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胜过批评
发布时间:2020-11-23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幼儿园教师鼓励工作 幼儿园孩子因被批评扔凳子砸老师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因此我们班就把跳绳做为了户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多数孩子对跳绳的方式和方法都掌握了,可我们班的越越小朋友怎么却找不到跳绳的感觉,一天着急的我对她吼了起来,还批评了她,而越越自己也紧张的越跳越差,到最后干脆不跳了,站在那流眼泪,看的我是既着急又心疼。
第二天当越越又再练习的时候,我就在一旁鼓励她,说:“你真棒,试试还能再多跳一个吗?”听了我的话,她很开心,从而更认真的练习,我就在一旁适当的给与鼓励和示范,当她跳了三个的时候,我对她说:“这次跳了3个,下次就能跳4个了。
”听到我的鼓励小姑娘好像有了自信心,跳的越来越起劲,慢慢的掌握了跳绳的技巧,跳的越来越好。
经过那次的跳绳事件,我好好反思了一下,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一味的批评他们,指责他们,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
所以,我们不妨蹲下来,用心对待孩子,用爱感化孩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孩子的习惯 鼓励还是批评
孩子的习惯暑假期间,有几次有几个孩子给我打了电话,他们跟我说了一些家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情况。
说起这个,我对一个小朋友印象最深,他给我说了很多的事情,在家里学了很多的唐诗,接下来就背给听。这都是在家他爸爸教他的,我能感觉出来他很自豪。而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发现他能养成更好的习惯,他对我说:“我在家里收集了很多废纸然后到楼下的收废纸站卖掉,然后,爸爸给我买了玩具,:虽然他做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玩具,可是在他身上我看出了他已经养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
鼓励还是批评
适当,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培用鼓励来评价幼儿的活动
养幼儿反思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评价的内容业有很多种,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但要避免表扬。有人对一点不理解,玛丽说:“如果你每天对一个幼儿说:好主意.,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忘了说,你无意中就暗示了否定。”表扬还意味着结束谈话,切断幼儿进一步阐述的可能。
不要过多批评孩子
家长的育儿有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管理,但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幼教案例分析:旁敲侧击胜于直接批评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制能力差难免会犯些自以为不是错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谁都是要犯的,有的孩子犯大错,有的孩子犯小错;有的孩子常犯错,有的孩子偶尔犯错,但不可能不犯错。英国谚语也告诉我们:“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错误。”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知错能改,吸取教训,以免下次再犯错。然而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却值得我们思考。
案例一:美术活动时,阳阳总把铅笔含在嘴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走到他跟前命令道:“阳阳,把铅笔拿出来,你傻呀你不知道铅笔脏吗?下次再让我看到你含铅笔我就打你屁股。”
案例二:美术活动时,阳阳总把铅笔含在嘴里,老师看到了没有说话,只是看了看阳阳就走开了。课间休息时,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女孩叫红红,她特别不讲卫生,看到什么都喜欢往嘴里放,写作业时也总是爱咬铅笔玩。有一次她生病了肚子疼得厉害,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她中毒了,肚子里有很多的铅。说要给她打针输液,这下红红害怕了。妈妈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说可能是孩子经常玩铅笔、咬铅笔的缘故。红红听了说:“我以后再也不咬铅笔了。”
以上两个案例是教师对待孩子的一种错误所表现出来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两种做法带来的教育效果却截然不同。案例一中的孩子只看到了当时教师威严的面容,严厉的话语,却没有记住教师想让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没过多久孩子还会把铅笔放进嘴里,而忘记今天的批评。案例二中教师用了一种委婉的做法,适时的旁敲侧击利用故事给孩子们敲了个警钟,让犯了错误的孩子自己意识到了错误之后的严重后果。达到了自我警觉、自我改正的教育目的。
由此看来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冲动的直接批评未免起到教育的作用,而婉转的旁敲侧击却令孩子受益菲浅,达到自省、改正错误的目的。
透过2案例看批评幼儿的技巧
镜头一:
小王老师抓住了正在桌子上乱画的小明,批评他说:“老师讲了多少次了,不能在桌上乱涂乱画,你这样做对不对?”“不对。”“你自己说,该怎么办?”小明不知所措。“老师,让他用自己的衣服擦干净。”有孩子大叫起来。小明听了,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护着衣服直往后退。小王老师见状说:“老师今天就原谅小明了,以后再不能乱画了,大家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小朋友齐声回答:小明也松了一口气,护着衣服的手也放下了:过了没几天.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镜头二:
同样的事.小李老师的班里也发生了。小李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这两个镜头来看。同样是批评,但后者较前者更富有人性化,更易于让孩子接受。后者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小李老师懂得批评的艺术。
一、批评中教师的态度
1、尊重幼儿。幼儿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尊重其想法,了解事实情况,不能想当然地批评幼儿。教师在提出教育要求时,应以尊重的方式进行,包括尊重幼儿的经验、个性、行为习惯等。
2、客观公正。教师应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带偏见地进行教育,既要看到幼儿的缺点,又要看到其长处,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避免受“晕轮效应”(一个人的突出特征像耀眼的光环.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由此确定了对其的整体评价。而个体的其他特征却相对模糊并被忽视)的不良影响。
3、上下一致。一个人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知道时间。但如果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表并不能提供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应”。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达成共识,协调一致,用统一的目标指导和要求幼儿。
4、先扬后抑。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优点,学会欣赏幼儿.善于从小事中甚至是错事中发现其优点。例如,某某小朋友在图书角看书时经常大声吵嚷.影响其他人;但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表现良好.教师就可抓住时机。说:“某某小朋友画得真棒.我相信他在图书角也会像画画时表现得一样棒,不会打扰别人。”
5、就事论事。批评幼儿要以他当前犯的错误为内容,就事论事,不可以偏概全,否定幼儿的一切。幼儿偶尔犯错误,不是不可宽恕的,教育者切忌用有色眼镜看幼儿,给幼儿贴上“标签”。
二、批评中方法的采取
1、想一想。他为什么出错?我批评他什么?我希望他哪一点能改善?他心里想什么?
2、缓一缓。教师在情绪不稳定时不宜批评幼儿,以免使幼儿产生“老师心情不好,拿我出气”的错误想法。同样,幼儿情绪特别激动时也不宜进行批评,而应进行“冷处理”,待其冷静下来,心平气和时进行。
3、避一避。批评幼儿应避免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或大庭广众之下进行,但对集体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教师不可置之不理,应妥善处理,以免影响到集体教育活动的开展。
4、笑一笑。对幼儿进行批评,教师应语气委婉、态度温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到错误,以期改进。
5、议一议。教师应创设教育情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及时让幼儿讨论,使幼儿在讨论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教育目的。
身教胜过言教
一天上午,我带领孩子们去小便,别的小朋友都在很快的提好了裤子,唯独瑶瑶还在磨磨蹭蹭,我叫了几声,她才慢慢地走到我面前,嘴里还“嘟嘟”的说:“我还没提好吗”?于是,我弯下腰帮她把裤子提上,却摸到她的裤子有点湿,随口说了一句:“你尿到裤子上了”。“你胡说八道”,小家伙居然瞪着眼向我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让我感到很诧异。于是我说:“你再不乖,老师不给你红五星了”。“老师,不乖”“什么”?“老师,可恶”……一连串口齿不清的脏话从瑶瑶的嘴里飞了出来,使得我吓了一跳,怎么回事呢?小家伙怎么会这样呢?这可不行啊?我急忙问她这话是和谁学的,没想到,瑶瑶又冲着我说了句:“老师和红太狼一样,好坏”!啊!一句话,弄得我啼笑皆灰,不知道怎么说了。
放学时瑶瑶奶奶来接她时,我跟她说起了这件事情,没想到她奶奶对我们说:“老师,你们是不知道,她在家里也这样对待我们的呢?说爷爷是只灰太狼,奶奶是红太狼”。“啊”!正好瑶瑶在旁边,于是我就对她说:“瑶瑶,好孩子是不能这样说的,你喜欢老师吗?喜欢爷爷奶奶吗?“喜欢啊”!“那喜欢就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样很没礼貌,知道吗?”“知道了”她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事后,我一直在想,现在的动画片实在是不敢恭维,而且小孩的模仿能力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模仿的事物从不加选择,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对的或错的,都要去模仿。也许是我们有时开玩笑时说的玩笑话,想不到随口的一两句话,却被孩子记在了心里。
作为教师的我们,平时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对自己言行的监督和管理。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个样子看一看。所以我们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只有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表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以无穷的魅力和较高的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甜甜的批评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有几个孩子,爱从家里带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入园,有时还是一些不安全的小东西,如珠子,鞭炮,火柴-------等。
集体活动时他们不但不参与,还召集周围的小朋友玩他们的东西。
特别是舒心,我给他说过很多此,叫他不要带来,他就是不听,也曾没收过他的东西,还是不管用,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今天早上,舒心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她感冒了,我叫她不要来幼儿园,但她一定要来,请你多关注他,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就给我打电话。
”我不时的走过去询问她舒服吗?要喝水吗?一会儿摸摸她的头,看看烫不烫。
孩子见我对他这样关心,满脸欢喜。
中午休息时间,当孩子们躺下时,我开始来回巡视给他们盖被子,来到舒心的身旁,发现窗户是开着的,外面天气很冷。
我轻轻地关上窗子,伏在舒心的耳边悄悄地说:“今天天气冷,开窗睡觉容易感冒,以后不能开窗睡觉知道吗?”“嗯,知道了。
”孩子小声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许多孩子都进入了梦乡,只有舒心还在那里瞪着他的大眼睛,一点睡意都没有。
我小声问:“舒心,睡不着吗?”孩子点点头。
“那你起来吧!”“不,我怕影响别人。
”“你悄悄地走出去,就不会影响别人了。
”“老师你真好,我以后听话,再也不带危险东西来幼儿园了”舒心边走边说。
看着舒心的背影,我思绪万千,这不是我一直想要但用批评教育不管用的结果吗?是什么东西让孩子变化这么大呢?是爱,是我对孩子的爱让他感动,是我对他的关怀让他受到感染。
所以说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先爱孩子。
表扬与批评
小朋友,谁不希望自己可以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们谁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总是很优秀,能天天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有的孩子听不到表扬就闹情绪,有的家长就因此找老师要求表扬,这样对孩子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我积极赞成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经常对孩子采取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可是现在的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很聪明,在家,所有大人都围着幼儿一个人转,造成任性、自私,听不进一句批评,一旦受批评就大声哭闹,像这样长大的幼儿,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个成功的人,除了要有较高的智商以外,还要有情商。
对于这种受了批评就大声哭闹的孩子,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多一些,而对于那些能干的孩子不妨少一些表扬,培养一下他们的韧性,适度的给他们一点挫折,让他们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所以,我认为,对孩子的批评应有度,表扬也一样应有度。
对不同的孩子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才能不骄不躁,使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让批评开出美丽的花 ——批评后的反思
xx是我们班比较机灵的小男孩,但是上课时总是管不住自己,尤其在英语课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跟着老师一起互动。他不是抠抠自己的手,就是东瞅瞅西看看,或是告状旁边的小朋友挤到他了。每次老师的提醒似乎对他只能起到一时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多久他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无关事物上了。对于他的注意力易分散的行为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想对于他的行为应该寻找一个合适的教育契机和方法去改正。
每周两次的英语班开始了,今天的英语教学活动刚开展了不到五分钟,他就在在位置上捉弄别的小朋友并开始了“对打互掐”,显然是他挑起事端的。对于他课堂上的捣乱我有些气急败坏,我想不能再对他采取以往的“怀柔政策”了!我停下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把他叫到前面批了一通,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后悔”的泪水。批评后我和他进行了短暂的谈话活动:师:老师为什么批评你?——我和小朋友说话,没认真听老师说话。师:知道不对,为什么还那样做呢?那你想不想做老师喜欢的小朋友?——嗯,想。师:那老师看你的表现?——嗯。接下来我趁机进行了“教育改革”把所有的小朋友的位置调换了。年龄稍大的、能坐得住的和好动的幼儿坐一起。我对吴xx说:xx,老师给你调换了新位置,希望你能像旁边的小朋友一样棒,能不能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小朋友?(他抿着嘴使劲的点点头)好,那老师相信你。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xx像换了个人似的,整节课出乎意料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能积极的回应老师。其实,xx是个聪明的小朋友,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前提是只要他投入注意力和心思。当然对于这种相对好动、注意力易转移的孩子需要老师及时去点悟。傍晚家长接孩子时我主动和xx的妈妈进行了交流,首先我告诉了xx妈妈:今天集体活动的时候批评了xx,并告诉了批评的原因,随后得到了xx妈妈的支持,接着又当着xx的面告诉他妈妈今天它有哪些进步。再后来的集体活动课上,xx有了“质的改变”,或许在积极地鼓励和暗示下,他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并乐于参与游戏互动。
经过这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行为,我进行了自我反思,虽然一时的冲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批评还是慎重使用。批评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幼儿时常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当然批评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将批评用到“刀刃”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批评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批评方法和策略。批评以后一定进行适当的“安抚工作”,不仅仅是对幼儿还包括家长。“安抚”幼儿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一种安全感,感受到其实老师依然是爱自己的,知道被批评的原因以及明白如何做才是恰当的,让幼儿能感受到老师依然是爱自己的。“安抚”家长是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园共同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判断能力和羞耻心,对于他们的错误如何进行有艺术的批评?对此,我总结了一下粗浅的观点:
首先,批评要及时。对幼儿的批评要及时提出并且批评要有依据,引导其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而不是粗暴的去改变幼儿的行为。尤其对于“初犯者”一定让其明白哪里做得不对!批评不能过度,也不要刻意翻幼儿的旧账,这样容易使幼儿受到伤害形成畏惧、惊慌甚至满不在乎以致自暴自弃等不良的个性。
其次,批评要适时、适地。批评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对于性格内向、文静的幼儿慎用当众批评,以免刺伤幼儿自尊心。进餐时或午睡时避免批评,以免影响幼儿进餐情绪、消化或午睡质量。对于初犯错误的调皮幼儿要及时批评不能姑息迁就,及时的批评可以有效的纠正其对待错误的不良态度。
第三,批评需要适当的方法和方式。所谓适当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方法一:“敲东击西”法,即当幼儿犯了错误时,不是直接去批评,而是先对他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表扬。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受老师的关注的,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增强其克服错误的信心。
方法二:鼓励性批评法,此方法主要针对性格比较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幼儿。对这种性格的幼儿进行批评时,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有耐心,不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批评话语多是鼓励性语言,抓住他们的优点以及教师应讲出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若是直截了当的、言辞激烈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加重幼儿自卑心理。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方法三:“冷处理”法,即采取冷落或沉默的态度,让幼儿知道自己犯了错并且能够自我反省。这主要针对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幼儿,如果对这种性格的幼儿一味的采取训斥,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方法四“自然后果法”,事先和所有幼儿讲清楚原则以及违背原则后的的后果。若是有幼儿犯错误了,可以让其自行体验犯错误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亲自体验比教师的口口婆心说教有更直观的感受。
总而言之,批评不是目的,不管哪种方法,只要在不以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幼儿意识到错误并能改正就是最好的方法!批评不等于说教或训斥,批评是讲究艺术的。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批评的方法和作用让批评也能开出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