,原因"太累";妈妈是当老师的,对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从教,原因"没劲";有做平面设计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设计,原因"加班多,不规律";做IT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做编程······诸如此类,这个社会貌似出现了"干一行,恨一行"的通病。
近来看《中国好声音》,几个选手得到导师转身的机会时,大多感动的痛哭流涕,问及原因,感谢父母的支持,同时感动于自己的坚持。汪峰有句百问不厌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选手曰:"唱歌。""到更大的舞台上歌唱。"他们确实唱的不错,有梦想的人做起什么来也都是饱含热情追求极致的。
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我们被手中的工作拖累了太多,已然忘记最初的梦想,迷迷茫茫地只是工作,吃饭,睡觉?当这种碌碌的迷茫蔓延,直至我们下一代降生的时候,又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干父母这一行都"ok"。正如这批新生代父母从小被寄予的"钢琴情结","芭蕾舞情结"。
下一代从事哪一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貌似没有,父母们最多期盼的不过是孩子做选择的余地大一些,幸福来得更容易些。但当我们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俨然已经很幸福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吗?幸福的敏感度我们有吗?这种幸福的敏感度我们能传给下一代吗?
那么幸福的敏感度如何捕捉呢?挖掘你的五感,关注你的周遭,然后感谢他们吧!近日虽然阴云密布,但你能感受到三伏日难得的凉爽;北京的交通诚然拥堵,但至少我们还有安全的交通工具;工作偶尔压力很大,但至少它证明着我们的价值……
古语说的好,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你的孩子做什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给他感受幸福的敏感度。
如何让孩子发挥想象玩游戏
跟孩子玩“联想”游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问孩子:“看到太阳,你会想到什么?”当孩子说出答案是“爸爸”时,再问孩子:“为什么?”也许孩子会说:“因为妈妈(妈妈食品)像月亮,爸爸就像太阳啊!”或“爸爸像太阳那么会流汗。”不管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先倾听接纳再引导出更好的答案。
1、做数字的联想:如“1”想到竹竿、筷子、电线杆……“2”联想到白鹅、鸭子……“3”想到山、麦当劳……等。
联想的结合,从“甜甜圈”想到“小甜甜”……结合“甜甜圈”和“小甜甜”变成“小甜甜最喜欢吃甜甜圈”,从“甜甜圈”想到许多圆的东西。
2、数列的接力:从1数到20,用奇数接:1→3→5→7……用偶数接:2→4→6→8……用5个一数:5→10→15→20……
3、动物排排看:四只脚的动物有牛→狗→羊→狮子……会飞的动物有鸟→蚊子→雁→鸽子……
4、记人名、称谓:爸爸叫陈龙安→妈妈叫钱秀梅→外公叫钱聚怀→外婆叫杨杏雅→阿姨叫钱剑秋→老师叫吴心若→……让孩子记人名、称谓,可以增强记忆力。
5、一笔接一笔:在地上摊开画纸,亲子共同用彩笔、颜料,一笔接一笔,合力创作。
6、一句接一句:串成一篇故事,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全家共同分享。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简单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表达流畅能力,父母还可以根据“思路流畅”的原则,自创更多的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