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 会帮助别人的小手
发布时间:2020-12-03 幼儿园生日会的游戏 幼儿园小手绢说课稿 幼儿园小手教案导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淳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别的小朋友搬凳子,帮老师拿东西,他和小朋友的关系也亲近多了,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看到淳淳的变化,我为他感到高兴。
淳淳是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最近两周我发现这个孩子老是欺负别人,不管别的孩子有没有惹他,他都喜欢去欺负人家,推推别人,拍一拍小伙伴,有一次甚至还咬了一口别的小朋友,虽然没有把别人咬伤,但我很生气,为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收敛,还是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
一天上午,集体活动刚结束,我组织孩子去厕所,忽然听见伟伟在叫我,我转身一看,几个孩子已跑了过来:“老师,淳淳又用手推人了。”这时,淳淳正站在不远的地方,眼睛定定的看着我,我很生气又批评了他几句,心里想这个孩子真是没得救了。午睡起床时,我提醒孩子整理好衣服,如果不会的可以请好朋友帮忙,我看到淳淳在帮边上的小朋友穿鞋子,吃点心的时候,他自己先吃完,吃完后居然还拿起勺子喂边上的小朋友,我忙用赞扬的口气说:“淳淳真棒,这才像个乖孩子,小手真能干,还会帮助别人。”事后,集体活动前我亲切地对淳淳说:“淳淳,你过来,伸出你的双手。”然后,我面对全班小朋友说:“淳淳今天用这双小手做了一件好事。”教室显得很安静。“他用这双小手帮助不会穿鞋子的宝宝穿好了鞋子,他做了好事,我们大家表扬他。”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充满信心的说:“老师相信淳淳这双小手以后肯定不会再推别人打别人了,他一定会用这双小手做很多很多的好事。你们相信他吗?”说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淳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别的小朋友搬凳子,帮老师拿东西,他和小朋友的关系也亲近多了,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看到淳淳的变化,我为他感到高兴。(373939.COM 实用申请书)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重要的是当孩子犯错时,老师不能一味地去批评,甚至对该孩子产生“他是一个坏孩子,没救了”的思想。当必要的批评已经失去它的功效时,这时候老师就要去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此入手来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 :一点一滴的教育帮助幼儿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兔宝宝找快乐》故事通过小猫咪给兔宝宝出主意,兔宝宝按小猫咪出的主意,在帮助别人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从而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后的那种快乐。如今的孩子在集体团结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同伴交往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孩子们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让我不禁沉思,我们在发展幼儿各大智能的同时,是否在社会智能学习方面内容太少了,课程中的社会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图片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幼儿更容易的理解故事情节。这个故事对于幼儿来说不难理解。活动时,我向幼儿提了一个问题,我问:“你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或者有没有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他们的答案总是:“以前我摔跤的时候,XXX扶我起来。”其他的事件他们怎么也想不起来,于是我启发他们:“这个‘别人’可以是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或者老师,也可以是陌生的人,都又可能帮助我们,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这时他们想起来:“我帮我妈妈做家务。”“我帮隔壁的奶奶剥毛豆”……在后来午睡时,顾智宸跑过来说:“老师,你帮我脱一下毛衣。”我说:“我们今天学习了兔宝宝找快乐的故事,哪位小朋友愿意做快乐的兔宝宝帮助宸宸拉一下毛衣袖子呢?”孩子们都说:“我愿意,我愿意!”之后孩子们也愿意帮助旁边的小朋友脱衣服脱裤子,其实孩子们天性本来就是如此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激励他们乐于助人的行为,以后,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指南》指出,教师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们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境,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
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要教会幼儿初步的交往技能,让孩子们学会用微笑等体态语言与人交往,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愉快的交往经历。我通过故事《微笑》告诉孩子们最简单的一个微笑也是可以给大家送去快乐和帮助的。我们要学习故事中的小蜗牛那样要把微笑送给每一个人,并且让他们用多种友好地方式去和别人交朋友,比如:握手、拥抱、微笑等等,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于是最后我增加了一个环节,请幼儿制作一张微笑贺卡,将贺卡送给班级的一个同学,每个收到贺卡的小朋友都收获了开心。
帮助别人别忘了自己
天天活泼开朗,很愿意帮助小朋友。
外出活动时,如果谁忘了把小椅子送回“家”,她会马上过去帮忙。
区域活动结束了。
她总是在自己收拾完玩具后去帮助别的小朋友收玩具。
洗手时,她也常常主动帮忙小朋友卷袖子。
因此,我经常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天天。
此后,天天更加爱帮助别人了,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她光想着去帮助别人了,自己的事情却不做了,有的时候还“帮倒忙”。
我便找天天谈话,和她一起分析这样的“帮忙”合适不合适。
“你帮助小朋友是好的,可是你先要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的衣服塞好不露肚皮,才能在帮助小朋友时不会着凉。
还有,小朋友还没用完你就把毛巾和杯子给收拾走了,结果他们就没得用了。
所以,帮忙前要先看看别人是否需要帮忙。
”听了我的话,天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从这之后,天天似乎学会了“察言观色”,只要看见谁着急的样子,她就会上前去问:“你怎么了?”如果别人告诉他遇到什么困难,她就会主动地帮忙。
天天帮助同伴的变化过程,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正面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肯定和表扬上,只有让幼儿真切感受自己行为带给别人的感受,才能调整或巩固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助人行为变得主动。
我爱帮助人
纲要中指出一个将康德幼儿是一个身体健康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自然、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身心和谐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中人际关系融洽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心里将康德重要条件也是活的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通过社会学习活动,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大班社会领域提出了“学会明辨是非”关心弱小有困难的人,友爱、诚实、有同情心的具体目标幼儿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常常把做一个帮助别人的好孩子挂在嘴边。
我们的集体与其他班级不一样,我们是混领=龄。与其他班对照起来,我们有别人不一样的优势,就是多了孩子自我的纵向发展,少了孩子的之间的横向竞争。大孩子的发展轨迹就是小孩子的的最近发展区,是小孩子们熟悉并在不远处即将遇到的脚手架。我们也接纳了这种教育模式,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在家庭中是绝对的中心,爱对她们来说并不缺乏,甚至有时爱多的成了负担。我们想让孩子们学习爱别人,想让他们学习分享,但一般的环境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经常把帮助别人的话挂在嘴边,但在新的魂灵环境中孩子们终于可以邮寄回去照顾年小的妹妹弟弟了。
玉玉是个开朗的小女孩,年龄不大个头不矮,他的个性多少有些霸道,一天要开始活动了,他一定要加佳佳在她的旁边,佳佳不愿意,玉玉就不松手,佳佳哭了,我很生气,以为又是玉玉在任性霸道,于是走过去让玉玉松手,简单的让他快松手“别人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你就不能那个硬要人家坐这,佳佳哭了,以后更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了。”因为急着上课我没有多想,只是看着玉玉的眼睛里含着眼泪。接下来的几天郁郁又翻了几个类似的错误。
一天中午快睡觉了,孩子们在脱外套,我一眼看见玉玉在抱小伟伟,两个恩马上就要摔倒,我又怕又急快步跑过去一下子拉开他们着急的说:“睡觉了你抱她干嘛差点摔倒,多危险!”玉玉委屈的说:我想抱她上床,听到玉玉的话我的心里一下变的不安起来,原来是玉玉要帮助伟伟,可我却粗暴的批评了孩子,孩子的心里一定很委屈吧,我慢慢的蹲下来拉住她的手,轻轻的说:“对不起,是老师错了,谢谢你帮助小朋友,你帮助弟弟是对的,可是你抱不动弟弟,这样会让你们都摔倒,太危险。”听到我的话,玉玉使劲的点点头,她还没擦掉睫毛上晶莹的泪滴就回过头去对小朋友说:“老师说我是帮助小朋友”。我还在心里庆幸还好没伤害孩子帮助别人的好心时,突然想到最近我们班出现的问题好像有许多和帮助人有关,浩宇和龙龙抢着给小朋友端水果撒了一地,诚则和信心抢着拿椅子结果欣欣摔倒了,雅琦不愿意润润帮忙,抬手把润润的小脸划了一个小口子。问题在哪呢?是我从来没告诉孩子,怎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才是别人需要的。
我们展开了一个讨论“怎样帮助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说了起来。这个说我帮弟弟穿鞋,那个说我帮弟弟脱衣服……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的孩子都是热心肠,特别爱关心身边的人,于是我问:如果别人不愿意你帮助怎么办?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想了一会,孩子们又开始讨论,最后我们总结了几条:帮助别人时,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要尊重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没办法帮忙,就去找其他人帮助,要懂得保护自己。哥哥姐姐可以一块帮助弟弟妹妹,要做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孩子,大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当天晚上,我接到玉玉妈妈的电话,电话里玉玉妈妈说,孩子前一段时间不爱去幼儿园,是自己想帮助佳佳,佳佳是玉玉的朋友,可做事太慢,所以玉玉是想和佳佳坐一起好去帮他,可是佳佳不愿意,老师还批评了玉玉……听了这些话,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没弄清原因,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活动经验,指的是对人对是对自己的一种倾向性,它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情感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他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通过环境的同化作用,经验的情绪效应以及理智的分析,帮助幼儿认识并真正了解事物或行为的真正含义,来形成我们希望的学习兴趣、自我价值、自信、责任感、团体归属、关心友好、尊重同情、这些优秀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事的引导。
通常所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道理也在这里: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我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的还是恶的,但是我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我们相信他们是善意的,我们相信他是个好孩子。这种相信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和改变我们对待幼儿的方式,而我们的期望最终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变成了现实。幼儿受到我们行为的影响,他们也许感受到我们背后的期望,也许感受不到,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育中的“美梦成真”的神话是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神话。这个神话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真正了解幼儿之前,我们在明确的知道幼儿一个行为之前,要尽可能的从积极的方面去相信去期望,并且带着种积极的期望去行动。
幼儿教育叙事(帮助的快乐)
帮助的快乐 美术活动时,永浩的水彩笔没有水了,于是他愁眉苦脸,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我走过去问她:“为什么不画了?”永浩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的彩笔没水了,没法涂蓝天了。”思颖听见我和永浩的对话,马上说:“永浩,给你,我的彩笔可漂亮了!”永浩非常高兴,连忙接过来说:“谢谢你!”思颖也高兴地说:“我妈妈说别人没有,这些入园不久的孩子能主动做到互相帮助,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感到孩子们是多么可爱,我们的工作是多么神圣!这件事也成了我工作的动力,使我更加爱孩子,更好地对待孩子,教育孩子。
寻找秋天的快乐
秋天赋予大自然一种五彩缤纷的美丽。在这样一个诱人的季节,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秋游。孩子们一路走着说着看着,那劲头,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说我们看到了秋天,闻到了秋天,听到了秋天。不信,看看绿绿的麦苗;闻闻野菊花的清香;听听枝头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它们会告诉你这一切的。走累了,我们坐在草地上休息,可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与这秋天不和谐的音符。孩子们自顾自的吃着,没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且吃完后,干净的草地上有了垃圾。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寻找快乐》。是说一个人把快乐丢了,他到处去找,最后一位老爷爷告诉他,快乐到处都有。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你会快乐;把你高兴的事和好东西与大家分享是快乐的;哪怕你随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也是快乐的事。快乐有好多,就看你怎么去找。孩子们听完故事,好像懂了,他们主动把自己带来的玩的、吃的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而且把吃完的垃圾装在袋中扔到垃圾箱里,草地上和谐的音符又回来了。
一个小故事,包含了许多的道理。让孩子通过这种简单易懂的文学形式明白了一些道理,然后让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是教师的责任。
抬头看蓝天
前几天,我带小朋友早锻炼时,文超小朋友突然指着天空喊着“老师,快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我发现今早的天空格外蓝,蓝天上飘着像丝绸一样的白云,低空的白云由北向南飞,聚合成各种形状。全班幼儿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天空,兴奋地议论着天上的云彩。我想,这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的大好时机,边引导幼儿放下呼啦圈观察云彩的形状。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云彩像狮子、小猪、雪山、棉花、龙王、老鼠、鸟、潜水艇、轿车、鳄鱼、恐龙、坦克、雪橇、老鹰、乌龟、许多小绵羊等。文超小朋友想象出云彩像老虎和狮子打架,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老虎的样子。我又让幼儿思考云彩飘动的原因,聪明的小朋友很快就说出是风使云在飘动,形成各种形状。幼儿的观察持续了10多分钟,仍然兴致勃勃,不愿离开。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中、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幼儿教师应注意随机引导,培养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进而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帮助幼儿改掉吮手指的习惯
在刚入园的孩子中,往往会发现有少数幼儿时不时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吮指,咬指甲,这种不良习惯有碍身心健康,必须纠正。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空洞地说教和消极地训斥不会奏效的,想让孩子不吮手指,最重要的一条是别让他的小手闲着,因为幼儿吮手,是在孤独和不愉快时更爱吮手指,为了减少幼儿吮手指的机会,老师要严格注意和关心吮手指习惯的幼儿,让他们有事可做,有玩具可玩,像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多引导他们,关注他们,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玩具时应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玩具,当他们对这些玩具表现出厌倦情绪时,要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及时更换,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玩具和游戏活动上,也就无暇吮手指了。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可以多与孩子接触,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这时再适当地用灵活的方式,给他们讲一些浅显的卫生常识,孩子更容易接受。
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教师的努力也会前功尽弃。
帮助幼儿改掉含手指的习惯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是一群刚入园的小宝贝们,这些宝贝们非常可爱,个个都招人喜欢,我可喜欢他们了,跟他们在一起,我每天都过得很幸福快乐,可最近,我发现他们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含手指,班里也有几个家长跟我反映他们在家里也有含手指的习惯,孩子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没有管用,希望我们在幼儿园里帮孩子们改掉这个坏习惯。
可用什么办法帮孩子们改掉这个坏习惯呢?真巧,今天下午有一节课是《认识手指》的活动,我给每个孩子的手指上画上五官,并起上名字,让他们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能咬或含它们,那样手指娃娃会不舒服的,接着我又告诉孩子们手指娃娃都有哪些本领,孩子们听得可认真,借此机会,我又问孩子们一个问题:“手指娃娃做了那么多事情,那么它们的身体脏吗?”孩子们积极的回答起来,我又请孩子们看了看自己的小手脏不脏,并让孩子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手指里藏了许多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些细菌吃到我们嘴里就会生病。”还讲了一些含手指带来的危害,希望孩子们不要把手指含在嘴里。
从那以后,孩子们含手指的习惯明显减少了,对于那些不再含手指的孩子们及时给予鼓励,一周下来,我班孩子们含手指的习惯慢慢改掉了,我真替他们高兴。
让孩子体会帮助的的快乐
以前我一直认为,孩子终归是孩子,不可能做大人做的事情。可是和我们班的宝宝们相处后,我才发现我的这个想法真是太愚蠢了。
今天早上,我来到教室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我们班的孙杰航和王英杰就已经跑到我的面前大声的对我说:“老师好!”我很担心,毕竟我还没有做完工作不能很好的看管他们。无奈之下我只能把他们放在一边自己忙自己的!当我刚把一张桌子摆放好后,刘永浩便主动的跟我说:“老师,让我们来帮你抬桌子吧!”我内心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他们帮我那说不定会磕着或者碰着。我不能这么做!我笑着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两个就安静的坐在板凳上,老师一会就忙完了。”看着他们失望的走回板凳上坐好,我的内心又开始犹豫了,毕竟他们是热心,愿意帮助!我为什么不给他们一次机会呢!
我走到他们两个的面前,问他们:“你们真的想帮老师吗?”他们抬起小脸用天真的眼神望着我说:“真的!”“好,老师让你们来帮我,可是前提是你们必须要小心,如果做不来就要告诉老师,好吗?”“好!老师我们来啦!”说完他们两个就很兴奋地跑到桌子旁边,而我在一旁帮忙并且指挥着他们,没一会我们三个就齐心合力的把桌子摆好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在想,是不是我太过于保护他们而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锻炼自己呢?他们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我总是压抑着他们的这种欲望,使他们因为能力不被重视而感到失望!
经过了这一个早上的事情后,我发现了我们班的宝宝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他们有热心肠,他们都有想展示自己的心理。并且我还发现了,那些调皮的孩子在受到重视之后总是表现的很棒,很听话!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别人的机会,他们就会感到很满足,很快乐!这样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体现出他们的能力!
帮助儿童学会反思
对于儿童来说,反思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理解、合作、关心等成熟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反思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历程"可以培养儿童的反思性思维能力"从而进行更有效地学习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儿童是会思考的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人
心理理论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丰富的认识,他们发现了心智,能够把人看成是拥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而且这些认识不是一堆零散的堆积物“而是相互联系着的逐渐形成了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教育者应该重视这些发现“把儿童看成是会思考的、有意图、有愿望、有信念、有着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把儿童看成是积极构建知识的主体。
二帮助儿童学会反思
教育者不仅要把儿童看成是会思考的,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人“还要帮助儿童把自己看成是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会思考的人”。
帮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拥有心理理论是儿童学会思考和反思的前提,也为儿童元认知技能的获得提供了概念性的基础。如果儿童要引导或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就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思维有所认识。正如维果茨基所言“控制功能的实现有赖人对此有所意识”。我们用意识这个词来表示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智活动。研究表明“那些谈论自己和他人如何思考的儿童会成为学习的佼佼者”。教育者要鼓励儿童经常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谈论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帮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教育者可以经常使用一些反问、设问句提问儿童如“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是真的知道还是猜的”,“你是刚好想到的呢还是的确回忆起来了”。以此引导儿童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学会反思。
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语言跟儿童谈话,促进儿童反思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证明:如果在孩子两岁时妈妈经常使用“知道”“认为”这样的词语和孩子讲话,孩子4岁时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好地区分什么是“知道”和什么是“认为”。教师在师幼交流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谈论“想法”,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表达想法的技能。教师可以经常在教学中使用元认知语言有意识地谈论心理状态,可以经常在儿童面前谈论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鼓励儿童将其理解的东西讲得清楚、明白,促使儿童进行思考,这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次级维度的理解水平帮助儿童准确表达自己对心智的理解。当然,这不是说要教给儿童那些表达想法的术语,而是要教会儿童正确地运用这些术语来谈话和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行反思。唯有如此,儿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才能理解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复杂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