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我苦笑不得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11-23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一、案例现象易汉小朋友是我们国际大一班的孩子,他活泼开朗,也是个很勤劳的孩子。可是他有一些很不好的行为习惯。
观察一:吃饭的时候,每次小朋友吃饭都会很认真地听着老师指挥。
吃饭前唱餐前歌,老师说:“小朋友请吃!”小朋友才会开始吃饭。
可是易汉小朋友呢,老师只要一把饭端在他面前,他看一下。
如果有他不喜欢的菜,立马把椅子转向一边,一边玩鞋子一边吃手指头,任由老师怎么说,怎么哄他都不吃。
因为他是我们班最挑食的一名幼儿。
观察二:课间活动,有个幼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易易易。
”易汉不高兴了,一下子就把那名幼儿推倒在地。
那名幼儿哭着对我说:“李老师,易汉推我。
”老师让易汉道歉,他就是不。
并且还有理说是他先给他起外号的。
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下午离园时,他总是希望是爸爸妈妈来接。
有时候他爸爸有事出差不能来接,就会让阿姨来接。
一看不是爸爸,就立马变脸了。
大发雷霆的说:“我不要跟阿姨回去,我要爸爸来接。
”就算老师跟他讲道理说爸爸有事情不能来,他还是会有不高兴。
二、案例分析1、根据幼儿自己的爱好,孩子有点随心所欲。
觉得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做的事情自己会动手做得很好,不喜欢做得事情就不做。
也没有什么自我约束。
2、家庭环境影响,在家里,他就是个小皇帝。
家人只做他喜欢吃的菜。
如果有不喜欢吃的菜,他就不吃甚至吃光饭。
家长也不强求。
在家也养成了这样不好的饮食习惯。
三、措施与效果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说改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天抽点时间和他像朋友一样谈谈心。
针对易汉吃饭挑食的现象,我会采用激将法。
和所有幼儿们说:“小朋友吃饭不可以挑食,挑食的幼儿会长不高。
你们看哦,易汉难怪会那么矮,原来他喜欢挑食啊。
”然后另一名老师就会说:“谁说我们易汉挑食啊,你们看哦,易汉不是在吃嘛。
”易汉一听我们老师的对话,立刻赶紧吃,并边吃边说李老师,看我的大嘴巴哦。
不一会儿,易汉就端着空碗在我面前说:“李老师,我吃完了,等下我来帮你擦桌子、扫地。
”针对孩子动手打人或推人的现象,要严厉地批评并引导。
但给易汉起外号的那名幼儿也要批评,不可以这样给小朋友起外号。
易汉这个小朋友吃软不吃硬,所以老师如果强硬地批评他,他不会马上承认错误。
最后我会这样做:先把安慰好那个哭的幼儿,把事情的经过了解一下。
然后单独和易汉说:“宝贝,你知道打人推人是不对的吗?本来你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那个哭的幼儿,可是你却动手把他推倒在地,这样就成了是你的错。
你有事情可以先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告诉老师,老师再来解决……”慢慢地,易汉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后来,易汉和那个幼儿道歉了,并且那个幼儿也和易汉道歉了说下次不会再给其它小朋友起外号了。
经过老师的引导,易汉已经现在又很大的变化,和小朋友之间能有友好地相处;老师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和同伴交往、合作、分享。
易汉小朋友现在还会积极主动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太棒了!易汉,继续加油!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幼教随笔:让每个孩子笑得更灿烂
教育幼儿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还是一种播洒温情和爱心的事业。更是一种收获这世间最为纯洁无邪的爱心的事业。
加入幼儿教师这个行列已经快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中,我目睹了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也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它的日新月异,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正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也常常在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算一个好老师呢?
孩子,是百花园中的小花,而我们,作为一名园丁,就应全身心地去呵护、照顾、培育好每一朵小花,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一朵。让每个孩子笑得更灿烂!凡是来过我班的老师,都会感受到孩子对我的热情、依恋。
下午打扫卫生的时候,我将大、中、小三张椅子摞在一起,小心地爬上去擦电扇,“老师,小心点!”“老师,你可别掉下来!”“刘老师,要小心!”他们大声叫着,惟恐老师掉下来。我站在不停晃动的椅子上说:“谢谢小朋友的关心,我会当心的,不过,你们每个小朋友都这样大声地嘱咐我,我的头会被吵昏的,那样就真的会掉下来了。”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立刻不说话了,而是静静地看我。
那天放学,我在关窗户时不小心把右手的中指挤到了。我急忙捏着中指痛得叫了一声,这时小朋友们都蜂拥到我身边。“刘老师,你怎么了?”“刘老师,你的手压到了吗?”“刘老师,勇敢点!”……张毅什么话也没说,蹲下来捏住我的中指不停地吹了好久。这时不论是我的眼眶,还是我的内心深处都是热乎乎的。看着张毅那憋红的脸,听着其他小朋友关心的话语。我一时之间忽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好久,才平静地说了声:“谢谢,我不痛了,我们过来排队吧。”我真怕再过一会儿,我会感动地流泪。
孩子们特别敏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们都非常重要,一个微笑,一个亲昵的动作,有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有的小朋友说:“今天老师对我笑了三次。”“老师今天还亲过我呢!”可见,孩子是多么的在乎老师。蹲下来抱抱每一个孩子,亲一亲每一个幼儿,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在班上,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个小朋友吗?”只见他们非常自信的说:“我知道,老师最喜欢我。”看到他们可爱的样子,我开心的笑了。我曾对每个孩子说过:“老师最喜欢你!”因为我是真的很爱我们的孩子。
尽管是孩子,当他们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之后,也学着关心爱护他们周围的人。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尤其是对他们的老师,更是以一种幼儿特有的天真方式表达着对教师的爱。
教育幼儿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还是一种播洒温情和爱心的事业。更是一种收获这世间最为纯洁无邪的爱心的事业。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随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
让我们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一位教授在课堂上曾经念过一首诗——《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几年过去了,这首诗依然时常萦绕在我的耳际。“我在前面等着你。”是这首诗的首句。教授那满含深情的浑厚嗓音,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十几年过去了,我在春去秋来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但是,作为教师,我的教育理念是否真正认识到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我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期待,我的一言一行是否真正实践了对孩子的尊重,宽容和珍惜,是否关注到了孩子的所思所想,关注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成长渴望和精神需求……身为启蒙教育者,我不敢掉以轻心。但是现实中,还有人在端着教育者的权威架势,机械的“管教”着孩子;还有人对孩子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随意评价。每到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教授当年念的那首诗;告诉他们成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随便的话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甚至埋没又一个爱迪生……
让我们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吧!给他们机会,希望和信心,用尊重,理解和宽容去呵护孩子美丽而脆弱的心灵,就像呵护自己的眼睛。
让我们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吧!在孩子走累的时候,张开双臂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份真诚的鼓励。
这一个路口等不到,还有下一个,再一个……
教育的艺术,在于永远不做结论,永远都有可能。
我舍不得你-------孩子们
一年前我刚刚参加幼教工作,就遇上了新生入园。一个漂亮、文静的小姑娘进入了我的眼前,我跑过去问:“你叫什么名字啊”她的回答是嗷嗷大哭,我当时就惊了,我只不过是问她的名字而已,她反应这么大的啊。别的老师告诉我,新生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都感到恐惧,所以要慢慢来。先让她知道你没危害才行。
从此我就对她特别关注,主动过去和她玩、关心她。一开始她可酷了,直接不理我头都不抬有时候都会哭了。我自己想没事我有的是时间,看谁坚持到最后,我暗示她自己的意思,让她明白我是对她好的,慢慢她没有一开始那么抗拒了,会和我说句话了,大约过了两个星期,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
她像个小豆豆跟着我屁股后面,非常依赖我,我感觉自己非常成功,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幼教了吧。这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不要那么溺爱孩子,要让她独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从能融入集体。这从知道我高估自己了,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的。后来我就让她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的她已经和个小大人一样了,常常去教育别的孩子。
我们班孩子的事,实在太多了。让人难忘啊。马上就有放暑假了,他们也要上中班了,很为他们高兴,自己心里也有些难过。
给孩子一个谦让的机会
孩子的分享、谦让等行为,也是天性中的一种,重要的是家长是否给予孩子释放的机会,如果不给他这个机会,他就会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昕昕在与家人分享食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分享、谦让等等,并不会霸道地认为什么东西都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也有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开始出现分享、谦让等欲望时,如果大人对他们进行过多的拒绝或者限制,他们这种正确的欲望就得不到强化,渐渐地就会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被淘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原因之一,责任不在孩子,不是孩子不懂事,是父母没给孩子学习与强化的机会。家庭关系同样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困难重重。一个事事不能考虑别人,处处都表现得十分霸道的孩子,很难在人群中立足。家庭是孩子最早体会、分享乐趣的场所,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释放分享和谦让欲望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打好基础。
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熙媛是个内向、胆小、不愿与同伴及老师交流并也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的孩子。在班级中一直都是默默无声的。如果你不去和她交流,也许你会忽略掉她也说不定。因为平时我们大多关注的都是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对于那些内向话不多的孩子来说只要不去吵别人,一般我们都很放心。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她们也有她们的想法,也许她们很渴望被老师关注,只是不善于表达,也许她们很想和你说话,只是始终夸不出那小小的一步,因为害怕占据了孩子们的内心。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只觉得熙媛是个很内向的孩子,话不多,但是挺乖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每当游戏时间这孩子就不知所措起来,总非常的畏惧,嘴上也常会说:“老师我不要玩”,很被动。一般也都是以站着不动而结束活动。在平时自由活动时间我也观察到她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椅子旁发呆。不与别的孩子交流,也不走动。如果孩子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以后进入小学肯定会更加孤僻。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融入集体,愿意参与活动,我就积极的和熙媛的父母联系。而QQ群就给了我们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孩子的父母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主动、怕生。然而他们却也束手无策,也正为此事而烦恼,我就慢慢的告诉她们别着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可以变得开朗起来。熙媛的妈妈告诉我平时她们工作比较忙,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而平时在家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也不怎么走动。初步了解了这一些后,我想这就导致了孩子不善于交际,因为孩子的社交圈太小了,对于外面的社会她始终感觉是陌生的,不适应的。家成了孩子唯一的交流场所。交流中我和熙媛妈妈约定:平时在忙也得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玩玩,让孩子的胆子慢慢变大,并让她多与同龄段的孩子多接触交流,戴思奕、曹佳怡都是她们那边的,而且都是非常开朗的小女生。我就请熙媛的妈妈多带孩子与她们交流,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没有隔阂的,在一起久了,胆子自然而然也会慢慢变大。而在幼儿园,我们就会多与她互动,并常常以鼓励、表扬的形式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每当游戏活动时间,我总是慢慢的引导,并不是因为孩子说不玩,就随她去,而是相信她、鼓励她、帮助她,让她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渐渐的孩子开始变化了,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了,愿意和班级里的小朋友交流、做游戏了,还学会了和老师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虽然还不是很主动,但是我知道孩子正在一点一点的进步,那时多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当然这些进步离不开她的父母,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和她的父母交流孩子在家与在园的表现,两方面共同的努力,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变化。相信熙媛一定会更加开朗更加勇敢。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细心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孩子你们都要幸福的成长哦!
孩子,让我们一起加油!
今年接的这个新中班,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幼儿和家长的素质和我前几届接得班没法比。开学初,脑子里一直想着怎么解决班里的“小霸王”,三个星期下来,“小霸王”的事情圆满解决了,静下心来再次细细想想班级里的情况,我的心郁闷着。一个班三十位小朋友,幼儿人数与以往比并不多,但真正懂事、爱学习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上课给你个不理不睬或牛头不对马嘴,下课想着玩和追跑,很多幼儿都是托儿所的皮大王。回顾两个月辛劳的结果,有一部分幼儿进步了一些,但还有几个老大难进步不大。
进步快小朋友
“小霸王”从骂老师、打老师到现在上课能认真听讲,画画、手工、计算进步非常快,对老师也很有礼貌了。“张X”小朋友在刚开学时,课间在活动室里追跑现象非常严重,上课坐力不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闹情绪、大哭。自从在家长会上和她爸爸沟通以后,小姑娘一天天在进步。现在的她,上课发言非常积极,碰到事情也不发脾气了,更可喜的事,原本一点也不会画画的她,现在画得一幅好画,是班级里小朋友的学习榜样!也是我比较看好的幼儿。
“小霸王”和“张X”小朋友的进步,这与老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和家长对我们老师工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每一位老师都希望班级里的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向他们一样,老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老大难”的小朋友
“沈小朋友”是个长得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乍一看,你一定会喜欢上他。可偏偏长得这么可爱的小弟弟非常让我们老师头痛,脾气怪,动手能力差,又不肯学。比如说要画画、做计算作业了,其他孩子都非常开心,他坐在位置上就是不肯动手,当老师去帮助他时,他呼得一下躲到桌子底下去了。午睡起床了,孩子们都穿好衣服了,他坐在床上等你老师、阿姨去帮忙,好像他生来就是一个小少爷。面对他这种怪脾气,我们老师多次找他妈妈沟通,他妈妈笑着和我们说:“我家孩子不肯动手吗?我家孩子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你看,多骄傲的母亲!
“周小朋友”妈妈每天早上送孩子来时,都是“弟弟”、“弟弟”,一听母亲对孩子的称呼就知道有多宠爱了。这个孩子比较外向,交往能力比较强,我班的那几个较顽皮的小男孩都是他的哥们,和老师也不陌生。也是一个长得很可爱、很帅气的孩子,可动手能力也一点不行,不管你老师怎么耐心的教他,他定定的看着,就是不理解。他还有一个毛病,午睡要尿床。没办法,在午睡中途叫醒了他一次,可起床后,被窝里还是湿的。和他妈妈商量了一下,午睡叫醒两次效果好了一点。
像沈、周这样的小朋友,我们班还有几个,其他几个可能情况稍微好一点。
时间匆匆,但愿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希望每一个孩子都飞跃的进步,我期待着、也在努力着!孩子,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给孩子一个支点,让他们获得更高的认识
案例:晨间桌面活动中,我们带孩子自制汽车。今天,几个来得早的孩子最先选择了这一项新颖的活动。他们拿牙膏盒当车身,再拿硬纸板做车轮,我发现,他们画出来的车轮大小不一,剪出来的也会多出小块尖尖的棱角,既不美观也不易使汽车站稳。我轻声提醒道:“怎样才能使车轮一样大小呢?”孩子们看着我,有点犯难,“能不能将硬纸板对折后,再画车轮呢?”听了我的建议,睿睿动作麻利地忙起来,可是他又发现,对折后硬纸板太硬,剪不动。于是,我又提醒道:“能不能拿它当模子,多画几个车轮呀?”涵涵听了赶紧试,果真不假,这回剪画出来的都一样大,可车轮仍不圆滑。我又提示他们在剪得时候沿着黑线(轮廓)剪开并将黑线留着,于是这回,几个小朋友都很细心地剪起来。这时,小怡突然告诉我说,她是用对折的方法先画再剪车轮的,也能做出四个一样大的车轮来,我抓住机会问她:“为什么你能对折剪,而睿睿却不能呢?”在对比、讨论中,几个人得出结论:纸薄一点的可以先对折画再剪,纸硬一点的可以先画一个模子印画多个轮子后再剪,都能做出一样大的车轮来。我对他们的发现表示赞赏。分析与思考:自制汽车活动是孩子们并不陌生的美工活动,它利用牙膏盒等盒状物体当车身,并用剪贴的方法做车轮,并添上车门、窗及辅助设施等“零件”制作而成。孩子们在中班就尝试过,但幼儿到了大班,所处年龄阶段不一样,自然在自制的要求上也需求有更高层次的体现。“纲要”艺术领域在内容与要求的第四点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十点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仅仅简单的自制车轮这一环节,就能给我们得到一启发:中大班幼儿都能自制车轮,但在要求上却有所区别,中班幼儿可能只需要画出、剪出车轮即可,对于大小是否一致、边缘是否一定光滑、运用的方法是否便利,得当却不作统一标准;而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肌肉发展的日趋成熟,则在画的大小、剪的光滑、方法运用的巧妙、得当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是我在上述案例中启发、提示,引导他们用对折、印画模子方法自制既美观又稳固的车轮的原因,通过直接、间接的指导,幼儿会探索和运用不同技能,获得更高的认识与体验,这就体现了“纲要”中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达到了区域活动更高的教育价值!
如何让孩子有个性而不任性
通常所说的“有个性”是指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合理行为。
任性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却是无理取闹,即所坚持的不是合理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既保持个性又不任性呢?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尊重孩子。
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孩子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能实现,都一味地给予否定,孩子因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产生对抗心理,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
不迁就孩子。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因此,只有得到尊重又不受迁就的孩子,心理才会健康发展。
与孩子平等对话。
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才能区分任性与有个性的界限。
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让孩子明白需要的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
很多家长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很好的现象。
但要注意一些条件限制,如让孩子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