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第一次挨批评了,心灵很受伤
发布时间:2020-11-25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开学第一课 2020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节目简介 孩子在幼儿园第一次挨批评了,心灵很受伤儿子上幼儿园两个多月了,表现一直很好,还几次得到了幼儿园评的“本周我最牛”,每次我问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谁表现最好啊,儿子都一脸骄傲地说“当然是肖鸿逸了”,我问幼儿园的老师最喜欢谁啊,他说“当然还是肖鸿逸了”。昨天早上起来,儿子还像以往一样刷牙,吃饭,然后跑到床上翻几个跟头,但要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一脸不高兴,说不要去幼儿园,我问为什么,他也不说,但我急着上班,就把儿子交给妈妈了,听妈妈说后来还是哄他去幼儿园了。昨天下午下班后,我就问起儿子早上为什么不高兴去幼儿园,儿子一开始上说没睡醒,不想去,过一会又说:“我以为幼儿园的老师是个大怪兽呢”,我说,老师怎么是大怪兽了呢?看儿子很开心地唱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也就没太在意早上不高兴去上学的事了,可到了今天早上,吃完饭的时候,儿子又开始闹不去幼儿园了,我也没管,就抱起眼泪汪汪的他往幼儿园走,老师说“肖鸿逸表现一直很好,这两天怎么了?”我说:“是啊,这两天不想上幼儿园,是不是在学校做错事挨批评了?”刘老师一下子想起来了,“前两天,肖鸿逸吃饭不扶碗,接连两次打翻了饭,胡老师生气了,批评他了”,怪不得呢,我心里也明白了,儿子怕老师生气,还把老师生气的样子想像成了大怪兽,儿子在幼儿园最喜欢胡老师了,可是最喜欢的老师都批评他了,他心灵能不受伤吗?看来,等下午下班后,要好好开导一下儿子了,要让他明白,做错了事,就要自己来承担,批评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应该学会接受批评
【案例】桦桦很爱看动画片。每到吃饭的时候,也要妈妈开着电视机。妈妈不让开,他就又哭又闹。但是开着电视吃饭,他又三心二意,往往吃一口饭,就要看几分钟。最令妈妈生气的是,他还喜欢把饭含在嘴里。妈妈责骂了几次,他都不肯听。
对策:遇到宝宝犯错,家长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容易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讲道理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培养宝宝安静倾听的习惯,也能纠正他的错误行为,但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比如,桦桦妈妈为了让桦桦明白两个道理:“一心不能两用”和“边看电视边吃饭对健康不利”。桦桦妈妈可以让桦桦试着同时做两件事,比如一手画画,一手堆积木,当他无法协调的时候,借机告诉他:你看,这就是一心两用的结果,吃饭和看电视也是两件事,不能同时进行。之后,桦桦妈妈还可以告诉他,边看电视边吃饭,还会让胃不消化,影响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此外,家长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因为宝宝哭闹,就默许一些错误的行为,比如桦桦家一开始就不该允许边看电视边吃饭的行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能一边要求宝宝吃饭不看电视,一边自己看得起劲。还可以适当地给宝宝一些奖励,比如,如果他吃饭吃得又快又好,就能多看一集动画片等。
冷处理并不是不做声
【案例】妮妮总爱做些“危险动作”,不是今天把手戳进插头里,就是明天从凳子上跳下来。前几天她和妈妈一道玩剪纸时,又把妈妈气得不行。妈妈提醒了好几次不能碰剪刀前面的金属部分,她就是不听,还多次去摸刀口部分。妈妈要收走剪刀,她就大哭。
对策:宝宝对未知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但又不知道危害性,而且一旦玩疯了,更是不愿意听家长的说教。家长除了事先给宝宝灌输危险意识外,当他玩疯了不愿听批评时,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比如针对妮妮握剪刀刀头的危险动作,家长可以先把剪刀没收,然后坚决地表明态度说:“剪刀很危险,你不听话就要没收。妈妈也不和你玩了。”如果妮妮用哭表示对家长行为的抗议,家长可以先冷处理,但冷处理并不代表完全不理睬。家长可以先在一边观察。过几分钟,家长可以说,妮妮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妈妈也喜欢妮妮玩,但玩剪刀是不对的行为,懂事的妮妮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妮妮改正错误了,妈妈还是会和她一起玩的。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能减轻宝宝对批评的不悦感,也更易让他接受。
批评中强化正确行为
【案例】宁宁看到小琦的玩具小熊好玩,想拿来玩,但小琦不肯。宁宁伸手就抢,还打了小琦几下。不仅把玩具小熊拉扯坏了,还把小琦弄哭了。
对策:如果宝宝做错了,就要鼓励他勇敢地承担责任,并积极给出补救方法。妈妈要让宁宁明白,玩具坏了和小琦哭了,都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妈妈可以指出这个行为是不好的,但不要加入成年人情绪化的行为,比如,“宝宝这样做就是坏孩子”,“以后大家都不喜欢你”之类的话。整个说教过程中,家长不要反复运用批评的语言,而应强化正确的行为:“我知道你很想和他玩,如果你带着玩具去找他,他可能会高兴起来,让我们去试一下吧。”家长可以陪宁宁去买玩具熊,赔给小琦,并向她道歉。家长和宝宝一起弥补过失,能让宝宝学会如何承担责任。此外,在批评过程中,可以允许宝宝对事件作出解释,但也要让他明白,解释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每天批评孩子不超过两次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中西育儿态度大不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过多责备甚至会产生反叛心理
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因此,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
重大错误批评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当孩子在幼儿园被批评后,我们该怎么做?
最近,兜兜妈妈在后台留言说:前天接宝贝放学时,发现他情绪低落,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中午午睡时,他因为一直找旁边的小伙伴说话,还把别人的被子扔到地上,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我忍不住怒火,大声训斥了他几句,没想到他竟然丢下句“妈妈,我就知道你和老师是一伙的”,然后大哭起来……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我应该怎么处理?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在爱的纽带下,双方互相配合与支持才能收获最佳的教育效果。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后,家长的态度和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孩子、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深远影响。
因此面对这个“小问题”,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
1、认同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后,无论是否因为自己表现不佳,他们首先希望的是被理解、被同情、被支持。
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更加直观,他们无法接受被所有人“背叛”,尤其不能接受不被自己的父母“宠爱”。
因此,我们在表达“我不爱你的错误”之前,一定要先让孩子感受到“我爱你”的态度永不动摇。
我们不要总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家长请记住以下几个倾听孩子情绪的小步骤:
先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包容他们的不当做法;
对受到批评、情绪低落的孩子给予心灵抚慰;
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的办法,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2、维护老师的权威
老师对孩子的每次批评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是为了修剪孩子身上的“坏枝”。如果家长一味袒护孩子或者为孩子开脱,则会影响老师教育孩子的威信,而老师的威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孩子被老师批评后,家长要淡化老师的批评方法,强化老师的批评意图是因为爱护他,希望他有更大进步。同时,家长们也要注意不要滥用老师权威,比如:
有的家长喜欢用老师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明天我就告诉你们老师去。”
有的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维护老师“权威”:当着老师的面责骂或教训孩子。
以上两种做法这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害怕老师,产生厌学情绪。
3、合力帮孩子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小问题,老师与家长的心往往是一样的,都希望能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需要平衡心态,从问题出发,平和地与老师一起商量和寻找教育孩子更好的方法。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喜欢动手打人,家长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后,要仔细分析动手背后的原因,并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认真听取老师的改进意见。
此外,如果老师批评错了,家长也要保持冷静,不仅要听孩子的陈述,也要向其他人了解情况,并及时和老师交换意见,切不可在孩子面前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对于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老师批评后,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找老师沟通,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以强化印象,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并不可怕,正是经历一个个的“错误”和“批评”后,孩子才能茁壮成长,而真正可怕的是如果家长处理不当,让孩子这些小的负面情绪长期积压下来,得不到合理宣泄,从而使他们在沮丧中放弃自我,失去自信和成长的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唯有我们更有耐心、更加理性,孩子才会更安心地成长。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赵忠心
湖北的一位妈妈问:我家有个3岁半的女孩。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评,一批评就抵触。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逐渐进步呢?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个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文过饰非,拒不接受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那就无法进步。必须尽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一般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时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苛,追求完美,孩子怎么表现家长都不满意,批评过多、过频,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会抗拒、抵触批评。
二是平时对孩子表扬得过多、过滥,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长总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挂在嘴边上,进行无原则的廉价的所谓“赏识”。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谓“哄”?就是用言语或行动逗孩子高兴。为此,孩子怎么做都说孩子爱听的话,这就难免有虚假不真实的言语或做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了一个错觉: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渐渐地就完全丧失了自我评价能力。因此,就变得不虚心了,给家长批评孩子制造了障碍。你再批评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纠正孩子的这种缺点:
一是发现孩子的缺点或毛病,家长先不要批评,而是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反思、反省,这样可以减少对立情绪;
二是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情景,使孩子暴露缺点或毛病,家长及时指出,使孩子口服心服,无法狡辩、抵赖;
三是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是比较敏感的。对于这样的孩子,表扬和批评尤其要注意讲究分寸,拿捏尺度,不可夸大、过分,一是一,二是二。
何谓“分寸”、“尺度”?这是两个很近似,而且都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概念。
“分寸”,即界限。“尺度”,即标准。都是说,说话、做事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意志不成,一定要看说话或做事的对象的承受能力,程度应该限制在对象能够接受和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是有益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过犹不及”。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分寸、尺度没有一定之规,没有统一的、适合所有孩子的一个通用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长只能细心观察、深入了解、认真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谨慎从事。
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或情绪动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鲁莽行事。不能率性而为,不能完全以家长的主观意志或凭空想象做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对孩子要因势利导。孩子在接受批评方面有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即或是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只要虚心接受批评,态度好,就要从轻发落。
育儿观念:孩子被老师批评了
育儿观念:孩子被老师批评了
尊师重教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个尊字不仅是说要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老师意见的尊重。家长对老师不说是言听计从,也基本上应该是全力支持。至少这是我少年时代的校风,学风和家风。那个时候,虽然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也都面临着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的压力,但老师们好像还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对待学生的态度基本上是公平公正的。所以说,如果你沦落到被老师批评,写条子,或者请家长的地步,多数都是因为你确实犯了错误。那个时候的家长如果被请到学校里,即便是再难堪,再尴尬,也会相信老师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是为了自己孩子好的。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会去质疑或者指责老师的公正性。至于孩子们自己,即便有些委屈,也很难在家长那里找到理解和支持。因为除了极个别的例子,一般被批评的孩子都是确实犯了错误,只是主动还是被动,轻还是重的区别。那么老师如何处理,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彻底的公平还有那么重要吗?
转眼许多年过去了,时代变了,大环境也变了。在美国这个地方养孩子还真是什么都是新鲜的,未知的。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的那些心得和经验好像都不太用得上。美国也讲究尊师重教,但这个尊字好像更多的体现在对老师的感谢上。每个学期孩子的班上都有TeacherAppreciationWeek(教师感谢周)。在这一个星期里,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要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比如,周一每人给老师带去一朵鲜花;周二穿老师喜欢的颜色的衣服;周三给老师写一张感谢卡;周四给老师画一幅画;周五大家一起给老师唱一首歌。至于平时,孩子们都跟老师打成一片,好像朋友一般聊天和相处。所以往往给孩子和家长一种错觉,觉得美国小学的老师不像是老师,更像是孩子头儿。每天高高兴兴的带着小朋友们一边玩儿,一边学,鼓励永远多于批评,让每个孩子都能轻轻松松的快乐成长。在这成长过程中,美国老师灌输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公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被要求一切都应该以公平为准则。你既要尽力公平的去对待别人,也要争取被别人公平的对待,好像这是这个自由国度里的一个基本原则。时间长了,我们这些中国家长也会忘记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多多少少被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过的经历,倾向于相信美国的老师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
我大儿子从上学前班到现在马上要进入高中了,无论在什么样的老师的班上,永远是一个模范学生,从来没被老师批评过。我和先生每次去开家长会,听到的永远都是表扬。先生每次回来偷着乐,说:“我这是哪世修来的福?我小时候可是经常被请家长的学生,现在居然养了个这么争气的儿子。”只可惜他乐的太早了,五年以后轮到给小儿子开家长会的时候,他基本上就乐不出来了。小儿子天生活泼好动,而且属于头脑简单,看不清状况的孩子。当年第一天去幼儿园,中午老师好不容易安排小朋友们都躺下睡午觉了,他没过5分钟就跳上桌子自己玩儿开了,结果被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一顿。自从第一次被老师批评了以后,无论是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小儿子被老师批评那都是经常的事。被批评的原因各种各样:排队的时候讲话,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看别的书,在操场上玩儿的时候和小朋友有争执。。。。不过基本上都属于口头警告,批评完了也就过去了。现在上三年级了,批评的形式由口头升级为书面了,因为老师说8,9岁的孩子要开始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
小儿子上三年级的第一天回来就神情十分严肃的告诉我:“妈咪,我们这个学期如果犯错误,老师就会给家长写个纸条让签字。如果纸条太多了,暑假之前的去水上乐园的活动就不让参加了。”我说:“那你可得多注意了。”我本以为从小儿子老师那里来的纸条会一张接一张,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居然一张纸条也没见到。问小儿子怎么回事,他说:“老师现在给纸条让签字,我当然不能犯错误了。如果二年级老师也给纸条,我上课早就不说话了。”“嘿,这什么孩子呀!”不过淘气的孩子再善于伪装,也终究会露出马脚。
十二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去接小儿子放学,老远就看见他沉着一张脸走过来。我问他怎么了,他忍着马上就要掉出来的眼泪说:“老师今天给了我一张纸条。”还没等我张嘴,他马上接着说:“但这一点儿也不公平,因为Jack给我告状,说我在厕所里把擦过手的湿纸巾扔在他的脸上了,可我根本就没有!”听了小儿子的话,我第一反应是老师怎么也不了解一下情况呢?我问:“那你跟老师解释一下没有?”小儿子说:“我跟老师说了,我没扔他脸上。但老师说她不管,因为她认为我昨天也在厕所里扔湿纸巾了。”听到这儿我想,这得去找老师问问清楚,不能这么冤枉孩子吧!但刚走了两步,我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小时候那些让人不齿的,包癖孩子的不懂事的家长。冷静了一下,我又问他:“既然你没扔到Jack脸上,他为什么给你告状呢?”小儿子说:“因为我把湿纸巾扔到墙上了。”听了这话我已经嗅出一些味道,这熊孩子一定是干错事在先,还差点儿让我犯了只听一面之词的错误。
经过循循善诱,挤牙膏一样的询问,我终于大概其弄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是小儿子和同年级其他几个男孩子这两天一直在跟厕所的墙过不去。他们每次洗手用纸擦过之后,不说好好的把湿纸巾扔进垃圾桶,却比赛往墙上扔,看谁的一团湿乎乎的纸巾可以贴在墙上。之所以那天被Jack告了状,是因为老师在头一天已经严令禁止过了。Jack说小儿子往他脸上扔,确实是言过其实,因为他只是想由此更引起老师的重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但小儿子仍然是不服气,他认为:第一,不是他先开始这个游戏的;第二,还有别的孩子也扔了,但老师没有给纸条;第三,老师不应该相信Jack的话,因为他没有往他的脸上扔。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老师不公平。听了儿子的理论,我觉得是应该跟他讨论一下什么是公平,有没有真正的公平。
我首先明确的告诉他,老师给他纸条做为惩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第一虽说不是他第一个开始的这个游戏,但他确实参与了。而且在老师严令禁止的第二天仍然明知故犯,从这一点上讲他就应该受到惩罚。另外,跟着别人犯错也是犯错,不能说因为有人这么做了,这件事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很多孩子小的时候总搞不清楚一件事,他们觉得别人先跟我说话了,别人先破坏规矩了,别人先用不好听的字词了。。。。反正不是我先开始的,所以我就没错误了。我告诉小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错误跟先开始的那个人一样,因为你在跟随,回应他的时候没有用自己的脑子想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第二,至于老师没有给其他也扔湿纸巾的孩子纸条,确实不是完全的公平,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彻底的公平。我们可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寻找,争取公平,但不能因为没有被公平的对待就可以免除自己的错误。这跟被冤枉有本质的区别。第三,至于小朋友夸大事实,老师偏听偏信这件事,虽然听着让人气愤,但并不影响你确实做错了事的这个本质。所以说在这件事上被老师批评惩罚一点儿也不委屈。听了我讲的话,小儿子从气得马上要爆炸的青蛙,变成了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主要是他觉得我讲的有道理。
小儿子在学校里还是会时不时的犯错误,被批评。有时他自己就知道错了,对老师的批评欣然接受;有时还是会觉得自己没有错,老师不公平,回家气鼓鼓的跟我抱怨申诉。但无论什么时候,我再也没有去找老师理论的冲动。事实证明老师几乎没有过真正冤枉孩子的时候,当然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无法完全了解事情的全部侧面,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让一两个漏网,看起来有失公平,但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呢?我认为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只要自己确实犯错误了,就要接受批评。如果不谈犯错的本质,而一味的在其他层面或细枝末节上纠缠,找理由为自己开脱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