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我该教他打回去吗?
发布时间:2020-12-03 幼儿园的小朋友小游戏 小朋友幼儿园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游戏 儿子上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我该教他打回去吗?“儿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就被小朋友打了,儿子没还手,一个劲地哭。我也不好意思批评那个打人的孩子。我应该怎样教儿子处理这种事情呢?是还手?还是别的?纠结中。”——来自金小穷的微博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家长该怎么办?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少人都说“这件事有代表性”。可家长究竟可以能怎么做呢?让孩子打回去?又或者自己出面?我们来听听网友的意见吧。
别人欺负你时必须要还手
【亖黒餹】如果是小小子,就必须让他自己打回去。
【老牛吃蟹】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不还击更不对,记住不要先动手。
【帝国鬼爷】我的孩子也有相同的遭遇,但是我一直告诉她,不要欺负别人,别人欺负你时必须要还手,而且还要狠狠的打!孩子还不懂事,但要让她明白自然界弱肉强食的道理!
【桂子山人】当然是叫儿子反击了,往死里打。男孩儿从小没这种血性以后照样受人欺负。
家长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解决
【soulove2010】要告诉儿子,从此以后妈妈不可以无时无刻照顾他了,以后有人欺负他要靠自己打回去,哭解决不了问题!其实孩子之间的事情家长最好不要随便插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才是培养的正确方法!
【雨窗楼主】我认为顺其自然,孩子如果还手就还了,如果跑了就跑了,如果只是一个劲哭,就哭吧,总之别当回事,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好了,大人不要搀和,孩子自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
【记者刘晓玲】大人能做到不介入小孩子的纠纷,就是帮助孩子成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不过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经常看到有母亲替自己孩子训斥别的孩子,很愤怒!她用“保护”自己孩子的方式,伤害别人的孩子!其实孩子之间没有啥吃亏不吃亏的概念,都是大人灌输的。
教孩子大声喊:“不许打我!”
【江筱湖】告诉儿子要大叫的,遇到伤害,立刻大叫,喝令对方停止:不许打我!
【桑山老林】你应该教他大声说:“不要打我”,也可以加上“否则我告诉老师”。关键是“大声”,一般情况下,小孩会停止,如果对方还继续的话,应该教他逃跑。教他打回去,或不做任何反抗,都是错误的。
【老子聊发少年狂】我家小朋友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她现在只要有人出拳,就大叫你为什么打我?经过阻止后,她一定要再三叮嘱对方,你以后不要打我了哦。
还是交给老师处理吧
【海糊涂】这个社会打回去不是好主意,万一老师偏向,咱孩子委屈大发了,孩子太小没必要承担过多的压力,我的办法是搞定老师!
【源灰砂】告诉小孩总会有这种爱打人的小朋友,但你不应该学他,因为所有的打人行为都是不好的。至少七八岁,才能告诉他合法合理自卫是怎么回事,正确的办法是逃走,告诉老师。
【ico_zhang77】还是交给老师处理吧。当面了解原因,再考虑是否需要找对方家长。孩子间打打闹闹很正常的,但是别让孩子觉得武力能解决一切,对他的成长没好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被打,应该还手吗?
很多家长朋友在博客、论坛里抱怨说,孩子被人打了,想告诉孩子,被人欺负了应该还手,又怕孩子就此成为小霸王;想告诉孩子,忍气吞声吧,可在今天遍地是“豺狼”,充满了竞争与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长大后懦弱的性格,会被人欺负。
论坛里,家长朋友们有还手派、有忍让派,一派讲求“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一派讲求“不能以暴制暴”。
早教专家指出,两者可取之处。在现阶段,我们倒认为应该让孩子学会打架,把架打回去,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
心理学家说:“打架能增长个体挨打的直接经验,理解拳头和口头表达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与被打的反复操练中,获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机联结。”
孩子吵架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求,假若他的欲求与别人相冲突时,就会以吵架来解决问题。常打架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然会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通过吵架,孩子们迟早会发现,不用吵架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吵架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换句话说,孩子经过吵架可以培养合群性。所以,父母对孩子之间的争吵,采取何种态度十分重要。看到孩子打架,我们也只须问吵架的因果,无须责备孩子吵架的事件本身。
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孩子大家过程中,出现事态超出孩子所能控制范围的时候,适当以引导,尤其是在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结果。
其次,打架是孩子世界的重要沟通方式,也是孩子世界身份地位的得到手段。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一旦出现不协调,就会出现纠纷,解决纠纷的方式,当语言不足以表达,必然出现肢体语言补充。所以,打架是孩子间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父母老师,看到孩子打架,之所以会立即以仲裁者的姿势出现,无非是怕自己的孩子被伤害,或者怕自己的孩子伤害到别人。但是,事实上,打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当孩子在使用头脑找寻妥协点的同时,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就慢慢地在孕育了。如果这个过程被父母老师在发展途中横加阻隔,必然就把这个宝贵的心理建设机会给剥夺了,也势必妨碍孩子协调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使孩子成长以后很难得到好人缘。
我们在日常中会发现,一些比较听话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越是不会惹是生非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攻击,为什么呢?因为好欺负。在动物世界里,以猴子为例,猴王的产生时基于格斗的本领,通往猴王宝座的路上,必须击败老猴王,同样在孩子的世界里,要想成为不被别人欺负的人,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就像军事演习一样给其他人留下不好欺负的印象,只有这样,在以后的日子,才能出现“人不犯我”的局面。
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教导着要接受不公平、甘受屈辱、自责自贱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很可能不敢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看孩子被欺负家长教她打回去?
周末带小温馨去同里古镇游玩,到景区附近的时候已是中午,准备先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再去玩。到了肯德基内,小温馨看到滑滑梯眼睛都亮了。急忙挣脱开我的手,跑到滑滑梯那边玩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看到滑滑梯或者游乐园,那脚步飞跃得可快了,怎么追都追不上!
周末人多,何况就一个滑滑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得爬上去滑下来,乐此不疲。众多孩子相处,有欢乐也有矛盾。在孩子之间,有一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习惯性得欺负别得孩子。孩子妈妈发现之后也教训过他几次,可孩子根本不当一回事。但凡他不爽就挥手打别人,有个小女孩坐在梯上还不滑下去,立刻伸出小脚踢,用手推。说了几次后男孩妈妈发现无济于事,似乎有点不管不顾的意思,任他怎么折腾,只要不伤害到自己。
小女孩很生气,坐在那就是不动,看你能把我怎么办?男孩这下急了,狠狠得对着女孩得后背踢了过去。女孩得妈妈看到了立刻吼了一声:“哎,这孩子干嘛呢,怎么可以踢人呢?”这时,男孩的妈妈才慢慢反应,对着男孩说:“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啊,好好玩,别瞎闹了!”女孩一看是妈妈来了,急忙跑到妈妈怀里委屈得哭了。
女孩走后,小男孩玩得是不亦乐乎。当我看到小温馨刚爬上滑滑梯,还没做下来,小男孩居然就开始用手推她下去。小温馨一屁股坐下来准备滑,小男孩又等不及了用脚踢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老王急了,想着:这孩子怎么随便打人呢?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再等等,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小男孩一直踢,一直踢,我想看看小温馨会有何反应?这个傻姑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然后回头看了一眼男孩,以最快的速度滑了下来。
看到孩子安然无恙之后,我和老王在附近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老王不太放心,有点生气道:“要是我,就该踢回去。”我惊讶得看了看他,什么情况?作为孩子得家长,我能理解看到孩子被欺负之后的愤怒和不舍。但孩子在一起玩,哪能没有矛盾啊?教孩子踢回去,我问他:“你怎么想的啊?难道你也想让孩子以后成为一个小霸王无法无天吗?”老王回答:“她这个年纪正需要保护的时候,难道我们就看着孩子被别人欺负吗,我可不忍心。”虽然我嘴上这么说,可看到小温馨被欺负的时候还是会不舍。
我知道老王说得是气话,他并不是真正想教孩子去打人,只是他这个慈父不愿意看到孩子受欺负而已。平时馨姥带得比较多,经常下班回家听到她告诉我:“小温馨很懂事的,出去玩别人抢她都不支声。还会把玩具给别人玩,大人们都说小温馨是个乖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她。”
我一直希望小温馨可以宽容待人,不要和别人抢东西,有好吃好玩的一起分享。总之,就希望她可以做个好人。我也喜欢带小温馨去各个地方玩,周末我很少宅在家,一般都是陪着小温馨去户外游玩。有亲子活动我也会积极参与,最大的希望她可以通过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和别人相处。拥有自己的圈子朋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今天这一幕我开始反思,挨打了不还手,玩具被抢了无所谓,被欺负了大不了走开......我一味得教孩子礼让,谦虚难道就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吗?
老王说得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一味的忍让换来得是什么?不是理解,不是宽容,而是得寸进尺。做个好人难道就是为了滋长别人的霸道和任性嘛?老王的那句,就该踢回去。让我不由得反思,对吗?可以吗?万一两个孩子大打出手之后受了伤又怎么办呢?当那个小男孩欺负别的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妈妈可以若无其事得继续玩手机,继续和别人聊天,难道她就不能跑到孩子面前,蹲下来好好和孩子沟通一番吗?她就不能将心比心,考虑其他孩子的父母的感受?孩子爱打人这么严重的问题,家长再不加以管教和指导,究竟有没有考虑孩子日后的安危?
孩子之间的矛盾无法避免,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是打回去还是对别人的欺负视而不见?冷静下来想想,在这个不安分的年代,不该只教孩子谦虚,宽容。适当的也要学会反击,学会保护自己。老王说得对,小温馨才两岁多,自己话还没有说全,又哪来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做父母的唯有遵循一个原则,要明辨是非,不袒护不包庇。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能处理的尽量交由孩子自己去解决,若不能父母还需适当参与,不能纵容别人得霸道,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
孩子打架了,父母该负责任吗?
近期,《史上最牛小孩打架》爆红网络,引发网友大讨论。经过记者调查,视频中女孩的父亲为河北省任丘市一家饭馆的老板,名叫兰建国。他的教育观明显受到地域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兰先生来自内蒙古,承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认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面对欺凌要敢于出手,敢于还击。兰先生十岁左右时也曾因为打架打不过别人而受欺负,后来在创业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番艰辛,因此他更认识到必须让孩子拥有自卫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立足。
而视频中男孩的母亲也赞同兰先生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从小性格懦弱,但是在和表姐一起长大的这些年中,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班上已经没有人敢惹,有时候几个人都打不过他一个。
育儿专家王晶老师认为,家长的教育行为直接折射出家长的信念、经验和价值判断,“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孩子性格懦弱”不好、“在班里没人敢惹”是好的,对于还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这些“教诲”将影响他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方式。
王晶老师还指出,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孩子长大后是否能够成功的融入社会。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果将来孩子生长的环境是恃强凌弱、拼拳头、斗狠的,那么兰先生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无疑是有市场的。但在尊重人权、强调团队合作、遵循法制、与世界接轨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我们所需要的尊重感、认同感、价值感不能靠拳头获得,把孩子培养成擅用沟通、协商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国际人、世界人无疑会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远。
孩子在学校被打了该怎么办?
今天一早打开家长群,弹出上百条消息,什么话题引起了大家这么大的讨论兴趣呢?打开一看,一个并不愉快的话题:孩子在学校被打了该怎么办?
具体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家长上初一的孩子骑电动车上学,被一名初二的孩子看到眼红,结果就被打了。家长找学校反映,学校表示会处理,但一直还没看到后续的处理结果。据家长的了解,那名打人的初二孩子曾因打人要被学校开除。
从个人经验上判断,孩子在学校被打了,虽然不至于经常发生,但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情况。鉴于此,我就以今天群里的这个案例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种事的观点。
一、检查孩子被打(欺负)的伤势
孩子被打了,首先要检查孩子的伤势,特别是一些孩子吱吱呜呜的地方。除了检查孩子比较明显的外伤,还要注意检查有无造成内伤。对于家长感觉比较严重的情况,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维权准备。同时关注孩子在被欺负的过程中,有没有留下心理伤害或者是阴影,如果有,一定要及时让孩子走出来。
二、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被打了?
凡事总是有原因,分析原因的结果无非两种:主要是孩子自身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对方的原因。如果是前者,有不足首先要改正,另一方面要注意,毕竟是孩子被打了,打人者肯定是有错在先的。如果是后者,保留追责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三、如何保护孩子,避免再次被欺负?
弄清原因是为了采取什么样的维权方式作参考,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途径:如果是认识对方,除了直接和对方沟通,还应和老师、对方家长沟通,表明家长的态度,能够调和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认识对方,可以找老师、校领导反映,并明确要求校方跟进处理,关注相关处理结果;如果超出学校的管理范围,根据具体情况,如事情的严重程度,看是否需要报警让相关部门介入,触及到法律的一定要学会使用法律工具。
四、教给孩子相应的自我保护技巧
通常情况下,孩子被欺负反映出的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因此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还是很必要的。如上学路上尽量可以结伴而行或者走大道人多的地方,这样避免因落单给那些坏人以可趁之机;尽量熟悉上下学的路段及周边情况;学会一些应对的说话技巧;学会向周围的人求助……最后比较重要的,要学会在受到欺负后,一定告诉孩子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一定不要被施暴者的威胁恐吓住。
五、其他
有家长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顾虑,比如担心向学校反映施暴者知道后会变本加厉,不反应又担心孩子继续被欺负。确实有施暴者会在知道自己被家长告发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也确实会有人专拣软柿子捏,打一次看到没有严重后果就还会有第二次。那怎么办呢?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这么多十全十美的好办法,因为孩子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也没有一种办法适用于所有情况。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而不是不了了之,选择家长认为最有效的,但一定不能让孩子继续遭受欺负!
育儿观念:该不该打孩子
育儿观念:该不该打孩子
我的周围有些朋友在谈育儿时,会说孩子打一打也没什么,孩子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以后会“长记性”。而我总是急切的想要与他们争辩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倾听孩子》、《游戏力》这些好书帮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让我与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实对话。
70后的家长中,童年没有挨过揍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时,我在家里被很多亲戚称为“被溺爱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惩罚”。那次是爸爸正在写材料,我在边上非让他给我听写生字,被磨烦之后,爸爸伸出了铁砂掌。我当时惊讶大于恐惧,因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负”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强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当我发现无论怎么威胁爸爸,他都不停下时,才认清形势。我说:“别打了,我错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绝对没有一丁点儿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事后我对爸爸说:“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难受不难受。”爸爸打完我,一会儿就后悔了,一个劲儿的求我原谅,好话说了一箩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谅他。这次的事情让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爱我的爸爸会下此狠手,我不能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这个事实。所以我后来反复的欺负他,在他跟前说话不算话。其实我就是在反复的验证——爸爸是否还爱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验,一直没有再对我发火,于是我也逐渐的消除了对他的恨。
我想身边很多人早就忘记当年自己挨打、受惩罚时的感受了,所以能够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时,理直气壮的边打边说:“我是为了你好,才打你的。”这个逻辑如何让孩子来理解?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挥起了手?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点燃引线的那一点点火星,而炸药,其实是我们集聚已久的个人负面情绪。虽然我爸爸早就忘记了当年打我的原因,但当我们一同回忆过去的时候,他总是肯定的说:“一定是那天我本来就很烦,你又在边上调皮捣乱。我对你那么好,这么点儿事儿你还记得哦。”
我当了妈以后,立下誓言——绝不打孩子(打过一次,很懊悔),但是总有很多忍无可忍的时候,会生气的不理孩子。我还用一个前几年比较时髦的词来美化自己的行为——冷处理!
当孩子不太听话,或者是我认为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再三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愤怒的转身离去,让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扑上来抱着我的腿哭哭啼啼,我会适时的问上一句:“知道错了吗?”儿子很执拗的不说话,或者继续他的错误行为。我很奇怪他为什么就不能嘴软点儿呢?最近两年我常常会想儿子犯拧,跟我当年在挨打时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其实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想试试我与你的联结到底怎么样?你能否经受住我的考验。很遗憾的是,当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没有经受住这个考验。
打孩子是家长特别无能的一种表现,说明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说明你只能恃强凌弱了。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议或者是争执什么问题的时候,老板最后的态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别说了,你再这样只有炒鱿鱼一条路了!”
《游戏力》一书中对冷处理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冷处理,是人类特有的摧残孩子的方式,但不知为什么却成了时髦的“积极育儿”工具。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
对于少数孩子来说,冷处理也许可以提供冷静和反省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折磨。孩子需要抚慰,害怕孤单,在他们眼里,冷处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间,是一种驱逐。为了抵抗这种“驱逐”,他们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他们可能会可怜兮兮地承诺,坚决改正,不会再犯,好好听话,但到了下次还是做不到。他们由于恐惧而被迫做出承诺,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们却总是给他反复的演示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