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家庭教育表,让孩子脱颖而出不再难
发布时间:2021-01-25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叶萱说:“只有妈妈心态够阳光、够积极,才不会把生活的重压转移到家人,尤其是孩子们的身上。那么想要一个乐观开朗肯奋斗的孩子,请务必先成为一个乐观开朗肯奋斗的自己。”很多时候热爱生活,乐观、宽容的对待孩子,你会给他更好的成长。
一、对待家庭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积极的人凑合着过努力经营我命不好我一定要通过提升自己改变家庭的命运我找错人了我错在哪儿了要是我再年轻一点我还很年轻我受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会不断学习要是我老公(老婆)是……幸福要靠自己平平安安就是一切不断进取才是一切别去冒风险要学会管理风险我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坚持才有希望家人并不理解我我要多沟通让家人理解我我说了多少遍他都不改我要掌握说话的艺术贪财乃是万恶之源贫困才是万恶之本我对钱不感兴趣我的爱好是让钱生钱他总惹我生气我的修养不够我要不断的挣钱(我要追钱)我要不断升值(钱要追我)我年龄大了不想变了我必须更新自己这是一个让我感觉不安的家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二、看待孩子问题的思维方式消极的人积极的人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发火或无奈通过学习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孩子的错这是我的原因造成的错这是我老公(老婆)的原因导致的需要和他(她)沟通了这孩子没救了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我要改变孩子我先改变自己只看孩子的缺点先看孩子的优点孩子不爱学习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我需要先变成一个好学的人孩子不独立,太没有主见我应该放手让孩子锻炼孩子性格不好我要提高自身修养不要在家里发脾气孩子心眼小我要成为一个大器的人孩子没有上进心我要成为有上进心的人孩子背逆我要和他成为朋友三、对待孩子学习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积极的人一定要考个好学校一定要找个孩子适合的学校渴望孩子拿第一渴望孩子成为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孩子成绩下降真糟糕我有了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期待孩子学习好期待孩子全面发展孩子的问题是长久的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多报补习班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关键千方百计让孩子多学习书本知识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体验孩子比别的孩子差的远孩子的发展空间很大这孩子脑袋空空的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填补头脑的空白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息孩子只要有梦想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的孩子真糟糕家庭教育要改进四、对待家庭教育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积极的人孩子现在已经不错了眼界决定未来世界,我不能让孩子做井底之蛙只要孩子学习好我就放心了孩子积极进取而且性格好我就放心了我要帮助孩子成长我要作表率让孩子知道我是怎么做的除了学习好我不要求孩子什么我一定要帮助孩子成为精神强大的人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就好了孩子只要爱学习这比上大学更重要我不能让孩子吃苦让孩子有苦的体验才能促进他的心灵成长孩子不能吃亏让孩子知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让孩子将来发大财、做大官先让孩子做好人孩子小不懂事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事理要是我有钱就可以送孩子出国了只要孩子有能力,走哪儿都会被抢着要寄希望于孩子努力通过自己努力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积极人生孩子真让我担心我要多鼓励孩子让他更有信心让孩子更多的是拥有丰满的羽翼,遇到问题家长不要急躁,给宝贝一个成长的空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育孩子这些话别脱口而出
当你还在孩童时代,有没有父母或别的亲戚长辈的某句话曾无意间“刺痛”过你,让你至今还印象深刻,甚至耿耿于心?那么当你为人父母时,是不是该吸取经验和教训呢?专家表示,孩童的心灵幼小而纯真,为免由此蒙上阴影,以下这些话切忌动不动就脱口而出。
“你真笨”
这句话常被很多父母挂在嘴边,那究竟怎样算“笨”?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你就是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你就是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
其实稍懂了点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此时他多么需要自己最亲近的人(家长)的一句肯定和鼓励。而当“你真笨”这冷冰冰的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孩子心里是多么难受!甚至会有不少孩子从此抱定“自己就是个笨孩子”的想法。
“打死你”
“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如今仍然在很多父母的脑海之中根深蒂固。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脱口而出一句话:“打死你!”殊不知,这类空洞的话语,除了降低父母的威信之外别无它用。因为这只是一句“大话”,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会真的将其兑现。而当他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也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了。于是,孩子也不会因此而停止他们的行为,反而他们的叛逆之心会被激起,“吃顿生活”之后,他们会更加“嚣张”地和父母作起对来。
“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恐怕是家庭聚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了。除了父母,孩子姑姑、阿姨之类的亲戚也很喜欢用这个来逗小孩:“我好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如实回答,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究竟该怎么回答呢?不久,孩子就明白了:谁问就说谁好。于是,孩子还学会了奉承,大人爱听什么就讲什么,不用讲真话。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狼来了”的广为人知,使得有些父母至今还在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去要饭”、“让公安局来抓你”等。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恐吓也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坏人、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令他建立条件反射,变得胆小、怯懦;恐吓还会令孩子产生错误概念,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等都令人恐惧,以后要纠正这个概念可就费时又费力了,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为图一时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这么大了还尿床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大脑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这不算是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由此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
因此要是孩子尿床了,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行了。切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更不要将此事当作笑料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可能终生感激。
一张家庭教育表,大彻大悟
一、对待家庭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
积极的人
凑合着过
努力经营
我命不好
我一定要通过提升自己改变家庭的命运
我找错人了
我错在哪儿了
要是我再年轻一点
我还很年轻
我受的文化程度不高
我会不断学习
要是我老公(老婆)是……
幸福要靠自己
平平安安就是一切
不断进取才是一切
别去冒风险
要学会管理风险
我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坚持才有希望
家人并不理解我
我要多沟通让家人理解我
我说了多少遍他都不改
我要掌握说话的艺术
贪财乃是万恶之源
贫困才是万恶之本
我对钱不感兴趣
我的爱好是让钱生钱
他总惹我生气
我的修养不够
我要不断的挣钱(我要追钱)
我要不断升值(钱要追我)
我年龄大了不想变了
我必须更新自己
这是一个让我感觉不安的家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
二、看待孩子问题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
积极的人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发火或无奈
通过学习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是孩子的错
这是我的原因造成的错
这是我老公(老婆)的原因导致的
需要和他(她)沟通了
这孩子没救了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我要改变孩子
我先改变自己
只看孩子的缺点
先看孩子的优点
孩子不爱学习是没有遇到好老师
我需要先变成一个好学的人
孩子不独立,太没有主见
我应该放手让孩子锻炼
孩子性格不好
我要提高自身修养不要在家里发脾气
孩子心眼小
我要成为一个大器的人
孩子没有上进心
我要成为有上进心的人
孩子背逆
我要和他成为朋友
三、对待孩子学习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
积极的人
一定要考个好学校
一定要找个孩子适合的学校
渴望孩子拿第一
渴望孩子成为一个喜欢学习的人
孩子成绩下降真糟糕
我有了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
期待孩子学习好
期待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的问题是长久的
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
多报补习班
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关键
千方百计让孩子多学习书本知识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体验
孩子比别的孩子差的远
孩子的发展空间很大
这孩子脑袋空空的
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填补头脑的空白
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息
孩子只要有梦想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的孩子真糟糕
家庭教育要改进
四、对待家庭教育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人
积极的人
孩子现在已经不错了
眼界决定未来世界,我不能让孩子做井底之蛙
只要孩子学习好我就放心了
孩子积极进取而且性格好我就放心了
我要帮助孩子成长
我要作表率让孩子知道我是怎么做的
除了学习好我不要求孩子什么
我一定要帮助孩子成为精神强大的人
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就好了
孩子只要爱学习这比上大学更重要
我不能让孩子吃苦
让孩子有苦的体验才能促进他的心灵成长
孩子不能吃亏
让孩子知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让孩子将来发大财、做大官
先让孩子做好人
孩子小不懂事
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事理
要是我有钱就可以送孩子出国了
只要孩子有能力,走哪儿都会被抢着要
寄希望于孩子努力
通过自己努力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积极人生
孩子真让我担心
我要多鼓励孩子让他更有信心
尽早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地培养自信、负责、健康的孩子。
轻松培养健康、独立、为自己负责任的孩子,收获一段滋养人生、滋养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是送给孩子一辈子的最好的礼物!
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
案例:儿子一岁七个月的时候曾经上过几个月的私立幼儿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长会,园长问在座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孩子在做拼图的工作,而他的动作跟我们希望的不一致,家长要怎么做?”很多家长都说:“那就告诉他这样不对,应该像妈妈这样做。”园长说:“你们都做错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那么你必须清楚一点,不管孩子怎么做都是对的!你可以在一旁做示范,但一定不要干预孩子的任何动作。”
这次的家长会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什么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天才种子,只有在适宜的环境里才会茁壮成长,这个环境就是互相尊重、规则明确、相对自由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出一个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而是要疏通引导、让孩子水到渠成地完成自我塑造。2-3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建立,对于各种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尝试。在安全且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对于孩子看似不合常理的要求,可以适当的给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不妥,然后再告诉他们什么是合理的。有一次我带儿子出去散步,外面晴空万里,他却翻出了雨鞋和雨衣,一定要穿上出门。我们都劝他说:“这些都是下雨天才会穿的,今天并没有下雨啊!”他似乎完全听不进去这些道理。我转念一想,晴天穿雨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让他自己去试试吧。儿子欢天喜地的全副武装出了门。在路上走了一会儿,他开始扯雨衣的帽子,于是我蹲下来问他:“你是不是有点热啊?”他点点头,我趁机告诉他只有下雨天穿雨衣才会舒服,于是他很快同意我帮他把雨衣雨鞋脱下来,还说:“我等下雨了再穿。”经过这件事以后,儿子再也不会晴天要穿雨衣了,而且他也明白了要等下雨了才能穿雨衣雨鞋。
“引”和“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尊重,家庭教育应该把“尊重”摆在“教育”之前,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用“引导”来替代填鸭式的说教。当家长的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我也不例外:在儿子只有4个月的时候,我就跟风买了一套杜曼闪卡,没用几天我忙起工作的事,把这套闪卡放在了一边。儿子一岁八个月后的一天,他在柜子里发现了那套卡片,觉得非常有趣,就拿出来玩。我并没有按照杜曼闪卡的使用说明书来教他,而是顺着他的方式,每天拿出一些卡片,由他来当老师教我认,然后比赛扔卡片,再把满地的卡片捡起来放好,儿子每天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些游戏。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一整套百科卡片他竟然都学会了。经过这件事,我才发现,其实我们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给孩子灌输大量他暂时还不感兴趣的知识,只需要在他对某个事物产生强烈好奇心的时候,适当进行引导,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引导”是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决定他要做的事情。古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家庭教育在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要制定好规则。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允许的。一旦规则定好了,全家人都要遵守它,绝对不能出现“爸爸妈妈不允许的事情,爷爷奶奶却可以”。前几天,我家就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哭闹现象,原因是我不允许边看电视边吃饭,而我母亲却想在吃饭的时候给儿子看电视。一直都很守规矩的儿子一下子就发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关系:姥姥是可以改变妈妈的决定的,并用自己的哭闹来获取姥姥的支持。最后我母亲及时改变了她的暧昧态度,跟我保持一致,才让儿子放弃了看电视的想法。事后我感叹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也佩服他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策略。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家,家长的态度在规则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之水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家长掌好了舵,相信孩子一定能够从小小的帆船成长为乘风破浪的巨轮,承载着我们的希望扬帆远航!
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
在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
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
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
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 继续穷下去,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结果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01
去朋友公司谈事,说到团队建设,他困惑地说:“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我有一个员工,单亲家庭,父母工作不稳定,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家里也穷,但正因为穷,只要有10块钱,就把10块钱全花在他身上。
宁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责任心几乎为零。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让同事对他意见很大。
离职前,我找他谈话,他表情游离,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个人,特别像我爷爷。”
我知道长大成人对他是一种凌厉的痛,因为宠爱他的人再也帮不了他。
02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我去一个赛艇俱乐部玩过几次,有个14岁的男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搭公交转地铁再步行来训练。训练完毕,帮教练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个地方打篮球。要去美国留学,他担心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儿,所以拼命练习。
晚上,他还要回家给父母做饭。他妈妈只会做西餐,他爸对吃没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赛艇俱乐部看到他,我会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安到他头上。
他父亲是上市公司高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惊讶地说:“怎么叫吃苦,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吗?”
如果你身边有诚实的创业者,而不是像马爸爸一样会演讲的,你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富人都是真正苦过的,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03
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而是一枚螺丝、一个零件,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贝克汉姆的儿子曾经去咖啡馆打工,时薪20元人民币。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
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04
林青霞人生最抑郁的时候,圣严法师送给她8个字: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这8字方针,同样适用于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为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能够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
我永远记得小学5年级的某天,一贯冷傲坚强的父亲在饭桌上说:“我这辈子才华和努力都够,赚不到钱的原因是个性太强、处事不圆滑。”
后来他又多次反思这个问题,以至我大学就开始看心理学的书,一直特别重视自己的情商修炼。
父亲身上贫穷的成因,在我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如果他没有坦诚面对,而是怪家庭怪社会,后代可能就会在偏执的怪圈中,变得又穷又骄傲。
家长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更有威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跟住在罗马的人比,父母与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终究是离罗马一天天近了。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愿天下为人父母者,都坚信父母比学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
05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会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合理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